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高校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数量递增,作为目前教育事业的新鲜血液和未来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希望,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青年教师的授业解惑水平、建立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对于青年教师自身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及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将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看作共同成长的共同体,研究二者之间共生共进的契合点,搭建提高二者互动效率的平台,从而形成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的良性共长机制,实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共长机制;青年教师
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青年教师队伍发展现状
青年教师作为与大学生年龄相仿的群体,是大学生学习效仿的对象,无论在知识容量上,还是人格魅力上,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可和认同,将会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将会更快更好的成长,同时也促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进一步提升。鉴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师生关系定位有明确要求:即“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若想要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道德素养方面、专业学识方面和综合能力方面的教育培养,首先要對青年教师进行系统化、全面化、细致化地培训。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所指出的:“各地各高校党组织要通过政治上主动引导、专业上着力培养、生活上热情关心,促进广大青年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这一项具体的要求,高校要通过对青年教师提升思想教育引导、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解决实际基本问题等方面的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从而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好学生”。
二、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共同成长的契合点
1、内涵上的共同要求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于青年教师的要求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且“四有好教师”和“四有好学生”的结构体系中体现出师生成长具有内在相关性。这些内在一致性和相关性为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互促共长提供了基础理论架构。
2、思想上的节奏同频
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小,都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尤其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本身正在经历从大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换,他们在思想上都存在着积极向上的主流特点,同時由于社会经历相对较少,会出现情绪冲动、易受干扰等状况,价值观尚在初步形成和趋于稳定的阶段,偶尔会出现意志薄弱的问题,这些思想上的共性问题为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互促共长提供了内在发展需求。
3、知识编码的方式相同
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基本处于相同的时代,接受的教育模式基本相同,因此具有相似的思维体系和思考习惯,这对于他们接受和理解知识具有共性特点,因此对于新知识的解构方式相似,基于这一契合点,青年教师更易于将知识传播给大学生,也更易于从大学生中获取新的思路,以及接受大学生的新想法,这为青年教师和学生的互促共长提供了外部牵引驱动。
4、话语体系的结构相似
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相仿,出生和成长的时代背景相似,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有相似性,因此出现了思维模式和话语体系相仿的情况,这点相似性使得青年教师与学生更易于沟通和理解,在交流中更少隔阂。二者在话语体系上的契合提高了教育的效率、提升了教育的效果,为青年教师和学生的互促共长提供了外部成长条件。
三、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共同成长的耦合机制
在高校教育体系结构中,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的结构内涵、思想认识以及二者天然具有的知识编码方式和话语交流体系具有契合性,基于以上的契合点,本文致力于建立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互促共长的耦合机制,通过分析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供需关系链条,从青年教师能够提供的知识能量与大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架构、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学素养与大学生所汲取的从业导向、青年教师处事过程中散发的人格魅力与大学生所向往的成长方向等供需关系中找到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共长机制运行的着力点。
1、青年教师能够提供的知识能量与大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架构相耦合
青年教师一般具备深厚专业前沿知识背景,他们将自己的内化于内心和脑海中的知识通过课堂传授、课下答疑、实践操作等环节传达给学生,将自身的知识能量输送出来,帮助大学生建立专业理论的知识架构,解决大学生通过自学难以解决或者突破的问题。[1]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较少,且对于大学生的整体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就会产生知识能量难以完全输送给大学生的问题,即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和效果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大学生的学习信心、阻碍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因此,青年教师在将最基本的知识传输给大学生的过程中,要提高教学水平、了解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大学生在进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过程中更为顺畅、全面。
2、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学素养与大学生所汲取的从业导向相耦合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2]青年教师通过课堂授课、课下答疑将知识传播给学生,在进行知识的显性扩散同时,将隐性的教学素养也传导给学生,展现给大学生良好的师德师风,便于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交往关系,以便大学生倾向于更深入地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为今后求职逐渐探索出明确方向。 3、青年教师处事过程中散发的人格魅力与大学生所向往的成长方向相耦合
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的接触不仅限于课堂或者课间有限的几小时之中,在其他环境诸如竞赛指导、创新实践、运动娱乐、生活交往中也会存在互动,而且这种互动形式将较之于课堂更为频繁和长久。在频繁和长久的互动过程中,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更多的时候以师生兼朋友的关系交往,青年教师的处事方式和处事过程体现出其一定的人格魅力,这个过程显示出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机械化模式之外的为人常态,因此更生动化、真实化,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和持久。[3]大学生对于人格魅力强的青年教师产生崇拜、欣赏,进而追随、效仿,这帮助了大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和深入探寻自我发展之路。
四、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互促共长的实现路径
