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同一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f_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后,如果阳光静寂,你是否能听出,往日已去哪里?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在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之中,生死同一。”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人是忌讳谈论死亡的。而《人间世》告诉我们:生和死是一个人的起点和终点,生死为大,死和生同样重要。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若想好好体会人世间,不妨观一次《人间世》。它不仅能给予你震撼、感动、心酸与无力等复杂情绪,而且能带你直面人性,看尽人间冷暖,从而坦然面对生与死的距离。绝大多数观众被影片打动,所以才会在豆瓣上给出9.6分的评分。
  《人间世》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与上海卫健委联合策划拍摄的十集新闻纪录片。拍摄团队深入上海市瑞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通过全景化的纪实拍摄,聚焦医生和病人,使用了大量的全景、中景镜头,以“我”为第一视角,抓取观众一般无法看到的真实场景,既还原了最真实的医疗过程、医患关系与医院生活,又拉近了影片与观众之间的心灵距离,恰到好處地处理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贴近人们的现实与生活,引人深思。影片中长镜头的使用,对医院中急诊室、病房等空间的连续拍摄,形成了完整的镜头段落,客观地展现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真实的诊疗、互动与交流等过程。尤其是同期声的使用,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和纪实性,使观众更能身临其境,沉浸于影片之中。
  影片的拍摄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导演对镜头大小、运镜方式的选择都十分讲究。在拍摄过程中,往往需要将摄像机从急诊室转移到病房,通过摇镜头的使用,既为我们展现了心外科和急诊室的全景,又还原了急救中紧张、紧迫的场面。在各种医疗器械的重重包围中,导演采用中景、近景记录了病房里发生的事件,使镜头在保持客观真实的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叙事性和连续性。此外,与一般的医疗纪录片不同,《人间世》制片组并没有给手术中那些血淋淋的镜头(如换肺的画面)打上马赛克,而是将其直接展现在观众眼前,营造了更强烈的真实感和代入感。虽然其中的血腥场面可能让人产生某种不适,但制片组的用意在于让观众看到残酷的事实与真相,从而愈发感受到生命的不易和厚重。
  《人间世》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每集标题都高度概括了本集的内容与中心思想,这种“栏目式”叙事使得本片与其他纪录片区别开来。如影片第一集《救命》,开始于急诊室,渲染了医生对患者抢救的紧张与忙碌,抢救失败后的痛苦与失落,家属的激动与悲恸等。第四集《告别》选取了临终关怀区与死亡的故事,“告别”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第五集《选择》讲述了两个与子宫有关的故事。子宫是孕育生命的地方,是每一个生命的起点。告别与新生每天都在发生,有人离去,也会有新生命降临。第十集《回到起点》,导演揭开了《人间世》拍摄的幕后故事。如在拍摄张君丽为她先生录视频时,摄影师虽然知道要保持专业形象,但还是控制不住,哭得不成人形,因此这段视频都是微微颤抖的。片子讲述的只是冰山一角,工作人员也和急诊室的医护一样,拍摄的两年中时刻奔赴在“战场”。医院其实也是人间世的缩影,导演通过不同的故事告诉观众,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个体应该如何面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正如标题首尾呼应的那样,无论生命如何轮回,一切又将回到起点。
