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与训练的完美融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i4833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悟,往往通过“读”来实现;训练,则往往通过“写”来达成。怎样在语文课堂中把这二者合而为一呢?在《挑山工》的教学中,我有如下一得:
  
  【案例】
  (学生自读3~6段,画出挑山工的语言,然后交流)
  师:现在,需要在我们班中选一个挑山工,来给我们说说理儿。谁愿意充当这个角色?
  (学生很踊跃,教师指名其中一位女生)
  师:这是一位女挑山工。(众生笑)有没有挑过东西?
  生:没有。
  师:没关系,刚才有没有认真读挑山工的语言?
  生:有。
  师:那就好,认真读了就一定能把这理儿说明白,要说得“游人”们(面向全体学生)“心悦诚服”(板书),有信心吗?
  生:有。
  师:其他同学都是“游人”,要认真听好“挑山工”说的话,要不然“挑山工”就白说了。(众生笑)
  生(挑山工扮演者):你看我个子小吗……
  师:(打断学生的朗读)不对,挑山工首先说的可不是这个,认真看一看。
  生:(一愣,随即明白过来,读前面一句)他家住在山脚下……
  师:停,还不对,不过你能找到这一句话,就说明你很认真了。这是作者转述的语言,想一想,如果改成直接表述,应该怎样读?(教师板书:转述,直述)
  生:(读)我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了,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
  师:看来,你是没干过挑山工的活儿,“天天”挑货,近“二十年”,怎么一点也不累?(众生大笑)
  (学生再次读这句,有明显的进步,读出了挑山工自豪的语气,突出了挑山工的辛苦)
  师:(面向其他学生)游人们,这位挑山工一干就是二十年,而且天天如此,他说的话有没有理儿?你们服不服?
  生:服。
  师:用课文中的句子说出来。
  (学生齐读:“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的哲理。”)
  师:(向刚才那位学生)挑山工,你接着说,千万别“拘束”!(生笑)
  (学生读得比刚才更放松:“你看我个子小吗?……走起路来晃悠!”)
  师:看来这位挑山工不仅话说得有理儿,普通话也很标准哩!(生笑)这“活儿”“晃悠”读得多好!(面向大家)你们服不服?
  (学生齐读:“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的哲理。”)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真的服了,老师看见他们一边读一边还点着头呢!(接着读过渡段)谈话更随便了,我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了出来:“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有什么近道吗?”
  生:(挑山工扮演者)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走的一条道?
  师:停。刚才还听“游人”夸你说话“朴素”呢,你刚才用什么方法说?
  生:反问。
  师:哦,“反问”的说法。(板书:反问)那你说说,如果把它说得更“朴素”一些,该怎么说?
  生:我们没有近道,和你们走的是同一条道。
  师:嗯,这样的说法大家更懂,这叫什么句?
  生:陈述句。
  师:(板书:陈述)那你为什么不直接用陈述的方式说,而要用反问的方式说呢?
  生:(迟疑一下)从前文可以看出这个挑山工很“得意”,所以故意用这种方式说,更强调“同一条道”。
  师:(指着该生)真是个聪明的“挑山工”,(生笑)会联系上文“得意”来理解,把反问句的作用说得那么好。(面向大家)“游人”们,服不服?
