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0 年上半年富士康科技集团连续发生了13 起员工自杀事件, 从中联想到技校毕业生面对和适应社会的脆弱性。为此加强技校生在操作技能、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以期使他们成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的新型劳动者。
从2010 年1 月23 日到5 月27 日, 富士康科技集团连续发生13 起员工自杀事件, 共造成10 死3 伤。面对如此惨剧, 国内外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和评论, 互联网上更是口诛笔伐, 舆论滔天, 各方人士纷纷出面, 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发表意见。
有评论认为富士康公司应负主要责任: 首先, 对一线员工的管理没有人性化。富士康管理机制的“半军事化”、管理层级的“壁垒化” 和“把人当作机器” 的刚性管理手段, 对员工造成的心理压力乃至伤害是明显的, 是导致员工自杀的一大诱因。其次, 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工会与企业、员工之间的断裂。在富士康, 员工感受不到企业的温情, 也体味不到同事的关爱, 工会也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遭遇挫折, 只能自己扛。沉重的工作压力, 加上严苛的体罚和责骂式管理, 个人精神或情绪困扰已经严重到“崩溃” 地步而选择自杀。
也有评论认为, 年轻员工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新一代打工族都是80 后、90 后, 抗压能力、吃苦能力比较差,进入社会工作后,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这些心理尚未成熟的打工者难以适从。他们会觉得怀才不遇, 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进而厌世, 加上工作难以适应、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一些人还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也有评论很尖锐地指出由于洋奴意识、懒汉意识、官权意识、投机意识和小农意识作怪, 青年人难担当中国工人阶级历史使命, 甚至认为富士康事件是中国青年教育的大失败。
不管舆论怎样, 不妨从这13 名悲剧人物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 其一, 他们当中最大25岁最小18岁, 可以说是90后的年轻人, 入职时间不到一年; 其二, 这些人正长大成人, 告别他们的父母, 告别学校, 刚刚走上社会; 其三, 都要迈过学生到员工这一道坎。这些不正是技校毕业生的特点吗? 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走向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 甚至条件比富士康还差的企业和岗位, 学生如何面对和适应社会的现实和需要已成为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一、关键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笔者认为, 除了呼吁国家加强监控和管理外, 最重要的是加强技校生在操作技能、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让他们成为合格劳动者, 既能就业又能创业。
(一) 培养学生过硬的操作技能
1994 年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而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往往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书本知识, 而相对忽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 这就造成了今天的职校生走出校门后,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知识结构不过硬、专业技能不扎实的社会现实, 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在面对灵活多变的现场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相反, 有一技之长是学生立足之本, 学生技能水平越高, 面对工作越从容, 得到待遇越高, 越受尊重, 自信心越强, 越能抗击各种复杂的因素。培养职业技校学生过硬的操作技能, 须从几方面考虑。
首先, 遵照专业技能训练标准, 使技能训练有章可循。国家已经对我国现有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 认真进行训练指导, 严格考核。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 学生毕业时, 不仅拿到毕业证, 还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拿到技能等级证。其次, 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开发利用, 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供一流的学习实验条件, 建立与各专业相配套的专业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 充分满足各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再次, 课时安排侧重于实际操作, 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调整为1∶2 或1∶3。第四, 积极开展技能竞赛和“技能节” 活动, 既明确了技能培养方向, 又能让学生得到实际锻炼, 增强信心。最后,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通过横向联合, 与企业单位合作, 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通过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 提高和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让其熟悉了解生产经营领域的各个环节,为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此外, 学校还可以根据学校师资、专业等各方面的条件, 建立校办工厂或公司, 既可直接为学校创收, 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
(二) 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第一, 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职业技校学生最基本的能力, 需要进行系统训练, 才能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应多思考、勤练习, 达到准确性、协调性、速度和技巧的有机统一。第二, 创新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从不同的角度想出多种解决办法, 在教学实践中, 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 去思考。第三, 自学能力。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习到成年以后所需的一切知识和技能, 但是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终身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尤其要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使学生愿意学习并善于学习, 学会提出个人的新见解。第四, 利用信息能力。利用信息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决策和管理是否科学有效。学生在校就应养成良好的搜集信息的习惯, 还要学会处理信息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如让学生担任班、团干部, 科代表、校风监督员、班主任助理等, 让他们在担任一定角色的过程中学会管理和善于管理。最后, 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爱好和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主动性, 使他们的各种能力、职业技能就大幅度提高。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形成强健的身体素质、良好的社会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根据调查显示, 存在心理适应不良问题的技校生比例较大, 主要有强迫症、焦虑、躯体化、偏执、敌对性、恐怖、抑郁, 等等, 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克服以上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重要,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 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个人心中有理想, 人生有目标, 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其次, 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俗话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 世界上不少成功人士在成名前都曾经或多或少地遭受挫折。看到这些赫赫有名之人成功前的失败, 与他们相比, 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再次,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面对社会生活快节奏、多元化的冲击, 面对纷繁变化的世界, 日益严峻就业压力,对涉世未深的技校生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如何应对困难和挫折, 学生的心态显得非常重要。这也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自己, 教育学生形成坚定信念, 开放心胸, 积极面对人生的健康、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
