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观道借古开今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jing0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中国山水画可分为“师于人——师于物——师于心”这三个层次、三种品位,那么,宋玉麟的创作确乎已进入“师心”之境。
  他运用得之于传统的笔墨,平心静气地营造着胸中丘壑,构筑着心理空间。观其作品,无不散发着超然脱俗的气息,为当代普遍紧张浮躁的心灵,提供了一份高雅、清新、明丽、静谧的审美享受。丘壑跌宕而一尘不染,笔墨澄净而一丝不苟;既充溢着传统山水精品的神韵和书卷气,又蕴含了异于前人的灵性和现代感。这些,就是宋玉麟山水画的典型风格。
  回归传统,借古开今,是玉麟富于远见的抉择。他所写《不要背上“创新”的包袱》一文,包含了极其深刻的反思与历史责任感。他认为,传统是包括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艺术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象徵,是巨人。创新则要求我们从巨人的肩上继续向上攀登,去创造新的传统。不应将二者人为地对立起来,成为艺术创作上的沉重包袱。他呼吁:“只有抛掉‘创新’的包袱,才能轻装静气地去研究传统,真心实意地学习传统。这样创新精神才能在传统的土壤中获得更加强劲的生命力”。
  玉麟对传统沉潜之深,领悟之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宏观上把握前人总结的审美观照方式——澄怀观道,二是在艺术语言上融汇传统技法来表达自己对传统与生活的理解。这两者紧相结合,实现造境写心。
  澄怀观道为中国古典美学精华之一,乃是关于审美心胸的重要发现与审美观照的规律总结。它要求艺术家排除一切杂念,以清澈空明如镜的心灵,去面对自然,观照天地万物的变化,品味对象,究其本源,通过感性、理性及其综合性的体悟,达到至高至美至乐的境界,这是天人合一之“道”。与一般不同的是玉麟把“观道”还扩展到观传统艺术之“道”,对传统笔墨丘壑决不浅尝辄止,而是要探究其来龙去脉,掌握其发展规律,从而领悟其精髓。
  玉麟确是澄怀观道原则的忠实实践者。他心甘情愿地寂寞耕耘,静下心来,用几支小小的健毫,一笔一划地构建着自己的艺术世界。这种山水境界看上去十分具象,但本质上却是地道的意象。他曾经行万里路,对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然而创作中并不专注于忠实传达某一实景之美,而是重在表现自己对宇宙、自然的宏观思考与自我心灵体验。不妨说,他创造的那些似真似幻、明丽澄洁、静穆幽远之境,既是画自然,画生活,也是画自我,画传统。他的造境倾向,与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决非简单的重复。他心中理想的净土,同人们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心态相吻合,同现代人强烈的生态环境意识相一致,这就赋予作品以新的时代感。也正是因为他对审美净界的挚爱,才更乐于创造明净如妆、古色苍茏的秋景山水,诸如《秋山白云》、《秋林晚岫》、《秋江》、《秋园雅集》。这类画,他画起来得心应手,读者看来应目会心,觉得纯熟练达,意味隽永。这正是澄怀观道的结晶。
  玉麟曾说:“我是用传统的技法来表达自己对传统的理解。”其艺术语言和笔墨丘壑的境界也由此而定位。传统笔墨技法是浩瀚的海洋,同时兼具有表现功能、抒情功能和形式美功能,三者应在画面上溶为一体。玉麟对此颇有深悟,他审慎选择而又深入攻研了传统中与自己的性格、气质相投的各类技法,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创作时,意气所至,笔笔生发,根据造境的需要,将诸多前人的笔墨因子进行了融化、组合,而成为“玉麟风格”的元素。董源平淡天真的神采,范宽雄壮整肃的形质,王蒙繁密朴茂的气息,董其昌古秀幽淡的逸趣,石涛高旷严密的骨格,石溪枯松滋润的笔致,龚贤浑厚苍莽的墨韵,均在隐约有无之间;当然,其父宋文治先生以及陆俨少、朱屺瞻、谢稚柳等诸家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然而所有这些有益的因素,在玉麟的作品中并非生硬拼凑堆砌,而是巧妙地化人“自我”肌体。此种境界,正如石涛所言:“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简言之:“借古以开今”。
  玉麟的画不但以造境取胜,更以耐读性见长。一幅画要经得起静观、品味、把玩,反复琢磨,甚至百看不厌,十分不易。玉麟正是以其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和驾驭笔墨丘壑的能力而引人入画。试析其特征:一、强调整体。他作画笔墨层次繁复,先用“骨法用笔”打底,后又淡化线条,隐去生、涩、露,使画面仿佛具有素描般的整体效果,丰富而不琐碎。二、打破陈式。其丘壑构成吸收了西画几何形体交叉法则,将山体外形简化,相互穿插,开合有致,造成新颖的视觉感受。三、截断取景。他平日好作长卷,以描写丘壑中腹为主,再将境界左右推开。“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在其画中时常可见到,此犹如摄影特写,使景物分外鲜明强烈。四、细勾水纹。此为古代界画之法,他引入水墨写意之境,笔致婉畅而富装饰性,水势与山势,形成横与纵、动与静、柔与刚的对比,使画面节奏起伏,变化丰富,堪称妙绝。所有这些特性的艺术语言,都已成为玉麟风格的“符号”。
