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来源 :医药界·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da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550-1868(2014)12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是一种病因病机不十分明确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主要与饮食、感染、基因、免疫、精神、社会环境等因素相关[1]。治疗溃结的西药有水杨酸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不但有很多不良反应,而且需要长期坚持治疗,轻中型患者往往不容易接受[2]。溃结病变范围较广泛、病情易反复、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常迁延难愈、癌变可能性大等特点,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而中医药治疗溃结对患者免疫失调有很强的调节作用,并且具有多环节、多方位、多靶点的特点,同时中药治疗溃结的副作用较少,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容易被患者接受[3]。对于溃结的治疗,西医常规疗法多不理想且容易复发,中医药疗法有着明显的优势,现将近年来的中医药治疗溃结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根据临床特征,溃结属中医学的“痢疾”、“便血”、“泄泻”等范畴。王新月等[4]通过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发现,溃结的病因病机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医学“休息痢”、“久痢”。陈佳[5]认为,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青年人酗酒、嗜烟、嗜辛辣,经常大鱼大肉,所以大肠湿热者居多,同时人们生活压力较大,情绪紧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朱磊等[6]认为溃结的发病机制主要为邪阻大肠,致其传导失司,气滞血阻,肠络受损,下便脓血。沈洪等[7]认为溃结的病理性质有寒、热之分;病理因素包括湿、热;病位涉及大肠、肝、脾及肾。缓解期多有脾肾两虚、肺气失调、大肠不固、湿热留恋;活动期为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肉腐血败之病理变化。王庆国等[8]认为本病除与脾虚湿热有关,还与肝气郁滞、肝血不和关系密切,肝气不调、克伐脾土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林燕等[9]认为“毒损肠络”是溃结发病和复发的病理机制,以解毒通络法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法有望开辟中医抗溃结复发的新思路。刘经州等[10]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患者先天肾气不足、劳逸失调以及饮食失衡等因素有着很大的联系,一般发病机制为患者体内寒湿化热客于肠腑,气机不畅,通降不利,血行瘀滞,肉腐血败,脂络受伤而成内疡。刘端勇等[11]认为湿毒之邪是本病的最主要病因,内外湿邪,最易困脾,脾失健运,水谷混杂而下,而发本病。诸医家学者对溃结病机认识大多相似,多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正虚邪盛之候。
  2中医治疗
  2.1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下辨证论治,可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以下几个证型[12]:⑴脾虚湿蕴证:主要表现为脾虚挟湿的泄泻,神疲乏力,面色晄白,食少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弱而滑。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达到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⑵大肠湿热证:主要表现为湿热痢,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以芍药汤加减治疗,达到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之功。⑶肝郁脾虚证:主要表现为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常因为情志和(或)饮食因素诱发大便次数增多,情绪抑郁或焦虑不安[12]。可以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达到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⑷寒热错杂证:主要表现为下痢稀薄,夹有黏冻,反复发作,腹痛绵绵,四肢不温,腹部灼热感,烦渴,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细弦[12]。可以乌梅丸加减治疗,达到温中补虚,清热化湿之用。⑸脾肾阳虚证:主要表现为大便滑脱不禁,日夜无度,甚则脱肛坠下,或大便脓血,下痢赤白,脐腹疼痛,里急后重,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可以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达到涩肠固脱、温补脾肾、调和气血之用。张相安[13]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6型:①脾虚湿盛型,以肠健平加减;②湿热蕴结型,以肠清舒加减;③肠腑血瘀型,以理肠宝加减;④脾肾两虚型,以肠怡舒加减;⑤肝郁乘脾型,以肠舒安加减;⑥气血两虚型,用肠谷康加减。
  2.2其他疗法
  刘全让自拟灌肠煎[14]:血竭6克,赤芍20克,青黛10克,马齿苋60克,黄柏20克,千里光30克,枯矾10克。浓煎(中药自煎注意过滤药渣)至150毫升,以37℃左右药温保留灌肠,导管缓慢插入肛内20厘米,以90滴/分钟滴入,每次150毫升,每日1剂,每日1~2次,14 天为1个疗程,有效率达94.5%。张林华[15]运用针刺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8例,有效率达92.1%。谭笑银等[16]用乌梅丸(细辛、干姜、炮附子、蜀椒、当归、桂枝、党参、黄连、黄柏等)结合穴位敷贴(天枢、中脘、足三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2例,取得较好疗效。彭强[17]应用推拿治疗溃结65例,腹部从中脘穴渐移至关元穴,先全掌按揉,后用一指禅推法,再用拇指按揉关元、气海及双侧天枢穴,最后施掌振法于神阙穴。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先点按两侧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再施平推法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3.85%。周宏燕等[18]研究表明针刺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使肠道的运动和内分泌机能得以调整,改善和修复肠黏膜,缓解肠黏膜充血水肿,促进溃疡愈合,提高治愈率。许凤莲[19]运用失笑散加味保留灌肠为治疗组,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结果:治疗组50例临床治愈13例,有效3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50例临床治愈6例,有效2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68.00%。两组比较,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贾一波等[20]采用电针配合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中脘、天枢,脾俞、大肠俞、上巨虚、足三里两组穴位)同口服美沙拉嗪作比较,在总有效率及结肠镜下改善黏膜病变程度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当代难治病之一,病情反复,时作时止,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西医目前以对症治疗为主,缓解症状为要,难以做到预防复发,减轻患者痛苦的作用。中医辨证论治,方剂针灸并用,口服与灌肠相结合,治疗方法灵活,疗效确切巩固,安全无毒、可以防止复发,能有效减轻西药应用后的不良反应,并能做到减药直至停药达到临床恢复,所以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上,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中医的推广应用。但是,中医对溃结的认识与治疗没有明确的指南,临床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法未进行统一规范化。针对目前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建议进一步规范临床研究,进行双盲、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尽量规范化、标准化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最终达成共识,制定明确的指南。   参考文献
  [1]李梅,张苏闽 .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分析及预防[J]. 中医学报,2012,27( 10) :1343 -1345
  [2]何文玉,龚钰霞.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临床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11):803-805