第四,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的方式, 指导每一位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评价自己, 及时找到心理上的缺陷, 制定措施及时改正。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自我调节情绪。这是心理教育的最佳方法。
第五,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参观现代化企业、访问创业成功人士、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等等。此外,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密切学业与职业的联系, 发挥学生的才能, 也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最后, 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中应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如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与学生通过平等的心灵沟通,从而陶冶学生的品性; 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日常班级管理、开展各种活动以及营造气氛进行心理教育; 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课程中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对学生实施自觉的有意影响, 达到“潜移默化” 效果; 在德育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 使心理辅导与德育紧密结合, 互相促进; 开设心理健康课和心理讲座, 让学生掌握有关心理学知识, 更好地了解自己, 监督自己, 提高自己, 也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接受心理学常识, 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 学会自我调节,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 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 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 学会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 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活动与交往中保持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对学生个别心理指导, 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 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 培养学生维权意识
技校生就业一般面向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营者等, 员工在企业中社会福利保障难度大, 劳动权益容易受到侵害。而当前技校生维权意识很差, 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法律水平低, 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不足。因此,技校生法律维权意识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法律维权意识教育, 是技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维权意识是指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 能感觉、认知、评价并且能用法律作为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是法律意识的一种。技校生的劳动维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劳动者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 做一个高素质、高品位的劳动者, 更要加强就业权益自我保护和防范的指导和教育, 这种指导和教育必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技校学生维权教育是法律意识教育的重点, 也是学生自身保护的需要, 学生作为“准弱势群体”, 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努力使他们具有比其他人更强的法律知识, 特别是维权的相关知识。
二、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
关键能力的概念是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D.Menens) 在1974 年提出的, 又被称为核心能力、必要能力、共同能力或可迁移能力, 是已知具体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外的, 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当职业发生变化时, 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 它将影响人们一生, 是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
关键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科技与信息应用能力、进取心和责任感, 等等, 同样也包括了本文上述的四方面内容。如何培养技校生的关键能力?
首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要注重对技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求在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 推行创新型教学模式, 而且要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使学生学会进行独立思考和科学思考,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其次,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对于即将跨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的技校生, 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将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他们将来无论从事哪种工作, 人际沟通与合作、交流与分享都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班级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讲座等方式, 培养技校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从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生活工作中学会与人共处, 对他人有爱心, 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 能为共同目标而努力,树立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
再次, 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和发展的中枢, 因此, 学校应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最后, 激发学生的潜能。技校生在文化学习上与普通高中生可能会有一定差距, 但在技能操作、创新中表现出自信和能力不逊于普通高中生。因此, 学校要善于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并为学生创造机会、提供平台, 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成为有所专长的技能人才。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 市场的需求对技校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也应迎合时代及教育对象的变化发展,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以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地去教育和培养每一位技校生, 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 加强技校生在操作技能、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从根本上提升技校毕业生竞争力, 使他们成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合格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赖永学. 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 2008(12) .
[2] 王慧. 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维权教育的思考[J]. 甘肃教育, 2008(10) .
[3] 孙立民等. 浅析就业失信的成因与对策[J]. 中国职教, 2007(9) .
[4] 李国桢. 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 2008(18) .
