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远郊办学给研究生就业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通过对不利影响的分析,探索远郊办学条件下研究生就业问题。
【关键词】远郊 研究生 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2-0-01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急剧增加,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变得非常严峻。一度被视为“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研究生也面临着重重就业压力,引起了各高校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关注。我校自2008年开始远郊办学以来,教育发展的空间得到提升,同时也为研究生就业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以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群体作为研究主体,重点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探讨远郊办学条件下研究生的就业工作如何开展。
1 我校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许多学生考上研究生后,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功感和优越感,自信心增强的同时也易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全面的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至于不清楚自己的未来走向,等到临毕业时才匆忙进行职业的选择。据了解,大部分研究生不太关注自己求学生涯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设计与规划,甚至几乎没有规划的意识。而是过分依赖自己已有的经验,缺乏与就业指导机构的沟通交流,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等缺乏及时而全面的把握。更多的是按照培养方案与导师指导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为只要获得文凭就意味着完成了就业的准备,就能顺利就业,结果往往是措手不及,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被动就业。
1.2 社会化程度偏低
首先,在实际交往和沟通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出现羞于开口、表达不清、不善交往等障碍,致使人际关系紧张或自我封闭。其次,参与社交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少顾及相关社会经验的积累。或者是个性强,不合群,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80后”这一代研究生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往往过于强调自己的感受与个人努力,不太关系他人与社会,不愿与他人合作;当遇到挫折时又多归因于外部环境,耐挫力、抗压力与心理调适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明显不足。
1.3 学农不爱农
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大部分是农科专业。在就业过程中,就体现了农科专业的研究生认为学农低人一等,农学专业研究生“学农不爱农”,不愿意到农业领域中去工作,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去工作,不愿意到西部落后地区去工作,过分注重单位的待遇、地域、福利、稳定性,缺乏流动的意识和观念。因而不少研究生在毕业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甚至放弃所学专业,从事与农无关的工作。
1.4 就业期望值较高
研究生毕竟多读了那么多年书,花去的成本也更大,故而研究生们在毕业时的就业期望值肯定比较高。这主要表现在:对单位性质比较挑剔、薪水待遇要求较高、对工作岗位层次的追求、专业的对口度、工作的稳定性,等等。期望值高了,要求自然就多,可供选择的岗位便少了。同时,对于那些从本科一路读上来的研究生和非应用型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历虽然高,但工作经验可能是零,这一劣势,也使得这些人与中高层技术、管理岗位无缘。
2 远郊办学对研究生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2.1 应聘成本增加
由于学校地处远郊,交通不便,许多企业单位就不会考虑将招聘会放在郊区等单位。除了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市区大学城的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郊区毕业生数量,也成为影响企业选择招聘会地点的重要因素。因此,远郊高校的毕业生们得到就业的机会和信息相对较少。企业不来郊区,学生只能到市区赶场子应聘面试,交通费再加上吃饭和住宿费用,和市区毕业生相比,求职付出更高的成本。
2.2 实习机会减少
在没有形成规模的大学城之前,由于交通和路途等因素影响,学生参加实习机会减少。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讲,实习就是就业预演。一些研究生往往理论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和沟通技巧较差,理论与实际脱节,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欠缺,心理素质较弱。实习是研究生观察社会、洞悉社会、熟知行业规则、增进社会阅历,进一步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未来走向的一个重要途径。
2.3 就业信息不畅通
虽然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毕业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相关信息和投递简历,但是有些企业还是更倾向于现场招聘。据调查,某公司在高校招聘会上收到1000份简历,经过筛选后,发了150个笔试通知。同时,该公司在网上收到3000至4000份简历,只通知了其中两个人参加面试,而且这两个人都是有工作经验的。一些公司认为,应聘者如果很重视这个机会,一定会参加公司的招聘会、投递纸质简历。加之网上招聘信息“水分”较多,缺少互动,信息反馈少,竞争更加激烈等弊端,对毕业生的就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显而易见。同时,受地理位置影响,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走访用人单位也不是那么便利了。
3 探索远郊办学研究生就业途径
3.1 研究生自身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劣势
一是合理、客觀地评价自我,进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强化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二是转变就业观念。学会在实践中学习,从各种途径了解社会及企业的人才缺口及岗位要求,认清就业形势,根据现实及时调整求职的期望值和心态,更好地抓住有限的就业机会。三是在校期间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进而融入社会。
3.2 校企合作,创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
可选取一批与自己专业培养相关的合作单位,如有实力的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种稳定的产学研制度。通过定期选派研究生参加实践,使他们对期望进入的行业有所了解,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生动、丰富、真实的教育。同时,研究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在开展以增强职业适应性为目的的社会实践中,更能正确认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认清就业形势,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定位,避免就业的盲目性和盲从性。
3.3 建立充分、畅通的就业信息传递机制
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就业网络系统,及时、全面的收集、筛选、真实的就业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避免发布一些虚假信息,挫伤研究生就业的积极性。学校还应建立毕业生信息库,将毕业生的简历上传,供学校推荐和用人单位浏览。另一方面,建立班级就业信息联络人,同时配备多名信息员,分布于每个毕业生宿舍。要求班级就业信息联络人和每个宿舍的就业信息员及时将有关信息传递给每位同学、同时将班级同学的就业状况及时反馈给学院,实现信息的有效联动。
参考文献
[1] 杨明东.研究生就业现状、原因及其对策,法制与社会,2008,07.
[2] 李海波,宋华明.农科研究生就业矛盾与解决途径研究,调查研究2006.
[3] 李琼.远郊办学对就业工作的不利影响极其对策研究,上海海洋大学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工作,2008.
[4] 何期.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创新,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年第2期
[5] 谭机水,黎静,邓砚.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指导的特殊性研究,2008,11.
