天边的云彩(节选)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使精血为之冲动、官能为之感奋、毛发为之张扬如风的土地”。(昌耀《青藏高原的形体》)。
  那被狂风雕刻过的、被雨雪滋润过的、被阳光渲染过的地域之上,那种永远无法登临的山的高峻,那种无法走到尽头的原野的广袤,那种伴随着仰望自然而然生发的崇敬,那种俯瞰时悄然领悟的空旷,除非身临其境,谁也不可能给你间接地传达。亲临其境之后,许多普通甚至奇怪的地名,有了注解和故事,能唤起我的鲜活的记忆并生发出或者欢喜或者忧伤的想象。
  大武
  “大武”不是很有武艺的意思,它的藏语意思是“丢失马匹的地方”,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直到今天,读到这个用汉字书写出来显得雄赳赳的、特别男性化的地名,总让人联想起纵横驰骋在这块地域上的那些彪悍、勇猛的果洛藏族汉子和格萨尔赛马称王的神勇形象。
  果洛州共有玛沁、甘德、达日、久治、班玛、玛多六个县,其中的达日、久治和班玛三个县和四川的阿坝和甘孜交界。十几年前,我曾到过玛沁、甘德、达日三个县。记得当时曾在大武以远处的阿尼玛卿雪山为背景照过一张照片,近处是青色草原,远处是终年积雪的阿尼玛卿。后来我一直向往抵达阿尼玛卿脚下并有机会到达,近距离仰望终年不化的冰川并用手机和相机拍下许多照片时,我一直记着当年拍过的那张照片。但事实上我一直没拿到这张照片,原因是从那以后我也没有再遇到当时拍照的那位报社记者,那时带照相机的人不多,一般只有专门的摄影记者才有。现在我还记得这件事,与其说是一张照片,不如說是一种遗憾。关于与大武和阿尼玛卿的第一次相见,关于草原、冰川、雪线、黑土滩、生态环境,还有自己当年的表情神态,如果有一张二十年前的照片在手上,回忆或者就能具体很多。
  现在,大武镇又在我的面前。大武镇的街道、建筑物的色彩似乎都发生了变化,我们开车来到北边的山上,整个大武镇尽收眼底。现在的大武镇,红砖、红瓦顶的建筑占到了大多数,在大草原中间、在蓝天白云之下色彩相互映衬、格外醒目,这样的色彩能在寒冷的时候感觉到暖意。上山时经过的寺院,规模正在扩大,新建的经堂用黄铜金属面板做了屋顶,反射着耀眼的金色阳光。几只秃鹫蹲踞在近处夕阳能够照到的山坡上,仿佛守护或等待着什么,陪同我们的那位姓韩的政法委干部告诉我们,藏族人向来对兀鹫十分敬仰,在天葬中人们借助兀鹫实现肉体的解脱,达到灵魂的升华。她告诉我们,附近就有一个天葬台。
  玛柯河
  看清并理解青藏高原的骨骼、肤色和它最为雄壮有力的形体,需要有一双从高处俯瞰大地的眼睛,这在以前,需要神一样的思维和非凡的想象,而现在我们可以凭借科技轻而易举的做到。
  打开电脑上的谷歌地球,用鼠标点下去,从高空直抵地面,俯瞰脊背一般的山脉、时隐时现的河流、星星点点的湖泊。拨转鼠标,翻山越岭,从地图上那块像蕨类植物叶子一样的图案上,找到班玛,再看到那一片片附着在山脊背阴处的原始森林,这就是青海的玛柯河林场。
  玛柯河林区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交界处,是长江上游流域大渡河源头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的一片天然原始林区,林区总面积10.18万公顷,平均海拔三千六百米,属于三江源草地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在全国具有显要的生态地位。这里的生态很好,每棵树看上去长得都很茂盛,这都是生态环境好的缘故,或许,与生长在环境恶劣的地方的树木相比,它们活的才像一棵树。玛柯河林区的哑巴沟里,我们见到一棵棵古树,它们的直径将近1.2米,树高四十多米,据说树龄达到三百多年,我站在树下默默祝它们健康长寿,因为听人介绍,伐木工的油锯放到这样一棵树,也就是短短几分钟的事情,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玛柯河林区就经历过长达几十年的砍伐,许多几百年、上千年的树木都没有逃过劫难。
