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过留痕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n21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立足于对庄子文本的细读,在深入挖掘庄子的道论的哲学体系的基础上,具体地对庄子作品中对其道论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分析和探讨,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说明庄子其文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沉的哲思魅力。
  关键词:庄子;道论;艺术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105-02
  
  在中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是一个难以超越的巅峰。而庄子,作为当时道家学派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从容立于这一巅峰之上,可谓是中国文学界的一朵奇葩!
  一、庄子的道论
  (一)思想溯源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无为”为核心的道论,同时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独特创造,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道论。他将“道”这一概念扩大开来,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万物产生发展的依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庄子之学无所不窥”,他突破了个人的狭小范围,站在整个宇宙的高度来探讨世界、人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存问题。
  (二)庄子道论的内涵
  要谈庄子道论,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其“道”的逻辑起点。从整体来看,庄子道论的逻辑起点,其一是“物物者非物”,其二是“形形之不形”。庄子正是从这两个逻辑起点出发,推论出“道”的诸多规定性。
  那么何谓“道”,它又是如何产生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庄子认为“道”乃宇宙本原,是先于天地就产生了的,“自古以固存”,它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存在;同时“道”也是万物产生的依据,“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行于万物者,道也”。道大体上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世界的本原,一是指最高的认识。从本体论角度讲,道,接近于自然客观规律;从认识论角度讲,它又是认识的最高境界。总之,道是万物的根本。他的“道”与柏拉图的“理念”虽同为古代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但却有根本的不同。他的“道”,是自然之道,提倡“道法自然”,而柏拉图则是“理念命定一切”,主张“服从理念”。从可知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他的“道”,“非常道”,“无为无形”,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存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但虽神秘,但并非不可知,只是“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无所不在,“道在蝼蚁,在瓦甓,在屎尿”。而且其“道”广博无比,“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涵盖着天地万物;又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斗得之,万古不克”“明得之,万古不息”。
  由此,在“道”这一核心的基础上形成了庄子的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成了庄子的哲学体系。
  二、庄子的哲学体系
  庄子的哲学自成一体,从世界观的角度来讲,他提出了“天道”之说,认为“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厚,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主张清静无为,顺乎自然;从人生观的角度来讲,则有“人道”之说,即在人类生存方式方面,崇尚自由,提倡“安时而处顺”,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从价值观的角度讲,反对异化,要“物物而不物于物”。此三者,皆是以“物物者非物”为起点的。
  庄子的哲学最大的特点便在于它的辩证性,即矛盾性,天下万物,都是彼此相对而生的,其起点是“形形之不形”。
  一方面,从“有”和“无”的关系上看,庄子的“道”是“有” 和“无”的统一,“道兼有无”。具体来说,在生命的意义的发掘上,表现为“生”与“死”的辩证关系。这在《鼓盆之戚》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在这个意义上,庄子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从更高的层面为我们阐释了生死的意义,“死亦可乐”;在人的生命价值的探讨上,则表现为“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通过椿树因其不材而得以长寿的寓言,庄子告诉我们无用之用,乃为大用,“有”“无”之间可以转化的道理。另一方面,庄子的哲学中探讨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庄子•秋水》篇记载的庄周和惠施的那一次辩论。看到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水,如我们所有人一样,庄子很自然地得出了鱼很快乐的判断,而惠子则未仅限于此,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把这个平常的问题上升到了认识论的层面上。庄子的回答也够绝,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以现象学中的“本质直观”为例说明,在“血是红色的”和“我知道血是红色的”这两个命题中,前者阐释的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观察作出判断的一般原理,是可外化的,而后者所提的是一种个人内心的感觉,别人是无从知晓的,因而也就不能做出判断,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本质直观”是一种私人感觉,因而是不需要进行辩论的。
  三、庄子道论的独特哲学体系的艺术表现
  正因庄子视野的开阔,哲学上的矛盾混沌,以及思想上的自然自由,使得其文学艺术创作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其文汪洋恣肆,如蛟龙出海,迥异于孔孟的教化与记录,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将其哲思表达出来,带有强烈的浪漫色彩。从形式上看,其最大的特点是暗示性。由于庄子认为“言不即意,得意而忘言”,因而他表达思想,并非直接议论,而是通过卮言、寓言、重言等多种方式间接表现。
  以《逍遥游》为例,卮言是其核心,是随意之语,“以卮言为曼衍”,也包括直接表现中心思想的议论语,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重言和寓言是以卮言为核心展开的不同形式的表达。重言,即借重之言,通过其他人的语言行为来验证自己论点,如“汤之问棘”“肩吾问连叔”“庄惠之论”几节分别对论点进行阐释。在这一点上,庄子充分发挥了虚构的创作方法,突破了语录体的形式,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寓言,即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表现思想,“以寓言为广”,庄子的书中寓言故事贯穿始终,如“鲲鹏之说”“蜩与学鸠”等等,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非凡的意象。从语言上看,表现出了明显的浪漫色彩。“以天下为沉浊,不可寓庄语”,因而其文采斐然,飘逸自然。与之相应,其结构异常自由,大开大阖,变化无端。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同时,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具有独创性。
  如此,使我们得以在形象美,声情美中体味深刻的哲理,从而达到了诗情与哲理完美结合,具有石破天惊、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但庄子踏在历史上的痕迹却极深极重。他的思想与艺术创作,作为中国人文精神的源头之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①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Z].北京:中华书局,1978.
