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新城发展而言,人口导入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其难度不亚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由于“路径依赖”效应,注定了新城的人口导入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本文立足于城市公共服务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关系,以嘉定区城市建设成就与人口流入不均衡的现象为视角,探讨郊区新城如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有效促进人口集聚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公共服务;人口导入;大型居住社区
随着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差异也越来越敏感,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务上花了多少钱,更关心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对公众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什么切实的改善。因此,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成为影响城市人口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立足于城市公共服务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关系,本文以嘉定区城市建设成就与人口流入不均衡现象为视角,探讨郊区新城如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有效促进人口集聚的对策与建议。
一、嘉定区城市建设成就与人口导入不均衡的现象
开发建设一座新城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规划建设具有新的理念及较快的建设速度和较高的建设质量,同时也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集聚人口,形成旺盛的人气,使城市建设规模和人口增长规模相匹配。
1、城市建设成就
嘉定新城是未来嘉定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发展为空间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适宜人居环境、具有一定辐射功能的上海郊区现代化新型城市。嘉定新城规划范围约20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100万人。近年来,嘉定区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具有高端制造与科技特色;产城融合、宜业宜居;交通便捷、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城市,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在提升城市形象与品质方面,以规划引领建设,加强了城市空间布局“一核两翼”的联动发展,城市生活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新城核心区功能与形象不断提升,企业总部集聚商务区控规落地,区图书馆和文化馆新馆正式启用,保利大剧院、新荟商业广场等一批功能性市场化项目加快建设。同时启动了“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国家级示范区。老城的保护性开发建设也有序实施,嘉定博物馆新馆、韩天衡美术馆建成使用,“疁城新天地”等项目发展态势良好,城区各项功能进一步提升。
2、高素质人口导入不足,低素质人口大量流入
然而我们看到,尽管嘉定新城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与高水准的城市规划和硬件建设相比,目前新城区的城市服务功能尚未得以充分显现,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人气商气未能有效集聚,出现高素质人口导入不足,低素质人口大量流入的不均衡现象。
截至2013年底,嘉定共登记实有人口总量163.9万,其中户籍人口57.2万,来沪人口99.2万,常住境外人口0.8万,跨区人在户不在8.5万,跨区户在人不在1.8万。2009——2013年,来沪人口增长率分别为4.2%、8.4%、8.9%、6.9%,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
从人口结构来看,目前嘉定区来沪人员仍以低端就业为主。本区符合从业年龄段来沪人员共计84.4万(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占到全部来沪人员总量的89.1%。从已掌握的来沪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分析,大专及以上的占7.1%,高中占14.7%,初中占62.5%,小学占14%,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7%。从已掌握的来沪人员从事工作行业分析,仅分布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的比重高达65%,约57.5万人,非正规就业和社会闲散来沪人员约30万。
二、公共服务保障发展与人口导入不适应的原因分析
一座成熟的城市应该是宜业宜居的城市,必须注重实现自身结构的平衡,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种自我平衡主要表现在:①人口和就业岗位的平衡,即就业和商业以及其他服务方面与人口规模的平衡;②居住分散化和就业岗位集中化的平衡;③提供广泛的不同种类的就业、城市服务,使不同的社会、经济群体与阶层之间达到平衡;④自身功能平衡,也就是注重居住、就业、商业、购物、办公、文化娱乐、休闲、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平衡协调发展,满足新城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促进新城社会经济的聚集发展;⑤交通组织平衡,主要表现为采用步行街、人车分流等措施,就业区与居住区相分离,使居民能够很便捷地接近交通设施等。
根据嘉定区城市发展与人口导入的现状分析,公共服务保障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正是阻碍高素质人口导入的重要因素,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探究其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1、公共服务发展滞后,供给总量不足
截止2013年底,嘉定区的常住人口达到160万人,按照上海市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标准,当前公共服务设施缺口普遍加大。
