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设计教育生态圈已经形成新的样态,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市场需求变化与技术革新带来的巨大挑战。作为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己任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深刻思考如何进行内涵建设、办出特色优势。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计教育业发展状况的梳理,反思艺术设计人才培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结合实践,提出基于“工学商一体化”项目制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面临着新挑战新要求
  1. 产业结构转型呼唤设计人才培养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对我国艺术设计产业和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明确的阶段性要求。目前,在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尤其是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高铁、桥梁建筑等高端优质产品越来越多地受到外国的青睐,为此,协同原创和系统创新构成了市场对现代设计的新需求。客观现实要求中国的设计更加注重系统创新与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中国的产品和服务要更加具备自信、个性和品位。
  面对我国乃至全球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艺术设计服务业转型升级,必须大规模地培养与时俱进的高素质艺术设计创新人才。
  2. 设计服务业态的演进要求设计人才能力结构更新
  历经40年的发展,我国的设计产业生态圈已基本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各自定位清晰,分工明确,构成了一个彼此依赖互相支撑的生态体系。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设计服务完成了从“设计1.0”到“设计4.0”的演进:“设计1.0”为基于单项技能支持的单项设计服务,“设计2.0”为基于关联技术支持的纵向一体设计服务,“设计3.0”为基于团队构建支持的横向跨界设计服务,“设计4.0”为基于资源共享支持的创新整合与管理服务。虽然目前市场上的设计服务处于“设计1.0”至“设计4.0”并行的状态,但是,在信息时代和共享经济背景下,创新方式和成果产生的路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只有企业家才能获得的生产资源,现在设计人员也可以轻易获取,设计创新型公司正在大量涌现。就主流而言,往“设计4.0”发展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基于全设计产业链的认知、创新资源的管理与整合能力,在设计价值的体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职业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设计服务业态的演进对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3. 科技和产业革命要求突破人才培养思维的“天花板”
  当前,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纷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计算、3D打印、VR技术、MR技术等一系列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对生产与生活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
  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对原有实现路径的依赖被打破,传统艺术设计作业方式被改变。艺术设计服务已呈现出几个新的态势:一是设计创新空间更大,3D打印、非物质产品、VR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生产加工技术对设计实现的制约,使原先无法实现的产品变为可能,设计创新的空间变得更大;二是设计作业的效率更高,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设计作业的运行效率,如阿里人工智能“鲁班”排版只需一秒钟即可完成8000张海报的设计工作,效率是人工的千万倍,促进了传统平面设计岗位的再定义;三是设计研发更精准,建立在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基础上的研发、制造和营销体系,为消费者创造了精准的设计开发对接,并且将大规模生产的个性化定制变为现实;四是设计落地更便捷,信息化深度改变了资源的配置方式,各种形式的众筹使设计方案产业化实现的过程变得非常方便快速;五是设计门类更丰富,新技术推动下的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设计提出新的需求,新需求将促成旧设计门类的升级或直接促成新设计门类诞生,让设计本身变得越来越丰富,如交互设计、非物质化产品设计等。
  因此,艺术设计人才需要的规格和质量变得更高,艺术设计教育要结合时代的需求变化,基于设计全产业链的高度,从注重培养设计技能向更注重凸显设计思维与设计技能并重的转变。
  二、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6年3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其中提出了5个重点举措: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内涵建设、校企深度合作、完善治理结构。以此为导向,反思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明显问题。
  1.专业发展与区域产业关系游离、与时代发展步伐错位
  当前经济结构、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新挑战。一是人才需求的结构发生变化。“机器换人”大力推进、智能服务快速发展,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高移化趋势明显,产业对低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萎缩,社会对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二是人才需求的规格发生变化。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等复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2.专业内涵建设缺少特色与优势,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内涵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难以跟上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校企双方缺乏即时有效的沟通互动机制,校企合作停留于浅层,教学内容和形式未能与时俱进并体现产业和地区的针对性。高职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内涵建设发展速度慢,难以找准发展方向,缺少特色与优势。
