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家长群真的已没有存在必要了吗?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alisa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1月2日,因不满老师在微信家长群中发号施令,要求家长代替老师批改学生的家庭作业,江苏一位家长录制了一段愤怒的视频。他在视频中怒吼:“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该视频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众多家长的关注和附和,微信家长群也成为众矢之的,退群之声不绝于耳。可是——

江苏家长一声吼,家长们群起响应,退群成为家长宣泄愤怒的方式


  那位江苏家长的视频在网上发布之后,点击量迅速超过10万。新浪微博及时跟进,建立了《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的微博话题,短时间内阅读量破亿,登上热搜榜。几天后,事件继续发酵,央视晚间新闻播出点评《家长批改作业,是老师的缺位》。
  事情还不算完。引发家长愤怒的是老师要求家长代劳批改学生作业,对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很快做出回应。11月10日,辽宁省教育厅在其官网公布《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明确指出,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严禁家长、学生代劳。对于不按时亲自批改作业的教师,一律取消职务晋级、评先评优资格,学校校长取消评先评优资格。此举得到不少网友点赞支持。
  笔者梳理发现,出台相关文件叫停家长批改学生作业的至少有辽宁、浙江、海南、河北、广东、山东、贵州、广西、山西和陕西等十个省、自治区,有的地方明确要求定期开展作业督查,甚至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但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回应并没有平息家长们的愤怒。
  接受采访时,江苏省连云港市家长沈先生激动地说:“那位发布视频的江苏家长是一位英雄!他的一声吼,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的响应就是要让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家长群非退不可,我们就是要用这种方式让老师们明白,上学的是孩子,不是家长,他们必须对家长怀有起码的尊重!”
  沈先生的妻子童女士告诉笔者,几年来,微信家长群严重干扰了她的家庭生活:“老师经常利用家长群给家长布置各种任务,批改作业只是每天例行的一项,不算啥,更奇葩的任务多着呢!比如期末考试结束后,老师在家长群中提醒‘今晚请督促学生完成各科试卷分析’。期末考试共有7科,一晚上完成一科就不错了,完成7科简直是难为人。没办法,我只好和孩子连夜奋战。后来孩子睡了,我和老公完成了剩下的3科。让我不理解的是,分析试卷不是老师的分内工作吗?怎么落到了家长的头上?您说气人不气人!”
  浙江省温州市家长宋先生认为,微信家长群是老师绑架家长的工具:“微信家长群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它使得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几乎成为中国家长的标配。但是,老师推卸责任、得寸进尺的行为,生生把高科技产品变成了低俗的绑架,家长们不生气才怪。这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家长们心里憋足了火,这次退群浪潮就是总爆发。希望老师们都好好想一想,孩子的监护人是家长,家长就应该是老师的顾客,不尊重顾客,老师会得到什么?”
  山东省济南市家长孟女士对微信家长群的感觉很复杂:“我工作压力很大,上班的时候最怕收到家长群的信息。老师每天都会在群里总结学生的情况,上午总结孩子前一天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午总结孩子当天在学校的表现,表现不好的学生会被老师在群里重点提醒。老师不会点出孩子的名字,但是会公布孩子的学号。家长们私下里把这种被老师点学号称为‘挂号’。只要看到群发信息了,我第一反应就是担心儿子被‘挂号’。但是,如果哪天群里没有新信息,我又忐忑不安,不知道孩子在学校表现怎么样。现在大家都在嚷嚷着退群,我也想退,毕竟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我也想清静清静。”

