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数行 为希代宝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p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札是实用文字,文献可以上溯到汉代。作为书法形式,远比手卷、中堂、扇面等其他形式出现得早。好的书札文辞、书写能兼二美,自是箧中之宝,现存的王羲之墨迹就基本都是书札。《汉书·陈遵传》云:“(陈遵)略涉传记,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以为荣。”这应该是书札的收藏最早记录。现存书札墨迹应以西晋陆机《平复帖》为最早,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明代董其昌跋曰:“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惟有此数行,为希代宝。”此帖用章草写成,字难辨认。启功先生是最早全面解读《平复帖》的学者。而释读《平复帖》的启功先生的书札如今也是藏家箧中的至宝。随着时代的改变,书札渐渐远离于生活的实用领域,启先生的书札很有可能就是这一艺术形式的虞渊落日,定格着最后的辉煌。
  因为是实用文字,启功先生的书札钢笔、毛笔兼有,启功先生曾在1986年为人题过一纸:“我用钢笔写字比毛笔写字省力地多。”所以其书札钢笔字书写的甚至更多一些。一般说来,需要郑重客气的短札多从老式规矩,毛笔竖写,于对方名讳处另起或空格,以示尊重。如果是需要详细说明的具体事务或学术讨论,则多用钢笔,甚至为了阅读方便,采用横写的形式。当然很多时候应该是兴之所至,不拘泥钢笔毛笔、竖写横写的。从文章的角度说,这些书札都是语言精美之作,修辞畅达、言简意赅,从不冗长,往往数十字、百余字即为一通。从书法角度讲,毛笔字书札传递出更多的审美信息,因而也就更为人们所关注。在书写风格上,字体清秀,结体修长,瘦硬通神,笔笔到位。用笔用墨讲究浓淡干湿相宜,字字清晰可辨,不浮滑、不游移、不做作、不夸张,展现了儒雅、静谧的书卷之气,自是“学者字的本色”。温文尔雅、从容淡定,一如其人。笔者对启功先生的书札颇感兴趣,每有所读,必有收获。约略条理一些感受,算是对启先生百年诞辰的一份纪念。
  书札因事而为,可以充分见出作者的性格品行,赏读一封封书札时,我们可以直通作者的内心。
  启功先生一生著述颇丰,因为稿约出版之需,与出版界的书信往来是常事,同他们的友情也极其深厚。启功对古典诗词颇有研究,曾先后出版过《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和《诗文声律论稿》等诗集和诗学专著。在其书札中颇多有关出版的文字甚至排版工作的商量,如写给中华书局编辑陈抗的书札云:“其中平仄宽严一节,更承指示欠通之句。分手后反复推敲,始知其误所在。乃改写十行,另呈览。”致马云的书札云:“因底稿抄写仓卒,校对不细,平仄字样太多,时常牵混致误,已校出数处,承示者,其一也。又罄与磬古通,尚可用,陈子良隋人,与唐人陈子昂为两人。相字一作想,板本不同,似以相字为长。”皆可以看出先生对学术的严谨和认真。启先生比较长的信札几乎都是学术讨论的,条陈缕析,数百言而不止。对于学术的严谨态度,他有诙谐风趣的表达。他在致陈抗的一封书札中附言道:“抗日时有一首歌中有句云‘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拙稿中必当有荒谬错处,敬请毫不客气奋笔直改,不必细致地赐予商量也。因改歌词中‘鬼’字为‘稿’字,即请用大刀向拙稿错处砍去为荷。鬼稿双声,更有充足理由也。敬发一笑。”是不是可以说,启先生的诙谐旷达与严谨认真是他的动脉与静脉呢。启先生的诙谐幽默是世人津津乐道的,其内心深处的严谨则令人抱有更深的敬意。
  因为严谨和认真,所以启先生的谦逊也就更出于真诚。
  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风靡一世,所题匾额可以说遍及全国,他曾笑称:“我就差公厕没写字了。”因为他极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总是有求必应。但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字不如画,画不如文物鉴定”,说写字不像画画费事,所以他乐意写字,因而也就写得多,影响大。这当然是先生的自谦之语,而在为人题字时往往考虑尽量让人满意,如果不合适就重写。侯刚是启功先生的助理,负责启功先生学术之外的事务性工作。启先生致侯刚书札云:“华南财团扁额已写出,请过目,如不行可再写,勿客气!”又致来新夏书札云:“许昌市志横竖各条写呈求教,如有不适于印刷处,示下重写,勿客气也。”致吴南生书札云:“高斋藏画各签写成,附函呈上。其宽度有余,装裱时可按适宜度裁窄。所写如有不合处,请示下即当重写。万勿客气。”致陈智超书札云:“文集题签敬书几条……如不合用,示下再写,勿客气。题写鄙名只为衬合版面,如不需要,即请裁去,亦勿客气。”字写得好是艺术修养的成就,为人着想、充满善意则是道德修养的光芒。
