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高校体育内涵及职能、教学、指导理念、竞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北京奥运会对高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和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发展趋势
从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徐徐熄灭的那一刻起,中国体育界就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后奥运时代。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也为高校体育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构建了新的实践舞台,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研究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对高校体育工作者把握工作努力方向,加快前进步伐,促进高校体育向更加科学、系统的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北京奥运会对高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1.1 丰富了高校体育的内涵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念和内容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教育是文化的载体,高校体育是高校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后奥运会时代的高校体育中包含体育教学、体育科研、高水平运动队竞赛表演、健身服务等多种体育方式,尤其是国外体育运动方式和体育文化的介入,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还会表现出多种不同的体育文化形式。
1.2 促进全民健身在高校中的新发展
后奥运时代,体育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体育视野得到了极大地开阔,亲身参与体育的热情被激发,同时也使得参与体育的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些新的体育项目受到大学生的热爱和追捧。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健身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健康,而且是一种娱乐和休闲的方式。奥运会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并能提供一些更直观的学习和借鉴,这对体育教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内在动力被充分调动。
1.3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北京奥运会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强化了大学生的锻炼身体意识,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运动与文化相结合是奥林匹克运动实现自己理想的方法和手段。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理念,使大学生受到了一次奥林匹克的文化教育,提高了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1.4 促使高校体育向产业化发展。
北京奥运会使得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最大限度地向世界开放。在这种开放的条件下,中国体育体制的调整必须尊重其本身的运行规律。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环节都必须实行市场化运作,但是在高校体育的大众健身、体育表演、健身服务以及竞技比赛等环节,完全有可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
1.5 为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的结合提供了机遇
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是后奥运时代的必然趋势,以高校为基地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是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高校系统抓住机遇,跻身于培养体育竞技高水平人才的主渠道系列,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促使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以后奥运时代国家体育体制改革的战略目光对自己的工作进行重新定位,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综合性的体育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的运动员训练基地。
2 高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分析
2.1 高校体育内涵及职能的发展趋势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北京申奥的成功,促使部分高校开始确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人文奥运研究中心;2002年4月北京联合大学设立奥林匹克文化研究中心20a2年5月中国政法大学成立体育法研究中心;2002年10月北京大学成立妇女体育研究中心;2003年9月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专业;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经济和体育新闻专业开始招生;2001年清华大学、2002年北京大学申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获得成功;2003年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体育学科博士点。这些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或体育相关专业,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开始介入体育。
2.2 高校体育目标的发展趋势 人文奥运理念启示我们,体育不仅是健身的途径,更是文化的体现。现代学校体育在目标上必须追求物质、身体和心理的统一。在学校教育中,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的最主要标志,是学校体育最本质的特征。然而,高校体育的目标也不仅仅局限在物质屋面上的人文价值,而学校体育的人文价值,又蕴藏了体育知识技能与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中。学校体育的人文价值,如果离开了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校体育的人文价值需要人们去挖掘、去追求。为此,各高校必须自觉结合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来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3 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2.3.1体育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后奥运时代,体育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体育视野得到了极大地开阔,亲身参与体育的热情被激发,同时也使得参与体育的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些新的体育项目受到大学生的热爱和追捧,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2.3.2体育教学思想以人为本。后奥运时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与学生个体的需要,在_定范围内上是一致的,如“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既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学生主体的需要,高校体育的理念最终朝着“以人为本”发展。
2.3.3高校体育实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人文奥运理念促使大学生在学校体育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就是要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学习权利,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性发展,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大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4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快速发展
