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园课程的行进由原来的“模仿”到现在的“生发”,继而逐渐形成“班本化”,课程班本化是为班级幼儿“量身打造”的课程,它是围绕幼儿的兴趣、问题展开的活动。本文将以大班主题活动“农趣”为例,谈谈园本课程背景下班本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园本课程;大班;农趣;班本活动
虞永平教授提出:幼儿园课程的每一个进展都是教师具体班级的实践,在来自不同班级对教师的讨论中实现的,应以班级为基点进行幼儿园课程建设。在实施统一课程的主题活动时,我们给孩子预设的不一定是孩子喜欢的,因此对课程班本化的探索尤为重要,这样才能真正把活动交还给孩子。
1班本活动的目标定位
1.1目标来源:捕捉幼儿兴趣点,满足幼儿现实需要。
实施课程班本化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经验需要及关注点的不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放学回家时,爷爷来接孙子回家,还未洗干净的双腿上沾满了泥,小朋友们都好奇地问:“你爷爷腿上怎么会有这么多泥,他去干什么了呀?”那个小朋友引以为傲的说:“你们不知道了吧,我爷爷什么都会种!他一定刚从田里回来。”就是这样一个话题,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有的还说:“我也想光着脚去走走,踩在泥田里是什么感觉呀?”既然孩子们都对此感兴趣,于是主题活动“农趣”就这样产生了!
1.2目标的确立:结合幼儿发展情况,把握主题核心价值。
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主题目标:第一,在了解农具的基础上能大胆进行农具改造并进行创意玩,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二,通过游戏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激发幼儿参与民间游戏活动的兴趣,体验民间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第三,通过多种活动感受绍兴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激发幼儿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之情以及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班本活动的脉络规划
大班的孩子已经处在爱玩、爱思考、爱探索的年龄段,他们会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孩子们头脑中的“问号”越来越多,于是,又随机生成了一系列集体教学活动。同时,他们的表现欲望强烈,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将主题延伸至区域活动中,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能进一步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我们的课程教育理念有一点就是将丰富多彩的生态实践活动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以多样、自主、和谐、共生为基本特征的向阳、向善、向真、向美的教育。基于以上种种我们对孩子们的一些想法和兴趣点做了个调查,预设了主题游戲的网络图,以幼儿的视角来规划主题脉络。
3班本活动的实施路径
3.1在环境中体现生活化主题活动的资源价值
主题环境也是主题活动开展的重要部分,它是幼儿交流合作的舞台,围绕主题,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作品、材料等表达自己的创造与想法。因此,在创设主题环境时,我们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动家长将束之高阁的老农具带到幼儿园,经过老师和幼儿共同的清洗、整理、添画和改造,变成一件件工艺品和玩具,充实到幼儿园的墙面环境创设、走廊环境创设、楼梯环境创设、区角环境创设、体育器械中去,同时还利用稻草、草绳、麦秆等作为材料投放各个区,供幼儿体验操作,让幼儿园处处蕴含生活化主题的气息。
3.2在形式上体现生活化主题活动的资源拓展
只有通过孩子们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于是,我们结合地域环境,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幼儿去田埂、长坝、采摘基地体验采摘,以更宽、更广、更高的视角了解社会,拓宽知识面,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
“认识农具”时,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用镰刀、锄头等挖土豆、掘番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感受农作的乐趣; “光脚板”活动中,我们和周边的农户联系,带孩子光着脚在田坎上走走、踩踩。孩子们快速脱掉鞋子、卷起裤子,光着脚在田坎上高兴的走着、跑着,一会儿又用力踩,有的说:我踩了一只小船;有的说:我踩的洞洞很深……
4班本活动的评价反思
4.1关注主题实施中的不断生发
当活动按预设的行动路径行进过程中,某些主题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或继续探索的欲望时,我们及时转变或调整计划,师生共同构建,纳入到课程和活动中来。对主题活动进行再审议,把有益于幼儿发展的活动纳入主题中,删减不感兴趣的或教育价值不大的活动,同时也要善于帮助、支持、引导幼儿不断研究探索,并善于从他们的表现、小组争论、图象表征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和概括,并抓住其中的关键经验加以提升。
如“农趣”主题活动中 的“认识农具”这一教学活动,许多孩子已经对农具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对这些簸箕、扁担、箩筐的兴趣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作用上,而是突发奇想的想玩一玩这些农具,教师及时捕捉了孩子的反应,在把握总体目标同时,合理整合成新的教育资源,于是就生成了之后很多关于“好玩的农具”一系列游戏活动:在簸箕底部装上轮子,作小推车;用扁担玩抬老酒游戏,利用箩筐打地鼠等,面对不断涌现出来的小主题,灵活应对,及时的调整更能促进活动的深入,更加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
4.2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轨迹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与主题活动相嵌套的评价能为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提供方向,引领幼儿园课程向“昨天的活动是今天的准备,明天的活动是今天的发展”的目标前进。我们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客观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轨迹,幼儿的绘画作品、口述日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形式上,以充分展现幼儿的多元智能,描绘幼儿全方位的发展。
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对农具产生的一个个疑问,教师都记录下来,写成个案进行分析;编织草绳时用照片拍摄的方式记录下来,方便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进行评价;玩农具游戏时和同伴之间的一些交往、合作等表现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再加以文字说明,增加了活动的情感体验。
园本课程班本化使幼儿的已有经验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实现了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的本真意义,在依托园本课程背景下所开展的生活化主题活动更有利于幼儿的实现课程园本化的伟大目标,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也会进一步促进幼儿自然、健康的成长,实现幼儿教育活动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1年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
[3]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
[4]薛燕.大主题式生活课程[J],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
[5]张青青.生态视野下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研究[Z],山东师范大学,2010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街道中心幼儿园 浙江 绍兴 312000
【关键词】园本课程;大班;农趣;班本活动
虞永平教授提出:幼儿园课程的每一个进展都是教师具体班级的实践,在来自不同班级对教师的讨论中实现的,应以班级为基点进行幼儿园课程建设。在实施统一课程的主题活动时,我们给孩子预设的不一定是孩子喜欢的,因此对课程班本化的探索尤为重要,这样才能真正把活动交还给孩子。
1班本活动的目标定位
1.1目标来源:捕捉幼儿兴趣点,满足幼儿现实需要。
实施课程班本化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经验需要及关注点的不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放学回家时,爷爷来接孙子回家,还未洗干净的双腿上沾满了泥,小朋友们都好奇地问:“你爷爷腿上怎么会有这么多泥,他去干什么了呀?”那个小朋友引以为傲的说:“你们不知道了吧,我爷爷什么都会种!他一定刚从田里回来。”就是这样一个话题,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有的还说:“我也想光着脚去走走,踩在泥田里是什么感觉呀?”既然孩子们都对此感兴趣,于是主题活动“农趣”就这样产生了!
