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榜样走下“神坛”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ulai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美教育家黄全愈博士曾介绍说,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在学习绘画时所关注的评价方向是迥然不同的,中国孩子画完后总是问:“像不像?”美国孩子画完后喜欢问:“好不好?”这种现象发人深省。
  这种现象应该说是两种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透视这种教育现象后就不难发现,中国教育是先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一个“榜样”,塑造一个偶像,然后千方百计地诱导孩子去模仿、去追逐、去复制、去膜拜。中国孩子问“像不像”,其实是将自己与“榜样”去做比较和鉴别,内心中充满“榜样”的高度,高度关注着自身与“榜样”的差距,而很少关怀自己的“天性”和内心需求。而通过美国孩子学习绘画时的表现,可以洞见美国教育的内在追求:老师往往不树“榜样”、不立样板,让孩子们的想象自由徜徉,因此“才有迈阿密大学绘画班那群美国孩子的五花八门的不成比例、不讲布局、不管结构、无方圆没规矩、甚至连基本笔法都没有的‘一塌糊涂’的画。”
  黄博士所描述的真实故事也许会使我们的教育良心受到震撼、教育良知受到拷问。达琳·叶格是美国小学的美术教师,也是迈阿密大学的在职学生,1994年11月她作为访问教师到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学术交流。期间她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然后让一群中国孩子去绘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个同样的圣诞树。于是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而且是一样的圣诞树?她想可能是中国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美国人,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于是她释然了。再仔细观察,她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去,她顺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去,发现墙上悬挂着一幅画有圣诞树的画。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这个主题。让她深感失望、更感吃惊的是,把那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以后,那群画技超群的孩子们竟然抓耳挠腮,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冥思苦想痛苦万状,就是无从下笔,达琳看到这个尴尬的场面,知道这样下去可能会是一个不愉快的收场,只好又把墙上那幅圣诞树露出来……
  当“圣诞树”被覆盖时,孩子们心中的“榜样”也失落了,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是彷徨、迷茫和无所适从,找不到前进的路径。纵观我们现今的教育,我们太习惯于进行所谓的“榜样教育”了,孩子们在懵懵懂懂时就学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然后就被一次又一次评先进、比分数强制着向预设的方向拼命地奔跑,为了一朵小红花、一张荣誉证书,孩子们压制着兴趣、放弃了个性,明里暗里和“榜样”较劲,甚至内心充满敌意地和“标兵”争高低。因此中国教育让孩子从小生活在“榜样”的光环下,心中只有“榜样”,心中没有自我,以至于一旦失去“榜样”的感召和引领,内心就充满惶恐和不安,行为上表现为手足无措。“榜样”有时是一座“神像”,使人只有顶礼膜拜的下跪,没有自我自主的自立;“榜样”有时是一尊“偶像”,使人只有盲目的模仿传承,没有独到的开拓创新;“榜样”有时是一副模具,使人只有摹写复制,没有突破超越。一句话,榜样教育只有自外向内的桎梏,没有自内向外的张扬。我们所接受的宏大的教育方略总是要孩子从小树雄心、立大志。为了什么什么,成为什么什么。与之相匹配,我们强调榜样的力量,把榜样成长描述为什么什么而含辛茹苦的过程。我们的师长也不时地推出一些榜样供他们效仿。然而,这种效仿使活的生命个体成为僵硬的工具,使思想全无乐趣可言。究其本质,“榜样教育”其实是我们为孩子所进行的一种成人化、模式化的预设和规划,使教育远离了每个孩子现实生活和真实体验,过早地结束了孩子的童年幸福,抹杀了原本应该洋溢着童真童趣的幸福和自由,孩子们的想象力像坠落的风筝失去了辽阔的蓝天,孩子们的思想没有了山的起伏和水的荡漾,因此内心世界变得过于平面、呆板和无聊。生活在描摹中延续,没有创作的冲动、创造的乐趣和创新的惊奇。我们的教育可能有助于“榜样”伟大的提升,却有愧于生命尊严的失落。学生在“伟大”的牵引和支配之下,失去了对自我的认识和尊重,对周遭的“细小”和“琐碎”漠不关心,看不到小草的摇曳,听不到小鸟的鸣叫。在“榜样”的长期教育下,学生成为“榜样”的随从,学生的思想不能独立行走,更不会在没有路的地方另辟蹊径,而世上本没有路的,因此要行走人生,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独立行走。在此方面,丹麦人做出了有益的尝试,12岁以下的孩子,连一份成绩单都没有,也不评选模范学生。丹麦的老师和家长积极鼓励孩子自然成长、发展天赋,不鼓励孩子相互攀比、相互竞争,不让分数和证书主宰孩子的生活历程和发展轨迹,因此孩子们顺其天性,就那么快乐地成长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应该让教育充满生命的气息、涌动生命的活力、绽放个性的魅力,使教育有助于实现发自每一个生命体内心的自我追求,有助于彰显每一个人之个性的宏大,这样的教育世界才会变得百花齐放、千姿百态,而一两个榜样的教育引领是难以造就一个姹紫嫣红的教育春天的。
  别把榜样塑造成神,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精神奴役,从而心甘情愿地放弃独立和自我。让榜样走下神坛,让天性和个性自由地绽放,或许是教育的一件幸事!
