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实践探讨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ang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实践探索,以学前教育史课程为例,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深入发掘学前教育史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着重探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途径,“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多数情况下就是态度的建立和改变,“课程思政”的教育途径有:自我领悟、榜样示范、行为改变、情境体验及共情反应。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态度 学前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識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10.041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cessit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taking histor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ourse as an example, and explores the el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the histor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ourse. In most cases, the teaching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establishment and change of attitude. The educational approach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e self understanding, model education, behavior shaping, situational experience and empathy.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ttitude; preschool education
  我国著名的学者陈鹤琴教授在论述其教育理念时,提出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探索出在相应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自己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教育目的更是体现出育人方面价值观的引领上。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学生而言,知识、能力层面的成长固然重要,但是在价值观上的引领更加需要重视。而对于现在的青年大学生,各种价值观随着互联网的浪潮而深受影响,如何去引领学生的态度、价值观更加具有挑战性。
  “课程思政”是2014年之后出现的概念,源于上海市相关高校的探索, 其目的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尤其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实际存在的“两张皮”现象。[1]“课程思政”的概念的提出主要解决的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有学者提出:“课程思政”是指通过运作整个课程,在全员参与下,对学生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过程,它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2]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最终追求的是一种教育上的学习效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的学习内容。需要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必须要遵循这一类学习内容的基本教育规律。本文就学前教育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的教育实施进行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1 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看,教育目标的达成本身就包含三维目标的达成,即知识、情感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本身就不是割裂的,只是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多重视的是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育教学,很多时候不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从实践层面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大多数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幼儿教育工作本身更加强调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以及对幼儿身心特点深入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专业,同时富有爱心和耐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当然很重要,但是在爱岗敬业、热爱并投入到教育事业的精神方面也需要重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热爱幼儿教育和相应能力相比,热爱幼儿教育是第一位的,是前提。经与多位幼儿园园长进行访谈后,也深刻的认识到,园长们往往更关心的是新入职教师是否对幼儿教育能够喜爱和投入。对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是需要对幼儿付出爱心的,如果本身对幼儿园教师这个岗位都没有投入的感情,是很难在工作上做得出色的。
  “思政课程”可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在专业的职业精神方面、职业修养、教师素养方面以及一些难以在“思政课程”中实现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在其他多门学科课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教育。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是十分必要的。
  2 “课程思政”为导向的学前教育史教学,深入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学前教育史课程中有较多值得教师挖掘的思政教育元素,例如:中国教育史部分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对现代的大学生来说,应该去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例如在传统文化中,讲究做人要立下远大理想,方能成就一个人,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经常称自己迷茫,缺失的就是立下远大理想的立志教育,和“志当存高远”掌握自我人生方向的意识。再如,传统家庭教育中,讲究礼仪规范的教育,克己复礼,用礼仪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人际矛盾,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用现代行为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当一个人能够按照“仁善”的行为方式去行为,慢慢地这个人也会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行为的人。简单的可以理解为行为塑造性格。可见,在学前教育史“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精华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最需要在思想上提升的就是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人说干一行爱一行,如果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都没有积极投入的情感,是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努力的,在学前教育史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这一章中讲述了很多近代著名的学前教育界的思想家,如陈鹤琴教授一生为中国的幼教事业奔走,建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幼儿教育体系。还有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然在教师讲授这些学前教育界教育家时,教师更需要着重去让学生了解每位教育家的教育生平和事件,用一个鲜活的历史史实去感染每一位大学生。课程思政,最大的妙处就在于,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学前教育史”大纲和教材,挖掘总结本课程中有关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职业精神、教师素养相关的“思政元素”加以归纳,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具体如表1。
  3 学前教育史“课程思政”的教育途径探讨
  “课程思政”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方面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的教学教育过程更能有教育效果。“课程思政”的教育大多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态度是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与基础。但其实在本质上,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人的行为的倾向性。加涅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在加涅的学习分类里,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合并为一类,就是态度。态度是影响个体对客体、事件或人物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的基本成分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课程思政”的教育途径与态度的形成、改变有着相同的途径。“课程思政”的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态度形成或改变的过程,在心理学上,态度改变有基本的五种方法,分别是:自我领悟;榜样示范;行为改变;情境体验;共情反应。
  3.1 自我领悟
  态度的形成过程总是伴随着价值判断,需要学生进行价值辨析,就是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当学生深入去思考一个问题时,可能会发现自我的一个价值判断是不准确的,产生这种自我领悟之后,态度就会发生变化,思想观念的就会发生变化。当然学生的自我领悟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相关价值辨析问题的讨论,态度、价值观的正反方面理由的剖析,着重说明所要引领的态度价值观的理由。
  自我领悟有利于学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当某一个错误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就会努力地去改变,并且让这个错误不再出现。但是如果这个错误是别人当众指出来的,有可能出现的一种结果,就是学生会抗拒改变错误。其实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让学生结合学前教育史,去撰写一些带有“课程思政”相关的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等,会比较容易让学生去反思自身价值判断中的错误,产生自我领悟,这样的自我领悟比外在强行灌输观念有效的多。
