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诵读的缘起
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源于对李白的认识。学习《静夜思》时,孩子们兴味盎然,流畅地背出了好几首李白的经典之作,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秋浦歌》《夜宿山寺》等。这让我欣喜若狂,我为他们有如此丰富的课外积累而自豪。但是,当我谈到对李白的了解时,孩子们鸦雀无声,一脸茫然,连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都不知道。我简单介绍之后,孩子们有所收获,当讲到李白字太白时,下面一片惊叹声,有几个孩子还兴奋地喊着:太白金星!太白金星!
显然,这是孩子们真实的感受。我的内心非常沉重,慨叹孩子们古典文化知识的匮乏,以及探究意识的淡薄。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带着我的这些孩子经历一次阅读的改革,把经典诗文请进我们一年级的课堂。
二、抓住诵读的时机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因此,这个阶段是诵读经典诗文的最佳时机,也是我坚持改革,开展古诗文诵读的坚强后盾。我要利用他们儿童期的记忆优势,让他们多背点经典诗文,可以不求甚解,但须背熟,永久地记下一些东西,做终身理解、消化这些知识的准备。
我首先把《三字经》请了出来。《三字经》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经典的一个纲要。“凡训蒙,须讲究”,一点一点地讲,孩子们肯定能听懂。我把学习《三字经》的想法告诉孩子们,他们非常开心,脱口而出的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能背前面一小部分的孩子居然有五六个,有个别孩子还能背出一大段。他们虽然不是很理解自己所背的内容是什么意思,但学习的兴趣很浓。
我让他们以背为主,一开始,我不向他们解释,而是让他们把它当做歌谣去学。其实,他们并不懂自己背的东西是什么意思,但如果老师过于注重他们对所背诵内容的理解,进行机械生硬的讲授,反而会影响他们背诵的兴趣。教师要保证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背诵。每节语文课课前的3分钟,教师可以请学生讲一讲自己背诵的内容所涉及的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两个多月后,大多数孩子都能背下《三字经》了。渐渐地,孩子们有了不小的变化,他们变得更加有礼貌了。
三、诠释诵读的意义
1.热热闹闹,兴味盎然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我们的教室里,每天早上都会传出这些美妙的声音,音韵和谐,句句有情。诵读经典诗文,已经成了孩子们每天不可少的活动。
有一次,我在杂志上看到了这样的一首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一江春水向东流;你拍二,我拍二,二月春风似剪刀;你拍三,我拍三,三五团圆照满天……你拍万,我拍万,万紫千红总是春。”这让我眼前一亮,我立刻推广了这首歌。孩子们的劲头很足,没花多少工夫,就拍得有滋有味,念得顺顺畅畅了。如此一来,班里追跑打闹的现象少了。
这首歌勾起了孩子们的创造欲望。有一次,我发现他们围着一个转呼啦圈的同学诵读《三字经》,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比的是呼啦圈,裁定的标准借的却是《三字经》。裁判们背得越多,比赛者转得就越久,真是有意思,没想到呼啦圈也能和《三字经》建立联盟。
孩子们脑子里藏的经典越多,玩的花样就越多。最近,我发现他们迷上了诗句接龙,有时候冷不丁就来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金老师,你接下一句。”说实话,我如今还真的不是他们的对手,和他们一起背诵,我觉得自己很用心,但每次都跟不上他们的速度,而且当时记住了,过些时间就又忘记了,所以我从来都不敢和他们比赛。
2.简简单单,清冶于心
经典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诵读,不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经典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孩子们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诵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朗诵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会体验到人类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享受到登高望远的舒展,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他们的修养会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融入内心,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很少有人能够到达的境界,至少我现在不能做到。所以,我觉得,如果这一股清流淌入了每一个孩子的内心,影响每一个家庭,那么孩子们的心灵和人生势必会受到感染和改变。
诵读活动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年,在每一个家长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之下,孩子们较之以前更稳重了,课间不再盲奔乱追了,有一些家长在家里也感受到了经典的力量,一个劲地夸自己的孩子自从背了《三字经》之后,变得更懂事了,更孝顺了。
在未来的日子,我将尽我所能,为孩子们开启一扇充满绿意的诵读之窗,不管我能不能把孩子们引入窗外那一片孕育着经典的清新大地,但是至少这些能背诵经典诗文的孩子,会坚信自己是有着深厚文学底蕴的民族希望。这些经典诗文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发酵,滋润他们的心灵,增长他们的智慧。
(责编 莫彩凤)
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源于对李白的认识。学习《静夜思》时,孩子们兴味盎然,流畅地背出了好几首李白的经典之作,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秋浦歌》《夜宿山寺》等。这让我欣喜若狂,我为他们有如此丰富的课外积累而自豪。但是,当我谈到对李白的了解时,孩子们鸦雀无声,一脸茫然,连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都不知道。我简单介绍之后,孩子们有所收获,当讲到李白字太白时,下面一片惊叹声,有几个孩子还兴奋地喊着:太白金星!太白金星!
