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实践路径

来源 :长江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思政”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可操作性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种创新,这种教学模式主张在日常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和精神,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中,并与之形成一种协同效应,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然而由于“课程思政”系统具有复杂性,该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包括意识培养、步骤设计和机制保障等多个层面。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 事业发展新局面。本文通过理论借鉴和实际调查,探索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机制,依据研究结果,以“亲和 力”、“针对性”为突破点进一步探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切实有效的途径与政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下,习总书记既高度评价了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致力于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日常高校的思政教学中,进行十九大精神的融入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够帮助提升学生的思想先进性,也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成长方向的确定,以及价值观的完善。但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堂中的具体实践,仍然存在着些许问题。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务必要对十九大精神融入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与研究,文章对此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发和帮助。
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距离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选拔符合条件的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力量,创新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课程吸引力和亲和力,增强大学生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学校的稳定发展,而高校的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依靠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共性的同时,对他们的个性化进 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进而从不同角度出发,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引导,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加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事关新时代国家安全稳定大局。新形势下,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多变,这就给承担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实现路径,从而筑牢国家安全思想防线。
高校开设教育法学课程对于有效实施“依法治教”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对这门课程进行深度剖析后,可以发现:其兼具教育学和法学,是将教育法律问题当作研究对象的应用型学科,可以令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加以提升,帮助其树立良好的法律思维理念,实现对其教学行为的科学把控。立足于提升教育法律素质的重要性,对高校教育法学课程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师范类认证是在 “产出导 向”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本研究以高职《幼儿园主题活 动设计与组织》课程为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三大核心理念为指导,阐述该课程的目标体系建构、课程实施过程及评价体系的组成,探索构建“真任务、三环节”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达成、校企合作、社会认可度方面成效突出,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在“互联网+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线上教育平台的建设也日渐完善,使得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再受限制于时间与地区,极大促进了教育公平,助力推动中国教育进入4.0时代。2020年1月以来,全国各大高校开启了“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工作调整,在长达八个月的线上教学实践助力推动中国教育进入4.0时代,以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思政教师有必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素养,加强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将原本的教学内容适当加以创新和整合,搞活课堂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才能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的育才任务。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与人民对现实生活诉求的高度关注。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不仅有利于树立当代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也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改革。本文首先分析 “中国梦”的思想内涵,然后着重探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中,融入“中国 梦”教育的积极意义、相关途径分析以及具体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