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由于受到遗传、药物、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孩子智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我们称这部分儿童为弱智儿童或智障儿童。弱智儿童除了在学习和生活上特别困难外,多数都伴有异常行为,不少家长往往忽视了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不良行为习惯让家长和老师倍感头痛。对他们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结合智障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想严格要求,榜样示范,加强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家校合力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基本的方法。
一、对智障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要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我在教育工作中,每周一早晨都要领学生学习育智学校学生学习规范细则、育智学校学生礼仪规范细则,又结合智障学生的实际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如每次下课出去,在老师的提示或提醒下,要求学生把凳子都放到桌子下或看到地上有纸或其它垃圾马上捡起来,并放到纸篓里再出去。在课下不得在楼道内追逐打闹,注意安全。又如在康复训练上,也向学生要求,要做到四点:①认真听讲;②积极主动地去训练;③与其他学生搞好协作;④多动手,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总之,我会根据不同阶段或不同情况,及时地向学生提出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明确并认真落实。
二、在智障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一定要反复强化训练,促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智障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除了要求教师有驾驭课堂稳定住学生注意力的能力,还要在课堂中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严格、反复的训练才行。智障学生自制力相对比正常孩子较差,好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就容易消退。所以更应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好习惯得到有效巩固为止。训练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细处抓起,发挥监督员的作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如训练学生的坐姿、走路的姿势、写字姿势等。我在学期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时,就让他们接受我的暗示提醒。即我让学生牢牢记住六个字,“身坐直、脚放正、向前看”。有时我也在恰当的时机按照约定呼叫:“一、二、三!”学生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坐坐好!”或是我以特定的动作手势,如轻拍学生的后背,摆好手臂,示范正确的坐姿等予以个别提示,既达到了提醒学生坐姿的目的,也不会影响教学的进行。其次,我还协同副班主任一起,无论何时都按照正确要求,进行严格的强化训练,教育学生做到“挺胸、抬头、坐端正”,这样通过全班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三、对智障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做好督促、指导工作。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和程度好的学生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因此,无论在平时,还是在集队、集会中,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及时指出,帮助他纠正。如:每天上下楼梯都督促学生靠右边走,靠墙走;在走廊不跑、不跳、不说话……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四、身教重于言教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榜样作用。
在培养智障学生行为习惯方面,榜样法也尤为重要。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智障学生也像小树一样,有一定的可塑性,给他们树立好的榜样十分重要,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他们就会做的更好如:在遵守纪律方面,每次上课,谁最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去训练,就给这个小孩子一面小红旗或一朵小红花,其他孩子马上就做端正,认真听讲,效果十分明显,因为他们也希望老师奖给他一个奖品。另外,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这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上课时,作自我介绍示范,我会很注意自己的站姿,给学生美的感受,同样我也这样要求学生,现在学生们也很注意自己的仪表。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评比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强化。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如果只提出训练要求而没有及时检查与督促,这就跟没有要求一样。我在学校的规章制度的要求下,对学生的纪律、卫生、训练等方面做到每天检查督促,做到“天天查、周周评、月月总结”。开展“争星”评比活动,评出纪律标兵、进步标兵……这样的检查评比,成了学生进步的力量,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有效的督促和指导作用。特别在融合活动中,注意普教学生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教育,规范学生在社交场合的言行。
六、重视家校合作的力量,对智障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智障学生的教育中尤其起重要作用。对此,我利用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时间,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及时和家长沟通孩子在校的表现,并且指导家长在家如何教育孩子,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共同学习有关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康复的知识,并在每学期初告知家长学期的教学计划,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总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所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智障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家都知道智障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成,在养成策略和措施方面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更应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来抓。作为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就更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摸索、研究甚至以自己的工作实践探索出适合智障学生养成教育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以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对智障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要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我在教育工作中,每周一早晨都要领学生学习育智学校学生学习规范细则、育智学校学生礼仪规范细则,又结合智障学生的实际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如每次下课出去,在老师的提示或提醒下,要求学生把凳子都放到桌子下或看到地上有纸或其它垃圾马上捡起来,并放到纸篓里再出去。在课下不得在楼道内追逐打闹,注意安全。又如在康复训练上,也向学生要求,要做到四点:①认真听讲;②积极主动地去训练;③与其他学生搞好协作;④多动手,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总之,我会根据不同阶段或不同情况,及时地向学生提出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明确并认真落实。
二、在智障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一定要反复强化训练,促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智障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除了要求教师有驾驭课堂稳定住学生注意力的能力,还要在课堂中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严格、反复的训练才行。智障学生自制力相对比正常孩子较差,好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就容易消退。所以更应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好习惯得到有效巩固为止。训练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细处抓起,发挥监督员的作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如训练学生的坐姿、走路的姿势、写字姿势等。我在学期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时,就让他们接受我的暗示提醒。即我让学生牢牢记住六个字,“身坐直、脚放正、向前看”。有时我也在恰当的时机按照约定呼叫:“一、二、三!”学生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坐坐好!”或是我以特定的动作手势,如轻拍学生的后背,摆好手臂,示范正确的坐姿等予以个别提示,既达到了提醒学生坐姿的目的,也不会影响教学的进行。其次,我还协同副班主任一起,无论何时都按照正确要求,进行严格的强化训练,教育学生做到“挺胸、抬头、坐端正”,这样通过全班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三、对智障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做好督促、指导工作。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和程度好的学生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因此,无论在平时,还是在集队、集会中,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及时指出,帮助他纠正。如:每天上下楼梯都督促学生靠右边走,靠墙走;在走廊不跑、不跳、不说话……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四、身教重于言教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榜样作用。
在培养智障学生行为习惯方面,榜样法也尤为重要。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智障学生也像小树一样,有一定的可塑性,给他们树立好的榜样十分重要,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他们就会做的更好如:在遵守纪律方面,每次上课,谁最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去训练,就给这个小孩子一面小红旗或一朵小红花,其他孩子马上就做端正,认真听讲,效果十分明显,因为他们也希望老师奖给他一个奖品。另外,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这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上课时,作自我介绍示范,我会很注意自己的站姿,给学生美的感受,同样我也这样要求学生,现在学生们也很注意自己的仪表。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评比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强化。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如果只提出训练要求而没有及时检查与督促,这就跟没有要求一样。我在学校的规章制度的要求下,对学生的纪律、卫生、训练等方面做到每天检查督促,做到“天天查、周周评、月月总结”。开展“争星”评比活动,评出纪律标兵、进步标兵……这样的检查评比,成了学生进步的力量,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有效的督促和指导作用。特别在融合活动中,注意普教学生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教育,规范学生在社交场合的言行。
六、重视家校合作的力量,对智障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智障学生的教育中尤其起重要作用。对此,我利用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时间,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及时和家长沟通孩子在校的表现,并且指导家长在家如何教育孩子,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共同学习有关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康复的知识,并在每学期初告知家长学期的教学计划,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总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所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智障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家都知道智障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成,在养成策略和措施方面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更应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来抓。作为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就更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摸索、研究甚至以自己的工作实践探索出适合智障学生养成教育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以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