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不嫁谁留?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ah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剧《青衣》改编自毕飞宇先生的同名小说《青衣》,由亚彬舞影工作室出品,讲述了青衣演员筱燕秋执着追求戏剧的一生。本文从道具镜子的重复利用,打造多重意象;静谧的環境营造,暗示人物悲剧性走向;精简的表现方式,呈现极简主义理念;打破传统真正跨界,多媒体导入舞剧这四个方面对舞剧《青衣》进行分析,探究舞剧特色、挖掘编导的内在表达。
  关键词:《青衣》 舞剧 王亚彬
  中图分类号:J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161-02
  2009年“亚彬和她的朋友们”创建至今,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2017年,王亚彬又携“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七季”作品,舞剧《青衣》再次出现在观众们面前。这是由王亚彬第一次担任导演和编舞的舞剧作品。《青衣》讲述了一位因执拗追求而沉沦深渊的青衣演员筱燕秋,为艺术痴狂却最终被欲望吞噬的悲剧故事。王亚彬曾出过一本书——《生命该如何寄托》,这本是一句设问,从她的舞剧《青衣》中,我们或许能够寻找到答案。
  一、道具镜子的重复利用,打造多重意象
  舞剧《青衣》中多次出现镜子这一道具,后台准备时、排练厅排练时、与面瓜争吵时、与烟厂老板周旋时甚至筱燕秋化作嫦娥登台演出时,镜子这一道具总是以各种姿态呈现。这也是舞剧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在道具镜子的运用上,除了本身“正衣冠”的功能以外,王亚彬将镜子看作是“他我”对“本我”的审视,是内在情感的自我揭示。
  舞剧借助一段影像引入故事。画面中,筱燕秋打扮做戏曲中嫦娥的形象,穿过冗长而又狭窄的后台长廊,在镜子前梳妆。这里的对镜梳妆仿佛一场仪式,当筱燕秋披上戏服,便完成了人与神的转化,开始了她的“奔月”之旅。画面隐去,舞台亮起,是筱燕秋饰演的嫦娥在月宫中翩翩起舞,脚下的圆场步走得急速而稳健,一绕袖,一掸腕间,嫦娥仙女茕茕孑立于舞台。一轮明月挂在空中,静静凝望着这个如痴如狂的女人,一抛袖,一抖袖间,舞台上已经没有筱燕秋,只剩下嫦娥那个苦守月宫的女子。舞台上干干净净,只有无尽的干冰制造出来的烟雾弥漫在舞台上,营造出遥远月亮上的广寒宫缥缈、孤寂的永生幻象。舞台前端悬挂着的一面镜子,湖泊般流动的形状仿佛预示了筱燕秋这场“奔月”只是镜花水月的假象。排练厅中,七面镜子并排而立,春来的出现无疑给筱燕秋暗淡无望的生活带来转机。镜子前是一位兢兢业业的老师给一位天资上佳的学生传道受业解惑,而镜子中则是现实中颓唐、迷惘的现实的筱燕秋与完美、理想的筱燕秋的碰撞,因此,筱燕秋逐渐不满于简单的传授知识,她想掌控春来,因为掌控春来就是掌握住了理想的自己!于是筱燕秋开始对春来施压,她不断摆布春来、不断从背后拥住春来,当镜子不断向两人逼近时,筱燕秋迷失在现在与未来、现实与理想的不断交织之中。与烟厂老板的正面交锋被安排在一张长桌前,筱燕秋与烟厂老板分坐于长桌两端,桌子上是影射两人内心的诱惑双人舞。男子的每一次挑逗聊骚都得到了女子赤裸裸的回应,全部留在了在舞台前高悬的镜子里,筱燕秋已经完全迷失在她的“奔月”情怀中,无可救药。
  二、静谧的环境营造,暗示人物悲剧性走向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看过《青衣》后,笔者久久地沉静在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情感中。舞剧的LED背景画面始终挂着一轮月亮,或明或暗、或圆或缺,只是忧伤的、空寂的挂在那儿。音乐也似乎不曾变得明朗,单一声调的打击乐,似有似无的主旋律,一切都是那么缥缈。幽蓝的舞台灯光,偶尔出现几盏不甚明亮的灯……
  “青衣”这一指称本身就有其独特的意蕴。“作为中国京剧里的一种行当,扮演的一般都是或遭受遗弃或生活困苦的贤妻良母、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因其命运不济的又被称为苦条子旦角,先天的就具有一种悲剧性的意味。”[1]青衣的悲剧体现在筱燕秋的身上,更是一种人生的悲剧。筱燕秋一直沉迷于自己的艺术世界无法自拔,她不能也不愿回到现实世界,这种矛盾不断激化,悲剧也就成为命中注定。