一是医疗卫生总量不足。嘉定区千万口床位数,千人口医师数和千人口护士数均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目前,千人床数量2.06张,远抵于全市平均5.36张的水平,区卫计委测算全区床位缺口达到1735张。二是文体资源投入不够。各街镇在全年文体经费保障方面差异明显。按照全区的规划,每年用于文化投入的资金原则上不低于当年地方财政总支出的1%,但全区12个街道达标的只有5个,其余7个街道均未达标。街镇文体中心专业技术型人才匮乏,专业文化人才引进不足,个别文体中心编制被挪用,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兼职管理人员也存在业务能力不强,活动开展较困难的情况。三是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目前,嘉定区中小学教育设施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需求,必须以民办教育学校和非法办学点来弥补公办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需求。据统计2014年全区中小学学位缺额达5000人,仅江桥镇2014年预计缺学额达1400人左右,按照区教育局测算,未来3年全区缺少幼儿园22所,小学17所,初中12所。
另外,对于一座发展中的现代化新型城市来讲,高能级公共服务资源数量仍显不足,特别是国际化的公共服务内容有待增加,如:新城中心区、国际汽车城等重点地区的优质社公事业项目还不足,还不能完全承担起吸引高素质人群向上述地区集聚的任务。 2、社会服务领域人才紧缺,社会组织发展不健全
在公共服务领域,嘉定区虽然为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吸引、培养人才,但相对于作为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的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全区的教育、卫生、人才资源还比较匮乏。高层次卫生技术、高级教师人才,重要学科学术带头人等人才保有量低,公共卫生人才、普通教师队伍,文化体育专业人才配置不足,特别是社区医务高级人才,全科人才短缺,影响了社会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的开展。
从社会组织发展的状况来看,全区社会组织姓“公”的多姓“社”的少,除了民办教育类和劳动技能培训类的社会组织外,其他多数社会组织的决策机构由政府机关在职人员兼任,专职人员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据统计,在社会团体中,专职工作人员占12%,专业社工占3.36%;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专职工作人员占66.4%,专业社工占5.55%;社会组织人才社会认可度低,薪酬待遇低、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直接影响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导致社会。
3、大型居住社区日益成为了“弱势群体”的集聚地
当前,嘉定区大型居住社区面临着较为突出的“五多”现象,即老弱病残多、贫困人员多、来沪人员多、问题人员多、人户分离多。随着大量弱势群体的聚集导入,对于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形成了很大的压力。部分在市区就业的居民迁入大型居住社区后希望就近工作,但难以找到与他们工作技能相匹配的岗位。加上原来土地上的大量企业异地动迁,导致当地失地、失业的动迁农民也大量增加,由此造成了社区内入住居民和本地动迁农民的双重失业,给政府的再就业工作和地区社会稳定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导入人口的各项配套社会管理性支出,以及大居导入人口的低保、大病、就业、助残、帮扶等方面的保障性支出,也将随着时间累积和人口年龄老化逐年递增,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弱势化的格局,对人口导入地的政府部门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亟需找到更加科学的、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
三、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人口集聚的对策与建议
对于上海郊区新城的发展而言,以嘉定新城为例,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的方向是进一步健全“保基本、补短板、筑底线、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调控、完善机制,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深化公共服务设施中长期规划,确保公共服务上台阶
首先,应进一步科学预测嘉定新城作为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在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等各方面的发展目标。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以常住人口为标准,完善、细化全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充分预留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空间。凡是规划确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严格进行规划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规划用途。按规划新建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先提供建设用地。凡是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或缺口加大的社区,严格按制存量土地的开发建设。探索经营性用地开发配建公共服务设施模式,即通过土地公开出让前事先设定配建工比例,核定建筑面积,并纳入“同步建设,同步交付”的施工计划,保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总量。
2、真抓实干,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
加快新城区建设和发展,促进人气商气迅速集聚,迫切需要尽快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功能设施配套,着力将嘉定新城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一是优化公共交通环境,便利新城市民出行。任何一个城市的交通都对城市聚集人气、商气和财气产生重要作用,正所谓路通、货畅、商旺,城市得发展。当前,由于新城还存在大片公交盲点,出租车也很少愿意进来,郊区居民可谓“进城容易,出城难”。越来越多的交通矛盾浮出水面、等待解决,迫切要求加快改革交通管理体系,加强市区与郊区的协调,给予郊区更多的调整和优化公共交通服务网络的自主权。
二是加快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搞好政策扶持,加快引导生活业态进驻。进一步落实好加快新城区人气商气集聚的商业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积极吸引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超市、干洗店、美容美发服务、餐饮娱乐、金融网点、通信网点、粮油超市、五金、社区诊所等各种商业业态进驻经营。
