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深处的钻石博物馆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we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馆藏齐鲁⑧
  人类对钻石的记录充满了神秘、传奇、浪漫的色彩:因为钻石稀少、罕见,人们认为它是星星坠落时留下来的碎片;它还是天神的眼泪在地上的结晶物。纯洁、璀璨、坚硬、独一无二的特性,使钻石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位于蒙阴县的建材七〇一矿是中国第一个探明的、第一个开采的,也是目前唯一正在生产的钻石矿。依托该矿建设的山东沂蒙钻石国家矿山公园,则将我们带进了钻石的世界里面,体验到钻石的无穷魅力。
  公园里的博物馆:
  钻石的前世今生
  南依蒙山树木葱茂的谷地,坐落在蒙阴县联城镇常马庄的山东沂蒙钻石国家矿山公园,让人体验到钻石的魅力。
  景区依托原来的钻石采矿坑建成,种植有一望无际的薰衣草,像平地上腾起的紫云。独具特色的旅游小火车可载着游客驶入“花海”。体验方面,游客砸矿石发现的钻石可以带走。
  10月4日,本刊记者在矿山公园内看到,一个裸露的天然矿坑,呈圆锥形,深约300米,自上而下五道螺旋圈盘旋而上,从坑口往下望,有一种眩晕的感觉。这个矿坑就是七〇一钻石矿胜利一号岩管,自1972年开始开采,历经几十年风雨,见证了中国钻石矿发展的历程。
  截至2009年,“七〇一”矿已生产了180多万克拉钻石,探明储量457万克拉,远景储量2000多万克拉。其总储量和总产量属亚洲最大、中国唯一。矿长张玉岭说,七〇一矿是中国第一个探明的、第一个开采的,也是目前唯一正在生产的钻石矿。
  现在,七〇一矿年产金刚石10万克拉,主营天然金刚石采选、加工、销售的蒙阴戴蒙金刚石有限公司;主营钻石加工、销售的蒙阴蒙山钻石有限公司;主营各种规格钢球、衬板,螺旋机叶片及其它矿山配件加工制作的建材七〇一矿机械修配厂。
  生产过程中,七〇一矿产出了多颗国内知名的大钻石。其中最有名的当属1983年11月14日发现的、重119.01克拉的蒙山1号钻石,2006年5月27日发现的蒙山5号钻石,重101.469克拉。这两颗钻石现均被收藏在中国人民银行。
  目前,“七〇一”矿生产的钻石主要是出口国外。其次,自己加工销售,拉长产业链条。
  山东沂蒙钻石国家矿山公园是2005年8月经国土资源部评审批准的28家首批国家矿山公园之一,也是我省唯一一家国家级矿山公园,同时又是中国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金伯利园区,其金伯利岩开采矿坑遗址,具有很高的生态、历史、科普和文化价值,具有旅游开发的垄断优势。
  作家张玉洪在一篇文章中提到,2006年9月,国土资源部官员带领一群专家,来到了七○一矿,考察论证筹建金刚石国家矿山博物馆一事。活动结束时,一位专家提出要看看原生金刚石,矿领导就从库里提取了一颗原生金刚石,专家们爱不释手地竞相传看着。“那位提出要看原生金刚石的专家感慨道,研究了大半辈子原生金刚石,今天终于亲眼看到并触摸到了原生金刚石,惭愧惭愧!”张玉洪说。
  常马庄:小山村的钻石之旅
  “在蒙阴县的西南部,有个村子叫常马庄,这个村子和其他村子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就是,这个村的村里村外遍布着一种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石头。这种石头的颜色是黑绿色的。千百年来,村里的农民不管是垒院墙盖茅厕还是砌猪圈,一直是采用这种黑绿色的石头。因为这种石头满山遍野,取材便宜,且石质坚硬无比,用这种石头垒起来的墙盖起来的房坚固耐用。村民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些石头就是金伯利岩,里面囊裹着宝石。”
  “1965年8月24日,是一个应该被载入中国地质史册的日子,在这里,地质工作者们发现这些石头就是他们寻找了多年的金伯利岩,且发现这条金伯利岩矿带里原生金刚石储量高达两千万克拉。从此,中国结束了没有金刚石原生矿的历史。当时,此消息可谓轰动了国内外,周恩来总理发贺电慰问地质工作者们,并亲自过问筹建中国第一座原生金刚石矿。原生金刚石矿于1970年开始正式投产,这就是神秘的、很少为世人所知的建材七○一矿。”
  以上是作家张玉洪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与建材七○一矿建矿史有关的故事。
  按金刚石原生矿的成矿原理,金刚石一般储存在金伯利岩体中,所以要找到金刚石,必须首先找到金伯利岩体。那时,包括专业地质人员在内,中国人只知道钻石最早发现在南非一个叫金伯利的小镇,那里有大量的火成岩,火成岩里长有金刚石,含有金刚石的火成岩叫金伯利岩。