【作者简介】甘霖(1968—), 男, 广西贵港人, 广西玉林市水电技工学校副校长, 讲师, 高级技师, 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和培训工作。
从2010 年1 月23 日到5 月27 日, 富士康科技集团连续发生13 起员工自杀事件, 共造成10 死3 伤。面对如此惨剧, 国内外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和评论, 互联网上更是口诛笔伐, 舆论滔天, 各方人士纷纷出面, 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发表意见。
有评论认为富士康公司应负主要责任: 首先, 对一线员工的管理没有人性化。富士康管理机制的“半军事化”、管理层级的“壁垒化” 和“把人当作机器” 的刚性管理手段, 对员工造成的心理压力乃至伤害是明显的, 是导致员工自杀的一大诱因。其次, 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工会与企业、员工之间的断裂。在富士康, 员工感受不到企业的温情, 也体味不到同事的关爱, 工会也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遭遇挫折, 只能自己扛。沉重的工作压力, 加上严苛的体罚和责骂式管理, 个人精神或情绪困扰已经严重到“崩溃” 地步而选择自杀。
也有评论认为, 年轻员工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新一代打工族都是80 后、90 后, 抗压能力、吃苦能力比较差,进入社会工作后,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这些心理尚未成熟的打工者难以适从。他们会觉得怀才不遇, 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进而厌世, 加上工作难以适应、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一些人还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也有评论很尖锐地指出由于洋奴意识、懒汉意识、官权意识、投机意识和小农意识作怪, 青年人难担当中国工人阶级历史使命, 甚至认为富士康事件是中国青年教育的大失败。
不管舆论怎样, 不妨从这13 名悲剧人物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 其一, 他们当中最大25岁最小18岁, 可以说是90后的年轻人, 入职时间不到一年; 其二, 这些人正长大成人, 告别他们的父母, 告别学校, 刚刚走上社会; 其三, 都要迈过学生到员工这一道坎。这些不正是技校毕业生的特点吗? 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走向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 甚至条件比富士康还差的企业和岗位, 学生如何面对和适应社会的现实和需要已成为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一、关键能力培养的紧迫性
笔者认为, 除了呼吁国家加强监控和管理外, 最重要的是加强技校生在操作技能、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让他们成为合格劳动者, 既能就业又能创业。
(一) 培养学生过硬的操作技能
1994 年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而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往往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书本知识, 而相对忽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 这就造成了今天的职校生走出校门后,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知识结构不过硬、专业技能不扎实的社会现实, 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在面对灵活多变的现场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相反, 有一技之长是学生立足之本, 学生技能水平越高, 面对工作越从容, 得到待遇越高, 越受尊重, 自信心越强, 越能抗击各种复杂的因素。培养职业技校学生过硬的操作技能, 须从几方面考虑。
首先, 遵照专业技能训练标准, 使技能训练有章可循。国家已经对我国现有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 认真进行训练指导, 严格考核。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 学生毕业时, 不仅拿到毕业证, 还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拿到技能等级证。其次, 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开发利用, 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供一流的学习实验条件, 建立与各专业相配套的专业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 充分满足各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再次, 课时安排侧重于实际操作, 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调整为1∶2 或1∶3。第四, 积极开展技能竞赛和“技能节” 活动, 既明确了技能培养方向, 又能让学生得到实际锻炼, 增强信心。最后,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通过横向联合, 与企业单位合作, 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通过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 提高和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让其熟悉了解生产经营领域的各个环节,为将来步入社会打好基础。此外, 学校还可以根据学校师资、专业等各方面的条件, 建立校办工厂或公司, 既可直接为学校创收, 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
(二) 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第一, 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职业技校学生最基本的能力, 需要进行系统训练, 才能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应多思考、勤练习, 达到准确性、协调性、速度和技巧的有机统一。第二, 创新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从不同的角度想出多种解决办法, 在教学实践中, 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 去思考。第三, 自学能力。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里学习到成年以后所需的一切知识和技能, 但是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终身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尤其要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使学生愿意学习并善于学习, 学会提出个人的新见解。第四, 利用信息能力。利用信息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决策和管理是否科学有效。学生在校就应养成良好的搜集信息的习惯, 还要学会处理信息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如让学生担任班、团干部, 科代表、校风监督员、班主任助理等, 让他们在担任一定角色的过程中学会管理和善于管理。最后, 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爱好和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主动性, 使他们的各种能力、职业技能就大幅度提高。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形成强健的身体素质、良好的社会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根据调查显示, 存在心理适应不良问题的技校生比例较大, 主要有强迫症、焦虑、躯体化、偏执、敌对性、恐怖、抑郁, 等等, 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克服以上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重要,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 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个人心中有理想, 人生有目标, 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其次, 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俗话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 世界上不少成功人士在成名前都曾经或多或少地遭受挫折。看到这些赫赫有名之人成功前的失败, 与他们相比, 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再次,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面对社会生活快节奏、多元化的冲击, 面对纷繁变化的世界, 日益严峻就业压力,对涉世未深的技校生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如何应对困难和挫折, 学生的心态显得非常重要。这也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自己, 教育学生形成坚定信念, 开放心胸, 积极面对人生的健康、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
