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灵魂,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毫无疑问也是关键人物。
就校长而言,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对一所学校的发展最为重要。然而,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所扮演的角色,亦或是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并不最终决定学校信息化应用的程度。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应用,特别是技术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那么,对于学校信息化,校长该如何布局、经营学校信息化建设,如何看待、影响学校信息化的未来呢?
本期专题,我们着力推介14所中小学校及其校长,这些学校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它们或在深圳经济特区,或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或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或在江浙富地……不管学校所处的地域如何,对于这些学校的校长来说,他们都从国家发展需要、教师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出发,明确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方向,积极应对学校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之路。
宓东群,浙江省海宁市新仓中心小学校长。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获得全国优秀辅导员、海宁市数学名师、海宁市新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曾参与多个国家级、省级课题,并主持过两个市级课题。正在主持省级课题《开展网络教研,促进农村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研究》。所撰写的课题报告、论文二十余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十余篇文章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
网络教研:教师成长的舞台
宓东群 浙江省海宁市新仓中心小学
自2006年起,浙江省海宁市新仓中心小学从实际出发,因校制宜,因师导研,开展网络教育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以搭建网络平台、学习先进经验为起点,“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构建“新小论坛”、“教师博客”等一系列的网络平台,多渠道、全方位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尤其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创设着“网络与常规相结合”的教研新模式。“主题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学习、实践、反思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浙江省海宁市新仓中心小学是处于长三角地带的一所农村小学,中青年教师占了学校教师的70%左右,由于“缺乏名师的专业引领”、“缺少校际间的交流合作”获取先进教育教学信息的渠道少及速度慢等原因,使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萝卜煮萝卜,煮来煮去一个味”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
虽然新仓中心小学地处农村,但是经过学校多年的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投入,学校电脑配备至每个办公室,并且光缆接入中国电信宽带,硬件环境基本具备,为学校开展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打下必备的物质基础。面对传统的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矛盾,面对教育改革对农村教师的需要,学校提出了一种中青年教师能够积极参与的校本研修新模式——网络教研。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思考,网络教研活动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网络课堂,教师成长的主阵地
网上“磨课”
为了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在网络环境下根据各个教研组不同的研究主题,开展了一课多磨的连环跟进式校本研修活动。现以周芳老师上的六年级语文《桥》为例:
这种二次实践三次反思的网络教学研究的过程,不仅让上课老师在各个兄弟学校名师及教师进修学校各学科教研员的引领下深入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更为学校的校本教研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手段。这种借助网络进行“磨课”的方式使广大农村教师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专家、名师“零距离”的指点。这种“一课多磨,连环跟进”的氛围,为农村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共赢。
专业引领
学校组织教师在网上收集到了很多专家和特级教师的课例,教导处协同教科室分不同学科不同时段让广大教师在本校就能领略到名师的教学风采,并及时记录下了自己的点滴反思发帖在网上。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第一次拥抱母亲》、窦桂梅的《圆明园的毁灭》、张齐华的《轴对称图形》等,这种大师级的课,平日里广大农村教师想都不敢想,如今借助网络,学校不出资金教师们就能看到专家们上课如何把握教学理念、如何解读教材,从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校本研修为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除了下载名师的课例进行观看和实践反思外,学校还积极寻找、利用一些优秀的网站,如参与人教论坛,加强与海宁教师博客、新浪UC阳光教育的整合,因为在那里有教材及刊物的编辑、教研员、特级教师,也有学科权威,他们或指点技巧,或讲授观点,或提出修改建议,或组织相关研讨,令广大教师受益匪浅。这样,通过网络实现了普通农村教师与专家对话交流的愿望,在专家的引领下,大家开阔了视野,汲取了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主题研讨,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资源共享
一年来,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上开辟的“学习交流区”进行学习、交流,每个月每个组员都会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把在网络中收集到的认为有价值的至少一篇文章发布到交流区进行资源共享,而后全体组员对交流区中的文章进行浏览,并写出学习体会。
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信息化教育平台”,这是一个东北师大开发的信息化教育平台(包括教学资源管理、备课、讲授、自主与协作学习四个部分),它提供了必要的、满足新课改要求的教学资源,成为了教师学习的得力助手。这样,把学习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把学习的心得、困惑写在交流区上与组员交流,也可以在集中学习时作重点探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的学习方式更灵活了,学习的针对性增强了,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价值。所以,现在课余饭后,上网浏览、交流一番已逐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热点评说
学校非常注重同伴间的合作互助,对于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问题、困惑则以主题帖的形式挂到校园网上的“各个学科的教研室”里接受同伴的帮助,如教师们发了“怎样的课算一堂好课”、“如何让学生在作业中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复习课到底该怎么上”等主题帖,教师们有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有的到网上复制粘贴相关理论,有的从课例中节选一个片段加以说明等。不管哪种方式都给受困者以启迪,也让所有参与研讨的教师通过对各种信息的融合,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灵感。
源于课改中切实的困惑,不可能通过几次的交流就解决了,对于那些遗留下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就作为教研组的研究主题或课题进行研究。
一年多来,通过网络教研课题的研究,教师们在网上学习,在网上研讨,在网络这个舞台成长,取得了不俗的成效。相信在进一步的实践研究中,网络必将在农村小学的校本研修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而广大农村中青年教师也一定会在网络教研这个大舞台中快速成长。
就校长而言,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对一所学校的发展最为重要。然而,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所扮演的角色,亦或是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并不最终决定学校信息化应用的程度。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应用,特别是技术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那么,对于学校信息化,校长该如何布局、经营学校信息化建设,如何看待、影响学校信息化的未来呢?
