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外,素光同月照中秋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ai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眼间,中秋又至。
  中秋佳节,是阖家团圆、赏月聊天、乐享天伦的时候。然而,对于离家的游子及其家人来说,也是离愁堆叠、思绪涌动、倍感思念的时刻!
  转眼间,来鄂尔多斯工作已三年有余,回眸间感慨良多!从最初的激情满怀、壮志飞扬,到后来的波澜不惊、踌躇不定,甚至一度有了退休回家、解甲归田的无奈与冲动!一路走来,思绪在梦想与现实间游移彷徨,在适应与坚持间起伏波动。唯一不变的,依然是骨子里对真诚和善良的坚守与追求!
  每年在家与单位两地间次数有限的去留,像无根的柳絮般轻飘恍惚、像梦一样倏忽不定。来来回回仿佛转眼之间?可心还在家乡驻留、还保存着家的温度。到底相隔着近1200公里的路程呢。
  人们常说:“人过40不如狗。”在负重前行的年龄,独自品味、咀嚼背井离乡的惆怅与孤独,每日都在计算、憧憬着下一个归家的日子。工作的压力,孩子的学习、成长、就业、买房及父母的身体等,接踵而至考验着中年男人“坚强”的内心。回頭看看“不惑”的门槛,往前瞅瞅“知天命”的大门,有时难免心生悲凉!双鬓斑白、脊背渐弯仿佛一夜间的事?!
  然而,这些几乎是每个人人生路上都要经历和面对的现实。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男人,责任在肩、天经地义、不容推卸,必须义无反顾地去迎接、去承担、去面对,没有退避的余地!没有拒绝的理由!难不成让年幼的孩子、柔弱的妻子、年迈的父母去替你承担?!
  这,就是人生……
  月照中秋,鄂尔多斯高原月色溶溶,辽阔高远,安宁静谧;月照中秋,康巴什的夜晚霓虹闪烁,灯火辉煌,一片祥和。
  月照中秋,有风吹过,黄叶落了一地。
  ——选自2019年9月12日《中国煤炭报》
其他文献
你心中有海之梦,梦之海在你心中。  我在梦里写下散文诗:东海,你听得到我的呼唤吗?我想大声告诉你,小龙女不想再沉睡三百年!北海,你看得到我的脚步吗?我想大声告诉你,草长莺飞爱你的人正在路上!  我最爱的是滨海,我对她说:“亲,我想拥抱你!”。  “滨海和谐号”仰天长鸣,冒出一串白烟,拖着十几节笨重的车厢,企鹅般地迎着黄海之风倔强前行。  狂风怒吼,漫天飞舞黄沙模糊、混淆着列窗,挡住了现实;我摘下8
期刊
陕北之北的大山深处,安静地坐落着一坳小村庄,小村庄零星分布着十几孔沧桑的窑洞。太阳落下的方向有一条蜿蜒而行的羊肠小道,小道的尽头,有一处废弃了六十多年的土窑洞大院,那便是爷爷奶奶和父亲母亲的老屋。父亲在那个窑洞长大,与母亲在那里成家立业。在那里,大哥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二哥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大姐度过了她的幼年时代,二姐也出生在那里。  1941年,父母成家后接过了上一代的担子,带领着他们的弟弟妹
期刊
第一次去西安令我神往的不是大城市的异彩风景,而是时任省文联主席的李若冰先生进进出出的那一间小书房。从看到李老迈着沉稳的步子走出书房,我的心便对里面那间小书房产生了极其神奇的诱惑。不知是李老的夫人贺老看出了我的心思,还是她想让我这个没钱买书的乡村孩子开开眼界,贺老笑盈盈地将我带进书房。  “嗬!”我不禁惊讶得出了声:“这么多的书,简直可以当成小县城的图书馆!”我来不及浏览那一本本簇新的泛黄的大的小的
期刊
