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切实可行,而且十分必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困难,要有效实施这种教学法,我们要从转变教学观念、切实加强素质教育、采取多种形式课堂教学等方面来落实。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高职课堂教学 职业素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推广实施,这种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虽然,杜威的教学实验对教师的作用有所忽视,但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仍旧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把它进一步运用到教学中就成为了我们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对高职课堂教学有何借鉴和启发呢?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培养科研型人才相比,高职教育突出了“应用”和“技能”。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高职课堂中的所教与所学都应该能够“学以致用”,甚至“即学即用”。许多老师常会遇到学生这样质疑:“老师,我学了这个知识有什么用?”或者听到这样的抱怨:“书上的东西根本用不上呀!”这种现象其实折射出了目前我们教学的失败,教师的“教”(或说“供”)没有满足或者忽视了学生的“需”,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往往眼高手低,工作技能技术必须从头学起,造成单位不满意,学生泄气。反思这种现状,告诫我们高职教育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的“需”和学生的“做”。课堂时间有限,所教所学内容有限,那么,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选择和运用都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满足学生的技能需求。
因此,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从现实需要和人才定位两个角度来看都是切实可行,而且十分必要,对改进和推动高职的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的困难
尽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对高职课堂教学有很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相比,要真正有效地应用,难度更大。
困难之一:旧习难改。一方面,尽管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改革理念先进和改革力度较大,但是在高考、升学率等的追求和指挥下,这些理念、这种力度都黯然失色,往往达不到它能达到的的效果和作用。到了高职教育阶段,虽然没有了升学率、高考的压力,但是忽视教学、注重技能训练或者注重科研,直接导致传统教育中的满堂灌、填鸭式等大行其道。教师往往以自己或教材为中心,把自己所知的、课本上所说的教给学生而已。二是学生长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也习惯了教师的“灌”和“填”。偶尔有教师别出心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也还很难适应。虽然我们不能说传统教育在师生大脑中根深蒂固,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要想彻底改变实在是非一朝一夕之事。
困难之二:学生素质不高。在我国,入读高职的学生往往是高考的“失败者”,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较差甚至很差;自律意识、自律能力、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在整体上都明显要比本科生差。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重视和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可想而知,面向缺乏学习主动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这种教学法很可能是曲高和寡、收效甚微。
困难之三:对教师素质挑战较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要求教师跳出自我,跳出教材,要关注学生、回应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演”,而是“导”。导的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善放能收,重点要“善放”。“善放”往往考验到教师的知识面是不是广、专业知识是不是扎实深厚、思维是不是比较活跃。一方面,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及时观察到学生学习的心思和学习的效果,能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现场学习调整自己的教学组织。以前,我们常说教师要吃透教材,在高职课堂上,“吃透学生”比“吃透教材”更加重要。是否了解学生的学情、是否了解学生的需求、是否摸透学生的心理等,都影响着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的实施效果,是对教师智商和情商的挑战。
三、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的对策
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组织建设,它关系到学校的大环境、课堂的小环境;关系到学生的素质、教师的能力;既要宏观建设又要微观落实。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以学生为中心”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法”,不如说是一种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虽然实施的最大困难在于学生的素质不高,但要具体实施还得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改变和进步来促进学生的成长。首先,教师要重新定位自我角色。高职教师受自身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影响,往往没有中小学教师那么明显和强烈的角色意识,往往会模仿自己的大学老师的教学方式。没有准确的角色定位,就不会树立合理的教学理念,就不会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三者息息相关。所以,高职教师要摆脱自己学生时代教育模式影响,强化自己在高职课堂上的角色:课堂是学生的,我是指挥者和引导者;要改变自己当教师的作用:是火种,不是红烛;教学生所需,不是自己所知;授之以“渔”,不是“鱼”。其次,教师要改变以“授业”为绝对职责的狭窄观念。高职学生需要职业技能,但更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情操。职业技能可能一两年学成,但职业素养、职业情操需要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职业素养和职业情操是学生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所以,教师要授业更要传道。另外,教师要从既有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这并不是说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模式,而是要反思传统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切实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前文分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的素质偏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但并不是说高职学生不会学、不可教。以高考和分数来衡量,他们也许是“差生”,但是他们有其自身的长处与特点。高职教育不再追求分数与升学率,这种较为宽松的环境为更好地自由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提供了舞台。因此,我们在高职教育中,不妨再树“加强素质教育”的旗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塑造高职生的形象。一方面,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多开展与高职生的切实需求相关的活动、竞赛。例如,职业道德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教育、技能竞赛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多参加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课堂所学的能主动运用到实践中,让他们在“做”中学,在“比”中进步。另一方面,把课堂让给学生。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小舞台,教师要多一份关心、多一份情感投入,多鼓励学生,多发掘学生的亮点,从情商方面给与学生充足的关注;多提开放性问题,多提启发性问题,从智商方面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我们要从这个“舞台”着手,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感觉“我是活动的主人”,“我是课堂的主人。”
四、多形式课堂教学