三是提升小区物业服务水平,有力打造宜居环境。通过对建成小区物业管理考核,落实好物业补贴政策,同时推进城管进小区活动,进一步加强小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物业管理水平,提升居民生活居住满意度。
3、加大资金投入,均衡全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总体要求,按照国家规定的指标体系内容,针对嘉定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应重点加大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建设力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全部达标,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优化公共服务保障,资金统筹是关键环节。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统筹力度,建立公共服务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改进资金投放方式,逐年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实现经常性投入稳定增长,在明确、镇两级公共服务事权的基础上,实现经常性投入机制,对大型居住社区、北部区域实行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街道公共服务投入的预算管理、考核和奖励,充分调动街镇公共服务投入的积极性,使区、镇两级保持同步增长,联动增加。
4、实施人才领先发展,构建“产城人”和谐发展的大环境
结合嘉定产业转型发展的实际,应着力发挥高端产业的集聚优势、制度创新的竞争优势、创新创业的成本优势,聚焦一批重点创新工程和创新项目,吸引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落户,吸引海外高新项目团队、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入驻。
充分整合现有人才政策,通过实施人才激励,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专门建立培养制度目标,与国内外知名院校、机构、专家等的合作,实施“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人才领先计划”,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重点领域内的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科学制度公共服务各岗位薪酬体系,通过人才交流,挂职等方式,充实和优化农村地区教师、医生等专业队伍的力量,并形成稳定长效的工作机制,以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最终达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发展。
结语:新城人口导入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其难度不亚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由于“路径依赖”效应,注定了新城的人口导入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市场机制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利用现有优势,争取新的资源,加强规划引导,进行全盘布局,以建设一个充满生机的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
(作者单位:中共嘉定区委党校 ,上海201800)
关键词:公共服务;人口导入;大型居住社区
随着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差异也越来越敏感,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务上花了多少钱,更关心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对公众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什么切实的改善。因此,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成为影响城市人口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立足于城市公共服务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关系,本文以嘉定区城市建设成就与人口流入不均衡现象为视角,探讨郊区新城如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有效促进人口集聚的对策与建议。
一、嘉定区城市建设成就与人口导入不均衡的现象
开发建设一座新城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规划建设具有新的理念及较快的建设速度和较高的建设质量,同时也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集聚人口,形成旺盛的人气,使城市建设规模和人口增长规模相匹配。
1、城市建设成就
嘉定新城是未来嘉定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发展为空间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适宜人居环境、具有一定辐射功能的上海郊区现代化新型城市。嘉定新城规划范围约20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100万人。近年来,嘉定区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具有高端制造与科技特色;产城融合、宜业宜居;交通便捷、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城市,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在提升城市形象与品质方面,以规划引领建设,加强了城市空间布局“一核两翼”的联动发展,城市生活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新城核心区功能与形象不断提升,企业总部集聚商务区控规落地,区图书馆和文化馆新馆正式启用,保利大剧院、新荟商业广场等一批功能性市场化项目加快建设。同时启动了“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国家级示范区。老城的保护性开发建设也有序实施,嘉定博物馆新馆、韩天衡美术馆建成使用,“疁城新天地”等项目发展态势良好,城区各项功能进一步提升。
2、高素质人口导入不足,低素质人口大量流入