袖珍小城,人口四十万余。  村庄亦大,东西近千米。  就在村东南,一家工艺品模具加工厂,悄然诞生。所谓厂,其实几间简易房,几套木工工具,地地道道的家庭作坊而已。  新鲜的是,在村东南不足十里之遥的几个村庄,类似的模具作坊,四五年前就相继关门大吉了。可如今,这家外行老板却不声不响地操其旧业,不怕步入后尘?  奇怪的是,就在这家开工后不足两年的时间,村内大约又有六家相同的模具作坊相继开业,并且,这六家
期刊
假如你我不曾相遇,天上白云依然会云起云落,地下的万物生灵照样繁衍生息,这些从不因为你我相遇而凝固。可是我们相遇了,在你我世界必然有改天换地的变化。  假如你我不曾相遇,我还是我,你还是你。各自行走在喧闹的城市里,每天看日出日落,偶尔做做梦,然后,开始日复一日奔波,淹没在凡尘里。  假如你我不曾相遇,我怎会知道,有一种人可以百看不厌,日夜思念;有一种人生是第一眼就觉得似曾相识且温馨如斯。纵使不能相守
期刊
溜喉歌作为广西平地瑶最具代表性的歌曲,颇受人们关注的。在没有经过包装的自然状态下,溜喉歌所呈现的美给人以纯粹、自然、古朴的感受,这是它能胜过当地其他一些歌谣的原因所在。它以七言诗句为主,偶尔釆用三言做起句,或三、五言间用加快节奏,增强表现力。所以溜喉歌主要借鉴了汉族七言古风书体写成,这是它在所有少数民族歌谣中最独特之处。  在古代诗、歌同体,有诗必有韵,有韵必有词,不仅民间乐坊有,官廷大院更是盛行
期刊
我出生在雷州,生长在雷州。雷州这片广阔而神秘的土地,早已深深烙入心海,淳厚而熟悉,历久而弥新。  到办公室必经一条小巷。巷子不长,从这儿经过,盛夏里迎面吹过一阵凉风,立马给走得热透的身子带来清爽;严寒中穿梭其中,也觉得比大街上多了一份暖意。我喜欢走在这样的小巷,两边的建筑或高或低,新建的一幢八层楼房突兀地矗立在那儿,很是显眼。树荫下聚集着三两人群,说着家长里短,孩童的嬉闹声回荡在小巷的上空。偶尔一
期刊
李林玲分配到我们学校,是世纪交替前两年的事情。  我们在山区村小,教师好几年没变动了。每天重复着同一样的日子,常年无一件新鲜事情发生,我们都有些倦了。李林玲的到来,无疑为我们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  李林玲十八九岁,一米五多的个子,皮肤微黑,单眼皮,扎个马尾,头顶上挑染了几缕红色。她身穿小短裙,走路一蹦一跳的,像个孩子。  李林玲行事风格独特,老是刷新我们的三观。  我们生活在乌蒙山区,冬天特冷,山
期刊
母亲,似乎永远是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写母亲、赞美母亲的文章有许多,名家的也不少。读过的有老舍、胡适、丰子恺写的《我的母亲》、林清玄写的《浴着光辉的母亲》、莫言写的《母亲》等名篇佳作,但我最喜欢的是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特别是在那期主题为“眼泪”的《朗读者》节目中斯琴高娃饱含深情的朗读“人虽然是去了,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阴阳相隔,但是互相那种牵挂,是永生永世的。”让人潸然泪下,又一次拨动了我关
期刊
——我知道自己就是在母亲和乡亲们坐在大炕头“捏莜面”的劳作中最初睁开眼睛的。依稀还有农妇们粗壮的手臂上的環佩叮当,带着叠词的串话或俚语,构成暖暖的交响。“一坡的莜麦、一口锅”;“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我的乡亲们总是那么苦重。——于是我最初的励志启蒙也是这样的:新媳妇在婆家第一次上锅,要在做莜面饭上露一手;新女婿登门,要吃有十种花样的莜面饭。谁家的闺女麻利巧手,会过日子,做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