  《人间世》的主题并不算新颖,但内容却充满着温情与真挚,将医生与患者间的互相理解,共同为生命努力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以往医患题材纪录片要么一味地赞扬医生救死扶伤的精神,要么便是机械地拍摄医学案例,然而《人间世》却让医生与患者的心灵在“生命”与“爱”的两弦上产生了强烈的共振,收获了医患间的理解与宽容。如第四集《告别》讲述的是临终关怀病区与生命告别的故事。来到这里的病人,病情大多无法逆转。在医生做完评估之后,病人便会得知自己距离死亡的日期,早早准备“告别”。这里的医生,不以延续病人的生命为目的,而是以不同往常的方式,努力缓解病人的病痛,让病人们更有尊严地与这个世界告别,拥有直面与战胜死亡恐惧的勇气,其间散发着浓郁的人性关怀。如腮腺癌晚期患者王学文时刻准备着和生命告别,却又努力体面地微笑着“活”下去;患直肠癌十八年的王跃进与儿子间以生命为代价的和解令人动容;临终关怀科医生黑子明无数次握紧病人的手,倾听他们埋藏在内心的秘密等。在一场场伤感的告别里,最令人难忘是梁金兰女士。她曾是上海一家医院的放射科医生,在生命的最后,她强撑着写好了一封信,并面对镜头读了起来。这封信,便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告别。时光不能留住人,但影像可以留住回忆。她希望把这一刻记录下来,不仅作为她给家人的留恋,而且也希望给正在与病魔作斗争的人们带来鼓励。对于死亡,或许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见解与态度。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界,梁金兰的态度是豁达而从容的。人虽然无法战胜死亡,可梁金兰的选择是充满勇气与力量的。
  导演拍摄《人间世》,意在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医疗现场,通过无数个案例告诉人们医生不是神。哪怕是在顶级的医院,医生们面对病情危重的患者,也可能回天乏力,难以用现有的医疗技术治愈他们。《人间世》真实地展现了医生的“不完美”,他们尽力了,但许多时候也无能为力。降低对医院“无所不能”地“起死回生”的期待值,或许更有利于缓解当下医患关系的困境。在第一集《救命》中,医院接收了一位因海鲜中毒而导致多个器官衰竭的24岁年轻病人。为救这个男孩子,车在前医生和同事们竭尽全力:新到的血液太凉,血液加温器来不及调配,他们便用体温暖血;怕夹坏血袋,车医生便在暖血前用纸把血袋包好。虽然车医生在这之前,已经48小时没合眼,做了三台手术,成功挽回了两位老人的生命,然而这次倾尽了所有努力,却唯独没能救回这位年轻男孩。面对着镜头,车医生眼眶湿润不已。这我不禁想起了武汉新冠病毒暴发期间,一批批“逆向而行”的医护人员们,明知可能一去不返,但在面对灾难与国家的紧急召唤时,他们选择与亲人告别,到最危险的地方去。面对病人的离去,不少医生忍不住失声痛哭,其痛苦并不亚于病人的家属。著名画家刘星雄根据真实故事创作的油画《家·国悲恸》便体现了新冠病毒给家庭、国家带来的沉重影响与灾难,以及医生面对死亡时的无奈与悲伤。在武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一个小女孩的父母先后被新冠病毒夺走了生命,之后这个可爱的小女孩也走了。她离开人世时,医护人员发现她手里紧攥的一张全家福。此情此景,让看惯了死亡的医护人员潸然泪下,跪倒在小女孩的病床前,悲恸不已。医生不是圣人,医学也不全是奇迹。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名言早已闻名遐迩。医学固然可以妙手回春,但面对死生有命,很多时候也无力回天。这部纪录片并没有着力刻画皆大欢喜的医疗奇迹,而是坦然地展示了医疗的“失败”:医生尽力了,却也无能为力。这就是现实,生死同一,不可分割。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生存于这个世界,我们无法改变生死,但却能够改变对待死亡的态度。面对死,可以坦坦荡荡,无所畏惧;面对生,应当珍惜时光,把握当下。生固然可喜,死却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结果,剩下的就是该怎样活着的问题了。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作为社会生活细胞的家庭承担着经济生产、文化教育、生育赡养等重要的社会功能,家庭图书馆是精神财富再生产达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对家庭环境、家庭功能、家庭模式等提供了革新的动能。目前,对家庭图书馆的认知误区、筹建禁区、发展盲区等错误的路径缺乏清醒的认识,笔者通过对家庭图书馆的定义、目标、功能的解析阐述新时代家庭图书馆的新内涵、新功能、新使命、新发展。  家庭图书馆的定义  家庭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在互相借鉴
期刊
2020年1月,重大军事题材纪实文学作品《走进中国战舰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面向全国广大读者出版发行。该书以航母辽宁舰、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护航先锋海口舰等中国海军明星舰艇为观察坐标,讲述了一代代海军官兵和国防科工战线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发展理念、接续奋斗追梦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从近海走向深蓝的强国强军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
