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式拓展”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zh06014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压器问题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历年江苏高考中频繁出现,其中含有二极管的变压器问题又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突破这一难点呢?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题目进行适当地“变式拓展”,能够增大学生的知识覆盖面,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在一道高考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拓展.
  1 原题呈现——夯实基础
  例 (2014年全国)如图1所示,一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分别为n1、n2.原线圈通过一理想电流表A接正弦交流电源,一个二极管和阻值为R的负载电阻串联后接到副线圈的两端,假设该二极管的正向电阻为零,反向电阻为无穷大,用交流电压表测得a、b端和c、d端的电压分别为Uab和Ucd,则
  A.Uab∶Ucd=n1∶n2
  B.增大负载电阻的阻值R,电流表的读数变小
  C.负载电阻的阻值越小,cd间的电压Ucd越大
  D.将二极管短路,电流表的读数加倍
  解析 变压器的输入电压为Uab,根据电压比公式Uab∶U2=n1∶n2,可以得到U2=n2n1Uab,由于副线圈回路中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导致交流电在半个周期内可以通过二极管,由电流的热效应可得U22R×T2=U2cdRT,解得变压器输出端交流电的有效值Ucd=22,即Uab∶Ucd=(2n1)∶n2 ,故A错误.当增大负载电阻的阻值R时,总电阻变大,Ucd不变,变压器输出电流I2,变小,根据电流比公式I1∶I2=n2∶n1,即I2决定I1,则可以得到I1变小,故B正确.cd间的电压由输入电压Uab决定,与负载电阻的阻值无关,故C错误.将二极管短路后,输出电压Ucd=U2,根据功率表达式P=U2R可得短路前:P2=U222R=P1=UabI1,短路后:P2′=U22R=P1′=UabI1′,很容易看出功率加倍,则输入电流也必定加倍,即D正确.正确选项为B、D.
  3 提高变形——拓宽思维
  变式拓展3 如图4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n1∶n2=11∶5,现在原线圈AB之间加上u=2202sin100πt (V)的正弦交流电,副线圈上接有一电阻R=25 Ω,D为理想二极管,C为电容器,电阻与电容两支路可由一单刀双掷开关进行切换,则
  A.开关拨到1时,电流表示数为5.6 A
  B.开关拨到1时,电流表示数为4 A
  C.开关拨到2时,二极管反向耐压值至少为1002 V
  D.开关拨到2时,二极管反向耐压值至少为2002 V
  解析 根据以上变式拓展的分析可以容易得出输出电压U2=100 V,当开关拨到1时,由I2=U2R=4 A,故A错误,B正确.当开关拨到2时,副线圈两端输出电压的最大值为1002 V,当二极管处于正向导通状态时,正好给电容器充电,上极板带正电,下级板带负电,当二极管处于反向截止状态时,电容器无法进行放电,因此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始终保持1002 V不变,此时副线圈和电容器对于二极管而言,相当于有两个最大电压为1002 V的电源与二极管形成串联电路,即加在二极管两侧的反向电压最大值为1002×2=2002 V,故C错误,D正确.正确选项为B、D.
  变式拓展4 如图5甲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n1∶n2=3∶1,L1、L2为两相同灯泡,R、L、D和C分别为定值电阻、理想线圈、理想二极管和电容器,其中C=10 μF.当原线圈两端接如图5乙所示的正弦交流电压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灯泡L1一定比L2暗
  B. 副线圈两端的电压有效值为12 V
  C. 电容器C放电周期为2×10-2 s
  D. 电容器C所带电荷量为1.22×10-4 C
  解析 变压器的作用只改变电压和电流,不改变功率和频率.原线圈接的是正弦式交流电,则副线圈通过电磁感应所得到的也是正弦式交流电.由于灯泡L1和电阻R1串联,灯泡L2和电感线圈L串联,两灯泡亮暗的比较取决于电阻与电感的阻碍作用,本题中条件不足无法判断,故A错误.由图象可知输入电压的最大值为U1m=362 V,其有效值U1=36 V,根据电压比公式可得U2=12 V,故B正确.电容器与二极管串联在同一支路中,含容支路一次充电结束以后就相当于断路,不存在周期的说法,故C错误.由于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电容器一次充电结束后所带的电量为Q=CU=10×10-6×362=1.22×10-4 C,故D正确.正确选项为B、D.
  通过对高考题的变式拓展,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物理基本知识的应用和掌握,能够多维度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反映物理学习很困难,从物理学科自身看,这种困难有的是因为相似的物理概念容易混淆造成的;有的是物理原理、规律呈现的思维跨度大造成的;有的是物理量间
中学物理“教”与“学”的过程,就是物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过程;而物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离不开物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逻辑思维的应用,本文以2014年无锡市中考物理试题为例,探讨中学物理问题分析的策略.  1问题解决源于基础知识  例题1(2014年无锡)有一电热水器,质量为20 kg,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70 kg.该热水器额定电压是220 V,内部有两个加热管,有三档不同的加热功率,其中最大额定功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正确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1 学生形成概念的困难分析  (1)缺少认知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对体验事物的归纳过程.缺少感性认知,必然导致概念形成困难.如“机械波”,学生能否通过大量的体验之后,一看到这个概念,脑子里就出现横波与纵波的图景.  (2)数学表达不等于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整个初中物理中占的比例最大,又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学难度较大.初中电学的基础是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基本物理量,对应的三个重要的电学仪表是电流表、电压表和变阻器,其中滑动变阻器又是重中之重.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是“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本文例举在电学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10个方面
近年来,我校每年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本人也常外出听课.本人在听课中发现:(1)一些老师用多媒体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2)教学时间变得更加紧凑,有效的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时间.(3)教师利用视频、动画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面对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正在深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那么物理教师怎么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高物理
在解决物理习题过程中,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产生一些错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教师想要减少错误的发生,那么对错误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分析错误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寻求更有效的教学设计;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分析错误来发现学生学习上的漏洞,及时弥补,逐步达到知错、改错、防错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在对初中学生物理教学过
微课,是用不超过十分钟的时间,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剖析与讲解的视频材料.它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在任意的环境中有针对性地重复学习.微课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具有灵活、方便、重复、可选择等优势.  目前网络上开发上传的微课形式多样,少数微课极具创意,但多数微课设计肤浅,制作粗糙,内容混乱,给人以鱼龙混杂的感觉.自微课的概念与形式出现以来,本人对微课产
传统的物理实验创设的物理情境有时现象不够形象直观,不能帮助学生对物理学知识形成丰富有效的感性认识,也不容易纠正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错误的前概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Dislab信息化物理实验借助传感器和计算机软件,通过实验可以模拟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图线,使一些传统实验难以实现的现象或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在信息化实验的直观物理环境下能与之前的认识产生认知冲突,在科学的情境下能更容易转变之前错误的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般学校中智力正常的学生人群几乎占100%,但很多智力正常的学生其学业方面很不理想,尤其是理科学业方面显得更为突出.而且,智力水平越低的学生,其考试成绩与智商的关系越密切,而智力水平越高的学生,其考试成绩与智商的关联度越低.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需要智力因素的直接参与,而且还需要学习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和调节,才能使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一、举案说理,在实验中释疑解惑rn高中实验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科学高效的实验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rn在探究真象与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