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一平方米森林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夏天到秋天之间,读到两本非常喜欢的自然文学著作,都是美国人所写。利奥波德的《沙郡年记》是生态学经典和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我却后知后觉,很晚才读到。书中所记沙郡岁月,从三月破冰而来的春雁到十二月在倒下的栎树下避风的山雀,无一不富有深厚的生活与观察所带来的动人趣味。而他对土地与生态的深刻省视,使即使在这方面一无所知的读者,内心也感到震动。
  利奥波德所记在沙郡及美国其他州的漫游,是在一片广袤丰富的土地上进行的自然观察,如同之前及后来许多与自然有关的杰作一样;与之相反,戴维·哈斯凯尔的《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却是尝试从几棵树、几块岩石和一地落叶之间窥见整个森林。他的观察对象,仅仅是美国田纳西州东南部森林中一块直径一米多的老龄林。
  这块郁闭度极高的土地上,长满各种成熟的落叶树和林下植物。因为山势崎岖,滚满从高处风蚀悬崖上落下的乱石,它和周围的森林在现代开发的进程中得以保存。哈斯凯尔将自己所观察的这一平方米狭窄领地比喻成西藏喇嘛用彩色沙子所绘的“坛城”。坛城象征着佛陀的世界,充满复杂的细节和精美的绘画,由喇嘛们耗费时日完成之后,旋即被扫除,随流水流逝。坛城是对生命之路、宇宙及佛教菩提的重构,人们从小小的沙画中看到整个宇宙,而对这一平方米狭窄领地的细致观察,也足以使我们窥见一个大森林群落的运行。“我相信,森林里的生态学故事,在一片坛城大小的区域内便已显露无遗。事实上,步行十里路程,进行数据采集,看似覆盖了整片大陆,实际却发现寥寥。相比之下,凝视一小片区域,或许能更鲜明、生动地揭示出森林的真谛。”
  与之相随,作者的观察方式也很简单:每周数次的探访,不作任何扰乱的原则,静坐观察与冥想沉思相伴的考察方法。在坛城旁边一块伸出的岩石上,坐上几个小时或更长时间。在书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无论落雪后深寒的冬日下午,狂暴的雷雨大风天气,或天逐渐黯蓝下去的森林傍晚,郊狼嗥叫的沉夜,戴维·哈斯凯尔教授都曾在他的坛城上流连不去。并且,作为一个生物学教授,他在这些观察中也“极力放下科学工具,努力去倾听:不带任何假想地接近自然,不计划进行数据抽样,不安排旨在向学生传达答案的课程内容,也不借助任何机器和探测仪”,整本书中出现的唯一工具大概就是作者的放大镜,有时他用它观察昆虫和微小的细菌、真菌。
  这种典型的管中窥豹的观察实践,使得读者的阅读过程很像在吃蛋糕。从平面的外表切下去,在简单的博物学观察之后,是丰富的、颇有可读性的系统知识,现象背后的科学机制及生态网络。这当然是因为作者有深入的生物学研究背景,所以能将这一片小小坛城中所发生的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精彩纷呈的故事解析给我们看。一个微不足道的细点放成颇有内容的大块,一条细弱的根丝生出郁茂的枝叶,书里这样的段落所在皆是。
  比如,在一月下旬少见的极寒天气里,山雀在林中飞动,作者从动物身体大小与体热流失率之间的关系出发,写到生活在大片区域的物种,北部个体通常比南部个体体形更大的“伯格曼定律”;进而写到在冬日,一只山雀每天需要6.5万焦耳的能量才能维持生命,而山雀能在看似灰暗匮乏的森林里找到食物,是因为鸟类拥有高度敏锐的视觉,在进化中产生了与人类不同的视觉接收器;山雀常常结群觅食,它们中也存在社会分层,头鸟健康而苗条,属于从属地位的山雀则只能隔三差五吃顿饱餐,为了应对食物来源不稳定的情况,它们需要长得肥一些,也因此容易沦为鹰隼的猎物;一些体型更大的鸟在冬天也常常加入山雀队伍,团队协作能减少被鹰隼捕食的危险,然而也使山雀的觅食机会严重丧失。
  作者将自身这种持续投入的静静观察称为“倾听训练”,在观察倾听过程中正视、体会其他动物的感受,领会自然的复杂与丰富。“因为我已经窥见,科学是何其丰富,它在范围与精神上又是何其有限。”亲身观察自然的意义何在?大约就在其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自然并未为观察者安排好这一日的固定节目,哪一朵花会开,哪一只鸟会过,是蜗牛爬上岩石还是蝾螈穿过落叶,亲身观察提醒人专注于无时无刻发生的“当下”,理解身边的生命群落,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消除科学使人们看待世界时产生的自大与冷漠。
  阅读这份持续一年的观察笔记,可以明显感受到的另一点是,作者常常在观察动物时反躬自身,看到漫长的进化过程在人类这一灵长类哺乳动物身上留下的本能痕迹。“大自然”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人类是自然演化的一部分,我们在自然观察中的偏好与思索,实际受到人类演化遗传基因的影响。
  人类祖先在森林与草原的群落中与其他动物共同生活了成千上万年,到今天,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自然精密繁复的生态系统,人类的欲望在生命之湖上激起滚滚波纹,这些向外扩展的波纹,也许止于某只鸟儿振动的翅膀,也许波及更远的、未知的地方。我们仍在演化的大潮中,却不得不同感作者在观望中生出的“人类的异己感与疏离感”——“我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在此间我是多余无用的,整个人类亦是如此”。在人类到来数百万年前,鸟儿已在林间歌唱,“生命不以我或我的族类为中心”,“生命凌驾于人类之上”。
其他文献
