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成语辨析题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cool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2年以来,成语(包括熟语)的辨析一直是高考试题的必考考点之一。很多学生认为成语成千上万条,积累量大,面对试题,有时真难以下手。其实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并掌握一些辨析方法与技巧,此类试题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高考成语命题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考点:
  
  一、望文生义
  
  【例1】(2009年重庆卷第3题A项):他是一个处事谨慎的人,一向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所以很少交朋友,即使有朋友,也不愿交往过深。
  此题考查的是熟语“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运用。该熟语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得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有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地久天长。本句中熟语的误用属于典型的望文生义。
  【例2】(2007年山东卷第4题c项):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慷慨解囊”的字面含义是毫不吝啬地掏腰包。但它的隐含意是帮助别人,而该句中的食客是自己消费,所以使用不当。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师出无名、期期艾艾、涣然冰释、闻过则喜、细大不捐、不足为训、文不加点、倚马千言、不刊之论、海外奇谈、空谷足音、具体而微、五风十雨、旧雨重逢、七月流火、六月飞霜、瓜田李下、火中取栗、风声鹤唳、高山仰止、坐地分赃、如沐春风、久假不归、目不窥园、无出其右、可罔可点、差强人意、绿肥红瘦、十室九空、上下其手、万人空巷、洛阳纸贵、梁上君子、路不拾遗、薪尽火传、城下之盟、罪不容诛、别无长物、危言危行、坐而论道、从长计议、石破天惊、尾大不掉、马放南山、不经之谈、求田问舍、登高自卑、不尴不尬、金针度人、罚不当罪、穿云裂石、登堂入室、对簿公堂、枕石漱流等。
  
  二、似是而非
  
  【例3】(2009年山东卷第4题D项):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很显然,命题人意在考查考生能否区别“一挥而就”与“一蹴而就”这两个仅有一字之别的成语。类似的成语有很多,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意义却相差很远,大家不妨积累一下下面的这些成语。
  目不见睫/目不交睫,不以为意/不以为然,目光如炬/目光如豆,不负众望,不孚众望,无所不至,无微不至,得意忘形,得意忘言,瓮中捉鳖/瓮中之鳖,海底捞月/海底捞针,不胜其烦,不厌其烦,如鱼似水/如鱼得水,一泻千里/一日千里,不忍卒读,不堪卒读,骇人听闻/耸人听闻,一得之功/一得之愚,一触即发/一触即溃,不容置喙/不容置疑,临危受命,临危授命,一文不名/一文不值,无足轻重,举足轻重,动人心弦/扣人心弦,前仆后继/前赴后继,事半功倍/事倍功半,俾昼作夜/俾夜作昼,自食其果/自食其力/自食其言,一字千金/一掷千金/一诺千金,不期而遇/不期而然,不期而至,刮目相看/侧目相看/另眼相看。
  
  三、褒贬失当
  [例4](2009年江西卷第3题c项):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贯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不能用于歹徒表示贬义。我们知道有些成语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界限分明。若辨别不清,很容易用错。我们一定要依据语境,准确判断。再如:
  【例5】(2002年全国高考题)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例6】(1998年全国高考题)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例7】(1997年全国高考题)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j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例5“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属褒义词,不合语境。例6、例7均为贬义词,使用不当。
  在此我们再列举几个生活中容易误用的贬义词,像:因人成事、上行下效、趋之若鹜、无所不为、不堪设想、首当其冲、随声附和、亦步亦趋、弹冠相庆、死灰复燃、一丘之貉等。
  
  四、张冠李戴
  
  【例8】(2009年安徽卷第16题B项):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的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而题中误将其理解为大做文章。我们知道某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其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错误。再如:
  例9 塔利班基地分子接二连三地制造恐怖事件,美国人民惊恐不已,真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说的是鲁国公庆父子,曾一再制造内乱,先后杀死两个国君。该成语字面义是不除掉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它的隐含义为罪魁祸首是制造内乱的人。此题中塔利班基地分子不是美国人。
  [例10]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当代青年在择偶标准上与他们的父辈已是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指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去。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但它所指的是“同一个人”。而该句中涉及两类人——当代青年与他们的父辈。
  【例11】(2003年全国高考题)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例12】(2000年全国高考题)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例13】(1997年全国高考题)电视剧《苍天在上》引起轰动,以致每晚节目播出时万人空巷。
  例11“如数家珍”意思是“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本句中各种老钟表本身就是老王的“家珍”,谈不上“如”,因此是错误的。例12“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这里误用指人。例13“万人空巷”是指家家户户的人都走出了巷子胡同。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轰动一时的情景。而例句的意思是说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用它来形容显然是不当的。
  