  3.2 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态度建立和改变的一种基本方法,学习者通过对榜样的观察,了解到榜样在某种情境下的选择是可行的合适的,行为的结果是良好的。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方面,要对大学生在思想上加以引导,大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很多时候需要有榜样示范,需要知道在某种情况下到底应该怎样做,怎样做选择。例如倡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去设计课程,可以让学生按照优秀教师应有的行為去与幼儿交流,比如蹲下来与幼儿对话、在教育幼儿时态度要温和而又坚定等,慢慢地大学生也会学会一个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
  3.3 行为改变
  行为改变是态度改变的第一步,在行为上的塑造,往往可以改变学生的态度。比如,班上最不喜欢交作业的学生,可以让他来收全班的作业,这样他的行为必须要发生改变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发现自己原来的那些做法是令人讨厌的,学生的态度转变了。比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并不凭空而来,可能一开始只是愿意去练习毛笔字、身着汉服,渐渐地在这个过程中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Kelman(1961)认为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和三个不同的社会化过程有关:一是行为上的服从,人们由于担心受到惩罚或想要得到预期的回报,而采取与他人要求一致的行为;二是认同,因为心理上认可榜样,所以使自己的态度与榜样人物一致;三是内化,指个人把态度当作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当态度与个人的价值体系一致时,个体容易形成这样的态度。[3]从态度的形成过程来看,态度形成的第一个步骤是行为的改变,在行为改变之后,这种行为所代表的态度价值观逐渐成为学生的观念。在态度转变上,仅凭言语说教,是教育效果很差的一种方式。态度改变的第一步往往是行为上的转变。
  课外实践教学,模拟课堂为学前教育史的“课程思政”提供了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对待幼儿应该有的关注、帮助、支持的态度,首先在行为上让学生先做到一个富有爱心、耐心的教师应该有的行为,慢慢地学生也会在思想观念上有进一步的提升。
  3.4 情境体验
  在情境中做一些体验非常有利于我们变换自己的视角认识的,有助于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例如,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要以幼儿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让大学生模拟课堂教学,部分大学生扮演幼儿,让大学生像幼儿一样握着勺子吃饭,体会幼儿吃饭为什么会撒很多饭粒在桌上,能够更加理解幼儿的行为,更加平和而有耐心的对待幼儿。让大学生以幼儿的身体高度去看模拟上课的教师,体会为什么要求教师要蹲下来和幼儿交流。
  3.5 共情反应
  如果我们对一个事物有着非常强烈的情感的话,这个态度会非常牢固的,不易改变的。如果大学生本身对自己的家乡有着非常强烈的情感,爱家乡、爱国的态度是不容易有改变的。在教育史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去了解学前教育家的生平事迹,共情反应重点是在情绪、情感上的共鸣,情感在态度的转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在“课程思政”的实施上,需要更多用故事、用案例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认同学前教育家的精神,才会愿意在认知和行为上发生改变。
  总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课程思政”教育很有必要性,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关联,应该是自然而然地进行关联,所学的知识内容本身就蕴含“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过程我们要注意运用现代心理研究的成果,运用多种有效途径达成当代大学生态度、价值观上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02) .
  [2] 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
  [3] 侯玉波.态度的形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6:119-120.
其他文献
摘要:种植园地是以小见大,让幼儿身体力行的最佳场所。《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种植园地里的各种生物都自然地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的生命内容,提供了直观生动的科学材料。幼儿通过长期观察、操作,感知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见识自然的丰富与多元,感受生长的喜悦与收获的快乐等等,有利于幼儿"勤劳能动手、好奇爱探索"科学探究品质的养成。  关键
期刊
一、凤秧歌起源  (一)名称的由来  凤秧歌又称为过街秧歌,关于名称的由来有几种说法;有因为道具而起名,表演的时候男角头上佩戴甩圈竹帽的顶端有一个乒乓球一样大小的红色绒球,很似很像凤凰头上的红冠,因此而得名。;还有说凤秧歌是有安徽一个叫凤阳县传进来的,所以叫“凤秧歌;还有说凤秧歌和其他秧歌大有不同,是另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又称为“凤秧歌”。  (二)起源传说  在民间流传这三种关
期刊
Abstract: Creating a sui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the elderly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rough the different changes of the bod
期刊
摘要: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决定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效果,制约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影响着民族地区城乡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的水平。稳步推进绿色发展,农业生产持续向好,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产品品质普遍提高、农业产业不断升级、农业结构持续优化,都离不开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由于历史、地域、文化等因素以及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四川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与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而
期刊
背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是一部通过一个复杂而纠结的爱情故事来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作品。小说主人公于连是维里埃小城的一个木匠的儿子,出生低微,属于社会的底层阶级,但是于连受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他也立志要成为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升迁渠道的阻塞,导致于连最后的失败。基于对这部作品所引发的反思,我们当今社会也有类似的阶层固化
期刊
摘要: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频发,造成较大经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顽疾”,引起各个部门的高度关注,各地也相应的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是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事故依然居高不下。当前,改善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状况,为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是城市管理者亟待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问题,并根据目前的现状给出一定的治理措施,通过对电动自行车特点、
期刊
摘要: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统战思想的中国化,在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先后提出了“一边倒”、“两个中间地带理论”、“三个世界战略”等外交策略,创造性地将统战理论应用到外交领域,成功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也为推动当代中国特色外交的深度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毛泽东;统一战线;外交;应用及启示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对比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参加瑜伽项目活动的50名女学生(实验组),与参与同等课时量、非同类项群其它运动项目50名女学生(对照组),两组体质测量指标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包括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身高体重指数)以及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和身体素质指标(柔韧性和耐力性)等指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瑜伽活动相对其它运动项目对女学生在降低
期刊
摘 要 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孕育而生。目前,全国已有十几所高校开设该专业,但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尚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备阶段。遥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构成的3S技术体系是现代土地整治的关键支撑,也是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技能,本研究在分析3S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工程认证背景下土地整治专业中3S相关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 土地整治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工科建设步伐的加快,课程教学的改革在高校中全面展开。以安卓应用开发为代表的专业课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该课程内容体系庞大,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提出长周期教学模式,根据学情的需要,扩展教学时限,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跟踪学生的成长过程。在安卓应用开发课程中实践表明,该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果产出率。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