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5例慢性胃炎的患者,对患者进行中药治疗(设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采用西药多潘立酮等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作为参照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采用中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中,治愈42例,显效23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94.1%,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比较两组治愈患者主要症状的消失时间发现,采用中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结论:中药治疗方法对于治疗慢性胃炎患者有着良好的疗效,治愈率高,总有效率高,症状消失的时间短,不易复发,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其患病率也越来越高。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较多,脾胃虚弱和饮食结构的不合理都有可能导致胃炎,中医上称为“胃痛”、“胃脘痛”,认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肝气郁结、寒温失调,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西药效果有限,且复发率高[1]。本研究以我院85例患者为对象,探讨了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5例慢性胃炎的患者中,男51例,女32例,患者年龄为25-69岁,平均年龄(43±2.5)岁;患者病程2-5年,所有患者皆被诊断为慢性胃炎,其中特殊性慢性胃炎29例,萎缩性慢性胃炎14例,浅表性慢性胃炎42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胃脘疼痛,嘈杂恶心,灼热泛酸,痞满嗳气等,通过胃镜检查发现部分胃体部、胃窦部红白相间以红为主,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样改变或有糜烂;中医诊断标准[2]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重庆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案(草案)。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与慢性胃炎种类比例方面与观察组差别不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胃炎主要是脾胃虚弱导致的肝气郁结、寒温失调,因而采取寒热结合、虚实结合的办法进行调理。其基本药方如下:黄芪 25g,当归 12g,白术 15g,干姜 6g,吴茱萸 6g,法半夏 12g,陈皮 12g,黄连 3g,酒大黄 3g,浙贝母 15g,莲子 15g,炙甘草 5g。对于血瘀凝滞的患者,以蜥蜴为主药,丹参、当归、蒲黄、五灵脂为辅药,剂量为当归 15 g、蒲黄和五灵脂各 9g ,采用煎服的方式。患者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酒、腌卤等食物。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服用多潘立酮 10mg/次,3次/d,餐前30min 口服; 胃复胶囊0.75g/次,3次/d; 西咪替丁0.9g/次,3次/d。两组患者均以3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比较治疗效果。
1.3疗效标准
痊愈: 服用3周后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胃功能良好,炎症改变消失。显效: 3周后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有效: 服用3周后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提示胃黏膜充血,但无胆汁返流。无效: 服用3周后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均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 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中,治愈42例,显效23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94.1%,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差异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症状消失时间
比较两组治愈患者主要症状的消失时间发现,采用中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差异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对比(d)
3.讨论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慢性胃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的,因而采用西药除菌治疗,从其效果来看并不理想,易复发。中医上称为“胃痛”、“胃脘痛”,认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肝气郁结、寒温失调,《黄帝内经》有关于慢性胃炎的记载“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3]。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寒热错杂,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医主张以散瘀、温养、补血、通络为主。
关于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较多,本研究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论述。侯刚,丘伟中[3]等研究了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情况;乔雪峰[4]等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的消化性溃疡。本研究在针对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上,采用黄芪,当归,白术,干姜,吴茱萸等具有舒经活血、通络的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脾胃的血液循环,起到温胃养胃的效果。同时,重要对于胃脘疼痛,嘈杂恶心,灼热泛酸,痞满嗳气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缓解效果。本研究通过对我院85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总有效率为94.1%,与相关研究一致[5]。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方法对于治疗慢性胃炎患者有着良好的疗效,治愈率高,总有效率高,症状消失的时间短,不易复发,值得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正平.自拟胃康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10 例[J].辽宁中医杂志 ,2009,33(7):847-848.
[2]洪光明,陈礼华,沈慧琴.中药治疗慢性胃炎76 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4(2):77-78.
[3]侯刚,丘伟中.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35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5(5):34-35.
[4]乔雪枫.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的消化性溃疡 24例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9,17(21):32-43.
[5]朱西杰,杨利侠,梁岩,等.蜥蜴治疗胃黏膜病变临床新用[J].山西中医,2013,19(2):48-49.
关键词: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其患病率也越来越高。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较多,脾胃虚弱和饮食结构的不合理都有可能导致胃炎,中医上称为“胃痛”、“胃脘痛”,认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肝气郁结、寒温失调,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西药效果有限,且复发率高[1]。本研究以我院85例患者为对象,探讨了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5例慢性胃炎的患者中,男51例,女32例,患者年龄为25-69岁,平均年龄(43±2.5)岁;患者病程2-5年,所有患者皆被诊断为慢性胃炎,其中特殊性慢性胃炎29例,萎缩性慢性胃炎14例,浅表性慢性胃炎42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胃脘疼痛,嘈杂恶心,灼热泛酸,痞满嗳气等,通过胃镜检查发现部分胃体部、胃窦部红白相间以红为主,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样改变或有糜烂;中医诊断标准[2]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重庆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案(草案)。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与慢性胃炎种类比例方面与观察组差别不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胃炎主要是脾胃虚弱导致的肝气郁结、寒温失调,因而采取寒热结合、虚实结合的办法进行调理。其基本药方如下:黄芪 25g,当归 12g,白术 15g,干姜 6g,吴茱萸 6g,法半夏 12g,陈皮 12g,黄连 3g,酒大黄 3g,浙贝母 15g,莲子 15g,炙甘草 5g。对于血瘀凝滞的患者,以蜥蜴为主药,丹参、当归、蒲黄、五灵脂为辅药,剂量为当归 15 g、蒲黄和五灵脂各 9g ,采用煎服的方式。患者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酒、腌卤等食物。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服用多潘立酮 10mg/次,3次/d,餐前30min 口服; 胃复胶囊0.75g/次,3次/d; 西咪替丁0.9g/次,3次/d。两组患者均以3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比较治疗效果。
1.3疗效标准
痊愈: 服用3周后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胃功能良好,炎症改变消失。显效: 3周后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有效: 服用3周后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提示胃黏膜充血,但无胆汁返流。无效: 服用3周后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均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 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患者中,治愈42例,显效23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94.1%,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差异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症状消失时间
比较两组治愈患者主要症状的消失时间发现,采用中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差异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对比(d)
3.讨论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慢性胃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造成的,因而采用西药除菌治疗,从其效果来看并不理想,易复发。中医上称为“胃痛”、“胃脘痛”,认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肝气郁结、寒温失调,《黄帝内经》有关于慢性胃炎的记载“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3]。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寒热错杂,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医主张以散瘀、温养、补血、通络为主。
关于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较多,本研究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论述。侯刚,丘伟中[3]等研究了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情况;乔雪峰[4]等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的消化性溃疡。本研究在针对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上,采用黄芪,当归,白术,干姜,吴茱萸等具有舒经活血、通络的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脾胃的血液循环,起到温胃养胃的效果。同时,重要对于胃脘疼痛,嘈杂恶心,灼热泛酸,痞满嗳气等症状也有很好的缓解效果。本研究通过对我院85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总有效率为94.1%,与相关研究一致[5]。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方法对于治疗慢性胃炎患者有着良好的疗效,治愈率高,总有效率高,症状消失的时间短,不易复发,值得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正平.自拟胃康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10 例[J].辽宁中医杂志 ,2009,33(7):847-848.
[2]洪光明,陈礼华,沈慧琴.中药治疗慢性胃炎76 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4(2):77-78.
[3]侯刚,丘伟中.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35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5(5):34-35.
[4]乔雪枫.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的消化性溃疡 24例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9,17(21):32-43.
[5]朱西杰,杨利侠,梁岩,等.蜥蜴治疗胃黏膜病变临床新用[J].山西中医,2013,19(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