然而我们看到,尽管嘉定新城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与高水准的城市规划和硬件建设相比,目前新城区的城市服务功能尚未得以充分显现,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人气商气未能有效集聚,出现高素质人口导入不足,低素质人口大量流入的不均衡现象。
截至2013年底,嘉定共登记实有人口总量163.9万,其中户籍人口57.2万,来沪人口99.2万,常住境外人口0.8万,跨区人在户不在8.5万,跨区户在人不在1.8万。2009——2013年,来沪人口增长率分别为4.2%、8.4%、8.9%、6.9%,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
从人口结构来看,目前嘉定区来沪人员仍以低端就业为主。本区符合从业年龄段来沪人员共计84.4万(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占到全部来沪人员总量的89.1%。从已掌握的来沪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分析,大专及以上的占7.1%,高中占14.7%,初中占62.5%,小学占14%,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7%。从已掌握的来沪人员从事工作行业分析,仅分布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的比重高达65%,约57.5万人,非正规就业和社会闲散来沪人员约30万。
二、公共服务保障发展与人口导入不适应的原因分析
一座成熟的城市应该是宜业宜居的城市,必须注重实现自身结构的平衡,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种自我平衡主要表现在:①人口和就业岗位的平衡,即就业和商业以及其他服务方面与人口规模的平衡;②居住分散化和就业岗位集中化的平衡;③提供广泛的不同种类的就业、城市服务,使不同的社会、经济群体与阶层之间达到平衡;④自身功能平衡,也就是注重居住、就业、商业、购物、办公、文化娱乐、休闲、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平衡协调发展,满足新城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促进新城社会经济的聚集发展;⑤交通组织平衡,主要表现为采用步行街、人车分流等措施,就业区与居住区相分离,使居民能够很便捷地接近交通设施等。
根据嘉定区城市发展与人口导入的现状分析,公共服务保障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正是阻碍高素质人口导入的重要因素,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探究其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1、公共服务发展滞后,供给总量不足
截止2013年底,嘉定区的常住人口达到160万人,按照上海市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标准,当前公共服务设施缺口普遍加大。
一是医疗卫生总量不足。嘉定区千万口床位数,千人口医师数和千人口护士数均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目前,千人床数量2.06张,远抵于全市平均5.36张的水平,区卫计委测算全区床位缺口达到1735张。二是文体资源投入不够。各街镇在全年文体经费保障方面差异明显。按照全区的规划,每年用于文化投入的资金原则上不低于当年地方财政总支出的1%,但全区12个街道达标的只有5个,其余7个街道均未达标。街镇文体中心专业技术型人才匮乏,专业文化人才引进不足,个别文体中心编制被挪用,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兼职管理人员也存在业务能力不强,活动开展较困难的情况。三是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目前,嘉定区中小学教育设施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需求,必须以民办教育学校和非法办学点来弥补公办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需求。据统计2014年全区中小学学位缺额达5000人,仅江桥镇2014年预计缺学额达1400人左右,按照区教育局测算,未来3年全区缺少幼儿园22所,小学17所,初中12所。
另外,对于一座发展中的现代化新型城市来讲,高能级公共服务资源数量仍显不足,特别是国际化的公共服务内容有待增加,如:新城中心区、国际汽车城等重点地区的优质社公事业项目还不足,还不能完全承担起吸引高素质人群向上述地区集聚的任务。 2、社会服务领域人才紧缺,社会组织发展不健全
在公共服务领域,嘉定区虽然为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吸引、培养人才,但相对于作为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的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全区的教育、卫生、人才资源还比较匮乏。高层次卫生技术、高级教师人才,重要学科学术带头人等人才保有量低,公共卫生人才、普通教师队伍,文化体育专业人才配置不足,特别是社区医务高级人才,全科人才短缺,影响了社会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的开展。
从社会组织发展的状况来看,全区社会组织姓“公”的多姓“社”的少,除了民办教育类和劳动技能培训类的社会组织外,其他多数社会组织的决策机构由政府机关在职人员兼任,专职人员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据统计,在社会团体中,专职工作人员占12%,专业社工占3.36%;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专职工作人员占66.4%,专业社工占5.55%;社会组织人才社会认可度低,薪酬待遇低、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直接影响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导致社会。
3、大型居住社区日益成为了“弱势群体”的集聚地
当前,嘉定区大型居住社区面临着较为突出的“五多”现象,即老弱病残多、贫困人员多、来沪人员多、问题人员多、人户分离多。随着大量弱势群体的聚集导入,对于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形成了很大的压力。部分在市区就业的居民迁入大型居住社区后希望就近工作,但难以找到与他们工作技能相匹配的岗位。加上原来土地上的大量企业异地动迁,导致当地失地、失业的动迁农民也大量增加,由此造成了社区内入住居民和本地动迁农民的双重失业,给政府的再就业工作和地区社会稳定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导入人口的各项配套社会管理性支出,以及大居导入人口的低保、大病、就业、助残、帮扶等方面的保障性支出,也将随着时间累积和人口年龄老化逐年递增,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弱势化的格局,对人口导入地的政府部门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亟需找到更加科学的、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