  1965年,八○九地质大队的17个普查组400多人沿着郯城、临沭一路向北,最后找到蒙阴。地质人员拿着金伯利岩样品到附近集市上,向村民宣传报矿知识,寻找找矿线索。有的村民反映,在蒙阴常马庄,很多村民就地取材,用这种黑绿色的石头垒墙和砌猪圈。地质人员于是奔向常马庄一带。
  1965年6月22日,八○九地质队201组在常马庄Z121号取样点中,发现了一颗伴生矿物含铬镁铝榴石。根据这一发现,201组又于7月26日重返Z121号取样点,又在其附近做了甲乙两个样品,进行分层取样。取样结果,发现了一颗金刚石和46颗伴生矿物,这是重砂测量工作取得的一个令人振奋的成绩。接着,201组地质技术人员打破常规,在有利重砂富集的地貌部位一律采样控制和加大样品体积。几天以后,他们果然在重砂样品中,发现了一些含铬镁铝榴石。
  于是,8月24日,中国第一个金伯利岩脉露出真容。很快,该金伯利岩脉就被命名为“红旗一号”。
  需要指出的是,蒙阴金刚石原生矿是在一条看起来和国外任何一个发现金伯利岩的地质地貌都不相像的普通谷地里发现的。金刚石作为一种附存物的形态出现,不具备国外金伯利岩脉的基本特征——呈管状岩体形态,地表为负地形,风化后为黄色土、蓝色土等地貌特征。红旗一号金伯利岩的发现,丰富了世界金伯利岩的类型,填补了我国没有工业金刚石原生矿床的空白。
  何处寻觅:猪蹄缝里嵌钻石
  临沂的某些地方,比如临沭、郯城、蒙阴,拣到钻石并不是件十分稀奇的事情。过去在夏天,人们穿草鞋下地干活,回家后把鞋子脱下,磕鞋底上的沙子,碰到运气好的,也许就能磕出一颗钻石。还有许多关于发现钻石的说法,譬如有人去赶集,买了一头猪,走了很多山路把它赶回家,回家后发现猪脚在流血,拽起来仔细一看,原来猪蹄缝里面嵌了一颗钻石……   临沂地处中国东部最大的断裂带——郯庐断裂带,该断裂带的地质活动曾经十分活跃,所以处在该断裂带上的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金刚石的踪迹。文献资料显示,临沂地区关于金刚石的较早记载是在清宣统年间的《山东通志》:“钻石产于兰山县(今临沂市)于家泉。”
  但依然存留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临沂其他地区发现的金刚石形态大部分与蒙阴原生矿结晶形态不同,换言之,在临沂地区很可能还存在其他形态的金刚石原生矿。
  这未知的原生矿在哪里呢?从20世纪50年代起,地质专家就试图解开这个谜,但是至今也没有找到答案。
  国内钻石之最
  人类开采利用钻石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但自古以来大于20克拉的宝石级金刚石颇为罕见,而大于100克拉的钻石即被视着国宝。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100克拉以上的钻石如下:
  金鸡钻石:下落不明
  1937年秋,郯城县李庄乡的老农罗佃帮,在金鸡岭山地里劳动时发现了一颗大钻石。该钻石大如核桃,重218.75克拉,像一只刚出壳的小鸡,加之出产在金鸡岭上,故被取名为“金鸡钻石”。罗佃帮得到这颗钻石后,以为发了横财。未料消息传出,引起一场钻石争夺战,死伤者众。后来,金鸡钻石被日本人抢走,罗亦因此忧愤而死。至今,金鸡钻石去向不明,成为一个未解之谜。
  常林钻石:国内第一
  临沭县常林村,1977年年底,一颗钻石使它名声大振、蜚声中外。1977年12月21日傍晚,社员魏振芳用铁锹翻完生产队分给自己负责的那块地,打算收工回家时,看见相邻地头上还有一片茅草没有刨干净,便过去解决这点“烂尾地”。可是,一件改变她命运的事情发生了:两铁锹下去,一颗非同寻常的大钻石横空出世。这颗钻石重158.786克拉,后以它的发现地被命名为“常林钻石”,现被收藏于中国人民银行。此钻石为目前国内第一钻石。
  陈埠1号:国内第二
  1981年8月15日,郯城金刚石矿在开采沂沭河流域陈家埠砂矿时,矿工发现一粒重124.27克拉的金刚石,呈棕黄色,透明,晶形为立方体和菱形十二面体的聚形,定名“陈埠1号”。1982年在郯城砂矿中发现一粒重96.96克拉、淡黄色的金刚石,定名“陈埠2号”。
  蒙山系列:层出不穷
  1983年11月14日,蒙阴县建材701矿开采出的“蒙山1号”(119.01克拉)。2006年5月27日,蒙阴县建材701矿开采出的“蒙山2号”(101.469克拉)。后来又陆续开采出“蒙山3号”、“蒙山4号”、“蒙山5号”、“蒙山6号”等四颗重50克拉以上的钻石。“蒙山1号”为目前国内第三大钻石。
其他文献
好像一面镜子,我们在其中窥见自己,也窥见我们的父母——那个曾经以“青春三部曲”风靡电视荧屏,为中国80后们造梦、打鸡血的导演赵宝刚,在热播剧《老有所依》中白描式地勾勒出一个又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无奈与惶恐:“空巢”、“啃老”、“空虚无助”……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父辈的旗帜》有句经典台词,每个混蛋都自以为了解战争。我们要问,每个人是否都了解我们的爹娘?是否都打捞过他们身上的文化记忆?  1
