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一生活教育理论核心,其意显而易见:生活与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中也应存在着教育。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知识。
语文教育因其工具性和深厚浓郁的人文性成为学生实现自身社会化和精神成长进程中的重要课程。将语文教学做生活化处理应该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将课文学习、语文训练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教会做人、教会生存有机统一起来。那么,如何将生活与语文教学联系得更和谐呢?
一、立足文本,走近生活
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课本,每一篇都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生活就存在于大部分的文本之中。因此立足文本,挖掘生活中的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文本,领会文中的含义;也将文本变得生动起来,便于内涵的展现。
如《爬山虎的脚》一文,爬山虎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并不罕见,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而我们学校就有这种植物,教师可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利用它的脚一步步往上爬的,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有的课文内容跟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等密切相关,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吃水不忘挖井人》《邓小平爷爷植树》等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去采访一些了解历史的老同志,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历史背景,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往等能力。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三段用四个“有的”描写了四种不同种类鱼的特征。学生单凭想象,很难理解这段内容。我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了这四种鱼并制成课件,教学时让这些鱼先后在屏幕中“游”来,让学生观察对照课文,由于直观形象,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并马上指出:“这是‘飞答鱼’。”“这是‘气鼓鱼’。”教师再也无须多费口舌了。
二、亲临生活,开放课堂
新课改后的课堂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教师们既可以组织学生坐在教室中本本分分地学习课本知识,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把生活“请”进学习。为了让学生读生活中的语文,学身边的知识,写经历过的事,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课堂里走出去,到校园里、体育馆、公园,到图书馆、电影院,到纷繁的街市、广阔的田野去体验生活。
在五年级上册中就有一个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在设计时,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从课本提供的资料入手,在课下鼓励学生做好资料搜集工作,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去采访自己的父母或老师、同学,了解他们在使用汉字过程中的情况;也可去街道中调查整理汉字中的错别字的现象……这些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集体合作能力等,在课堂交流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将语文课堂生活化,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还提高了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学生有了自己真切的体验,他们就有感可发,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能较易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样的语文课,促进了学生和家长的情感沟通;促进了学生自己人格的完善,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也让教师得到提高,和学生一起学习。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同时受到了教育。语文教学时时处处闪烁着生活的睿智与情趣,焕发出缤纷的色彩。
三、描绘生活,感悟生命
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间距,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之心和惊异之情,刺激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兴趣。学生的兴趣首先源于对生活的亲身参与。针对小学生参与意识强烈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们在学会生活本领的过程中获取素材,在提高生活能力的同时逐渐明白语文的生活意义,引导学生在享受生活乐趣的过程中生成表达生活的兴趣和愿望,从而感悟生命。
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还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生活、描绘生活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组织学生写信、辩论的过程中,就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热情,使学生在实际的事情上感到语文是一种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真地写好每一篇作文,而且更应培养学生用写信、写日记、写随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的习惯。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参与社会公共话题的评论,为改造社会尽一份公民的责任。因此,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景可看,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叙,在生活中能够充分感受语文的乐趣,体悟语文的魅力,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内在环节。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在自主的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在生活化的语文实践中发展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并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操作,去创造,这样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语文教育因其工具性和深厚浓郁的人文性成为学生实现自身社会化和精神成长进程中的重要课程。将语文教学做生活化处理应该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将课文学习、语文训练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教会做人、教会生存有机统一起来。那么,如何将生活与语文教学联系得更和谐呢?
一、立足文本,走近生活
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课本,每一篇都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生活就存在于大部分的文本之中。因此立足文本,挖掘生活中的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文本,领会文中的含义;也将文本变得生动起来,便于内涵的展现。
如《爬山虎的脚》一文,爬山虎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并不罕见,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而我们学校就有这种植物,教师可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利用它的脚一步步往上爬的,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有的课文内容跟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等密切相关,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吃水不忘挖井人》《邓小平爷爷植树》等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去采访一些了解历史的老同志,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历史背景,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往等能力。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三段用四个“有的”描写了四种不同种类鱼的特征。学生单凭想象,很难理解这段内容。我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了这四种鱼并制成课件,教学时让这些鱼先后在屏幕中“游”来,让学生观察对照课文,由于直观形象,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并马上指出:“这是‘飞答鱼’。”“这是‘气鼓鱼’。”教师再也无须多费口舌了。
二、亲临生活,开放课堂
新课改后的课堂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教师们既可以组织学生坐在教室中本本分分地学习课本知识,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把生活“请”进学习。为了让学生读生活中的语文,学身边的知识,写经历过的事,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课堂里走出去,到校园里、体育馆、公园,到图书馆、电影院,到纷繁的街市、广阔的田野去体验生活。
在五年级上册中就有一个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在设计时,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从课本提供的资料入手,在课下鼓励学生做好资料搜集工作,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去采访自己的父母或老师、同学,了解他们在使用汉字过程中的情况;也可去街道中调查整理汉字中的错别字的现象……这些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集体合作能力等,在课堂交流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将语文课堂生活化,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还提高了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学生有了自己真切的体验,他们就有感可发,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能较易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样的语文课,促进了学生和家长的情感沟通;促进了学生自己人格的完善,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也让教师得到提高,和学生一起学习。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同时受到了教育。语文教学时时处处闪烁着生活的睿智与情趣,焕发出缤纷的色彩。
三、描绘生活,感悟生命
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间距,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之心和惊异之情,刺激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兴趣。学生的兴趣首先源于对生活的亲身参与。针对小学生参与意识强烈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们在学会生活本领的过程中获取素材,在提高生活能力的同时逐渐明白语文的生活意义,引导学生在享受生活乐趣的过程中生成表达生活的兴趣和愿望,从而感悟生命。
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还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生活、描绘生活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组织学生写信、辩论的过程中,就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热情,使学生在实际的事情上感到语文是一种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真地写好每一篇作文,而且更应培养学生用写信、写日记、写随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的习惯。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参与社会公共话题的评论,为改造社会尽一份公民的责任。因此,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景可看,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叙,在生活中能够充分感受语文的乐趣,体悟语文的魅力,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内在环节。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在自主的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在生活化的语文实践中发展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并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操作,去创造,这样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