【关键词】远郊 研究生 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2-0-01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急剧增加,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变得非常严峻。一度被视为“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研究生也面临着重重就业压力,引起了各高校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关注。我校自2008年开始远郊办学以来,教育发展的空间得到提升,同时也为研究生就业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以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群体作为研究主体,重点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探讨远郊办学条件下研究生的就业工作如何开展。
1 我校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许多学生考上研究生后,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功感和优越感,自信心增强的同时也易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全面的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至于不清楚自己的未来走向,等到临毕业时才匆忙进行职业的选择。据了解,大部分研究生不太关注自己求学生涯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设计与规划,甚至几乎没有规划的意识。而是过分依赖自己已有的经验,缺乏与就业指导机构的沟通交流,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等缺乏及时而全面的把握。更多的是按照培养方案与导师指导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为只要获得文凭就意味着完成了就业的准备,就能顺利就业,结果往往是措手不及,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被动就业。
1.2 社会化程度偏低
首先,在实际交往和沟通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出现羞于开口、表达不清、不善交往等障碍,致使人际关系紧张或自我封闭。其次,参与社交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少顾及相关社会经验的积累。或者是个性强,不合群,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80后”这一代研究生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往往过于强调自己的感受与个人努力,不太关系他人与社会,不愿与他人合作;当遇到挫折时又多归因于外部环境,耐挫力、抗压力与心理调适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明显不足。
1.3 学农不爱农
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大部分是农科专业。在就业过程中,就体现了农科专业的研究生认为学农低人一等,农学专业研究生“学农不爱农”,不愿意到农业领域中去工作,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去工作,不愿意到西部落后地区去工作,过分注重单位的待遇、地域、福利、稳定性,缺乏流动的意识和观念。因而不少研究生在毕业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甚至放弃所学专业,从事与农无关的工作。
1.4 就业期望值较高
研究生毕竟多读了那么多年书,花去的成本也更大,故而研究生们在毕业时的就业期望值肯定比较高。这主要表现在:对单位性质比较挑剔、薪水待遇要求较高、对工作岗位层次的追求、专业的对口度、工作的稳定性,等等。期望值高了,要求自然就多,可供选择的岗位便少了。同时,对于那些从本科一路读上来的研究生和非应用型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历虽然高,但工作经验可能是零,这一劣势,也使得这些人与中高层技术、管理岗位无缘。
2 远郊办学对研究生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2.1 应聘成本增加
由于学校地处远郊,交通不便,许多企业单位就不会考虑将招聘会放在郊区等单位。除了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市区大学城的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郊区毕业生数量,也成为影响企业选择招聘会地点的重要因素。因此,远郊高校的毕业生们得到就业的机会和信息相对较少。企业不来郊区,学生只能到市区赶场子应聘面试,交通费再加上吃饭和住宿费用,和市区毕业生相比,求职付出更高的成本。
2.2 实习机会减少
在没有形成规模的大学城之前,由于交通和路途等因素影响,学生参加实习机会减少。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讲,实习就是就业预演。一些研究生往往理论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和沟通技巧较差,理论与实际脱节,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欠缺,心理素质较弱。实习是研究生观察社会、洞悉社会、熟知行业规则、增进社会阅历,进一步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未来走向的一个重要途径。
2.3 就业信息不畅通
虽然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毕业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相关信息和投递简历,但是有些企业还是更倾向于现场招聘。据调查,某公司在高校招聘会上收到1000份简历,经过筛选后,发了150个笔试通知。同时,该公司在网上收到3000至4000份简历,只通知了其中两个人参加面试,而且这两个人都是有工作经验的。一些公司认为,应聘者如果很重视这个机会,一定会参加公司的招聘会、投递纸质简历。加之网上招聘信息“水分”较多,缺少互动,信息反馈少,竞争更加激烈等弊端,对毕业生的就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显而易见。同时,受地理位置影响,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走访用人单位也不是那么便利了。
3 探索远郊办学研究生就业途径
3.1 研究生自身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劣势
一是合理、客觀地评价自我,进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强化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二是转变就业观念。学会在实践中学习,从各种途径了解社会及企业的人才缺口及岗位要求,认清就业形势,根据现实及时调整求职的期望值和心态,更好地抓住有限的就业机会。三是在校期间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进而融入社会。
3.2 校企合作,创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
可选取一批与自己专业培养相关的合作单位,如有实力的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种稳定的产学研制度。通过定期选派研究生参加实践,使他们对期望进入的行业有所了解,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生动、丰富、真实的教育。同时,研究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在开展以增强职业适应性为目的的社会实践中,更能正确认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认清就业形势,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定位,避免就业的盲目性和盲从性。
3.3 建立充分、畅通的就业信息传递机制
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就业网络系统,及时、全面的收集、筛选、真实的就业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避免发布一些虚假信息,挫伤研究生就业的积极性。学校还应建立毕业生信息库,将毕业生的简历上传,供学校推荐和用人单位浏览。另一方面,建立班级就业信息联络人,同时配备多名信息员,分布于每个毕业生宿舍。要求班级就业信息联络人和每个宿舍的就业信息员及时将有关信息传递给每位同学、同时将班级同学的就业状况及时反馈给学院,实现信息的有效联动。
参考文献
[1] 杨明东.研究生就业现状、原因及其对策,法制与社会,2008,07.
[2] 李海波,宋华明.农科研究生就业矛盾与解决途径研究,调查研究2006.
[3] 李琼.远郊办学对就业工作的不利影响极其对策研究,上海海洋大学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工作,2008.
[4] 何期.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创新,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年第2期
[5] 谭机水,黎静,邓砚.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指导的特殊性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