  ②老子著.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组注.老子注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③庄子.庄子(中国古典名著全译典藏图文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④史记选译小组.史记选译(全二册)[M].中华书局,1976.
  ⑤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⑥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在华夏儿女的精神灵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一首首美好隽永的咏月诗歌,一段段娓娓道来的神话传说,都构成了中秋佳节迷人而又浪漫的色调。  关键词:中秋佳节;民俗风情;咏月情怀;传承文化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64-02    当我们吟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教育形式,对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巩固与发展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从《礼记》的《曲礼》和《内则》两篇中可了解先民的社会生活,我们应关注现代社会忽视甚至被遗忘却能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规范”,借鉴其中的有益成分。  关键词:《礼记》;《曲礼》;《内则》;家庭教育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57-02    儒
期刊
摘 要:《城堡》是卡夫卡在对待创作、情感、人生诸方面的深刻矛盾性的综合体现。主人公K的思想其实也影射了卡夫卡的整个人生,所表现的人的异化及异化世界的描写诠释着现实社会的状况。  关键词:卡夫卡;《城堡》;内在意蕴;异化;主题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96-02     一、卡夫卡和《城堡》  卡夫卡的创作过程不是在外部的社会思潮推动下完成的,而是被内心的创
期刊
摘 要:电影《理发师的情人》通过艺术的真实把爱情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用其法国式的既不避形而下的勇气,又不避形而上的精神的张扬表现了一段唯美的温爱情悲剧,给观众带来一场艺术享受和精神的洗礼。并让人们对爱情这一主题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带给心灵以成长的空间。   关键词:爱情;死亡;亲情;大爱情观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94-02    2
期刊
摘 要:世纪之交,面对一场规模空前的社会变革,人文知识分子的自身合法性受到质疑。于是,他们期许用家族小说的诗性表达来真实记录这个时期人们的特别心境,同时他们也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和精神冲动创作了一批注重表达个人对于家族的体验、感悟和认识的新时期家族小说文本。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一种文学的“史诗性”品格,并且都走向了对家族文化的认同,对民族精神重建的渴盼,同时参与了本土理性建设与自身文化价值确立的过程。 
期刊
摘 要:当十八世纪的文人学者们一头扎进纸堆里,投身于无穷无尽的繁琐考证之时,一个中国式思想启蒙先驱悄然诞生,作为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戴震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务实的治学目的为后代学人树立典范。本文旨在探讨戴震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启蒙先驱作用。  关键词:戴震;治学态度;治学目的;启蒙先驱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103-02    在中华民族灿若星河的五千年历史中
期刊
摘 要:《周南卷耳》在先秦诗歌中是一篇具有很高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本文以主人公身份的界定为出发点,提炼出以“遥想”为特点的创作手法,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关键词:卷耳;遥想;影响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98-03    一、诗经《周南卷耳》的布局谋篇  《卷耳》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也是一篇具有诸多争
期刊
摘 要:学术界分别从外形与结构两方面得出了“异体字”的各种概念,与外形同样关系密切的“俗文字”与“异体字”之间有着许多联系,尽管“异体字”这一叫法有很多争议,但是学术界已经普遍认可。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名词术语进行分析。  关键词:异体字;俗字;名词术语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113-02    文字学中有许多名词术语,异体字作为文字学的基本术语之一,一
期刊
摘 要:奥斯丁的小说一直深受读者欢迎,因而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也越来越多。拍摄于1999年的电影《曼斯菲尔德庄园》自上映以来即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多处与小说情节不符,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小说与电影中范妮的语言不同来分析范妮形象的变化及其原因,从而更深入的理解奥斯丁笔下的人物内涵;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窥见电影改编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庄园》;范妮;语言;小说;电影  文章编号:978-7-53
期刊
摘 要:“墓志铭”就是把逝者的生平事迹刻在石板上然后埋于墓中的刻石文字。传统的形式由“志”和“铭”组成,内容多为叙述死者的身世、官位等。韩愈笔下的墓志铭不再蹈袭原例,他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创新,使之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创作形式,从而使墓志铭从一种应用文体上升到文学散文的高度。  关键词:韩愈;墓志铭;创新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124-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