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全面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辅助教学。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论所提出的“小老师教学思想”就是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核心理念,通过让学生主动坐上“小老师”的位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这与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同,现代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传统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学生没有选择权利,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自主能力等等各方面能力。将“小老师”教学理论应用到中学班级管理培养中,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关系的融洽性,培养学生的班级团结意识等等很多方面。
一、“小老师”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处于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学生而言,所处班级应该有一个完整的班级管理计划,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以及生活情况为基础,进行制定合理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一般这种事宜是由所管理班级的班主任进行全权負责,但是经过很多班级管理最终结果发现,一人之力难当众人之力,很多情况下由于教师的分析不够全面而导致一部分学生走向心理健康的误区。引入“小老师”教学理念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参与,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打开保护伞,保护每一位班级学生。
班级管理不同于教学内容讲解,它针对的是一个班学生学习、生活。引入“小老师”教学理念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辅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的叛逆心理比较强,对于教师的很多管理心生不满,利用“小老师”能够帮助学生正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设身处地的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班级中几个较难管理的学生,作为“小老师”人选,让这部分学生帮助自己了解班级学生的性格以及兴趣爱好,真正的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端正学生的在校态度、处事态度、学习态度。
设身处地,才能够真正的体会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小老师”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小老师”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产生创新思维
“创新”涉及每一个行业和理念,通过创新思维去发现“新”的东西应用到现有场景或者事物中。对于一个班级来讲,如果只有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制度设定可能会出现管理误区,管理分析错误等问题的出现。加入“小老师”能够帮助班主任制定更加合理的、全面的、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案,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利用学生所拥有的创新思维去帮助全班学生独立发展。
班级管理的创新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热爱班级、团结同学、拥有班级荣辱观,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展、促进学生热爱学习、个性发展,使现阶段的班级状态更上一层楼。之所以选择“小老师”进入班级管理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方面同班级的学生比较熟悉,对于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比较熟悉;第二方面是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对于自身的需求和班级管理不合理的地方比较熟悉,明确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第三方面是中学生处于思维活跃阶段,具有很好的创新能力。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较强,只要教师愿意去引导学生,抛出橄榄枝,师生和班级之间一定会开辟出新的联系道路。
三、“小老师”教学理论促进班级管理高效进行
“小老师”教学理念是让学生走上讲台,扬起自己的脑袋。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课堂活跃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班级内容的任何事项都与学生有关。陶行知先生的“小老师”教学理念源于国外教学方式,“学生教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班级管理较难,很多的学生在这个时期会产生叛逆心理,往往会站在教师的对立面,反对教师的教学计划。
而“小老师”教学模式恰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题,通过将教学难题抛向学生自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新理念所制定出的方案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小老师”教学模式相当于“人们翻身当家作主”,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自豪感。攀比心理、好胜心理是这一阶段学生所特有的心理状况,由于这种心理状况引入自身的荣辱观,从而积极响应班级管理制度,努力的配合教师完成班级管理计划。
人人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关己亲力亲为。“小老师”教学理论就是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促进班级管理高效进行。
总而言之,陶行知先生的“小老师”教学理论对与学生、教师以及班级管理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创新前行的好习惯;对于教师而言能够提升课堂有效性;对于班级管理而言能加强学生积极配合的参与度。“小老师”教学理论适合全面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课堂,值得教师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宗海. 中学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妥协策略初探[J]. 新课程(中学),2019 (01):202.
[2] 王晓艳. 新课改背景下乡镇中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02):13.
[3] 谢睿. 重庆地区乡镇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06):203-205.
[4] 周兴华. 中学班级管理初探——高中学生生涯发展指导模式[J]. 高考,2018 (32):71.
[5] 许利芳. 班级管理要有“心”——以“心理学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为例[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3(20):105-106.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乐居镇中河小学)
一、“小老师”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处于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学生而言,所处班级应该有一个完整的班级管理计划,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以及生活情况为基础,进行制定合理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一般这种事宜是由所管理班级的班主任进行全权負责,但是经过很多班级管理最终结果发现,一人之力难当众人之力,很多情况下由于教师的分析不够全面而导致一部分学生走向心理健康的误区。引入“小老师”教学理念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参与,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打开保护伞,保护每一位班级学生。
班级管理不同于教学内容讲解,它针对的是一个班学生学习、生活。引入“小老师”教学理念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辅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的叛逆心理比较强,对于教师的很多管理心生不满,利用“小老师”能够帮助学生正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设身处地的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班级中几个较难管理的学生,作为“小老师”人选,让这部分学生帮助自己了解班级学生的性格以及兴趣爱好,真正的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端正学生的在校态度、处事态度、学习态度。
设身处地,才能够真正的体会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小老师”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小老师”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产生创新思维
“创新”涉及每一个行业和理念,通过创新思维去发现“新”的东西应用到现有场景或者事物中。对于一个班级来讲,如果只有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制度设定可能会出现管理误区,管理分析错误等问题的出现。加入“小老师”能够帮助班主任制定更加合理的、全面的、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案,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利用学生所拥有的创新思维去帮助全班学生独立发展。
班级管理的创新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热爱班级、团结同学、拥有班级荣辱观,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展、促进学生热爱学习、个性发展,使现阶段的班级状态更上一层楼。之所以选择“小老师”进入班级管理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方面同班级的学生比较熟悉,对于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比较熟悉;第二方面是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对于自身的需求和班级管理不合理的地方比较熟悉,明确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第三方面是中学生处于思维活跃阶段,具有很好的创新能力。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较强,只要教师愿意去引导学生,抛出橄榄枝,师生和班级之间一定会开辟出新的联系道路。
三、“小老师”教学理论促进班级管理高效进行
“小老师”教学理念是让学生走上讲台,扬起自己的脑袋。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课堂活跃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班级内容的任何事项都与学生有关。陶行知先生的“小老师”教学理念源于国外教学方式,“学生教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班级管理较难,很多的学生在这个时期会产生叛逆心理,往往会站在教师的对立面,反对教师的教学计划。
而“小老师”教学模式恰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题,通过将教学难题抛向学生自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新理念所制定出的方案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小老师”教学模式相当于“人们翻身当家作主”,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自豪感。攀比心理、好胜心理是这一阶段学生所特有的心理状况,由于这种心理状况引入自身的荣辱观,从而积极响应班级管理制度,努力的配合教师完成班级管理计划。
人人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关己亲力亲为。“小老师”教学理论就是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促进班级管理高效进行。
总而言之,陶行知先生的“小老师”教学理论对与学生、教师以及班级管理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创新前行的好习惯;对于教师而言能够提升课堂有效性;对于班级管理而言能加强学生积极配合的参与度。“小老师”教学理论适合全面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课堂,值得教师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宗海. 中学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妥协策略初探[J]. 新课程(中学),2019 (01):202.
[2] 王晓艳. 新课改背景下乡镇中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02):13.
[3] 谢睿. 重庆地区乡镇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06):203-205.
[4] 周兴华. 中学班级管理初探——高中学生生涯发展指导模式[J]. 高考,2018 (32):71.
[5] 许利芳. 班级管理要有“心”——以“心理学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为例[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3(20):105-106.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乐居镇中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