期刊
春天的青岛,是诗意盎然的花城,春风吹过,落英缤纷,“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春光的映照下,放眼望去,红色屋顶、黄色海滩、绿树、蓝天和碧海,交汇出一幅色彩明快亮丽的油画,呈现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异域风光。闻名青岛的安娜别墅,如今的青岛书房,屹立于明媚的春光中,灰白色调带来落落大方的气质,典雅高贵,清冽静谧。在美好的人间四月天,我和青岛的好友相约在美好的青岛书房。  青岛书房的一楼是公共美学空间,与摄影大家
期刊
“一本好书是一位大师的呕心沥血之作,超越生命的生命,值得永久珍藏和怀念。这样的物品当然是必需品。”——《书店》  上面这段话,来自英国库克奖得主作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尔德创作于1978年的代表作品《书店》。小说讲述了20世纪1959—1960年,一个就是想开家书店的爱书人弗洛伦斯·格林,如何在东英吉利的一个小岛哈德堡镇上成功地开了家“老屋”书店,又怎样黯然失去的故事。作品作为短篇入围库克奖,又于2
期刊
以为《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一本关于环境生态的书时,它偏偏不是。作者保罗·卡拉尼什是一位神经外科医生,曾取得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人体生物学的学士学位,可谓在生物学和文学领域里是一位刚有建树的年轻学者。正在事业取得晋升机会时,肺癌的确诊一下使他从人生巅峰掉落谷底。  这本书是他在患病期间写下的文字,以其妻子露西在后记里说的,这是一本未竟之书。保罗想对女儿说的话,想对生与死的探索也
期刊
毛泽东非常重视农民,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化上,早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1949年6月30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他又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
期刊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虽然茶被放在最末的位置,但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却是不可缺少的。茶作为生活的必需品随处可见,它还作为表达感情的方式存在着。风尘仆仆的游子归乡,故乡的亲人先是泡上一壶热茶,洗去风尘,再互诉衷肠。  中国的茶,大约有3000年历史。茶道自唐宋时期,往东传入日本。日本对中国古代的茶道,各种茶艺,相对保存完整。作为一种饮茶方式,1000多年来,在日本内部也在不断被演绎着,一直
期刊
甲骨文、敦煌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纸质写本文书、西域汉晋简牍、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一起,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新发现”。20世纪50年代徽州民间发现大规模的文书档案,在学界产生重大影响,被称作“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徽州文书”,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契约文书,其史料价值十分珍贵。  每一次新史料的发展,对学术界的发展和影响都至关重要,它为复原历史提供鲜活的证据。无论是甲骨文、敦煌文书、汉简、清内
期刊
笔者在校园阅读推广中倡導“一周一书”(“克期阅读”校园阅读推广实践),并于2017年3月起在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2016级以来的历届学生中实施。四年来,在注重“一周一书”校园阅读实践(“行”)的同时,笔者还试图对“一周一书”进行理论阐释(“知”)。本文拟以“克期阅读”为视角,在梳理我国“克期阅读”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兼及国外“克期阅读”的考察,初步阐解“一周一书”的学理意义,既求教于方家,亦冀抛砖引玉
期刊
作为关注社会议题、充满各种跌宕起伏的纪录电影,《蜂蜜之地》(Honeyland)应该算是“清新”气息较重的影片,但它在世界几大影展当中却有着亮丽的表现,尤其是成了奥斯卡首次同时入围最佳纪录片和最佳国际电影奖两大奖项。  生活中当有歌与蜜  如果要用一个颜色来定义《蜂蜜之地》,毋庸置疑一定是黄色,那是与温暖和轻松关联的词语。影片开头便是一位身着明亮黄色上衣的女子走在大地上,那就是主人公哈蒂兹(Ha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