  雖然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收集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来看,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整体较高,但实际上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并不高,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新成长失业青年”明显增多,甚至存在结构性失业现象。   3. 现有的班级授课模式难以实现人才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培养
  当今社会,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极大提高,传统的精细化岗位分工被灵活、整体化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所替代,这对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人才培养以课程体系为主线,难以完全避免“理实分割”“学做分割”“假题假做”等问题,学生缺乏对全产业链的认知,不善于团队合作,不能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就业后仍需要接受企业培训才能上岗。大部分教学以教师讲授或讲练结合的方式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学而不精,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低下。校内专任教师技能不足,企业兼职教师不能全力投入教学。仅以课程考试或单项技能考核成绩难以客观反映岗位能力,甚至存在高分低能现象。
  4. 教师与学生都缺乏完整的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教育的定位决定了人才输出的职业性与实践技能特征,可是,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教师基本上都是从课室走上讲台,缺乏实践锻炼。加之缺少有效的机制保障教师实践的真实落地,教师对设计的认识基本停留在书本上,对产品从“作品—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的“五品”过程缺少切实的感受和充分正确的认识。现有艺术设计类教材关注最多的是作品、产品、用品部分的知识,而对商品和废品方面的关注很少。教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亦不足,导致学生在认知与实践上存在结构性的缺陷。
  5. 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持续开展
  校企合作缺少政策支持和共赢机制的保障,难以深入持续地有效开展。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进行了校企合作,然而,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着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力还不够,个别项目引入课程中存在很多不合理、难操控的因素,技术应用开发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社会培训总量不足、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等问题。
  三、解决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问题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深入把握经济社会转型、行业升级的人才瓶颈和技术瓶颈,以人才培育理念更新为先导,以教学改革实践为重点,以教育体制机制为保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专业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能力,形成在国内同类院校和同类专业中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的成果。
  1. 开发“工学商一体化”项目制课程体系,有效落实产教深度融合
  “工学商一体化”项目制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在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增加“商”的环节,强调教学成果的落地流通,通过市场流通环节的竞争性检验来促进教学成果的优化与不断完善。在机制上采取校企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方式,融项目研发、项目对接、项目教学与项目落地为有机整体,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创新人才引进课堂,从而切实解决真实项目教学、师资短缺、知识结构不完整以及人才的差异化培养等问题。
  建立以真实项目运行为先导的项目制课程体系。“工学商一体化”项目制课程体系要大胆打破以学科设置优先的课程体系,依据商品开发项目优先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完整的、基于工作全流程的设计创新实用技能。将知识点依据项目教学的需要进行打散重构,让学生在多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逐步掌握。将覆盖全工作流程的真实产业项目引入课堂,并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使教学成果直接转化为流通商品。
  借力企业实现优质师资的资源共享。通过校企共建以应用创新为主体业务内容的项目研发中心,直接将企业在市场营销和生产制造领域的专业资源和技术人才融入教学过程。围绕项目教学,聘请企业一线职业精英作为项目教学的指导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组成教学指导团队,共同辅导学生,带领学生完成真实商业项目,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
  2. 打造设计创新共享平台,形成管理闭环
  设计创新共享平台建设为“工学商一体化”项目制课程提供支持与保障,负责与社会进行资源分享和对接的窗口,服务于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建设包括建设设计创新共享实践平台和建设设计创新共享交流平台。
  建设设计创新共享实践平台,要引进品牌企业,共建若干个产教融合的产品研发中心、设计制作实训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工作室等,在支持教学实训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平台的研发功能;融真实项目和企业师资进课堂,进行产教融合的项目制课程教学,将教学成果孵化投放市场,实现设计作品的商品化。
  建设设计创新共享交流平台要全面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理念,加快研发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教学标准,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通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专业为突破口提升国际化水平;推进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办学合作和多层次交流融合,借助集团化办学、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优势专业群、特色专业的互动共建。
  3. 完善两个机制建设,实现共赢与可持续发展