  在林区采访,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命运在我心中增添了分量,我看到了众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植物,那些经常在林区的护林员与这些树木和植物相伴,居然能一一叫出它们的名字,而且大都亲切生动,学名、俗称都有。人生处处皆学问,我很想认识一位这样的护林员做朋友,跟着他巡山看树,听他细说马柯河森林里植物动物和整个山林里的故事,山水树木不一样,生长出来的故事内容就不一样……
  这里虽然是果洛高原,但由于森林覆盖,植被茂密,形成了自己的小气候,我们置身于其中,没有一点高原反应,晚上在林场招待所用餐,我们一边听故事,一边喝酒,我先后把餐厅陈列的用红枸杞、黑枸杞、羊肚菌、肉苁蓉、红景天、党参、锁阳、黄芪、鹿茸泡成的药酒逐一喝了一杯,堪称自己喝酒史上的一次壮举。酒醒之后我还在想,在辽阔青藏高原之上走一遭、醉一场,认识这里的人,认识这里的植物,彼此成为朋友,也算是人生一大幸事,在这里醉了、醒了,无怨无悔。作为大自然的孩子之一,如果终其一生只在城市的狭缝之中求生存、图安逸,天天与无聊的人和虚假的事纠缠在一起,自以为是、蝇营狗苟,那其实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浪费和嘲弄。
  碉楼
  在班玛,从宗教寺院,到格萨尔传说,再到当地藏族群众的世俗生活,藏式碉楼仿佛是一个过渡和转换,转换的天衣无缝,合情合理,自然而然。从亚尔堂乡到灯塔乡,我们见到了不少独具藏家风情的藏式碉楼,造型古朴典雅,独具民族特色,有的比较古旧,无人居住,有的保持着原先的样式,一楼圈养牲畜,二楼住人。还有的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安上了玻璃窗户,收拾的整洁、漂亮,装了家用电器,开始专门用于逐渐兴起的旅游接待。
  藏式碉楼,在建筑领域大名鼎鼎,被称为东方金字塔。以前在藏区零星的见到过碉楼,留意过一些文字和图片,尤其对于碉楼的外墙,民族史学家任乃强先生有过精准的描述:“高数丈,厚数尺之碉墙,皆用乱石砌成。此等乱石,即通常山坡之破石乱砾,大小方圆,并无定式,有专门砌墙之匠人,不用斧凿锤钻,但凭双手,随意砌叠,大小长短,各得其意;其缝隙用泥土调水填糊,太空处支以小石,不引绳墨,能使圆如规,方如矩,直如矢,垂直地表,不稍倾畸。”   我们采访了一位专门来参加“三色班玛”节庆活动的藏学专家,他从自然地理、建筑艺术、宗教文化、安全实用、战时防御等几个方面,给我们系统介绍了藏式碉楼。藏式碉楼在建筑上体现出既有利于生活、生产,又有利于防御的原则,传统藏式楼梯一般采用活动的斜梯,晚上就收到楼上,防止牲畜爬上来。普通藏家碉楼的楼梯往往是在一根圆木上砍出台阶,圆梯坡度都很陡。这位专家介绍藏式碉楼和藏族民族文化旅游时带有明显的激情与冲动,他的思路已经跳出了班玛,从他的口中知道,班玛的藏式碉楼,只是大渡河上游藏式碉楼中的一部分,碉楼更加集中的地方,在甘孜州的丹巴县,特别是在丹巴县所梭坡乡,有世界上最集中的古碉群,被誉为“千碉之国”。
  年宝玉则
  遥远的天边,飘浮着云彩,时隐时现,若梦若幻,在高原上,天边的云彩永远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历史和现实的天空,都漂浮着这样的云彩,在高原的行走,看到天空、云彩、连绵的群山、雄鹰的盘旋之后,心境无限放大,天地如此宏伟,我们没理由不谦卑,没理由不敬畏。