  (学生几乎都点着头读:“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的哲理。”)
  师:(指着演挑山工的学生)那么,就请你“得意”地把话说下去吧!(众生笑)
  (学生接着很有感情地往下读)
  
  【一点通】
  学生能通过朗读披文得意,披文入情,这是感悟能力。老师在课堂中有意穿插一些词句训练,这是重视了学生语言知识的习得。虽然在新课程理念中,这二者同属语文素养的范畴,但在课堂中却往往是各自为政,或为了“感悟”,进行纯粹的朗读指导,或为了“训练”,特地精心设计练习。在这一堂课中,我们发现,原来两者之间完全可以做到和谐统一、完美融合。
  1.深入研读教材,采集有效信息
  凭着对课文的熟悉,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最初提笔画出挑山工的语言,只是下意识地把引号之内的句子画下来。但再次细读教材时,我才发现有一个句子是我以往没有注意到的,当然也是被许多老师忽略和遗忘的。那就是“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一天一个来回”这一个转述句。看到这里,我便有了第一个想法,那就是也让学生体会一下“忽略”之后的重视,既训练了“转述改直述”的语文技能,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二十年”与“天天”的辛苦,理解“哲理”背后是挑山工生活实践和经验的积累。第二个训练点是“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走的一条道”这个反问句,联系上下文读读,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反问的语气,只需联系“得意”即可准确地揣摩到。即使在课堂中学生不能自己做到,老师也完全有必要加以引导。看来,说是上过的课文便可“轻车熟路”,这是一种误区,往往是这种“熟悉”使得我们放弃深入的研读,忽略了有效的信息。
  2.深化朗读指导,挖掘文本内涵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必修课。可是如果仅仅为朗读能力而指导,忽视朗读的真正价值所在,就是舍本逐末。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我围绕上述的两个训练点设计朗读指导方案。让一个学生扮演挑山工,通过对一个学生的指导让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时,不忽略其他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充当“游人”的角色认真地听,并反复朗读“我心悦诚服……的哲理”这句话,这样的互动让全体学生都能对挑山工的语言有着深切的理解,同时也与文中的作者产生共鸣,悟出“话”中之“理”。可以说,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朗读指导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体现了它所有的价值,不仅把文本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更让“朗读感悟”与“语言训练”有机结合,形成血肉丰满的语文课堂。
其他文献
一  《虬髯客传》系唐传奇名作,属于文言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与话本小说出于民间艺人不同,本文作者为文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探其源流,曰:“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志怪所传皆为奇闻,意在将怪异作实事记载,非有意虚构。而唐传奇则是“作意幻设”,即“
受父叔的影响,加上小学和初中语文老师的引导,我自幼热爱语文。同时也由于家境贫寒,报考大学时,我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在中文系任教。在大量古今典籍、名著的熏陶下,我逐步认识到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后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更认识到了母语教育事业的意义和责任。我提及这些,是想说明,当我后来因多种偶然因素走上国家教育行政管理职位,并兼任中家语委主任职务的时候,语文素养确实为我准备了必要的
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一书,最初由上海文光书店于1947年2月刊行。2002年,三联书店将其纳入“三联精选”书系,修订后再次出版发行。近年来更是被各家出版社不断再版重印,被读者口碑相传。曹先生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一生致力于语言研究和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本书是其代表作,被誉为“与章太炎《国学概论》、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足鼎立的文化经典”,曾是学术泰斗周有光先生最推崇的国学读本,也是民国以来
关于随笔,清朝陆以活在《冷庐杂识》说:“暇惟观书以悦志,偶有得即书之,兼及平昔所闻见,随笔漫录,不沿体例。”这段话说的是,随笔内容是观书、阅世之所得,随笔的文字是随着思路率性而作,随笔的文体是不受传统规矩约束的。钱理群先生也非常明确地提出:“随笔是从心底里涌出来的。它所要述说的,是刻骨铭心的个体生存体验,是只属于自己的‘个人的话语’。”正因为随笔在写作时间、写作地点、题材选择、篇幅长短等多方面不受
[教学理念]  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学生从写童话体作文转向写观察作文,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积累鲜明的感性表象。通过观察训练,帮助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比喻、拟人、联想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典型的表象。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文竹”的资料;爱好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一画“文竹”;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而缺乏真情实感正是当前严重影响初中学生写作水平的问题之一。本文重点探讨初中学生写作中情感表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表达真情实感是初中学生写作的重要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七至九年级“写作”方面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
目前教材所编选的文本有一些是高于、甚至远离学生生活的。对这些教材,教师如何将文本与生活链接起来呢?前一段时间,观摩《九色鹿》的课堂教学,看到了两种结尾,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    结尾一  师:同学们,九色鹿得救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将这美丽善良的九色鹿送回那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  学生读第一段  师:同学们,《九色鹿》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中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让世世代代的人唾骂;九色鹿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这说明了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这样认识,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努力体现在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李时珍那种“甘于吃苦、不怕冒险”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抓住古寺环境的破败、察访过程的艰辛、品尝药革的危险等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深入地品词析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最终对
教育管理是当代教育考察研究的重点内容。对于历史上教育管理沿革与变迁的研究重在抓线索,不仅要在纵向上理清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脉络,还要在横向上将中国教育管理史和外国教育管理史进行对比。《中外教育管理史》一书正是一本全面展示教育管理历史的专著。它不仅阐述了从先秦的奴隶社会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也呈现了从古希腊时期直至西方近代以来的外国教育
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新词语层出不穷。最近,“打call”一词便广为流行。  请看:  (1)我为中国共产党打call,为有一个強大的祖国而骄傲自豪!(《福建日报》2017年10月19日)  (2)迷妹花式打call,体育男神亮相引爆全运。(《广州日报》2017年9月4日)  (3)记者在现场,为节日工作者打call。(《新晚报》2017年10月9日)  “call”在英文中有“电话”“打电话”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