  形成产教融合项目课程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机制。通过“工学商一体化”项目制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工作过程“全方位全过程渗透式”的一体化,把产教融合渗透到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培养、实训环节操作、办学条件等方面,渗透到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渗透到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的完善中,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建立共生共贏的合作运行机制。将社会企业人才与真实项目全面引入学校,通过建立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及成果分享长效运行机制,通过“工学商一体化”项目制课程,将各方优势资源引入平台,实现价值的创新增长,共赢共享。
其他文献
围绕江门教育现代化建设,记者与江门市教育局局长薛卫东就六大关键词进行了对话。  第一大关键词:教育均衡  记者:薛局长,我注意到一个数字:江门市全部公办义务阶段中小学100%为省标准化学校。从这个数字我们不难看出江门市对于教育均衡的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必然是基于教育的优质均衡,请您谈谈江门近年来在教育均衡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取得了哪些成效?  薛卫东: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各
记 者:我记得您在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任校长期间,曾经在《直抵心灵的教育》一书中这样概括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要务本心,直抵学生心灵。转任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一职后,您又是如何思考的?  张锦庭:以“直抵学生心灵,倡导个性成长”为基石的“教育务本心”思想,是我几十年来自己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经验的思考与凝练,也是指导我今后办学实践的重要思想源泉。当然,由于办学的具体对象有所不同,我们的教育理念也
从2000年开始,他开始辅导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他出版了《如何做小课题研究》《如何做课堂观察》等6本专著,开发国家省市精品课程2门,有关“如何做课堂观察”“如何做课堂微诊断”等系列成果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卓越校长班、“课堂观察与诊断”专项研修班、名师骨干班……近年来,他带领的小课题研究推广团队在全国各地开设小课题研究专题学术讲座近400场,接受小课题研究专项培训的教师超过4万人。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站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广东创新发展提出“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的总体要求,以及“深化改革开放”“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要求,并做出了“三个第一”的新论述,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
科教兴区迎春风,杏坛花开桃李红。  教育发展开新路,跬步千里向云峰。  ——题记  6月1日上午,白云悠悠,清风徐来,车不急不缓地驶进云城区,“城中有山,山中有水,绿树花香,山水相映”的城市景观尽在其中。云城地处粤西地区,与经济发达、人才密集的珠三角地区相比,经济底子薄弱,发展阻力较大。然而,作为云浮市的中心城区,云城区又是云浮市首个广东省教育强区,并成功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广东省首
“金,金色童年;福,幸福教育;园,成长乐园。”金福園小学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金”和“福”为主题文化元素,重点以“福”为核心文化元素梳理出了学校的“幸福教育”办学理念。幸福教育,把教育作为一件幸福的事业来做,幸福地教,幸福地学。实施幸福教育,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让师生拥有理解幸福的思维、追求幸福的能力、体验幸福的境界、奉献幸福的人格,让孩子的小学时期成为他的金色童年,健康快乐地成长,
2016年底,全省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在清远英德市召开。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边远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现场会、教育部2016年度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全面对口帮扶工作的意见》精神,总结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和经验,研究部署推进全省、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提升各地教育信息
7月6日,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场地启用仪式暨2019年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赛启动仪式在佛山市南海区千灯湖创投小镇举行,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佛山市市长朱伟等为中心场地揭牌。  省教育厅副厅长那佳,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佛山市副市长谭萍,省教育厅、佛山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深圳大学等高校领导和专家,金融投资机构和孵化器企业代表,以及2019广东
静摩擦力,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力,也是高考试题中最常考的知识内容。运用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规律,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思路,也是物理研究的常用方法。对静摩擦力进行高端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上有所启发,为学生在理解概念提供帮助。  一、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第3版物理1必修第三章第3节为摩擦力,是该章教学重点,也是该章教学难点。人教版教师用书把该节内容课时设置为3节,静摩擦力的课时应该为其
21世纪以来,先后爆发的数次由动物传染人导致的大规模疫情,给我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恐慌。非典、禽流感、猪流感等这些人畜共患病已然成为我国公共卫生安全领域最重大的威胁之一。而每当发生人畜共患病疫情时,当全社会陷入恐慌而对各种家禽、家畜甚至家养宠物唯恐避之不及时,在华南农业大学,一支动物疫病防控团队总是能够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他们用专业严谨的研究和义无反顾的担当,为公众的信心和国家的经济稳定保驾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