  比如,在置身于年宝玉则这样的风景之中时,我们更愿意自己也是那轻轻飘拂在山边,投影在水中的一片云彩;我们甘心于做仙女湖边的草地上默默開放的龙胆花、金露梅,在梦中的香巴拉、在现实的伊甸园,在肃穆的净土之上,心中全是崇高、神圣、自信、洁净、透明、敬畏、谦卑。
  年宝玉则被誉为“天神的花园”,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大香格里拉旅游重点景区十大精品之一,对于它的描写很多,引用的比较多的有这样一段话:
  “这是一方用鹰的眼丈量过几千年的大地,这是一方远离尘嚣的洪荒世界,穿行于年保玉则的雪山海子之间,惊鸿一瞥,恍然中,前世的情缘竟然离得如许切近。”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眼前的风景,就是我用眼睛和心灵在一起一直搜寻的那一方净土。空中是轻盈若梦的白云,思绪一样在深邃的蓝天上若有若无的飘动,远方是迷恋已久的雪峰,即使是夏秋季节,山上也总是会留有几片让人凝望的积雪,黛色肃穆、青色庄重,半山腰的云雾似飘拂的哈达,烘托出大山沉稳地托举着天空,又好像是在着意渲染着臂膀般守护着湖泊的柔情。凝碧的湖水,保持着千百年来的惯有的圣洁和宁静,让人想起仙女或妖女们在四周全部静寂无声时才显露的曼舞灵动。花草也是最烂漫的,蓝的、紫的、黄的都有,纯粹是无意中的悄然绽放,微小但绝对芳香,在我刚好看到的这个时节,金色的小花朵铺满整个湖边的草地,联合起来尽情绽放的大气势会让人震撼和心醉。风景和心灵的沟通,让我在恍然间觉得有一道光亮照亮了高原,从此我相信,天堂,依然存在于我们天真、干净的眼睛之中。我开始相信,孕育了大江大河的青藏高原,在事实和本质上,要远比我们看到和感知到的更加崇高,青藏高原其中必定隐藏着比高原还要大得多的内在秘密。
  ——选自2017年《青海湖》第8期
其他文献
那时,我家刚建设了一个土夯的庄廓院,坐落在远离村庄的两个小山怀抱之中,宁静而恬然。山脚下,有一条灌溉用的水沟,从庄廓西边墙根穿过。那是一个麦苗正绿油菜飘黄的下午,当家人在劳作之后,坐在屋里小憩时,大片大片的乌云黑压压地从西边的天空翻滚而来,顷刻间布满晴朗的天空。风猛烈地吹过,一些刚长成的树叶,也在未及金色的辉煌时,便纷纷惨然落地。看得出,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  父亲、我和弟弟,連忙拿起铁锹,赶到院
期刊
初秋的山里静极了。  一场过山雨刚刚洗浴后的田野里,到处都弥漫着青草味的气息,风吹过,路边的小叶杨细小的树枝哗哗作响,仿佛有人轻轻地在耳畔絮语。独自一人行走在这高天厚土的旷地里,似乎能听得见自己轻浅的脚步和暗自喜悦的心跳。  阳光从云层间泼洒而来,这闪耀着七色光斑的瀑布从天幕之中倾泻到大地上,使人身上暖洋洋的。刚刚转过一个弯道,蓦然间,我看到眼前的乱石丛中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走近细细一看,原来是
期刊
蜗居在钢筋混凝土狭小空间里的城里人,眼看着周围的土地被矗立的高楼据有,视线逼仄,空气污染,噪音喧嚣的处世环境,时常向往乡下清静安逸的日子。  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因饥饿到田地里生食蔬果,却不用担心有害成分的伤害,尤其联想起了和大人们一起烧野灰的情景。  青藏高原的河湟谷地,三十年前的农村,几乎所有的村庄都要靠烧野灰来弥补庄稼的肥力。每一处山坡洼地,只要有草木茂盛的草皮,都是烧野灰的最佳原料。那一堆堆
期刊