本期专题,我们着力推介14所中小学校及其校长,这些学校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它们或在深圳经济特区,或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或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或在江浙富地……不管学校所处的地域如何,对于这些学校的校长来说,他们都从国家发展需要、教师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出发,明确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方向,积极应对学校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之路。
宓东群,浙江省海宁市新仓中心小学校长。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先后获得全国优秀辅导员、海宁市数学名师、海宁市新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曾参与多个国家级、省级课题,并主持过两个市级课题。正在主持省级课题《开展网络教研,促进农村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研究》。所撰写的课题报告、论文二十余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十余篇文章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
网络教研:教师成长的舞台
宓东群 浙江省海宁市新仓中心小学
自2006年起,浙江省海宁市新仓中心小学从实际出发,因校制宜,因师导研,开展网络教育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以搭建网络平台、学习先进经验为起点,“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构建“新小论坛”、“教师博客”等一系列的网络平台,多渠道、全方位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尤其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创设着“网络与常规相结合”的教研新模式。“主题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学习、实践、反思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浙江省海宁市新仓中心小学是处于长三角地带的一所农村小学,中青年教师占了学校教师的70%左右,由于“缺乏名师的专业引领”、“缺少校际间的交流合作”获取先进教育教学信息的渠道少及速度慢等原因,使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萝卜煮萝卜,煮来煮去一个味”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
虽然新仓中心小学地处农村,但是经过学校多年的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投入,学校电脑配备至每个办公室,并且光缆接入中国电信宽带,硬件环境基本具备,为学校开展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打下必备的物质基础。面对传统的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矛盾,面对教育改革对农村教师的需要,学校提出了一种中青年教师能够积极参与的校本研修新模式——网络教研。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思考,网络教研活动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网络课堂,教师成长的主阵地
网上“磨课”
为了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在网络环境下根据各个教研组不同的研究主题,开展了一课多磨的连环跟进式校本研修活动。现以周芳老师上的六年级语文《桥》为例:
这种二次实践三次反思的网络教学研究的过程,不仅让上课老师在各个兄弟学校名师及教师进修学校各学科教研员的引领下深入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更为学校的校本教研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手段。这种借助网络进行“磨课”的方式使广大农村教师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专家、名师“零距离”的指点。这种“一课多磨,连环跟进”的氛围,为农村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共赢。
专业引领
学校组织教师在网上收集到了很多专家和特级教师的课例,教导处协同教科室分不同学科不同时段让广大教师在本校就能领略到名师的教学风采,并及时记录下了自己的点滴反思发帖在网上。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第一次拥抱母亲》、窦桂梅的《圆明园的毁灭》、张齐华的《轴对称图形》等,这种大师级的课,平日里广大农村教师想都不敢想,如今借助网络,学校不出资金教师们就能看到专家们上课如何把握教学理念、如何解读教材,从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校本研修为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除了下载名师的课例进行观看和实践反思外,学校还积极寻找、利用一些优秀的网站,如参与人教论坛,加强与海宁教师博客、新浪UC阳光教育的整合,因为在那里有教材及刊物的编辑、教研员、特级教师,也有学科权威,他们或指点技巧,或讲授观点,或提出修改建议,或组织相关研讨,令广大教师受益匪浅。这样,通过网络实现了普通农村教师与专家对话交流的愿望,在专家的引领下,大家开阔了视野,汲取了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主题研讨,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资源共享
一年来,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上开辟的“学习交流区”进行学习、交流,每个月每个组员都会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把在网络中收集到的认为有价值的至少一篇文章发布到交流区进行资源共享,而后全体组员对交流区中的文章进行浏览,并写出学习体会。
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信息化教育平台”,这是一个东北师大开发的信息化教育平台(包括教学资源管理、备课、讲授、自主与协作学习四个部分),它提供了必要的、满足新课改要求的教学资源,成为了教师学习的得力助手。这样,把学习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把学习的心得、困惑写在交流区上与组员交流,也可以在集中学习时作重点探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的学习方式更灵活了,学习的针对性增强了,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价值。所以,现在课余饭后,上网浏览、交流一番已逐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热点评说
学校非常注重同伴间的合作互助,对于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问题、困惑则以主题帖的形式挂到校园网上的“各个学科的教研室”里接受同伴的帮助,如教师们发了“怎样的课算一堂好课”、“如何让学生在作业中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复习课到底该怎么上”等主题帖,教师们有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有的到网上复制粘贴相关理论,有的从课例中节选一个片段加以说明等。不管哪种方式都给受困者以启迪,也让所有参与研讨的教师通过对各种信息的融合,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灵感。
源于课改中切实的困惑,不可能通过几次的交流就解决了,对于那些遗留下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就作为教研组的研究主题或课题进行研究。
一年多来,通过网络教研课题的研究,教师们在网上学习,在网上研讨,在网络这个舞台成长,取得了不俗的成效。相信在进一步的实践研究中,网络必将在农村小学的校本研修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而广大农村中青年教师也一定会在网络教研这个大舞台中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