  20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家整理出版了《红楼梦》程乙本,是由启功注释,周汝昌、周绍良、李易点校的。今存启先生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弥松颐的一封信,亦可以见出其先生的为人之朴诚认真。“……此外尚有一事恳求:原注稿分工经过,已详细面陈于理不应只署启功一人之名。今观现在注稿,已由尊社同志多番加工,精益求精,于旧注又提高一步,且旧注又多删并。如出版时,更万万无再署启功之名之理。倘书前述编注过程,联合记述俞、华、李、启合作之事,附书贱名,而书前则署出版社中执笔同志姓名(实际几位不妨并列)于理始妥,披诚奉陈,务希赐纳。”调整文字是编辑的职责,启先生深怕埋没了编辑的劳动,言之恳恳,其诚可感。
  启先生的谦下是有名的,交往者由之可以领略传统礼教的遗风。在书札中称同辈为老等等都是旧时的风范。而他对别人的客气则诚恳地表示不接受。如致黄胄的书札云:“梅花卷跋写就,呈阅,敬希指正!来教措辞,何以客气乃尔,特此奉约:再有那样客气的信,所命便不执行,恐被折受损寿也。”
  今日人们收藏启先生的书札,很少有人去从史料角度考虑其价值,可能更多的还是从书法角度欣赏。一般说来,书家在创作时往往精力贯注,有正襟危坐的意概,写信的时候精神主要关注在意思的表达和词句的安排,书写相对处于次要位置,状态也就更放松一些,字也就更自然一些。笔端能够更多地流露出书者本人所具有的真实性情。启先生虽然书札和平素的书法创作同样用心,一丝不苟,但书札与平素书法作品也略有所不同。在清雅遒健的共性之外,一个直观的感觉就是,平素书法更具潇洒之态,书札则更多了一些持重。潇洒基于旷达,持重基于严谨。旷达与严谨就是前面所说的动脉和静脉—这是启先生性分中的两面。由于书札更是真实的流露,因此妄加推测一句:严谨是启先生内心更深处的性格本质。
  由于书札形制较小,不同于大幅的中堂或较长的手卷。在审美风格上也就自有其基本要求。大幅的作品可以粗犷豪放,小幅如书札必以清雅明丽为善。就像一个体型瘦小一些的人最适宜的气质是清秀,如果粗犷反觉可笑。今日写大字者往往追求结体的变形、风格上的拙重,也往往有可观者,但在书札这一领域就难于驰骋了。从这个角度看,启先生这样风格的字比较适合写小字,书札或许是他最适宜的书法形式。
  启先生晚年得重名,书法作品遍及海内,除了他自己的创作,还有很多人帮助他创作—赝品不乏有乱真的。但基本都属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他晚年的风格。中年的作品反而更多地依赖于他的碑帖题跋和书札的保存。如果我们收集足够多的书札,可以窥见他书法变化的轨迹。其在20世纪40年代末有一封致方子才的书札是答谢来访者的短札,行草书写就,字形以方为主,亦多扁形,极似元明人的笔意,潇洒通脱,至于古人书札中浑难辨别。字形与风格都和后来的绝不相同。这封书札后来被张铁英见到,拿去给启先生看。启先生另跋一纸云:“甲戌长夏,张君铁英持此见示,拙札乃致方君懿枚(字子才)者,竟获流传。且蒙赏音存录,愧怍奚似。笔濡颡泚,以志其后。”这是启先生的自谦。当启先生壮年时,名气未高,有此妙迹,赏者有心,尚且久藏箧底。今日启先生的学问、艺术、人格皆已盖棺论定,这些书札必为藏者永宝。董其昌评价陆机《平复帖》的那句“有此数行,为希代宝”也可以移借过来为启先生赞。
  责任编辑:郑寒白
其他文献
解均,1960年生于山东商河。现为济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出版有《解均画集》、《当代中国艺术家丛书—解均画集》、《当代美术家—解均》、《当代中国画家作品集—解均画集》、《解读传统—写意花鸟画教学新探》、《解均画选》等。  许多画家遍览名迹,涉猎古今,上下求索,唯独忘记了寻找自己。有人毕生以肖似某名家为能事,不敢越雷池一步,请来了别人、丢掉了自己。  古时,有两位书家
期刊
标准是人制订出来的,但却是过来人实践经验的结晶。诚然标准始终因时因地因人而总有修正、厘清、更新,标准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可信的,至少是越来越接近于合理、科学和可信。  其实,标准这东西,套到艺术上,则是花样百出、因人而异的。这似乎与学识、阅历、审美、心境皆攸关。所以这里我要说的三条标准,只是自我设置的标尺。若要放之四海,则不一定准,但作为参考则是无妨的。  嗜好篆刻与书画的我,无论是从创作的角度
期刊
祝竹, 号竹斋, 1942年生, 江苏省扬州市人。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顾问。曾点校钱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潛研堂金石目录》等古籍。出版有《中国篆刻史》、《汉印技法解析》、《祝竹印谱》、《祝竹篆刻选》、《当代著名书画家全集·祝竹国画卷》等。  扬州的地理位置虽说在长江之北,但此地却似乎最能代表人们想象中江南文化的味道。垂柳依依、烟波画桥的瘦西湖,玲珑、别致、典雅的个园、何园,“二十四