高高的越城岭,莽莽苍苍。无数个峰峦,拔地而起,直插蓝天。山与山之间的峡谷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向上延伸着,望不到边际。一群山里汉子,挑着锅碗瓢盆,背着行囊,行走在高高的山路上。也许是累了,也许是为了打破山中的寂静,他们中,有人忽然唱起歌谣:  为人莫当放油郎,一年四季走他乡。  赚得几个钱和米,情妹上了别人床……  这是一群放松油的男人,为了生计,他们相邀背井离乡,来到湘西南越城岭的大森林中
期刊
灵魂有了天堂,就不在乎脚下的地狱。  ——题记  出行  青海省。海北洲。刚察县。哈尔盖乡。环仓秀麻寺。  久买智华四喇嘛在一个阴风凄凄的早晨出发了。  那是一个不确定的早晨,不确定的钟点,时间被岁月的光和影分割成无数条块。他们就站在某一个条块之上,或条块之间。  他们出门便忘记了老主持的交代。他们讨厌老主持的碎舌头,除了经文,满口废话。智慧需要教导吗?  藏红色长袍和藏红色脸庞。久买智华四喇嘛像
期刊
当我们打开中国地图的时候,会发现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崛起的青藏高原之上的青海省,怎么看都像一只大写意的“兔子”。假若我们从空中遥望地球,称为世界屋脊的美丽神秘的青藏高原,连绵高原,傲然迤逦、超凡脱俗。“动若脱兔”,这个词语便生动地在我脑海中生长起来。但我们从地质结构看,她为中国内陆竖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这道屏障遮挡住了风沙,遮挡住了干旱,温和湿润了江南水乡,才会有今天这样的风光绮丽。但这道天然屏障
期刊
在大年初九,我陪弟弟一家人去圆通山动物园游玩,时值初春,上午的阳光已将景区照耀得格外明媚,气候宜人,让人感受到春城的温暖如意。  在景区门口的左侧,我看到游客服务中心门上挂着一块牌子“樱花邮局”,上面标注着日语和英语,只见有一盆粉红的樱花摆在服务台上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才知是个手工制品,但做工精细足可以假乱真。其实赏樱花是昆明人的一大乐趣,"圆通花潮"是昆明胜景之一,阳春三月,在一年一度的樱花节
期刊
在小苏,生平第一次在早晨被公鸡的打鸣声叫醒,鸡鸣确实是明亮的虽谈不上悦耳也不至于反感,想起平日定闹钟被惊醒时的无奈和恼怒不免有些好笑。欣喜于睁眼的时候看到一个敞亮的农村,早饭后像“漫游者”一样在小苏村独自闲逛。各处低矮的院墙隙间长满不同色调的苔藓,藤蔓的植物攀援在赤红色的墙壁上,有些诗意的忧郁。随处可见的鸡鸭鹅为这个安静的村落添了几个音符,它们的归宿是主人的肠胃,却也在“活着”的时候自由自在无忧无
期刊
出学,顾名思义,与教育有关。是从前门源地区各民族学生小学毕业时举行的盛大的、别开生面的庆典仪式。这种仪式在县城已经、或者正在消失,而在乡村仍然流行,并且依然隆重与普遍。这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因为这个仪式只是在小学毕业时举行,初中、高中都没有。现在的高考中,对金榜题名的学子们也进行祝贺,但不叫出学,而称作恭喜、挂红。  门源地区办学历史不算悠久,私塾之外正规的学校可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据史志记载
期刊
清晨起来,推窗远望,不知昨夜何时下了一场大雪,满目银装素裹,近处的树木、远处的山峦都披上了一件银色的素衣,给人一种纯净而辽远的感觉。此刻,我所居住的西部小城威远镇还依然沉浸在睡梦之中,这些飘飘扬扬的雪花像一只只粉蝶在漫天飞舞,又静静地落下来、落下来,静寂无声。  随着手机的一声震动,我打开微信,一位远在京城的酒界老友发来一条消息。我仔细一看上面显示的文字,顷刻间,内心便有了一阵撕扯的无以言说的疼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