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在知识水平提升、职业生涯导向和人生长远发展上存在耦合性,因此,高校在进行青年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和形式建设上要搭建二者获得共赢的实践平台,保证大学生获得知识储备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保障青年教师的物质基础、自身发展和个人价值得以实现。本文从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教学相长的知识互动平台、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思维共长的思想交流平台、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素养同升的典型激励平台、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供需闭合的文化熏染平台这四个方面来勾画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互促共长的实现路径。首先,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教学相长的知识互动平台,通过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导师制建设强化青年教师对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其次,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思维共长的思想交流平台,通过师生座谈会、基层组织民主生活会、科技创新团队师生合作项目、创新创业团队师生合作项目等加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的思维碰撞;再次,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素养同升的典型激励平台,通过评教结果奖励、“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学生最感谢的老师等活动的开展鼓励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利益共赢、价值共现。最后,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供需闭合的文化熏染平台,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精神的引导、制度的指引和案例的传承。
1、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教学相长的知识互动平台
高校通过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与班主任队伍建设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时间进行有效、有序的联系。首先,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建立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互促共长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基层学术组织主要由掌握学科前沿技术的有相当教学育人经验的老教授指导,对于同样专业方向的组织内部青年教师有极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基层学术组织中还包括具有相当创新精神的硕博研究生,为青年教师将从老教授处所学的授业技巧及时进行实践操作,在指导硕博研究生方面承担着一定的工作量,与团队的硕博研究生互促互学互教互长。其次,高校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互促共长提供了规范的体系,各个高校以学生自然班为单位配备班主任,并将其任期职责及考核标准与班主任的职称评定和个人评优相联系,即根据班主任的基本工作量完成情况和班级成绩综合情况为青年教师核算工作成效,通过“三好班级”、“优秀教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评优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为了让优秀学生骨干更好地向青年教师学习工作方法,感悟青年教师的人格魅力,还可以班主任搭配高年级的学生干部或者学生党员担任副班主任和新生导航员,也为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提供了好助手、好抓手。
2、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思维共长的思想交流平台
高校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建设和学生分类指导方案对大学生进行师生间的深入式、渗透式交流。即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和学生分类指导将具备专业或者个人特色的青年教师与有特殊发展需求的学生进行系统整合、双向选择。比如青年教师根据个人爱好和专业特点创建创新团队,他们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将自身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创新创业互动平台提供给对创新创业有想法、有激情、有能力的大学生,青年教师在与大学生进行直接沟通的同时,加深情感交流,获得思维体系上的共建。另外,作为直接面对大学生的一線思想政治辅导员和教辅管理人员本身以青年教师为主,平时与学生交往最为密切,掌握着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思想状况和动态,通过建立学生干部队伍能够及时了解到大学生的整体或者个体的思想状态,对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更为了解,便于有针对性且点对点地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搭建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沟通、互教、互学、互促、互长的有效平台。
3、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素养同升的典型激励平台
由于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不仅限于课堂的理论教学过程,更多的还存在于生活交流与其他交往途径中,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角度下与大学生进行互动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可能相较于课堂上更为让人印象深刻,因此教师体现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乎到自身形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威信,还关系到其所代表的部门、学院甚至学校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的整体形象,进而关系到学校的长久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关乎到学校的未来发展,青年教师的成长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走向,高校基于一定的理论建立了适用于学校自身实际的青年教师培训体系。[4]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全员育人教育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将青年教师的培训体系纳入到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路径上来,从共长的角度入手将青年教师的培训体系合理化,建立敦促青年教师整体素养提升的激励平台,通过评选“三好班级”、“优秀创业团队”、“优秀班主任”、“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称号鼓励青年教师创先争优,思考如何更好地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播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供需闭合的文化熏染平台
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在教学环节、生活细节中交流互动、互相鼓励,并通过“共同体”建设共同完成学术科研任务、创新创业项目、评奖评优目标,在这个共同努力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加深情感交流,形成更为稳固的文化氛围并继续传承下去。具体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的文化熏染平台需要站在师生供需关系的角度,从精神引导、制度指引和案例传承上下功夫。即精神的引导要依靠学校整体师德师风的氛围渲染,将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与大学生的成长追求相联系;制度的指引要依靠学校对于青年教师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将青年教师的工作目标与大学生的发展目标相联系;案例的传承要依靠优秀青年教师成长案例的集锦宣传,将青年教师的个人价值实现与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相联系。
参考文献:
[1]張忠华,苏静雷.大学青年教师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状况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3):73-78.
[2]李庆华.高校青年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106-109.
[3]吕厦敏,孙帅.高校师生/党群共建路径设计及实践探索——以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院系人才培养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6(10):152-155.