  五、谦敬误用
  
  成语的使用还要和交际双方的地位、身份、说话的目的联系起来,考虑谦词、敬词的使用。
  【例14】(2009年辽宁卷13题C项)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是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敝帚自珍”指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常用作谦词。再如:
  【例15】(2001年全国高考题)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例16】刘厂长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出了许多的建议。   例15“蓬荜生辉”是谦辞,一般用于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感到光荣。这里显然用错了。例16“抛砖引玉”也是谦辞,不合语体色彩。
  
  六、不合语法
  
  【例17】(2009年重庆卷第3题D项)老张按照惯例把买回来的对虾和猪肉分别称了称,才发现他买的对虾偷工减料了,足足少了半斤,
  本句中成语的使用乍一看好像对,若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例句中整体语境强调的是老张被不法商贩“缺斤短两”坑骗了。“偷工减料”强调的是暗中掺假或消减工序和用料,它意在“已假充真,以次充好”,不能用来陈述“对虾”,因而使用不当。此类题需要考生静下心来仔细比较词语的含义,看成语与其他句子成分搭配是否恰当,是否存在语意重复等相关语法问题。
  【例18】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例19】(1997年全国高考题)这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例18“贻笑大方”含有被动义,“被人”属多余。类似的错误还有“正方兴未艾”,“现在的当务之急”,“浑身遍体鳞伤”等。例19“莘莘”形容众多,与句中“一位”矛盾。
  
  七、自相矛盾
  
  【例20】身处高三的我们踌躇满志,为了改变落后的现状,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大家都在奋勇拼搏!
  “踌躇满志”是对自己取得的现状较为满意,与后文的语境矛盾。
  【例21】艺考面试前,有些不能陪孩子前来的家长们仍不忘利用手机给孩子们面授机宜、
  【例22】(2002年全国高考题)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时,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例23】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
  例21“面授机宜”是当面传授处理事务的方针、办法,和前文的利用手机矛盾。例22中“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从全句意思看,是这一次群众评议时对机关作风很不满意,相信下一次大家会比较满意的,而“有口皆碑”往往只用于已经存在、既成事实的事情上。此处使用明显不当。例23,既然设计“有些缺点”,就可以指责,“无可非议”是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不符合语境事理。若改用表示“不可多加非难”的成语“无可厚非”就可以了。
  
  八、一语多用
  
  有些成语意思较多,如只知其一,不知其余,就会在使用中出错。例如:
  【例24】本来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他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这道题当年很多考生误把它当成错误的了,其实“不三不四”有两个义项:①不正派,②不像样子。此题考查的是第2个义项。从生活实际使用的频率看,后一用法并不多见,大多数考生由于没接触过这一用法而选错。再如:
  【例25】(2003年全国高考题)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例26】
  (2000年全国高考题)“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的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例27】(1 992年全国高考题)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例25中“捉襟见肘”意思是“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这里取第二个意思,使用恰当。例26中“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可以指暴露的很彻底,这里用来形容图片展对伪利学的揭露恰到好处。例27中“灯红酒绿”一般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但也可以用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该句成语使用取第二个意思,没有用错。
  因此我们今后进行成语积累时,应做到知其常用义,也了解其冷僻义,多注意一词多用多义的成语。再如:秀色可餐、翻云覆雨、不绝如缕、唱空城计等。
  
  九、关注习惯
  
  有的成语在实际运用当中,有其特殊的使用习惯,我们一定要多加关注。
  (一)一般不能带宾语
  【例28】大家司空见惯了校园里的破坏公物现象。
  正确的说法应是:“大家对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已司空见惯了。”
  有些词语类似英语中的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像“漠不关心”“津津乐道”“求全责备”“熟视无睹”“置若罔闻”“虎视眈眈”“司空见惯”等。
  (二)只用于否定句
  【例29】(1998年全国高考题)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英项背。
  “望其项背”是望见他的脖子、后背,指赶得上,一般只用于否定句。而例句用于肯定句中,不恰当。类似用法的还有“善罢甘休”“同日而语”“等量齐观”“无时无刻”“一概而论”“相提并论”“等闲视之”“善罢甘休”“吹灰之力”“一蹴而就”“空穴来风”等。
  