第四,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的方式, 指导每一位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评价自己, 及时找到心理上的缺陷, 制定措施及时改正。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自我调节情绪。这是心理教育的最佳方法。
第五,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参观现代化企业、访问创业成功人士、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等等。此外,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密切学业与职业的联系, 发挥学生的才能, 也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最后, 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中应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如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与学生通过平等的心灵沟通,从而陶冶学生的品性; 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日常班级管理、开展各种活动以及营造气氛进行心理教育; 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课程中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对学生实施自觉的有意影响, 达到“潜移默化” 效果; 在德育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 使心理辅导与德育紧密结合, 互相促进; 开设心理健康课和心理讲座, 让学生掌握有关心理学知识, 更好地了解自己, 监督自己, 提高自己, 也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接受心理学常识, 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 学会自我调节,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 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 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 学会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 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活动与交往中保持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对学生个别心理指导, 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 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 培养学生维权意识
技校生就业一般面向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营者等, 员工在企业中社会福利保障难度大, 劳动权益容易受到侵害。而当前技校生维权意识很差, 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法律水平低, 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不足。因此,技校生法律维权意识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法律维权意识教育, 是技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维权意识是指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 能感觉、认知、评价并且能用法律作为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是法律意识的一种。技校生的劳动维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劳动者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 做一个高素质、高品位的劳动者, 更要加强就业权益自我保护和防范的指导和教育, 这种指导和教育必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技校学生维权教育是法律意识教育的重点, 也是学生自身保护的需要, 学生作为“准弱势群体”, 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努力使他们具有比其他人更强的法律知识, 特别是维权的相关知识。
二、学生关键能力的形成
关键能力的概念是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D.Menens) 在1974 年提出的, 又被称为核心能力、必要能力、共同能力或可迁移能力, 是已知具体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外的, 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当职业发生变化时, 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 它将影响人们一生, 是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
关键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科技与信息应用能力、进取心和责任感, 等等, 同样也包括了本文上述的四方面内容。如何培养技校生的关键能力?
首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要注重对技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求在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 推行创新型教学模式, 而且要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使学生学会进行独立思考和科学思考,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其次,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对于即将跨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的技校生, 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将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他们将来无论从事哪种工作, 人际沟通与合作、交流与分享都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班级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讲座等方式, 培养技校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从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生活工作中学会与人共处, 对他人有爱心, 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 能为共同目标而努力,树立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
再次, 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和发展的中枢, 因此, 学校应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最后, 激发学生的潜能。技校生在文化学习上与普通高中生可能会有一定差距, 但在技能操作、创新中表现出自信和能力不逊于普通高中生。因此, 学校要善于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并为学生创造机会、提供平台, 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成为有所专长的技能人才。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 市场的需求对技校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也应迎合时代及教育对象的变化发展,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以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地去教育和培养每一位技校生, 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 加强技校生在操作技能、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从根本上提升技校毕业生竞争力, 使他们成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合格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赖永学. 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 2008(12) .
[2] 王慧. 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维权教育的思考[J]. 甘肃教育, 2008(10) .
[3] 孙立民等. 浅析就业失信的成因与对策[J]. 中国职教, 2007(9) .
[4] 李国桢. 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 2008(18) .
【作者简介】甘霖(1968—), 男, 广西贵港人, 广西玉林市水电技工学校副校长, 讲师, 高级技师, 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和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