  责任编辑 萧 田
其他文献
温暖的启蒙  未成为孙老师的学生之前,我对他的好已早有耳闻。当年的村小老师,有的一辈子就固守在一所小小的学校里,他们的“好”与“坏”,来自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口耳相传。  还记得那简单而有趣的入学报名程序。一帮年龄相仿的孩子,正在大树下玩楝楝豆,不知哪家的大人经过,喊一声“学校开始报名了”!我们丢下手里的楝楝豆,也不用大人带着,一窝蜂地就朝学校跑去。面孔黝黑的孙老师让我们排好队,一个一个地数数,从1数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德育同样如此。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对他们实施德育教育呢?我认为,首先就要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真正做到“用心灵去温暖心灵”。  用爱心温暖学生  “如果学生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教师的职责就是让他们在生活这片温暖的阳光
【摘要】本研究从成人(父母、教师)对自己情感的意识、对儿童情感的意识和对儿童情感处理的支持等三个维度出发,将父母的元情感结构分为情感拒绝型和情感训练型两类。元情感结构对父母—儿童互动具有重大影响作用;幼儿园教师应该努力形成情感训练型元情感结构,运用合适的方法,支持儿童的情感处理,并通过优化自己的元情感结构去优化儿童的元情感结构。  【关键词】元情感;结构;情感意识;情感拒绝;情感训练;情感处理  
教育经费达标的难与不难  1993年,教育经费达标的目标锁定在世纪末达到4%,结果2000年的数据是2.87%;时至今日,新世纪又过去10年了,4%仍然镜花水月。到2012年,区区两年多时间,4%的胜算几何?作者练洪洋在《广州日报》发文说,据官方数字,如果按GDP年增长率8%估算,2012年全国GDP将达422448亿元。按4%计算,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将达16898亿元。如按照现行的教育
近日,几位专家到学校考察访问,在谈到如何保持学校活力的时候,首先问我这个问题。  是什么让我保持持续的热情?  从经历的一些事情来说,令自己尴尬的地方其实很多:例如到了小学后,职称聘任的问题并没有被解决,一直到了来到学校的第五年才在新的聘任中解决,工资刚刚涨上了半年;再例如你想争取对教师队伍进行一下新的补充、想对校舍的使用进行一番重新的设计和布局,发现这样的可实现空间其实不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困之忧  最近,我陷入到对某种心理恐惧的苦斗中,不断在各种试卷中步履蹒跚地游走,也不断在五花八门的题库中重温那些“似曾相识”的味道。这样的场景,在每年的会考关头都会上演。学生犹作困兽之斗,面对穷凶极恶、波谲云诡的选择、判断、填充、绘图之流的无尽试练,他们依旧保持着高昂的工作激情,和挑灯夜战时喊出诸如“革命尚未成功”之类的崇高精神。而老师,此时充当了不折不扣的体力劳动者,每天数时段高强度机械化程序化
在红五月的美好时光里,我们相约在《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第4期的全刊导读中,本期教学月刊共8个栏目,19篇文章,着重围绕学生数学学习角度展开,因此可以用以下一张思维导图进行解读(见图1)。  一、导读概览分类  “我认为的还是我认为的吗?”我们寻找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与思维的轨迹,把本期主题定位为:学为中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并分成以下六大板块。  第一板块:专家话题直面核心素养
【摘 要】已知“拿走、游走、飞走、吃了、用了、跑了”和“还剩”,求“原来有多少”的题目,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解决问题中不可或缺而又难以理解的内容,也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用加法含义解决问题时无法回避而又难于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动作思维、图示思维、语言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加法含义的基础上教学“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通过启发、组织、点拨、评价,促进学生在操作、语言、思维等方面得到相应的提
【摘 要】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需要教学同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将课堂所讲的知识融入生活中,引入生活素材,为数学教学服务。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巧用生活素材,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并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有效建构学生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 数学生活化 原型 经验 应用  数学生活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情境为数学学习提供了现实原型与应用空间
【摘 要】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确定研究问题时,尊重学生的基础与需求。师生共同设计研究内容和步骤,共同学习。通过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师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项目学习;以学定学;师生共创;学生主体  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选择现实世界中自己关心的真实的问题,通过一个相对长期的任务,进行积极的、多元的学习。在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