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数学教育观——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研究70年的感悟(下)

来源 :小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wblj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接第1期第76页)rn第四条: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能靠突击;必须加强基本功训练,打好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rn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分析,他们正是长身体的阶段,大脑也处在发育的过程中.因此,学生的学习必然是逐步积累的,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特别要重视练好基本功.
其他文献
在学习“商的近似数”时,当学生掌握了“四舍五入”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rn一种食用油每桶售价35元,妈妈带了100元,能买多少桶?(结果保留整数)rn学生解答:100÷35≈2.86≈3(桶).rn此处“四舍五入”法的学习产生了负迁移,使得部分学生对商的结果取近似数产生了认知错误.针对这种错误,笔者教学时做了如下处理:rn师:这个结果正确吗?怎么办呢?rn生:检验一下.
期刊
一、前测,探查学习起点rn对于“平移与旋转”,各个版本教材都创设了生活情境,比如通过游乐场上的游乐设施唤起学生的已有认识,进而发现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然而生活中这些常见的运动现象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到底能生成何种表象?能否科学地构建概念?什么样的探索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空间观念?为了探查学生的思维原点和经验水平,我们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具体情况如下:rn1.调查问卷.
期刊
在现实的课堂中,探寻培养量感的策略,或许可以从名师的课例中寻找答案.rn增加生活经验,丰富表象感知.强震球老师在“认识厘米”一课中,为构建1厘米的表象,做一个小游戏:“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小嘴张开1厘米.边说边做.”这是小学阶段认识长度单位的第一节课,强老师为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利用小游戏初步形成的对“1厘米”的经验判断,让学生接着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有目的地挖掘身边的资源,强老师花费4分半的时间,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期刊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rn师:上课前我们先来说几个歇后语.三个臭皮匠——rn生:顶个诸葛亮.rn师:诸葛亮非常聪明,我们刚刚学过《草船借箭》,大家都了解.下一个歇后语,诸葛亮借东风——rn生:巧用天时.rn师:不错,可以这么说,不过答案不止一个,还可以怎么说?rn生: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rn师:诸葛亮确实非常聪明,我又想到了“智多星”这个词.
期刊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统编教材一(下)第二单元的课文,有“走近领袖”“认识领袖的伟大”“热爱领袖”“感恩”“珍惜”等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也有积累词语、读懂读通长句子、能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等语言学习任务.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受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所限,学生对领袖的故事不熟悉,对课文中出现的事物“井”和“瑞金城”等地名也感到陌生,因此,笔者借助图片、视频资料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
期刊
“双减”的实质是减负、提质、增效,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因此,除了优化课堂教学,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质量也是落实“双减”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盘活学生现有的学习资源,以与统编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为载体,设计校本化作业,在巩固强化学习内容的同时,注重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下面以四(下)《同步阅读》为例,谈几点做法.
期刊
雪xuěrn字形:甲(黟)篆(暮)rn会意字.甲骨文上从雨,下从羽(象鹅毛大雪形),会天下大雪之意.篆文下部从彗,表示手(彐)持扫把扫雪.楷书又由“彗”省形为表示手爪的“彐”.教学时可联系“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常用语加以理解.本义是可喜的瑞雪,即空气中降落的白色冰晶体,多为六角形,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凝结而成的.词语如:雨雪霏霏、冰天雪地、瑞雪兆丰年.形义可识记为:
期刊
一、谈话对比中“感”出量感rn课始,我便出示饼干盒、魔方等规则的立体图形,以及土豆、石块等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提问:“你最想求哪个物体的体积?”随后,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感受这些图形的规则,猜想应该有公式来解决,也有学生选择挑战一下,想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橡皮泥的体积.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把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小组代表根据分类选择不同的探究活动.这个环节,学生感受真切,师生交谈融洽,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最主要的是在短时间内顺其自然地引出了探究活动.
期刊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页,有一道拓展类的思考题,如图1.rn这道题是让学生把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同时渗透轴对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只能从横向对折或纵向对折找到两种剪法,少部分学生通过折对角线找到第三种剪法.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轴对称的知识,年龄小,思维能力有限,教师很难进一步从本质上探究解决这个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这个单元后,对本题进行了二次拓展教学设计.
期刊
一、研究的缘起rn2011年版课标将原来的“空间与图形”更名为“图形与几何”.这种名称上的变化,其根本上是为了强调数学课程的特质——抽象概念、得到概念间的关系、建立基于概念的命题等[1],同时也体现从学习领域到课程内容的调整.而“作图”正体现学生对图形概念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图形概念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空间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