期刊
UGG借助一双“劳保鞋”风靡欧美,Crocs凭借一双“洞洞鞋”名扬中外。多年来丑鞋家族不断诞生新成员,也被时尚界深恶痛绝,但谁都无法阻止它们如病毒之势蔓延,出现在每个人的脚上。  大碗女星也许穿过无数次Jimmy Choo,但在八卦读者眼中,那不过都是“名牌高跟鞋”罢了,就是那些能把人脚趾踩断的东西。但如果大腕们穿了一次UGG,读者一定过目不忘。就像小布什的名牌鞋成百上千,没人在意,但人人都会记得
期刊
《台湾老兵口述历史》,深入挖掘了十一位台湾老兵的身世经历,展现了小人物在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人生。  1950年,姜思章是舟山群岛的县城岱山中学的一名初一寄宿生,14岁还差4个月的他被国民党部队抓兵了。  看守的战士抡起枪托就打,小小年纪的姜思章被打得腰都直不起来。同行的学生中一位同学患有疝气,他以此为由上前声明此病按规定不能当兵。见没人理会,以为是得到了默许,便快步疾走准备离开。可刚走出几步,即被士
期刊
家庭是中国人的宗教,乡土是中国人的根。家里的爹娘,则是我们心中最韧性也最脆弱的那根线。本刊记者讲述了三个爹娘的故事,也讲述了几代爹娘的心灵史。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不安全感。对于我们渐渐老去的爹娘们而言,安全感也许是宛若儿童的“不着调”,“那成全了他,平衡了他的命运”;也许是故乡的那片老宅子,“在咱的‘自留地’上盖平房,住着踏实”;也许是“一个陪她喂兔子的孩子”,因为在这个孩子身上,可以看到成年
期刊
故乡是用来怀念的,故乡是用来美化的,故乡是用来失望的。从沈从文们的百年乡愁到张炜、陈忠实们的“书院”返乡,他们对于故乡的寻找,正如莫言再也回不去的高密乡:“故乡,只在想象里。”  在记忆里重塑故乡:鲁迅、沈从文们的百年乡愁  乡土文学发源于乡愁,鲁迅是其最早的践行者。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在还未开手来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已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他只好回忆‘父亲
期刊
“不着调”是我们老家的土话,也就是不靠谱的意思。  “不着调”是母亲送给父亲的专用词。说起父亲的“不着调”,从我记事儿起就能一筐一筐地摞起来。  比如,父亲喜欢自行车,刚刚参加工作,就偷偷变卖了奶奶的家产换来一辆德国“钻石”牌自行车,在五十年代初只有一条马路一个喇叭的小县城骑着“钻石”,穿梭于街坊乡里该是一件多么招摇的事情。  有一次逛完济南府回家过黄河没了钱,聪明的父亲灵机一动,居然把自行车的铃
期刊
姜淑梅们的个人口述史  温馨和飘渺不是历史的基本色,也不是真正的记忆。大时代下的“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等待的不过是喊出皇帝新装的“孩子”。这也许就是姜淑梅走红的原因。一部《乱时候,穷时候》让她声名鹊起,她的文章充满细节,写出了她所见过的穷困与愚昧。  她写《挨饿那两年》,说“庄里的榆树皮都被人扒干净,谷糠都成了好东西。儿子来顺四岁,吃谷糠大便拉不下来,俺得找个小棍捅一会儿。”诙谐之中充满了戏谑。 
期刊
“母亲”专业户吕中:“作”的背后是“缺爱”  在《老有所依》中,吕中扮演了一个麻辣“作”妈方琼,这是一个物质生活优越,但退休后失落至极的老太太:希望事业狂女儿能多陪陪自己,但二人的相处就像“针尖对麦芒”。 于是方琼老太太不断的“作”,她的舞台只是一个百平方米的居所,却不妨碍她把这个小家折腾得热闹非凡。  方琼得意洋洋地要去为保健品当代言人。当众发言的风光让方琼找到了自我,她一下子花几千块买了一堆假
期刊
老妈今年九十岁。  老妈一直和弟弟住在乡下。  老妈蹒跚地从上个世纪走来,虽不像许多大红大紫的女性,曾经妖冶过,光彩过,却也肯定美丽过,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依然腰板硬朗,脸色红润,精神头依然保留着年轻女性的某些特征,比如眼睛黑眸深邃,比如整日微笑流露。令我不解的是,九十个寒暑和生活的重担,竟没让她的背驼。个子虽然比年轻时缩了,却绝对挺直,只是差了一点曲美而已。  老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自留地”的眷
期刊
鲁迅:“愚孝”的颠覆者与守节者  鲁迅在《父亲的病》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读书至秀才,却屡试不中。后因作弊“监候斩”,周家因此逐渐衰败下来。父亲的遭遇塑造了鲁迅未来的心理指向——抨击社会的黑暗角落。家运坎坷、社会不公成为父亲的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