  面瓜是庸庸碌碌的,是爱筱燕秋的,在那个“男人是天”的时代,他为了筱燕秋肯抛下世俗的成见,穿着围裙,戴着套袖,心甘情愿的操持着家里的杂务。但是面瓜给予筱燕秋的爱不是她想要的,不能给予她内心的满足。于是我们看到,面瓜每一次去触碰筱燕秋,每一次想轻抚她的面颊,都被筱燕秋躲开了。在沙发上的双人舞这一舞段中,面瓜不停地靠近筱燕秋,拥抱、纠缠、托举,筱燕秋却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举头望月,被动接受面瓜的怜爱。筱燕秋就像一个幽灵,游离在这段感情,她注定不能享有完美的爱情。为了得到角色,筱燕秋与烟厂老板斡旋,长长的谈判桌是筱燕秋走向悲剧的路,然而她走得义无反顾:赤红暧昧的光束下,纠葛缠绵的肢体,长桌下灰衣群舞的“群魔乱舞”是筱燕秋残留的挣扎。
  三、精简的表现方式,呈现极简主义理念
  舞剧《青衣》,只保留筱燕秋、面瓜、春来和烟厂老板这四个角色,舞剧故事内容也采取碎片化处理,这是王亚彬极简主义的呈现。极简主义大多表现为长时间的静止,重复的动作,单调或者非常相似的动作转变及最少的动作变化。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松散的故事结构表现。《青衣》整部舞剧只用了约十位演员,这和院团作品动辄数十人的传统舞剧很不一样,除去四个角色,其余的舞者均身穿灰色麻衫,变成了筱燕秋内心的“影子”。舞剧中第二段筱燕秋的袖舞(全剧共有筱燕秋的三次袖舞,另外两次分别是舞剧开场和结尾)让观众津津乐道,筱燕秋一身青衣,长袖翩然,两个“影子”各执水袖的一端,她们抛扬水袖尾端,使其形成反常规的运动轨迹,让筱燕秋虽身着青衣却被迫舞动,在“影子”的牵扯主导下变成了一个提线木偶。王亚彬用三位舞蹈演员,通过筱燕秋与“影子”的不断纠缠,不断放大筱燕秋被支配的恐惧,昭示了筱燕秋惶恐与不安的内心情绪。
  中国人对舞剧的审美会重视舞剧的叙事,观众和编导都在追求舞剧“看得懂”,这种中国式的舞剧审美没有出现在《青衣》中。编导抛弃了连贯的叙事逻辑和过渡的场幕转换,直接将碎片式的场景和片段进行拼接,从一个场景直接转换到另一个场景,甚至在片段的连接中直接淡入淡出,这与传统舞剧截然不同。传统舞剧通常假设所有观众不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编导要用舞剧交代背景、塑造人物、讲述故事,而《青衣》中没有这样的假设,它不需要对舞剧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进行描述,也不需要使观众“看得懂”。王亚彬放弃传统的叙事结构,转而充分挖掘人物内在矛盾,延展舞蹈的表现空间。
  四、打破传统真正跨界,多媒体导入舞剧
  多媒体在舞剧中的使用屡见不鲜,目前国内大部分舞剧是借助多媒体动画模拟动态景观,或者借助多媒体技术交代时代背景、铺陈舞剧叙事,但光与影的绚烂往往会遮蔽舞蹈本体的艺术表现力,容易过犹不及,而《青衣》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恰到好处。
  当筱燕秋因用开水泼了师傅而被赶下了舞台,随之而来的是命运无情的嘲弄,一身青衣被无数的影子一片片撕碎,这时舞台背景上投放出的是一团烟雾,从这团烟雾中我们看到的是不断挣扎且狰狞的手和一张可怖的黑色骷髅。这一设计通过营造紧张恐怖的意象,来进一步表现演员动态意象,是编导刻画人物内在情感的有力手段,使观众真切的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惶恐。离开了舞台,注定要回到平庸的生活之中,用蒙太奇式的手法将各种马路车流的视频画面进行拼接,暗示了时间的流逝、生活的庸庸碌碌。简约的舞台背景,恬淡的表现手段,不仅为编导留有创作空间,为演员的表现留出表演空间,更为观众留出想象的空间。虚实结合的简约背景加强了舞剧的“假定性”,观众可以从假定的简约背景中提炼出重要信息,既展现了事件发生环境,又推动了情节发展。舞蹈并不是适合表现所有事情,这是由于舞蹈艺术本体所限,然而《青衣》中,流产这一桥段却是将筱燕秋推下绝望悬崖的重要一个助推器。编导巧妙地将这一情节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现:一轮挂在天空的血月,逐渐化作血液缓缓流下……这一设计给观众留有充裕的想象空间,一轮血月的融化,不仅预示着一个生命的死亡,也预示着筱燕秋“奔月”梦的绝望。
  五、结语
  从委约编舞到独立编导,王亚彬的每一个作品都在见证着她的成长。《青衣》中的筱燕秋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正与王亚彬对舞蹈艺术的执着不谋而合,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两者的相同之处。王亚彬用她的作品向我们阐述了生命该这样寄托:全身心的投入,生命无悔。
  参考文献:
  [1]白雪.《青衣》中“青衣”“嫦娥奔月”意象的悲剧意蕴[J].大众文艺,2009,(21):169.
