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金太尔解决现代西方道德危机的出路及局限性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现代道德困境的理论表现,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一书中通过追溯德性的历史找到了使现代社会在基本道德问题上出现普遍性论争的根源,他对这一根源的分析是很深刻的。由此他提出了“通过回归传统和历史来的方式克服当代的道德危机”来解决现代道德问题根源的德性论。但是他所倡导的德性论由于其理论自身的矛盾、制度伦理存在的的历史必然性以及现代社会缺乏建立統一的道德原则所必须的思维模式与社会背景,所以,麦金太尔的德性回归之路只不过是某种道德乌托邦的梦想。
  关键词:麦金太尔 ; 《德性之后》 ; 德性
  
  在《德性之后》一书中,麦金太尔提出当代日常道德争论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无休止性,相匹敌的道德论证具有概念上的不可通约性,这表明了当代道德文化缺少一种可以得到社会公共认可的经合理论证的道德学说。麦金太尔认识到当代道德危机的现状,并从理论的历史变迁中追寻了道德危机理论的历史根源—正是人类传统德性根基的丧失导致了现代社会道德理论丧失了权威性,从而提出了向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的复归,这就是麦金太尔的德性论。但是他所倡导的德性论由于其理论自身的矛盾、制度伦理在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以及现代社会缺乏建立统一的道德原则所必须的思维模式与社会背景。因此,麦金太尔的复归之路只不过是某种道德乌托邦梦想。
  一、现代性德性困境的理论表现及根源
  (一)现代社会德性困境的理论表现。 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一书中描述了当代人类的道德实践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的表现:“其一,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判断的运用是纯主观的和情感的;其二,个人的道德立场、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的选择是一种没有客观根据的主观选择;其三,从传统的意义上讲,德性已经发生了质变,并从以往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中心位置退居到生活的边
  缘。”[1]麦金太尔认为,当前这种道德危机的现状表明了当代西方道德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由情感主义所代表的。他之所以这样说,不仅仅是主张现在的道德已不是历史上的道德,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历史上那曾经是道德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消失了,而这标志着一种衰退,一种严重的文化丧失。对于当代道德的困境,他指出:“道德行为者从传统道德的外在权威中解放出来的代价是,新的自律行为者的任何所谓的道德言辞都失去了全部权威性内容。”[2]虽然道德行为者可以摆脱神的律法、自然的目的论或等级制度的权威的约束来表达自己的主张,但是此种主张却无法在根本上为自身寻找证明,并得到其他人的认同。
  (二)现代性德性困境的理论根源。麦金太尔通过追溯三百年来学术界的德性概念的变化以及一系列论证道德的历史,认识到正是由于传统德性的失落使得启蒙运动以近代自我概念取代传统的目的论,其结果就是导致近代思想家为传统德性寻求合理性的努力失败。那么, 为什么自启蒙以来的哲学家们对现代“道德谋划”的努力都是无效的呢? 麦金太尔是这样分析的: 在传统的道德体系中, 道德的合理性是由三个因素构成的, “即未经教化的人性概念、合理伦理戒律的概念和认识到自身目的后可能形成的人性概念。其中每个因素的地位和功能都必须参照另外两种因素才能正确理解。”[3]但是, 启蒙运动在为理性能力设置界限的同时, 取消了本质人性的观念和目的论观念, 即否定了人能够认识自身目的和本性的能力, “这样在上帝被逐的历史背景下, 道德体系只剩下一组禁令和未受教化的人性的观点, 而这两者从一开始起就预先注定不相符合。”[4]
  麦金太尔通过追溯德性的历史找到了使现代社会在基本道德问题上出现普遍性论争的根源,应该说他对这一根源的分析是深刻的。正是这一德性传统的丧失导致了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论证道德合理性的必然失败。传统德性的丧失导致了现代社会以情感主义为代表的规范伦理离开了人类道德生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去解释道德,从而使这种解释成为无传统、无根源的主观解释;离开了人类道德生活的内在目的意义和品格基础,使道德成为纯粹外在的规范约束。“事实也表明,现代规范伦理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道德的价值本性、历史本性和人学本性,产生了自身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和实践困境。”[5]麦金太尔认为要解决当前人们在基本道德问题上达到合乎理性的一致,就必须建立一种继承传统的德性论,所以在《德性之后》一书中他给自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社会的成员们是否有可能以某种不同于启蒙运动及其西方后继者们的方式在基本的道德问题上达到真正合乎理性的一