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活动能力、体育观念、体育精神。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校这一特殊社区的体育全体意识,它包括了高校校园的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内容,着重体现了高校全体的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多方面素质。高校体育文化主要是来自校园内的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条件、学校体育运动队的竞赛水平、参与运动竞赛的人数及运动参与者的积极程度等。奥林匹克运动不仅局限于体育比赛,更是一种学习活动,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人生感触。
2.5 高校逐渐成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基地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水平和能力是衡量我国高校竞技运动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截至2006年底,全国培养竞技运动员的高校已经达到267所,并且在世界大运会上成绩非凡。但是由于我国特有的体制特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运动成绩不能代表其发展的真实水平。如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我国虽获得了103枚奖牌名列第一,但运动员分别来自国家队、国家青年队和高等院校,既有在读的职业运动员,也有只取得学籍并未入校的现役运动员以及少数高校学生,高校自己培养的运动员并不是主力,真正的主力是52名参加过奥运会(其中9名是奥运会金牌选手)的现役运动员。而在第22届世界大运会上,此情况有所改观,其中在集体项目中,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首次以全学生运动员的阵容参赛,并且获得了第七名。到第23届世界大运会,不但学生运动员所占的比例有所增长,而且成绩有所提高,特别是学生运动员胡凯和王颖获得金牌,使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看到了希望:
但是就目前来看,除了清华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其他院校在竞技体育方面还相对薄弱,总体水平还远远不能和专业运动员相比,难以承担国家后奥运时期竞技体育的任务。但是随着我国体育与国际体育的接轨,体系内部催生出的深层次改革动力,促使从政府到社会,从体系内到体系外都会深刻地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的体制可以向职业化和业余化方向发展,一大部分项目走业余化,向学校化过渡;走业余化、学院化相结合的集约化培养之路是顺应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走向的选择,而通过国家和社会来加速培植竞技体育新生力量,避免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真空现象,应该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高等院校无疑在其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既是当代社会高等院校功能拓展的必然,也是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要求。因此在后奥运时代,在完善举国体制、顺应国际竞技体育共同走向的战略性调整背景下,高校体育必将主要承担起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任务。
3 结语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我国高校体育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它主要表现在人文奥运理念成为高校体育价值取向;后奥运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学及后奥运时期的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等几个方面,特别是人文奥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在总体上推动着人们确立以生命的健康为宗旨的观念,它不仅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凝聚力,而且展现出民族的伟大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在这一进程中,高校的体育教育将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发展趋势
从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徐徐熄灭的那一刻起,中国体育界就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后奥运时代。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也为高校体育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构建了新的实践舞台,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研究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对高校体育工作者把握工作努力方向,加快前进步伐,促进高校体育向更加科学、系统的方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北京奥运会对高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1.1 丰富了高校体育的内涵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念和内容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教育是文化的载体,高校体育是高校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后奥运会时代的高校体育中包含体育教学、体育科研、高水平运动队竞赛表演、健身服务等多种体育方式,尤其是国外体育运动方式和体育文化的介入,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还会表现出多种不同的体育文化形式。
1.2 促进全民健身在高校中的新发展
后奥运时代,体育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体育视野得到了极大地开阔,亲身参与体育的热情被激发,同时也使得参与体育的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些新的体育项目受到大学生的热爱和追捧。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健身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健康,而且是一种娱乐和休闲的方式。奥运会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并能提供一些更直观的学习和借鉴,这对体育教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内在动力被充分调动。
1.3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北京奥运会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强化了大学生的锻炼身体意识,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运动与文化相结合是奥林匹克运动实现自己理想的方法和手段。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理念,使大学生受到了一次奥林匹克的文化教育,提高了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1.4 促使高校体育向产业化发展。
北京奥运会使得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最大限度地向世界开放。在这种开放的条件下,中国体育体制的调整必须尊重其本身的运行规律。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环节都必须实行市场化运作,但是在高校体育的大众健身、体育表演、健身服务以及竞技比赛等环节,完全有可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
1.5 为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的结合提供了机遇
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是后奥运时代的必然趋势,以高校为基地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是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高校系统抓住机遇,跻身于培养体育竞技高水平人才的主渠道系列,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促使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以后奥运时代国家体育体制改革的战略目光对自己的工作进行重新定位,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综合性的体育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的运动员训练基地。