  (三)注意时态
  【例30】父母离异各自成家后,小强成了“两不管”孩子。他终日逃学旷课,打架斗殴,吸烟饮酒,长此以往,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大多数考生只知道“长此以往”用于不好的事情却忽略了它的时态。梁启超早在《少年中国说》中就写到“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由此可见,该词只用于将来时态。类似的像“曾几何时”就只能用于过去时态。
  总之,在成语辨析这一考点的复习备考中,大家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平时勤查词典,并做好归纳整理工作,随时分门别类地补充完善自己的成语库。再结合近年来成语题的命题角度,并配置适当的实例练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肯积累,巧积累,成语题并不难。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八中)
其他文献
有研究表明,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众多因素中,智力只占20%,其他因素如自信心、情感、意志,被视为情商的因素和背景、机遇、健康因素占80%。也可以说,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因此,应该努力认识自我、充分表现自我,进而把握自我,做自我的主人。认识自我的根本目的就是做自我的主人,也就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规划自己,调控自己,把握自己。在这方面,走进全国名牌大学的学子们是这样认识的:
期刊
介词by可以用来表示方位、时间、手段等,下面将其用法归纳如下:  一、by + 地点名词。表示方位,意为:“在……旁边”。如:by the lake/river/tree/window/door等。  She searched the top of the hill and stopped to rest on a big rock by the side of the path. 她搜索了山顶,
期刊
英语中连词if引导条件状语从句是最常见的表达方式。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其它可以用来表示“条件”的方法。本文将对那些常考的特殊“条件”表达法作一归纳,以供学生复习参考。    1. 由介词短语on condition that“只要”引导条件句。  You can borrow my umbrella on condition that you return it in time.  只要你及时还我的
期刊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do more than just fill students’heads with knowledge. Their underlying goal is to do the utmost to develop students’potential. The American style of educa
期刊
need是在中学课本中用法出现较多的一词,同时也是中学英语“四会”(听、说、读、写)词汇之一。正确理解和运用need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许多同学因为对其用法掌握不够全面而在考试中失分。本文特为同学们归纳了need作行为动词、情态动词和名词的用法,以供大家复习参考。    need作行为动词    一、表示“需要”讲时,后可接名词和代词。  1. Everyone needs water and fo
期刊
综合分析近三年的全国卷及各省市高考英语试题,不难看出代词it的用法是高考命题热点之一。本文结合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谈谈其主要用法。  用法一: it代替上文中提到的同一物或代替前一分句的内容。  -There is still a copy of the book in the library. Will you go and borrow ______ ?  -No, I’d rather buy
期刊
as既可以用作连词,引导多种状语从句,也可以用作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其用法繁多复杂。现将as从句小结,以便于同学们掌握。    一、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1. 作“当……的时候”,其特点为:用于表示同一个人的两种动作交替进行,指“一边……,一边……”。如:   The girl dances as she sings on the stage. 这个女孩在舞台上载歌载舞。  He looked
期刊
高考英语阅读深层理解题不但要求考生理解文章字面含义,也要求考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还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主题思想,其热点考查内容如下:  请先看下面一篇阅读理解原材料:  The average British woman’s waistline has grown by 2 inches in 10 years.  A study conducted by Cancer Rese
期刊
where在近几年高考中屡次出现,侧重考查where在引导不同从句时的用法,现将where的主要用法归纳如下:    一、where 可以用来引导定语从句,此时可用介词 + which替换。    -Where did you get to know her?  -It was on the farm _______ we worked. (2007年高考安徽卷)   A. thatB. ther
期刊
编者语:完成句子是在具体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考查语言输出能力;既考查词汇储量,又凸显英语语法知识这类试题。由显性的考查变成隐性的测试,加强和升华了语法知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性原则。    一、从谓语动词的变化形式入手    谓语动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时态和语态上,这是处理完成句子的基本点。动词时态共计16种,常用的有9种,其中较难掌握的结构是(以do为例): b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