  致?”[6]麦金太尔提出了向亚里士多德传统复归的德性论。他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社会成员们都认同的证明方式,从而为道德寻求形而上的依据,使德性成为社会共同体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麦金太尔的德性论
  麦金太尔德性论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德性与实践的关系,德性与个人生活的关系以及德性与传统的关系三方面进行阐述的。
  首先,德性与实践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按照麦金太尔的理解:“实践”的意思是:“通过任何一种连贯的、复杂的、有着社会稳定的人类协作活动方式,在力图达到那些卓越的标难——这些标准既适合于某种特定的活动方式,也对这种活动方式具有部分决定性——的过程中,这种活动方式的内在利益就可获得,其结果是,与这种活动和追求不可分离的,为实现卓越的人的力量,以及人的目的和利益观念都系统地扩展了。”[7]任何一种实践活动所要获得的利益可分为内在利益和外在利益。内在利益是指主体通过参加特定的实践活动并遵循相关的权威标准所获得的经验和体验,外在利益则表现为通过这一活动所得的物质利益、权力、地位等奖赏。麦金太尔通过实践概念来界定德性。他说:“一种德性就是一种获得性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对实践而言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8]没有德性的生活不是麦金太尔的这种实践意义上的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善与实践是内在统一的。麦金太尔特别重视实践内在利益的获得,但并不排除相应的外在利益的获取。他认为他的德性观是传统意义的,而进入现代以来的德性观是与传统不相容的。
  其次,德性与个人生活整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麦金太尔只把某种特定场合或特定类型的活动中使人获得成功的人的内在品性称为技能。他认为,“某人真正拥有一种德性,就可以指望他能在非常不同类型的环境场合中表现出它来。而某人生活中的一个德性的整体,唯有作为一个整体生活,即一个能被看作也可被评价为一个整体的生活的特征才是可理解的。”[9]在这里,麦金太尔把德性与个人生活整体相联系,认为只有从生活整体的善才能适当说明德性的背景条件。
  麦金太尔把德性与个人生活整体相联,是要强调这样一个问题:现代个人的生活已不成整体,个人生活已被分割成不同碎片,在不同的生活片段有不同的品性要求,而作为整体生活的德性已没有存在余地。自我被消解成一系列角色扮演的分离的领域,因而不允许被真正看作德性的那种在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意义上的品质有践行的余地。麦金太尔强烈地批判了现代社会对自我的无情分割,他坚持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整体、一个统一体,主张“一种德性不是一种使人只有在某种特定类型的场合中获得成功的品
  质。”[10]德性作为一种品质是内在与外在、行为与心灵在实践活动中的统一的整体性反映。
  最后,德性与传统的一脉相承关系。麦金太尔认为,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德性论传统是依靠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的践行来维持的。广而言之,相关的德性的践行使相关传统得以维持。但麦金太尔又认为,传统不能简单等同于德性的践行。就一个历史传统而言,它内含着个人和实践活动的历史关联条件。麦金太尔一再强调,个人与历史的关联是通过传统实现的,而这种把历史关联条件提供给个人和维持实践传统的是德性。美德的作用和意义不仅在于“维系个人能够在其中找到他的善作为他的整个生活的善待那种个体生活形式,而且在于维系同时为实践与个体生活提供其必要的历史语境的那些传统。”[11]在这个意义上,麦金太尔把德性看成是建构传统的要素,同时,他又把德性看成是传统所建构的,这是因为道德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道德就存在于持续着的传统中,而传统的维持就是德性的维持,同时德性的维持也维持着传统。只有相关德性的践行,才可使传统得到维持和强化。
  总之,麦金太尔强调完整的德性概念应该是这三方面内容的高度统一,也就是说,“一种德性是有益于一种整体生活的善的,在这个整体生活中,特殊实践的利益被整合进了一个目标的总体模式中”,这个总体模式是一种“涵入了对善和至善的寻求的一种传统的总体模式。”[12]这就是说,真正的道德必须立足于具有内在善的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结构的个人生活以及蕴含着丰富文化内容的历史传统。
  从麦金太尔对德性论的阐述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他的德性论就是通过回归传统和历史来的方式克服当代的道德危机,重叙美德,再造美德伦理的生活语境,在历史、传统和文化的共同体中去寻求美德,其实就是让现代人回归自我,重新找回失落的人性。但是他所倡导的德性论由于其理论自身的矛盾、制度伦理主导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必然性以及现代社会缺乏建立统一的道德原则所必须的思维模式与社会背景,因此,麦金太尔的德性复归之路只不过是某种道德乌托邦梦想。
  三、麦金太尔德性论的局限性