1.2目标的确立:结合幼儿发展情况,把握主题核心价值。
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主题目标:第一,在了解农具的基础上能大胆进行农具改造并进行创意玩,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二,通过游戏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激发幼儿参与民间游戏活动的兴趣,体验民间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第三,通过多种活动感受绍兴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激发幼儿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之情以及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班本活动的脉络规划
大班的孩子已经处在爱玩、爱思考、爱探索的年龄段,他们会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孩子们头脑中的“问号”越来越多,于是,又随机生成了一系列集体教学活动。同时,他们的表现欲望强烈,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将主题延伸至区域活动中,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能进一步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我们的课程教育理念有一点就是将丰富多彩的生态实践活动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以多样、自主、和谐、共生为基本特征的向阳、向善、向真、向美的教育。基于以上种种我们对孩子们的一些想法和兴趣点做了个调查,预设了主题游戲的网络图,以幼儿的视角来规划主题脉络。
3班本活动的实施路径
3.1在环境中体现生活化主题活动的资源价值
主题环境也是主题活动开展的重要部分,它是幼儿交流合作的舞台,围绕主题,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作品、材料等表达自己的创造与想法。因此,在创设主题环境时,我们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动家长将束之高阁的老农具带到幼儿园,经过老师和幼儿共同的清洗、整理、添画和改造,变成一件件工艺品和玩具,充实到幼儿园的墙面环境创设、走廊环境创设、楼梯环境创设、区角环境创设、体育器械中去,同时还利用稻草、草绳、麦秆等作为材料投放各个区,供幼儿体验操作,让幼儿园处处蕴含生活化主题的气息。
3.2在形式上体现生活化主题活动的资源拓展
只有通过孩子们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于是,我们结合地域环境,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幼儿去田埂、长坝、采摘基地体验采摘,以更宽、更广、更高的视角了解社会,拓宽知识面,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
“认识农具”时,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用镰刀、锄头等挖土豆、掘番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感受农作的乐趣; “光脚板”活动中,我们和周边的农户联系,带孩子光着脚在田坎上走走、踩踩。孩子们快速脱掉鞋子、卷起裤子,光着脚在田坎上高兴的走着、跑着,一会儿又用力踩,有的说:我踩了一只小船;有的说:我踩的洞洞很深……
4班本活动的评价反思
4.1关注主题实施中的不断生发
当活动按预设的行动路径行进过程中,某些主题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或继续探索的欲望时,我们及时转变或调整计划,师生共同构建,纳入到课程和活动中来。对主题活动进行再审议,把有益于幼儿发展的活动纳入主题中,删减不感兴趣的或教育价值不大的活动,同时也要善于帮助、支持、引导幼儿不断研究探索,并善于从他们的表现、小组争论、图象表征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和概括,并抓住其中的关键经验加以提升。
如“农趣”主题活动中 的“认识农具”这一教学活动,许多孩子已经对农具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对这些簸箕、扁担、箩筐的兴趣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作用上,而是突发奇想的想玩一玩这些农具,教师及时捕捉了孩子的反应,在把握总体目标同时,合理整合成新的教育资源,于是就生成了之后很多关于“好玩的农具”一系列游戏活动:在簸箕底部装上轮子,作小推车;用扁担玩抬老酒游戏,利用箩筐打地鼠等,面对不断涌现出来的小主题,灵活应对,及时的调整更能促进活动的深入,更加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
4.2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轨迹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与主题活动相嵌套的评价能为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提供方向,引领幼儿园课程向“昨天的活动是今天的准备,明天的活动是今天的发展”的目标前进。我们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客观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轨迹,幼儿的绘画作品、口述日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形式上,以充分展现幼儿的多元智能,描绘幼儿全方位的发展。
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对农具产生的一个个疑问,教师都记录下来,写成个案进行分析;编织草绳时用照片拍摄的方式记录下来,方便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进行评价;玩农具游戏时和同伴之间的一些交往、合作等表现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再加以文字说明,增加了活动的情感体验。
园本课程班本化使幼儿的已有经验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实现了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的本真意义,在依托园本课程背景下所开展的生活化主题活动更有利于幼儿的实现课程园本化的伟大目标,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也会进一步促进幼儿自然、健康的成长,实现幼儿教育活动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1年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
[3]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
[4]薛燕.大主题式生活课程[J],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
[5]张青青.生态视野下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研究[Z],山东师范大学,2010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街道中心幼儿园 浙江 绍兴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