27年免费渡孩子过河,一朝成“道德模范”后终实现“建桥”心愿  坐等政府路桥项目或凭一企业一项目之力,无法实现“让过河者有其桥”的目标。江铃汽车公益项目负责人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心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一起筑起贫困乡村乡亲们的安全出行梦想。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可久镇,位于川云两省交界处,就坐落在国家5A级风景区“蜀南竹海”旁边,那片林海曾因是《十面埋伏》取景地而闻名。  相较之下,可久镇沉静得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TASHP量表改编的健康指导方案对依从性、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36名1-2级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TASHP简化健康指导方案对其进行持续健康教育,观察实验前(A组)及1年实验期满(B组)TASHP评分、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情况。结果B组的TASHP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01),而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则低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TASHP量表式健康
期刊
2014、2015,时代真的不同了。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与青年群体多元变化让这个时代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以“凝聚和引领青年”为己任的共青团,正在作出改变,希望赢得更多青年的参与和信任。  广州建设五马路35号,广州志愿者之家,共青团机构。10月里,一个年轻的混搭着体制内外人员的创业团队在这里没日没夜地工作。他们的手里,运营着一款叫“志愿时”的网络产品。  时至今日,志愿者的兴起几成一个澎湃的
期刊
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中,越秀集团联手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资金+专业能力”  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似乎已是大势所趋,尤其在救灾领域,“不差钱”的企业已经是一股不容忽略的救援力量。在经历数次重大自然灾害的洗礼后,许多企业开始不再满足于捐钱捐物这种传统的慈善救助方式,他们更希望在专业的灾后重建领域有所建树。  11月4日,四川雅安天全县大坪乡中心小学,260多名师生开始在新校园上课。在芦山地
期刊
中国财富杂志采访深圳卫视总监张育民  作为一个承担和践行社会责任的有志媒体,深圳卫视始终以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为己任。在当下众多媒体以爆负面信息占版面博眼球之时,深圳卫视却始终埋头内容创新,用一系列先锋栏目弘扬社会正能量,温暖人们内心,传递思想价值。  中国财富: 深圳卫视为何与南都、新浪一起合作举办这次的责任中国公益盛典?这与深圳卫视整体的品牌策略和规划有何关联?  张育民:深圳卫视是
期刊
企业志愿服务逐渐成为企业社会责任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志愿服务的内容,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依据和指标。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特别是经过2008年以来的一系列重大社会事件的发酵,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社会大众对于志愿服务的认识和热情空前高涨。  与此相应的,全国注册志愿者人
期刊
日前,媒体报道了在成都男扮女装摆摊卖卫生巾的王海林为白血病女儿筹款一事。无奈的父亲和可怜的女儿打动无数爱心人士,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短短一天就为孩子筹款41万元。然而,王海林却突然带着巨额善款消失了,家人也拒绝向媒体和好心人透露后续接收的善款数额。王海林后来露面就一些质疑进行说明,除了解释消失原因外,还就大家普遍关注的善款数额、善款使用以及余款处理做出一个大概的解答。  暂不论王海林的突然失踪出
期刊
今年10月27日,福布斯中文网发布了2014中国富豪榜,马云成为了新任首富。自此之后,关于他的新闻几乎每天都在更新,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任何举手投足都成为了媒体争相追逐的焦点。就在马云及其公司阿里巴巴在被编成各种段子被网友及普罗大众消费的时候,阿里巴巴联合了南方都市报社共同发起举办了“责任网商”的共创会。  “责任网商”是责任中国十年致敬系列活动之一。此次为期两天的共创会是为了让公益机构和来自商会的网
期刊
金华市慈善总会施乐会是一家经过合法注册的社会团体。宣称是“全球首家全透明化网络爱心平台,能确保每笔善款公开、透明、直接、即时、全额到达求助人手中”。截至2014年11月12日,其官网数据显示,为求助者累计募集资金超过1.03亿元,帮助家庭4.9万余个。然而,正是这样一家号称“全额到达求助人手中”的慈善组织,却因“置顶费”陷入舆论漩涡。  据媒体报道,施乐会通常会要求求助者向网站交纳“置顶费”,金额
期刊
观看一段由可爱猫咪视频和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典青春校园电影《春天不是读书天》片段组合剪辑而成的10分钟短片,能够激发你向慈善机构捐款的欲望吗?一场名为“捐出0.7”(Give 0.7)的运动正在尝试做到这一点。  发起这场运动的是英国的两名平面设计师杰克·马克帕特兰德(Jack McPartland)和保罗·卡尔维(Paul Calway),马克帕特兰德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他们两人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