  [3]何华 , 周晓玲 . 中医治疗及中医护理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1,16(3):199-200
  [4]王新月,刘果,盛益华. 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特点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 15) :481 -482
  [5]陈佳 .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及护理〔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8):11-15
  [6]朱磊,沈洪.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临床表现的中医处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7):787-788
  [7]缪春润,沈洪.沈洪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J].吉林中医药,2008,28(10):709-710
  [8]程发峰,王雪茜,刘敏,等 . 王庆国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中医杂志,2011( 2) :166 -167
  [9]林燕,李兴广.解毒通络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理论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3,31(3):191-192
  [10]刘经州,马东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及用药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0,8(6):14-17
  [11]刘端勇,赵海梅,赵宁,等.络病辨证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探微[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 (7):1548-1550
  [12]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J ]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 ( 6 ):891-895
  [13]张相安.辨证分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9例[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0):71-72
  [14]吕名南,龔枚,刘全让,等. 中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5例[ J ] .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18 (25):3061-3062
  [15]张林华.针刺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2,27( 7) :1399-1400
  [16]谭笑银,赵军宁,王晓东. 乌梅丸结合学位敷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2例[ J ]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 (11):279-280
  [17]彭强.推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5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13(6):48-49
  [18]周宏燕, 何本求 . 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的护理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4(1):224-225
  [19]许凤莲. 失笑散加味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5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
  [20]贾一波,冯先霞,刘雪锋.电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J].中国针灸,2010,30( 9) :717 -719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6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肛肠科术后肛门瘙痒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肛肠科手术治疗的60例肛门瘙痒症患者,运用掷硬币的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与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每组各有患者30例。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29/30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介绍张卉主任医师辩治小儿热性哮喘的经验,认为小儿哮喘,主要从祛除伏痰入手,使用自拟方治疗,方药如下:苏子、莱菔子、地龙、前胡、葶苈子、白果、桑白皮、紫菀、甘草。  【关键词】小儿热性哮喘/中医药疗法;张卉;名医经验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气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 探讨温督活络法在中医妇科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温督活络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95%对我院治疗总体满意,高于对照组(P0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浅析中医治疗法在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接受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治疗法进行治疗,分别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咳嗽症状评分和临床治疗效果作为观察指标,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04例HP相关性胃炎的患者隨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治疗前后作胃镜检查及HP检测。 结果:两组总有效率与HP根除率相比差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后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给予观察组患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進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西医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在治疗三个月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8例已确诊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并随机将5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O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藥物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用专业的康复治疗联合针灸疗法治疗,对照组仅用与观察组相同的康复疗法进行治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全部病例均行病理活检和胃镜检查,采用中医进行治疗,治疗期间应该少吃或者不吃粗糙硬固腌制之物和辛香浓烈过热之品,即便是停药之后也要注意保护胃,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结果: 10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整理收集2011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救治的87例确诊为高血脂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辛伐他汀)患者25例,女12例,用西药辛伐他汀进行治疗,B组(血脂康)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用中药血脂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 目的:观察与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原发性痛风的疗效,用于临床指导。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原发性痛风96例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中医辨病辨证治疗,对照组服用痛风定胶囊,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29%,对照组有效率69.2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