  总之,玉麟以其从传统中“化”来的细笔山水而自成面目,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坛独树一帜。他的成功表明,中华民族审美不只是一种愉悦和快感,而且更是心胸的陶冶,真理的体悟,传统的发扬。愿玉麟从巨人肩上继续向上攀登。
其他文献
都说连城是客家文化出重彩的地域——古宅、廊桥、牌坊,还有热闹非凡的连连“古事”。  初识连城,顿觉惊艳,但见微微的雾气中,一座廊桥横卧水间,周围有绿叶与山花掩映,既古典又明媚。它的不远处,静静地散落着一排饱经风霜的排楼,悠闲地晒着阳光,仿佛一个老人安详地凝视着过往的岁月。  廊桥,多么美好的名字,令我想起了那部著名的美国爱情老片。或许正是这种浪漫的情怀让我对连城也有了莫名的好感。据《福建遗志》记载
期刊
岭南前段时间冷风冷雨,阴霾连连,难得有今日的好天气。踏着冬天的暖阳从连州直赴连南,沿途顺畅。一行人都没有到过龙胜大小瑶寨,只能沿着指路牌一路前行。车进山路弯曲,一直蜿蜒前行。好在风和日丽,视线很好,沿途身着瑶族服饰的人到处都是。在我的印象当中,瑶民是盘居在高岗山峦,怎么都三五成群在公路两旁安家落户?  走进瑶寨,游人并不是很多。举目眺望依山而挂的瑶民居,看不到想像的炊烟,听不到犬吠鸡鸣声音,见不到
期刊
在马鞍底,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一个边远山乡,正进行着一个特殊的婚礼。  上午十点左右,寨子里传来了一阵阵清脆、悦耳的唢呐声。新娘身穿漂亮华贵、戴满银饰品的新娘装,在伴娘及家人和朋友的簇拥下,从后门出来,绕着寨子边沿向新郎家缓缓走去。按瑶族的风俗,送亲时不能从其他家的门口前经过,一是怕被别人家的邪恶所撞不吉利,二是别人家怕新娘将自己家的吉利带走……  到了新郎家门前,新郎家人迎上前来向送亲的
期刊
她今天刻意打扮,为的是庆祝两人相爱三周年的日子。  他特意挑选了一份小礼物,准备送给她。  在烛光映照下,她分外迷人。两人陶醉在动人的音乐里,惬意地享受着这顿浪漫的烛光晚餐。  晚餐。舞池内,他紧紧地拥着她,问她:“今天快乐吗”“嗯。”女的柔情地答,并轻吻了他。音乐完了,他牵着他回座位。  他送上小礼物,并为她戴上了一枚戒指,她柔情地笑着,沐浴在幸福中……  回到家中,她把戒指缓缓的脱下,眼眶的泪
期刊
1960年以前,陇东地区最有名的石窟是泾川南石窟。1925年,陈万里先生在勘察泾川南石窟寺后,曾在他的《西行日记》一书中预言:“有所谓南石窟寺,则必有北石窟寺与之相对。”但是,由于当时受种种条件所限,未能再做进一步调查,北石窟寺究竟在那里?像佛祖的微笑一样,始终是个谜。  其实北石窟寺一直都在,而且它就在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美誉的陇东粮仓董志塬的西侧,位于蒲、茹两河交汇处东岸的崖壁上。流
期刊
1    隔壁荒滩上有座荒城,城西侧有湾湖水,水边耸立着黄土高台,上有几株高大的杨树和别的什么树木。深秋的一个午后,我走进了这片绿阴,清凉中充溢着异样的神秘与庄严。  驱车几百里,积雪的天山群峰一直在南方天际遥遥注视着。清冽的渠水就是从那冰川与雪峰上流下,穿过大漠、穿过荒滩,穿过没有丝绸的古道,注入了那小块绿洲——不说塔里木,那延绵的砾石滩、漠漠旷野就显示了这里生存环境的严酷。  走在曾经有驼铃叮
期刊
踏着夕阳脉脉含情的余辉,再次走进了陶瓦村,村口田野里的油菜花正开得灿烂,蜂蝶飞舞其中,眷念着这遍地清香。  陶瓦村位于云南巡检司镇东北边,是彝族阿哲人聚居的一个小村庄。一年前在这里采风的时候,结识了一位英俊的阿哲人小伙,他和他的朋友曾很热心地帮助我们。那次采风归去,陶瓦村山清水秀的风景,连同阿哲人骨子里的快乐,一直萦绕在记忆里,每每念起,总是倍感亲切。  几天前,当初结识的那位小伙特意邀我再访。杂
期刊
开始旅游的理由居然是:去看艺术展览!  抛弃传统旅行路线。参加文化展览、探访创意中心!深入大小街巷寻找各具风格的博物物馆、文化沙龙、艺术博览会,体验艺术家们的心灵世界!    五月 盛会    五月,这个以司管春天和生命女神玛雅为名的月份,是我最钟爱的时令。因为那是春夏交替之际,大地万物从含蓄的春,一下子进入热烈的夏。五月经过冬的严寒,春的含蓄,所有潜藏的美生机,一下子暴发出来。  记得小时候,我
期刊
11月28日,王世襄先生驾鹤西去,回归道山。虽知这一天早晚会来到,但看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噩耗,仍独自发呆,半天没愣过神来。  王世襄先生已95高龄,福建人,但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走在街上就是一个北京老头。一直到前些年,老爷子走到哪儿都爱拎着一个自己编织的提篮,任谁也看不出他是大学者,完全一副老北京的派头。  王先生出身望族,父母两系皆为权门。前些年社会都很穷的时候,他嘴里常常冒出让我听着都瞠目结舌的
期刊
人在小的时候,其实是很具创造性的,虽然对于形体的把握及用笔的力度不及成人精准和恰到好处,但是无论是在色彩上还是形态上都个体化的解放了所谓科学的理性认识,释放了自身真实的情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亦创造性的表现了自己眼中的世界。儿童绘画作为一种非教化的原初语言方式,在很多儿童的童年里扮演了一个时期的重要角色,有的甚至影响了今后的发展。我就和很多习画的同龄人一样,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的绘画生涯。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