  (一)麦金太尔理论自身的矛盾。我们知道,道德判断可分为事实判断和规范 判断,而规范判断又可分为义务判断和价值判断。在麦金太尔对德性的阐述中,一方面他强调德性与个人生活整体的目的性相关,即构成所谓的事实判断,另一方面他又把德性与个体对社群的贡献联系在一起,即构成所谓的价值判断。由于事实判断所形成的美德概念与价值判断所形成的美德概念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因而造成了其理论自身的矛盾。此外,麦金太尔对社群的称颂是缺乏必要的理论前提的。所谓完美的社群,是不可能存在的,因而共同体成员的美德概念很难形成。“通过对历史上社群的客观审视,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无法令人接受的歧视与压迫。社群中的个体不仅受到等级制度的束缚,同时更要受到种种以社群本身为名的迫害。”[13]可以说,个体并不像麦金太尔所描述的那样统一于社群,而只能作为社群本身的工具而存在。
  (二)现代文化转型的客观必然性使得制度伦理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公共伦理。按照麦金太尔的理解,德性就是特殊共同体或传统中人们共同信奉或广泛分享的那些价值,它体现于具体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传统中的个体的品质。因而他的德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美德。传统的德性存在于社会共同体中,因而社会伦理与个人美德是彼此融合不能分开的。但是,在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道德多元化社会,个人主义的道德价值观成了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无法超脱的宿命。现代文化转型的客观必然性使得传统伦理道德分为两大领域即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其中制度伦理是社会伦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公共伦理,它对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行约束。这是社会对人们社会道德的最起码的一个要求。至于个人美德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只有在做到社会公德的基础上,才能谈及个人美德问题。
  (三)现代社会失去了前现代社会建立统一的道德原则所必须的思维模式与社会背景。麦金太尔通过追溯德性的历史,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前现代社会存在着建立统一的道德原则所必须的思维模式与社会背景,以及对德性本身的理解和内在需要,这种理解对于德性自身的发展和延承是必要的。”[14]德性传统发生作用的背景条件是人生活在共同体之中,离开了共同體,也就失去了人的“存在价值”,而且该共同体伴随人的一生,所以人和共同体的关系是一种持久稳固的关系,但是现代大生产的客观现实使每个人的生活分隔成许多片断,一个人在一生中会进入多种共同体,在不同的领域担任不同的角色,这样,就使得现代自我被分割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我统一于目的中的整体性。如此一来,不仅重建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已经变得不可能,而且重建任何形式的文化共同体也似乎只能是某种道德乌托邦梦想。既然现代存在着已失去的传统德性起作用的背景条件,所以致使麦金太尔所设计的德性回归之路只能是一厢情愿。
  参考文献:
  [1][2] [3][4][6] [7] [8][9][10][12](美)A. 麦金太尔. 《德性之后》 [M]. 龚群、戴扬毅 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P2、P241、P68、P71、中译本序言P(1-2)、P87、P258、P258、P346。
  [5]寇东亮. 现代性道德的理论困境及其理论根源[J].延安大学学报,2004,(1)
  [11] A.(美)麦金太尔. 追寻美德[M]. 宋继杰,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83
  [13][14] 张俊峰. 道德衰败的反思与德性的重构—麦金太尔反自由主义思想剖析[J]. 学术论坛,2004,(4),35-36.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技术化、智能化的反侦查手段,贪污、贿赂犯罪越来越突出,相比反贪侦查手段却没能跟上科技进步的要求,针对此种状况,本文拟对反贪侦查中运用技术措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需要及具体运用立法建议等作一探讨。  关键词:现代科技手段;反贪;运用    一、现代科技侦查手段运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需要  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有权运用技术侦查措施,理论界对此争议也颇大,有肯定说,也有
期刊
摘 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以刑事法律的规定为基础,在刑法适用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就是要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就是应遵循程序法定原则。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讲求区别对待原则,做到罪责刑相适应、相均衡。  关键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罪责刑相适应    发挥刑事政策在刑事法律运用中的宏观指导作用,对于控制犯罪、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时下,实务界和理论界倡导的合乎刑事法治理念的宽严相济刑