[4]邸燕茹.高校推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129-131.
项目来源:本文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网络微教育的“正能量”生态系统培育机制研究》,16JDSZ304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共长机制;青年教师
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青年教师队伍发展现状
青年教师作为与大学生年龄相仿的群体,是大学生学习效仿的对象,无论在知识容量上,还是人格魅力上,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可和认同,将会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将会更快更好的成长,同时也促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进一步提升。鉴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师生关系定位有明确要求:即“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若想要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道德素养方面、专业学识方面和综合能力方面的教育培养,首先要對青年教师进行系统化、全面化、细致化地培训。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所指出的:“各地各高校党组织要通过政治上主动引导、专业上着力培养、生活上热情关心,促进广大青年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这一项具体的要求,高校要通过对青年教师提升思想教育引导、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解决实际基本问题等方面的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从而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好学生”。
二、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共同成长的契合点
1、内涵上的共同要求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于青年教师的要求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且“四有好教师”和“四有好学生”的结构体系中体现出师生成长具有内在相关性。这些内在一致性和相关性为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互促共长提供了基础理论架构。
2、思想上的节奏同频
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小,都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尤其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本身正在经历从大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换,他们在思想上都存在着积极向上的主流特点,同時由于社会经历相对较少,会出现情绪冲动、易受干扰等状况,价值观尚在初步形成和趋于稳定的阶段,偶尔会出现意志薄弱的问题,这些思想上的共性问题为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互促共长提供了内在发展需求。
3、知识编码的方式相同
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基本处于相同的时代,接受的教育模式基本相同,因此具有相似的思维体系和思考习惯,这对于他们接受和理解知识具有共性特点,因此对于新知识的解构方式相似,基于这一契合点,青年教师更易于将知识传播给大学生,也更易于从大学生中获取新的思路,以及接受大学生的新想法,这为青年教师和学生的互促共长提供了外部牵引驱动。
4、话语体系的结构相似
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相仿,出生和成长的时代背景相似,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有相似性,因此出现了思维模式和话语体系相仿的情况,这点相似性使得青年教师与学生更易于沟通和理解,在交流中更少隔阂。二者在话语体系上的契合提高了教育的效率、提升了教育的效果,为青年教师和学生的互促共长提供了外部成长条件。
三、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共同成长的耦合机制
在高校教育体系结构中,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的结构内涵、思想认识以及二者天然具有的知识编码方式和话语交流体系具有契合性,基于以上的契合点,本文致力于建立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互促共长的耦合机制,通过分析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供需关系链条,从青年教师能够提供的知识能量与大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架构、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学素养与大学生所汲取的从业导向、青年教师处事过程中散发的人格魅力与大学生所向往的成长方向等供需关系中找到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共长机制运行的着力点。
1、青年教师能够提供的知识能量与大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架构相耦合
青年教师一般具备深厚专业前沿知识背景,他们将自己的内化于内心和脑海中的知识通过课堂传授、课下答疑、实践操作等环节传达给学生,将自身的知识能量输送出来,帮助大学生建立专业理论的知识架构,解决大学生通过自学难以解决或者突破的问题。[1]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较少,且对于大学生的整体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就会产生知识能量难以完全输送给大学生的问题,即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和效果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大学生的学习信心、阻碍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因此,青年教师在将最基本的知识传输给大学生的过程中,要提高教学水平、了解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大学生在进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过程中更为顺畅、全面。
2、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学素养与大学生所汲取的从业导向相耦合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2]青年教师通过课堂授课、课下答疑将知识传播给学生,在进行知识的显性扩散同时,将隐性的教学素养也传导给学生,展现给大学生良好的师德师风,便于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交往关系,以便大学生倾向于更深入地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为今后求职逐渐探索出明确方向。 3、青年教师处事过程中散发的人格魅力与大学生所向往的成长方向相耦合
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的接触不仅限于课堂或者课间有限的几小时之中,在其他环境诸如竞赛指导、创新实践、运动娱乐、生活交往中也会存在互动,而且这种互动形式将较之于课堂更为频繁和长久。在频繁和长久的互动过程中,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更多的时候以师生兼朋友的关系交往,青年教师的处事方式和处事过程体现出其一定的人格魅力,这个过程显示出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机械化模式之外的为人常态,因此更生动化、真实化,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和持久。[3]大学生对于人格魅力强的青年教师产生崇拜、欣赏,进而追随、效仿,这帮助了大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和深入探寻自我发展之路。
四、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互促共长的实现路径