  [2]魏菡.陷落意象中的舞剧《青衣》[N].文学报,2015-11-05:(24).
  [3]张玉玲.简约而不简单王亚彬《青衣》观后[J].舞蹈,2016,(12):38-39.
其他文献
摘要:熟悉李路明的人都知道,中国大多数当代艺术书籍的出版都少不了他的名字,就是这样一个从事当代艺术批评与写作再到当代艺术的出版人,最后转向了对当代艺术的实践——一个由出版人不断向艺术家转变的探索者。他对当代艺术方面的建树开启了我们对中国近代30年艺术的新视野,他将这种视野带入他的艺术创作当中,呈现的是一个大思想、大视角的李路明。本文对李路明不同时期的艺术进行解读,来探索他的绘画对当代艺术的积极意义
期刊
摘要:二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发展至今日趋濒临的戏曲剧种,作为一个极具代表地方特色的艺术剧种,二夹弦戏曲音乐在近年来才逐步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本文将对二夹弦戏曲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二夹弦的历史起源、音乐本体、剧本剧目、剧团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二夹弦 戏曲音乐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024-0
期刊
摘要:何占豪先生涉取西方音乐表现手法的长处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以表达民族之思想情感。用他的话来说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这是他在音乐创作上遵循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他的新作品不断涌现,并活跃于中国民族音乐的舞台上。  八十年代起,“民族音乐现代化”就作为何占豪先生自己创作的目标。他把积极开拓探索筝乐的发展,作为是一个现代作曲家的责任。他所创作的多部筝乐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
期刊
摘要:本论文以江南民歌小调“茉莉花”主题音乐为中心,结合当代创作歌曲《难忘茉莉花》作品为例,分别从声乐演唱、创作和表演等方面来阐述声乐演唱艺术美学思想的表达。  关键词:茉莉花 旋律 演唱 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015-03  一、“茉莉花”主题音乐分析  在中国民歌当中,“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主题,通常以“花”来比喻人,表达
期刊
摘要:本文以广西水族民歌为研究对象,对广西融水、宜州两个水族地区的民歌进行搜集、整理,在文化变迁的视角下对其现存的音乐结构进行研究,并与贵州荔波水族民歌结构进行对比,结合其生存环境,探究文化变迁中的广西水族民歌。  关键词:文化变迁 广西水族 民歌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034-03  水族主要集中分布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
期刊
摘要:伴随音乐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当下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日益被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对北部湾地区广西少数民族本土音乐的研究,针对传承现状,试图运用文献分析法、教学研究法等方法来探究防城港市本土音乐文化内含价值,探索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多元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对保护广西地域文化的传承有显著意义。  关键词:北部湾地区 防城港 本土音乐文化 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
期刊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太平鼓”舞作为我国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在其传承与发展中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本文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以京西太平鼓与抚宁太平鼓的发展现状依托,分析和探索针对于“太平鼓”舞更有效的传承方式与发展途径。  关键词:“太平鼓”舞 传承方式 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
期刊
摘要: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建立自己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作为一位高中美术教师的笔者也把德育教育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德育教育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做到避免教条式教育,循循善诱自然渗透,同时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到处都存在着渗透德育的切入点,我们应利用美术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情感性抓住每个渗透德育的机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关键
期刊
摘要:回顾近60余年的发展历程,板胡艺术家们秉承传统与创新理念,将板胡艺术深深地根植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上,逐步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20世纪50年代,板胡艺术创作开始移植小提琴作品,这种创作形式拓宽了板胡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提升了板胡的演奏技术和表现力,更是推动了板胡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移植 改编 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
期刊
摘要:黔西北大花苗教会音乐的发展史可以理解为基督教在黔西北苗族乃至整个黔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过程的缩影,笔者在田野考察获得的一手资料基础上就基督教音乐在大花苗地区的演变过程进行历史回顾和梳理。  关键词:大花苗 基督教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032-03  1904年,生活在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区的大花苗族在西方传教士的引领下整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