如果说前两者是从宏观方面来保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的有效实施,那么,多形式的组织课堂教学则是从微观方面,具体落实。有研究表明,如果在课堂上口述 视觉(如使用课件、板书) 笔记,大约70%~80%的知识三天后还被记住,40%~50%三个月后还被记住;如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大约80%~90%三个月后还被记住,大约70%~80%会运用所学的东西。这种学习规律正如伽利略所说:“听到的,我忘记了,看到的,我记住了,做过的,我理解了。”这告诉我们教师只有让学生参与、体验才能有效学习,而对我们的高职课堂更应该注重课堂的实践性和直观性,我们要积极地采取和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譬如,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实训,等等;教学手段,可以多使用有视觉冲击的ppt、录像、flash、图片、模型等。当我们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恰当的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能学以致用,那么,就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高职课堂教学 职业素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推广实施,这种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虽然,杜威的教学实验对教师的作用有所忽视,但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对我们现代教育仍旧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把它进一步运用到教学中就成为了我们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对高职课堂教学有何借鉴和启发呢?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培养科研型人才相比,高职教育突出了“应用”和“技能”。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高职课堂中的所教与所学都应该能够“学以致用”,甚至“即学即用”。许多老师常会遇到学生这样质疑:“老师,我学了这个知识有什么用?”或者听到这样的抱怨:“书上的东西根本用不上呀!”这种现象其实折射出了目前我们教学的失败,教师的“教”(或说“供”)没有满足或者忽视了学生的“需”,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往往眼高手低,工作技能技术必须从头学起,造成单位不满意,学生泄气。反思这种现状,告诫我们高职教育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的“需”和学生的“做”。课堂时间有限,所教所学内容有限,那么,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选择和运用都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满足学生的技能需求。
因此,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从现实需要和人才定位两个角度来看都是切实可行,而且十分必要,对改进和推动高职的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的困难
尽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对高职课堂教学有很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相比,要真正有效地应用,难度更大。
困难之一:旧习难改。一方面,尽管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改革理念先进和改革力度较大,但是在高考、升学率等的追求和指挥下,这些理念、这种力度都黯然失色,往往达不到它能达到的的效果和作用。到了高职教育阶段,虽然没有了升学率、高考的压力,但是忽视教学、注重技能训练或者注重科研,直接导致传统教育中的满堂灌、填鸭式等大行其道。教师往往以自己或教材为中心,把自己所知的、课本上所说的教给学生而已。二是学生长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也习惯了教师的“灌”和“填”。偶尔有教师别出心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也还很难适应。虽然我们不能说传统教育在师生大脑中根深蒂固,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要想彻底改变实在是非一朝一夕之事。
困难之二:学生素质不高。在我国,入读高职的学生往往是高考的“失败者”,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较差甚至很差;自律意识、自律能力、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在整体上都明显要比本科生差。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重视和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可想而知,面向缺乏学习主动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这种教学法很可能是曲高和寡、收效甚微。
困难之三:对教师素质挑战较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要求教师跳出自我,跳出教材,要关注学生、回应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演”,而是“导”。导的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善放能收,重点要“善放”。“善放”往往考验到教师的知识面是不是广、专业知识是不是扎实深厚、思维是不是比较活跃。一方面,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及时观察到学生学习的心思和学习的效果,能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现场学习调整自己的教学组织。以前,我们常说教师要吃透教材,在高职课堂上,“吃透学生”比“吃透教材”更加重要。是否了解学生的学情、是否了解学生的需求、是否摸透学生的心理等,都影响着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的实施效果,是对教师智商和情商的挑战。
三、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的对策
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组织建设,它关系到学校的大环境、课堂的小环境;关系到学生的素质、教师的能力;既要宏观建设又要微观落实。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以学生为中心”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法”,不如说是一种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虽然实施的最大困难在于学生的素质不高,但要具体实施还得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改变和进步来促进学生的成长。首先,教师要重新定位自我角色。高职教师受自身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影响,往往没有中小学教师那么明显和强烈的角色意识,往往会模仿自己的大学老师的教学方式。没有准确的角色定位,就不会树立合理的教学理念,就不会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三者息息相关。所以,高职教师要摆脱自己学生时代教育模式影响,强化自己在高职课堂上的角色:课堂是学生的,我是指挥者和引导者;要改变自己当教师的作用:是火种,不是红烛;教学生所需,不是自己所知;授之以“渔”,不是“鱼”。其次,教师要改变以“授业”为绝对职责的狭窄观念。高职学生需要职业技能,但更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情操。职业技能可能一两年学成,但职业素养、职业情操需要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职业素养和职业情操是学生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所以,教师要授业更要传道。另外,教师要从既有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这并不是说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模式,而是要反思传统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切实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前文分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的素质偏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但并不是说高职学生不会学、不可教。以高考和分数来衡量,他们也许是“差生”,但是他们有其自身的长处与特点。高职教育不再追求分数与升学率,这种较为宽松的环境为更好地自由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提供了舞台。因此,我们在高职教育中,不妨再树“加强素质教育”的旗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塑造高职生的形象。一方面,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多开展与高职生的切实需求相关的活动、竞赛。例如,职业道德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教育、技能竞赛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多参加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课堂所学的能主动运用到实践中,让他们在“做”中学,在“比”中进步。另一方面,把课堂让给学生。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小舞台,教师要多一份关心、多一份情感投入,多鼓励学生,多发掘学生的亮点,从情商方面给与学生充足的关注;多提开放性问题,多提启发性问题,从智商方面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我们要从这个“舞台”着手,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感觉“我是活动的主人”,“我是课堂的主人。”
四、多形式课堂教学
如果说前两者是从宏观方面来保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的有效实施,那么,多形式的组织课堂教学则是从微观方面,具体落实。有研究表明,如果在课堂上口述 视觉(如使用课件、板书) 笔记,大约70%~80%的知识三天后还被记住,40%~50%三个月后还被记住;如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大约80%~90%三个月后还被记住,大约70%~80%会运用所学的东西。这种学习规律正如伽利略所说:“听到的,我忘记了,看到的,我记住了,做过的,我理解了。”这告诉我们教师只有让学生参与、体验才能有效学习,而对我们的高职课堂更应该注重课堂的实践性和直观性,我们要积极地采取和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譬如,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实训,等等;教学手段,可以多使用有视觉冲击的ppt、录像、flash、图片、模型等。当我们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恰当的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能学以致用,那么,就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