期刊
引言  “新金陵画派”是20世纪60年代最重要的的中国画流派之一,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傅抱石为首,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为代表的画家为世人耳熟能详,但是“新金陵画派”还包括余彤甫、丁士青、张晋、张文俊四位画家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余彤甫、丁士青、张晋三位当时的画家却几乎不为人知。因此江苏省国画院原院长宋玉麟先生策划了“新金陵画派”遗页—余彤甫、丁士青、张晋艺术展。现任院
期刊
刘熙载(1813~1881年),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进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广东学政。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多年。  照今日之言,刘熙载即为“著名文艺理论家”。颇似王国维,其名著不在其“旧学”,而在文艺理论。《艺概》于近世的影响足可与《人间词话》相当。我对刘熙载的关注不止于他的《艺概》,其号融斋,恰与我旧时书斋同名。《艺概》含六篇,惟《书概》读之最久,实与我的兴趣有关。可以说
期刊
王来文笔下的一擎擎墨荷,一缕缕紫藤,满满地注入了画家心中的雅逸之气,一颦、一舞皆非凡间之物。王来文斯文的外表与内心的澎湃激昂互为映衬,因此他以大写意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与热爱,然而在画面上流露出来的清、净、雅恰恰与其儒雅的外表合二为一。故曰:画如其人。  花鸟画历经千年,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恰恰是适应了社会的审美情趣。写生不仅是为了捕捉花鸟外
期刊
◇ 时间:2012年3月20日  ◇ 地点:北京·西西友谊宾馆  编者按:当代书法创作在清代碑学影响下有了新的发展,同时,帖派的再兴与对“二王”系统文人书法传统的回归也成为当代书法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当代书法创作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困惑,著名书法篆刻家,书法史学者黄惇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书法史研究,成就斐然,关于当代书法创作他亦有着独特的思考和见解,本刊发表与其关于书法诸问题的对话,研究当代书坛种种书风形
期刊
七观“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再论子明本与张宏本  ◇ 楼秋华  毫无可疑,《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与其在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离不开明清两代众多临(摹)仿本的映衬与播扬。正如乾隆朝的方薰在其《山静居画论》中所称:“子久《富春山居》一图,前后摹本,何止什百……”②,许多杰出的山水画家不断地通过艺术的方式—临(摹)仿本,希风叙妙,来切实解读他们心中的《富春山居图》,从而构成了
期刊
二十多年前的那一幕,时常缭绕于胸,那是我们画院在上海衡山宾馆的笔会。年已九十开外的朱屺瞻翁居长开笔,只见他凝思片刻,手握画笔,敏捷地迈向画案,毛颖着纸,宛如长矛发力,唰唰有声,站在一旁的应野平先生应声惊呼:“啊唷!”这一枪宛如是刺中了他。这情景,这身手,至今历历在目。这是什么?是胆气!  胆气磅礴,本来是无关乎年龄的。然而年龄这东西会不知不觉地耗磨胆气和豪情,攻艺者在技艺日进,心得益夥之后,胆气则
期刊
书法作为一种线条艺术,它的玄机就在线条流动之中,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图形中的线可用规、尺画出,而书法、绘画中的线则完全靠用心、用手去挥写,两种不同的线所表现的是“静”和“动”两种意识;一种满足实用需要,一种传达审美追求;尺规下的线是规范的刻板,其作用是辅助与说明,而书画中的线则是具有鲜活生命的。  这就是说,这种线不是随便用手去画就可以的,也不是画熟练就可以了。研习和掌握线条本身,就是艺术传承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