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在知识水平提升、职业生涯导向和人生长远发展上存在耦合性,因此,高校在进行青年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和形式建设上要搭建二者获得共赢的实践平台,保证大学生获得知识储备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保障青年教师的物质基础、自身发展和个人价值得以实现。本文从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教学相长的知识互动平台、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思维共长的思想交流平台、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素养同升的典型激励平台、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供需闭合的文化熏染平台这四个方面来勾画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互促共长的实现路径。首先,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教学相长的知识互动平台,通过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导师制建设强化青年教师对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其次,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思维共长的思想交流平台,通过师生座谈会、基层组织民主生活会、科技创新团队师生合作项目、创新创业团队师生合作项目等加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的思维碰撞;再次,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素养同升的典型激励平台,通过评教结果奖励、“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学生最感谢的老师等活动的开展鼓励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利益共赢、价值共现。最后,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供需闭合的文化熏染平台,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精神的引导、制度的指引和案例的传承。
1、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教学相长的知识互动平台
高校通过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与班主任队伍建设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时间进行有效、有序的联系。首先,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建立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互促共长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基层学术组织主要由掌握学科前沿技术的有相当教学育人经验的老教授指导,对于同样专业方向的组织内部青年教师有极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基层学术组织中还包括具有相当创新精神的硕博研究生,为青年教师将从老教授处所学的授业技巧及时进行实践操作,在指导硕博研究生方面承担着一定的工作量,与团队的硕博研究生互促互学互教互长。其次,高校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互促共长提供了规范的体系,各个高校以学生自然班为单位配备班主任,并将其任期职责及考核标准与班主任的职称评定和个人评优相联系,即根据班主任的基本工作量完成情况和班级成绩综合情况为青年教师核算工作成效,通过“三好班级”、“优秀教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评优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为了让优秀学生骨干更好地向青年教师学习工作方法,感悟青年教师的人格魅力,还可以班主任搭配高年级的学生干部或者学生党员担任副班主任和新生导航员,也为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提供了好助手、好抓手。
2、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思维共长的思想交流平台
高校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建设和学生分类指导方案对大学生进行师生间的深入式、渗透式交流。即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和学生分类指导将具备专业或者个人特色的青年教师与有特殊发展需求的学生进行系统整合、双向选择。比如青年教师根据个人爱好和专业特点创建创新团队,他们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将自身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创新创业互动平台提供给对创新创业有想法、有激情、有能力的大学生,青年教师在与大学生进行直接沟通的同时,加深情感交流,获得思维体系上的共建。另外,作为直接面对大学生的一線思想政治辅导员和教辅管理人员本身以青年教师为主,平时与学生交往最为密切,掌握着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思想状况和动态,通过建立学生干部队伍能够及时了解到大学生的整体或者个体的思想状态,对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更为了解,便于有针对性且点对点地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搭建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沟通、互教、互学、互促、互长的有效平台。
3、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素养同升的典型激励平台
由于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不仅限于课堂的理论教学过程,更多的还存在于生活交流与其他交往途径中,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角度下与大学生进行互动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可能相较于课堂上更为让人印象深刻,因此教师体现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乎到自身形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威信,还关系到其所代表的部门、学院甚至学校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的整体形象,进而关系到学校的长久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关乎到学校的未来发展,青年教师的成长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走向,高校基于一定的理论建立了适用于学校自身实际的青年教师培训体系。[4]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全员育人教育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将青年教师的培训体系纳入到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路径上来,从共长的角度入手将青年教师的培训体系合理化,建立敦促青年教师整体素养提升的激励平台,通过评选“三好班级”、“优秀创业团队”、“优秀班主任”、“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称号鼓励青年教师创先争优,思考如何更好地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播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供需闭合的文化熏染平台
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在教学环节、生活细节中交流互动、互相鼓励,并通过“共同体”建设共同完成学术科研任务、创新创业项目、评奖评优目标,在这个共同努力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加深情感交流,形成更为稳固的文化氛围并继续传承下去。具体搭建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的文化熏染平台需要站在师生供需关系的角度,从精神引导、制度指引和案例传承上下功夫。即精神的引导要依靠学校整体师德师风的氛围渲染,将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与大学生的成长追求相联系;制度的指引要依靠学校对于青年教师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将青年教师的工作目标与大学生的发展目标相联系;案例的传承要依靠优秀青年教师成长案例的集锦宣传,将青年教师的个人价值实现与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相联系。
参考文献:
[1]張忠华,苏静雷.大学青年教师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状况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3):73-78.
[2]李庆华.高校青年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106-109.
[3]吕厦敏,孙帅.高校师生/党群共建路径设计及实践探索——以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院系人才培养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6(10):152-155.
[4]邸燕茹.高校推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129-131.
项目来源:本文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网络微教育的“正能量”生态系统培育机制研究》,16JDSZ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