显然,这是孩子们真实的感受。我的内心非常沉重,慨叹孩子们古典文化知识的匮乏,以及探究意识的淡薄。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带着我的这些孩子经历一次阅读的改革,把经典诗文请进我们一年级的课堂。
二、抓住诵读的时机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因此,这个阶段是诵读经典诗文的最佳时机,也是我坚持改革,开展古诗文诵读的坚强后盾。我要利用他们儿童期的记忆优势,让他们多背点经典诗文,可以不求甚解,但须背熟,永久地记下一些东西,做终身理解、消化这些知识的准备。
我首先把《三字经》请了出来。《三字经》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经典的一个纲要。“凡训蒙,须讲究”,一点一点地讲,孩子们肯定能听懂。我把学习《三字经》的想法告诉孩子们,他们非常开心,脱口而出的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能背前面一小部分的孩子居然有五六个,有个别孩子还能背出一大段。他们虽然不是很理解自己所背的内容是什么意思,但学习的兴趣很浓。
我让他们以背为主,一开始,我不向他们解释,而是让他们把它当做歌谣去学。其实,他们并不懂自己背的东西是什么意思,但如果老师过于注重他们对所背诵内容的理解,进行机械生硬的讲授,反而会影响他们背诵的兴趣。教师要保证学生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背诵。每节语文课课前的3分钟,教师可以请学生讲一讲自己背诵的内容所涉及的故事,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两个多月后,大多数孩子都能背下《三字经》了。渐渐地,孩子们有了不小的变化,他们变得更加有礼貌了。
三、诠释诵读的意义
1.热热闹闹,兴味盎然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我们的教室里,每天早上都会传出这些美妙的声音,音韵和谐,句句有情。诵读经典诗文,已经成了孩子们每天不可少的活动。
有一次,我在杂志上看到了这样的一首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一江春水向东流;你拍二,我拍二,二月春风似剪刀;你拍三,我拍三,三五团圆照满天……你拍万,我拍万,万紫千红总是春。”这让我眼前一亮,我立刻推广了这首歌。孩子们的劲头很足,没花多少工夫,就拍得有滋有味,念得顺顺畅畅了。如此一来,班里追跑打闹的现象少了。
这首歌勾起了孩子们的创造欲望。有一次,我发现他们围着一个转呼啦圈的同学诵读《三字经》,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比的是呼啦圈,裁定的标准借的却是《三字经》。裁判们背得越多,比赛者转得就越久,真是有意思,没想到呼啦圈也能和《三字经》建立联盟。
孩子们脑子里藏的经典越多,玩的花样就越多。最近,我发现他们迷上了诗句接龙,有时候冷不丁就来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金老师,你接下一句。”说实话,我如今还真的不是他们的对手,和他们一起背诵,我觉得自己很用心,但每次都跟不上他们的速度,而且当时记住了,过些时间就又忘记了,所以我从来都不敢和他们比赛。
2.简简单单,清冶于心
经典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诵读,不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经典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孩子们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诵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朗诵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会体验到人类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享受到登高望远的舒展,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他们的修养会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融入内心,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很少有人能够到达的境界,至少我现在不能做到。所以,我觉得,如果这一股清流淌入了每一个孩子的内心,影响每一个家庭,那么孩子们的心灵和人生势必会受到感染和改变。
诵读活动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年,在每一个家长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之下,孩子们较之以前更稳重了,课间不再盲奔乱追了,有一些家长在家里也感受到了经典的力量,一个劲地夸自己的孩子自从背了《三字经》之后,变得更懂事了,更孝顺了。
在未来的日子,我将尽我所能,为孩子们开启一扇充满绿意的诵读之窗,不管我能不能把孩子们引入窗外那一片孕育着经典的清新大地,但是至少这些能背诵经典诗文的孩子,会坚信自己是有着深厚文学底蕴的民族希望。这些经典诗文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发酵,滋润他们的心灵,增长他们的智慧。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