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与语文学科在教学中的整合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sl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学科之间并未分化与独立。在希腊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伯拉图、亚里士多德;在中国可以追溯到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那时与人类生存关系最为紧密的知识,如数学、力学、天文、医学、地理、气象、历史、政治、逻辑等等,尚未分化与独立,都被笼统地称为“智慧”,称为“哲学”,学科划分是到了近代工业文明发展才开始的。小学基础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的划分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整合的特点,一是试图超越学科界限,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视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在科学教学中,深入挖掘科学教学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融合,使科学教学更有益于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目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意识里,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语文”就是“语文”、“数学”就是“数学”、“科学”就是“科学”,有意无意地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其实,只要认真领悟过《科学课程标准》的人都应该明白:小学科学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绝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该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要关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要让学生善于学科学、爱科学和用科学。学科之间的整合,对学生的意义是深远的,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而且还发展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利用语文知识上好科学课
  小学科学与语文这两门学科,看起来毫不相关,但我们只要用心钻研教材,会发现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是与科学课内容相近、相联系的,如果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既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避免学科间无用的重复。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果实与种子》中的“种子是怎样旅行的”这一课时,我就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采用语文课本中的第一段话来引入主题,“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啥办法?”这一问题的抛出,立刻就引来了孩子们的一番议论,预习课文后,许多孩子都能说出种子的旅行方式:种子可以借助风力、弹力、水力、以及动物来进行传播。然后我又叫孩们朗读这篇文章,当读到“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微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这时候,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出了借助风力,继续往下读:“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走到田野、山洼。”这时用心的孩子都能发现这是借助了动物来传播种子;后面还有一个小节“豌豆妈妈更有办法,他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了妈妈”学生读到这里就知道是借助了弹力。
  在教学五年级《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的关系,在上课时出示六年级语文中《鹿和狼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简要讲述发生在凯巴伯森林中关于鹿和狼的故事,并说说你从中懂得一个什么道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并自己去找答案,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然后再小组讨论,课上汇报交流,情感朗读表达。通过语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如果各种事物之间一旦某一方面失去了平衡,那么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人与自然之间只有和平相处才能营造和谐社会,而动物、植物,所有的生物之间都遵循了这样的规律。让学生明白道理后再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对探究的问题和科学概念的掌握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二、利用学科整合功能,让学生作文写得有声有色
  有不少的语文老师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受:让学生写作文真难,就连最简单的写景状物作文都很难写,学生也把作文看成“作难”。而在科学课的教学中,科学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写观察日记,但往往学生写出的小论文形式比较固定,语言朴素,可读性不强。如果能够在这些小论文中加上一些生动的语言,充满童真的叙述,一定会使科学小论文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科学课《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时,结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鹿和狼的故事》,让学生写一篇保护家乡多样性的倡議书。结合四上语文课文《蟋蟀的住宅》,指导学生写关于蟋蟀居住习性的观察日记,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加上耐心细致的观察,写出的日记内容丰富语言亲切,充满童趣。
  在教学缠绕茎和攀援茎时,我充分利用语文课中的《爬山虎的脚》中的一段话“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通过让孩子们朗读爬山虎如何爬墙这一段话,孩子们很快会知道原来它有卷须盘,这就是区分缠绕茎和攀缘茎最好的例子,从这一段话中,也让孩子们知道了平时应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后来我布置了作业,写观察日记,这无形之中,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语文素材,为以后写作文打下了基础。这样的科学课和语文课的结合,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思维能力,而且也学会了很多的科学知识。
  总之,在科学与语文学科整合,有效地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优势互补,避免了各自为阵的分隔态势,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其他文献
三尺讲台,舞台虽小,却演绎着师爱;  半截粉笔,尺寸虽短,却绘制出不同人生的色彩;  一间教室,视野虽小,却承载着满满的星辰;  岁月就在这不经意间,一唱一和的悄悄溜走,蓦然回首我已从教七个春秋了,孩子们来了又送走,走了又迎来,在与学生朝夕相伴的日子里,他们也带给了我很多东西。这其中有感动,有成就,有伤心。这些历程让我渐渐的成熟起来,在经历的事情中顿悟精神的鼓舞力量是无穷的,虽然没有人能左右我们的
期刊
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努力才可以构建,小学生在这段和谐关系的构建中,能够发挥的作用相对于班主任来讲要小得多,所以班主任要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和谐意味着各个方面都协调配合并呈现出完美的状态,使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形成互相尊重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班主任与学生关系之间存在的问题  第一,班主任的观念片面。目前我国小学部分班主任对于学生能力的判断仅仅基于成绩,在教学和管理当中给一
期刊
有专家指出,决定人生成就的20%在于智商,而决定人生成就的80%在于情商。而大量的数据显示,一个人在校的学业优秀并不能保证他以后的事业成功,而一些情商非常高的人必定会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情商的发展在小学阶段是关键的时期。因而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对小学生情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现实中,社会、家庭和学习的压力给予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从而给他们带来很多情绪问
期刊
“随笔”是一种没有约束的自由写作,我喜欢它,因为它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也没有煞有其事的虚假,更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所以我想就“教育”这一话题谈谈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选择教育篇  清楚地记得我小时候家境很好,在村里还能数一数二的,后来由于弟弟读学读到初二半路辍学,和二流青年同流合污学打麻将、打老虎机……让我对教育开始有了深刻的思考。一次次的原谅,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绝望,能想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评价应该基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  1.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  以往的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中心转向对活动结果的过分关注
期刊
每个孩子都是天上的星星,闪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一直以来我秉着学校“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办学理念,全面贯穿以“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培养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的教育方针,让每个聋生都守着同一蓝天,共享阳光。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我不断创新求变,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自信阳光的个性,让学生在展现大舞台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的德育方法,实现德育结果最优化,形
期刊
學习目标
期刊
新课改以来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某一种教学方式独霸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在课改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赫尔巴特的授受式为代表的教学方式 ,另一种是以杜威的活动式为代表的教学方式。课改后,各种教学方式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功能,于是形成了各领风骚,同时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相批评、相互比较的局面。目前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较为广泛且可受欢迎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期刊
大约算了一下,自己当幼儿教师已经五年多了,在这个岗位上自己碰到过许多形形色色的孩子,有的经常哭闹不止、有的特别多动、有的很内向、也有把自己的心关起来,不喜欢说话、还有脾气有些暴躁的等等,而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这个孩子与众不同,让我眼前一亮,他有自己的主见,不希望别人干扰他做的决定,脾气扭捏,说白了他有时候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让你慌乱到没有办法。  一、微芽,含苞待放  第一眼见到他,干净利落,
期刊
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美术课上,老师可以大胆尝试,找出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的“点”,将这个“点”抛向学生,既能让学生这个主体性发挥到极致,也能很好的刺激学生的想象力。这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头。课堂中独特的导入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一两拨千斤”,创造一个好的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目光,并且可以排除个别学生对学习艺术的心理压力,进而快速地进入美术的教学内容,营造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