三、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人口集聚的对策与建议
对于上海郊区新城的发展而言,以嘉定新城为例,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的方向是进一步健全“保基本、补短板、筑底线、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调控、完善机制,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深化公共服务设施中长期规划,确保公共服务上台阶
首先,应进一步科学预测嘉定新城作为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在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等各方面的发展目标。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以常住人口为标准,完善、细化全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充分预留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空间。凡是规划确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严格进行规划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规划用途。按规划新建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先提供建设用地。凡是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或缺口加大的社区,严格按制存量土地的开发建设。探索经营性用地开发配建公共服务设施模式,即通过土地公开出让前事先设定配建工比例,核定建筑面积,并纳入“同步建设,同步交付”的施工计划,保证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总量。
2、真抓实干,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
加快新城区建设和发展,促进人气商气迅速集聚,迫切需要尽快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功能设施配套,着力将嘉定新城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一是优化公共交通环境,便利新城市民出行。任何一个城市的交通都对城市聚集人气、商气和财气产生重要作用,正所谓路通、货畅、商旺,城市得发展。当前,由于新城还存在大片公交盲点,出租车也很少愿意进来,郊区居民可谓“进城容易,出城难”。越来越多的交通矛盾浮出水面、等待解决,迫切要求加快改革交通管理体系,加强市区与郊区的协调,给予郊区更多的调整和优化公共交通服务网络的自主权。
二是加快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搞好政策扶持,加快引导生活业态进驻。进一步落实好加快新城区人气商气集聚的商业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积极吸引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超市、干洗店、美容美发服务、餐饮娱乐、金融网点、通信网点、粮油超市、五金、社区诊所等各种商业业态进驻经营。
三是提升小区物业服务水平,有力打造宜居环境。通过对建成小区物业管理考核,落实好物业补贴政策,同时推进城管进小区活动,进一步加强小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物业管理水平,提升居民生活居住满意度。
3、加大资金投入,均衡全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总体要求,按照国家规定的指标体系内容,针对嘉定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应重点加大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建设力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全部达标,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优化公共服务保障,资金统筹是关键环节。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统筹力度,建立公共服务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改进资金投放方式,逐年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实现经常性投入稳定增长,在明确、镇两级公共服务事权的基础上,实现经常性投入机制,对大型居住社区、北部区域实行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街道公共服务投入的预算管理、考核和奖励,充分调动街镇公共服务投入的积极性,使区、镇两级保持同步增长,联动增加。
4、实施人才领先发展,构建“产城人”和谐发展的大环境
结合嘉定产业转型发展的实际,应着力发挥高端产业的集聚优势、制度创新的竞争优势、创新创业的成本优势,聚焦一批重点创新工程和创新项目,吸引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落户,吸引海外高新项目团队、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入驻。
充分整合现有人才政策,通过实施人才激励,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专门建立培养制度目标,与国内外知名院校、机构、专家等的合作,实施“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人才领先计划”,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重点领域内的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科学制度公共服务各岗位薪酬体系,通过人才交流,挂职等方式,充实和优化农村地区教师、医生等专业队伍的力量,并形成稳定长效的工作机制,以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最终达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发展。
结语:新城人口导入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其难度不亚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由于“路径依赖”效应,注定了新城的人口导入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市场机制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利用现有优势,争取新的资源,加强规划引导,进行全盘布局,以建设一个充满生机的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
(作者单位:中共嘉定区委党校 ,上海2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