期刊
社区矫正是一个外来词,它是一种将罪犯放置于社会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刑罚执行方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有关规定,“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
期刊
摘 要:公安司法机关是行使国家执法权与司法权的国家机关,其本应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与法律的践行者,但实践中这一领域的职务犯罪仍层出不穷。本文在梳理全市近几年公安司法领域立案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的分析方法,力图找出其发案原因,以期对预防该领域职务犯罪有所裨益。  关键词:公安司法领域;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    近年来,我市公安司法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200
期刊
摘 要:中國画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而中国画传统的创新又不能脱离主体的个性,因为个性的缺少便会使创新成为空谈。  关键词:传统;创新;反传统;个性    一、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  谈到中国画的传统,就不可避免的要说到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同时又是中国画问题的理论家们和画家们在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对于
期刊
一、提高反贪侦查科技含量的必要性  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神圣使命。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检察职能的有效发挥,关系到人民群众权益的保障,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和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随着我国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发展,反贪部门办案更要体现对人权的保护,传统的侦查取证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反贪形势的需要。目前传统的侦查取证方式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犯罪嫌疑人
期刊
摘 要:三十六簧方笙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的加键半音笙。它音位排列科学、音域宽广,在演奏上和声丰富、转调便捷、音色甜美。如今,在独奏、小型民族乐队的伴奏、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合奏中都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围绕三十六簧方笙的演奏与推广展开论述,对三十六簧方笙的形成轨迹做简单梳理,分析三十六簧方笙的演奏技巧和优越性,并对其推广普及提出几点看法,以增进广大笙爱好者对三十六簧方笙的了解和关注。  关键词:三十六簧方笙
期刊
摘 要:在司法会计实践中,“言词证据”能否作为司法会计鉴定的依据,尚处理论探索阶段。一种观点认为,司法会计鉴定证据仅是与案件相关的财务会计资料和相关实物,不应包括“言词证据”;另一种观点认为,司法会计鉴定应针对不同情况,充分占有各方面的资料,包括经侦查机关调查核实,能相互印证,且符合客观事实的“言词证据”作为“参考证据”,这样才能保证鉴定结论更具科学有效性。虽然观点各异,但都有其一定的道理,然而下
期刊
摘 要:被害人的过错行为,既影响犯罪者犯罪动机和目的,又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和犯罪后不良后果的产生。我国应当在立足本国国情和法制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刑事立法建立被害人过错责任制度,将被害人过错这一“酌定量刑情节”上升为“法定量刑情节”。  关键词:刑事案件;被害人过错;过错责任    在犯罪发生的促成因素中,被害人的过错不可忽视,尤其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案件中,案发大多事出有因,
期刊
摘 要:通过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大量尝试和探索,再经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大师的总结终于创造出了一种典型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这种形象有和谐的姿态,匀称的比例,优美的面容成为西方古典艺术的楷模。在艺术内容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艺术家们起初在宗教的合法外衣下给作品注入世俗的因素,以后逐步扩大到描绘希腊罗马神话和普通人的生活,开始在作品中歌颂人性,赞美自然,表现人文主义思想。  关键词: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