2 高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分析
2.1 高校体育内涵及职能的发展趋势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北京申奥的成功,促使部分高校开始确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人文奥运研究中心;2002年4月北京联合大学设立奥林匹克文化研究中心20a2年5月中国政法大学成立体育法研究中心;2002年10月北京大学成立妇女体育研究中心;2003年9月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专业;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经济和体育新闻专业开始招生;2001年清华大学、2002年北京大学申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获得成功;2003年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体育学科博士点。这些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或体育相关专业,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开始介入体育。
2.2 高校体育目标的发展趋势 人文奥运理念启示我们,体育不仅是健身的途径,更是文化的体现。现代学校体育在目标上必须追求物质、身体和心理的统一。在学校教育中,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的最主要标志,是学校体育最本质的特征。然而,高校体育的目标也不仅仅局限在物质屋面上的人文价值,而学校体育的人文价值,又蕴藏了体育知识技能与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中。学校体育的人文价值,如果离开了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校体育的人文价值需要人们去挖掘、去追求。为此,各高校必须自觉结合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来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3 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2.3.1体育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后奥运时代,体育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体育视野得到了极大地开阔,亲身参与体育的热情被激发,同时也使得参与体育的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些新的体育项目受到大学生的热爱和追捧,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2.3.2体育教学思想以人为本。后奥运时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与学生个体的需要,在_定范围内上是一致的,如“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既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学生主体的需要,高校体育的理念最终朝着“以人为本”发展。
2.3.3高校体育实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人文奥运理念促使大学生在学校体育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就是要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学习权利,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性发展,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大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4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快速发展
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活动能力、体育观念、体育精神。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校这一特殊社区的体育全体意识,它包括了高校校园的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内容,着重体现了高校全体的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多方面素质。高校体育文化主要是来自校园内的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条件、学校体育运动队的竞赛水平、参与运动竞赛的人数及运动参与者的积极程度等。奥林匹克运动不仅局限于体育比赛,更是一种学习活动,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人生感触。
2.5 高校逐渐成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基地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水平和能力是衡量我国高校竞技运动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截至2006年底,全国培养竞技运动员的高校已经达到267所,并且在世界大运会上成绩非凡。但是由于我国特有的体制特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运动成绩不能代表其发展的真实水平。如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我国虽获得了103枚奖牌名列第一,但运动员分别来自国家队、国家青年队和高等院校,既有在读的职业运动员,也有只取得学籍并未入校的现役运动员以及少数高校学生,高校自己培养的运动员并不是主力,真正的主力是52名参加过奥运会(其中9名是奥运会金牌选手)的现役运动员。而在第22届世界大运会上,此情况有所改观,其中在集体项目中,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首次以全学生运动员的阵容参赛,并且获得了第七名。到第23届世界大运会,不但学生运动员所占的比例有所增长,而且成绩有所提高,特别是学生运动员胡凯和王颖获得金牌,使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看到了希望:
但是就目前来看,除了清华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其他院校在竞技体育方面还相对薄弱,总体水平还远远不能和专业运动员相比,难以承担国家后奥运时期竞技体育的任务。但是随着我国体育与国际体育的接轨,体系内部催生出的深层次改革动力,促使从政府到社会,从体系内到体系外都会深刻地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的体制可以向职业化和业余化方向发展,一大部分项目走业余化,向学校化过渡;走业余化、学院化相结合的集约化培养之路是顺应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走向的选择,而通过国家和社会来加速培植竞技体育新生力量,避免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真空现象,应该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高等院校无疑在其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既是当代社会高等院校功能拓展的必然,也是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要求。因此在后奥运时代,在完善举国体制、顺应国际竞技体育共同走向的战略性调整背景下,高校体育必将主要承担起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任务。
3 结语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我国高校体育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它主要表现在人文奥运理念成为高校体育价值取向;后奥运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学及后奥运时期的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等几个方面,特别是人文奥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在总体上推动着人们确立以生命的健康为宗旨的观念,它不仅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凝聚力,而且展现出民族的伟大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在这一进程中,高校的体育教育将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