更多家长在退群与不退群之间举棋不定,恰恰是内心焦虑的体现


  尽管退群的呐喊在网上此起彼伏,但是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家长持观望态度。
  河南省信阳市家长杜女士认为,每天用微信家长群接收家庭作业已经成为她的习惯,如果退群会很不方便:“我女儿上小学二年级,什么都不懂,每天丢三落四的,经常记不住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如果退了群,我能怎样帮她?給老师打电话吗?有的作业在电话里说不清楚啊!所以,我不会轻易退群的。”
  湖北省襄樊市家长牛先生乐观地说:“我相信,通过这次退群事件,老师们会深刻反省,至少长长记性,对家长多一些尊重,少一些蛮横。不管怎么说,家长和老师还是要合作下去的,毕竟都希望孩子好,只要目标一致,别的什么都好说。”
  广东省番禺市家长林女士为老师仗义执言:“这次退群事件确实老师有错在先,但家长们任性退群值得提倡吗?媒体肆意炒作,挑拨老师和家长的关系是负责任的表现吗?老师也不容易,压力不比家长小。现在提倡家校共育,为什么家长承担一点教育责任就那么不高兴?我每天都陪儿子做作业,然后仔细批改。即使老师不要求,我也会这样做,因为我希望儿子保持好成绩。有心的家长都能看到,凡是成绩好的孩子,家长没有当甩手掌柜的。那些把教育责任推给老师的家长巴不得退群,其实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入群’,又谈何‘退群’呢!”
  上海市教育专家卢教授认为,退群事件是家长教育焦虑的一次集中宣泄,也是家校矛盾的一次集中冲突,尽管属于突发事件,却是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家长们对退群与否举棋不定,正说明其内心焦虑,唯恐伤及孩子。我赞赏那些理智的家长,因为冲动是魔鬼,意气用事从来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家长和老师都是成年人,不应该成为水火不容的两个群体,否则一定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广东省珠海市家长赵先生认为,真正为孩子着想的家长不会退群:“这些年,国外的教育理念纷纷输入,不同流派、不同观念的交锋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们受益匪浅,渐渐有了自己的主张。比如,有‘虎妈’‘狼爸’,也有‘羊妈’‘猫爸’,有提倡素质教育的,也有推崇应试教育的,百花齐放的局面挺好的,但真正为孩子着想的家长不会退出家长群,因为那是一个窗口,不能因为冬天来了就把窗户砌成墙,因为春天很快就会回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家长把怒火倾泻到老师身上有失公允。老师承担了很多非教学的任务,一些本该由老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转嫁到了家长身上,导致了家长和老师职责上的混乱和错位,难免产生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分清家长老师的职责,让老师做老师该做的事,家长做家长该做的事。“这涉及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办学制度、教育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博士看来,退群事件之所以会出现,根本原因是教育评价出了问题:“在现有的‘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中,家长和老师的目标一致,就是让孩子取得好成绩。于是,一些本不是负担的事情变成了负担。比如一些本来对孩子成长有好处的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安全知识问答等,因为对提高学科成绩没什么帮助而失去了‘价值’,本该由学生填答的知识问答,老师默认了由家长填答,本该由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变成了由家长代劳晒照片、打卡……如果教育评价制度不改,那么老师和家长之间就有一颗定时炸弹,对抗迟早还会爆发。”

家长不可得理不饶人,更不能任性退群,因为孩子需要家校共育


  这次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退群事件,把家校关系脆弱的一面呈现在人们面前。其实,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较量一直存在,只是没有撕破脸。有老师担心,未来,家校矛盾或许会向医患矛盾的方向演变。
  北京某网络信息公司CEO戴先生接受采访时说:“没有微信家长群这种互联网工具的时候,家长和老师的矛盾会因为有时间和空间的间隔而隐藏起来,但现在这些矛盾会更快地凸显出来。不得不承认,微信家长群成了家校矛盾的助推器。所以,我觉得家长退群也不是坏事,等平静下来再入群也不是难事。”
  河北省衡水市某中学数学老师顾先生接受采访时说:“这两个月,我一直在劝说家长们不要退群。我对家长们说,有话好好说,有矛盾咱就解决矛盾,退群无助于矛盾的解决。况且,老师犯了错误,家长群是无辜的,不能因为老师犯错就否定家长群的积极作用。建立家长群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家校良性互动,共同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唉,真希望这场风波快点过去!”
  接受采访时,陕西省咸阳市退休教师宗先生痛心地说:“我知道退群事件,是在电视上看到的。这件事是老师不对。我很难过,老师亲自批改学生的作业是师德的底线,不能突破。同时我也很心酸,老师有多大的罪过,竟然有那么多人声讨?让不负责任的老师在教育系统内部得到公正处罚即可,不要寒了全体老师的心。如果把老师的名声搞臭了,学生还会尊重老师吗?孩子不尊重老师,会好好学习吗?家长们得理了,获得那么多支持,那就高抬贵手吧,放过老师,也放过孩子,毕竟以后还要见面!”
  家长退群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家校共育”这个问题。
  熊丙奇建议,家校共育必须清晰地界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职责。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司其职,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学校應该充分发挥专业和组织优势,在家校共育、家校沟通、协助学习等方面提供切实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应该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责任,引导并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和陪伴者。只有这样,家校之间才会互不越界转嫁责任,把孩子培养好的共同目标才更容易实现。
  北京市家庭教育专家龚女士认为,正如灾害过后要重建家园一样,退群事件平息之后,重建微信家长群必须由老师和家长共同完成:“家长群是家校沟通的利器,当然不能抛弃,退群之举不可取。长远地看,这次退群事件不是坏事,至少让老师和家长都冷静地思考思考建群规则,谁都不要乱来。只有这样,接下来的重建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我认为,家长群的第一条群规应该是平等、尊重、信任和互相理解。家长要理性看待家长群,做到帮忙不添乱、互动不添堵。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应更多一些柔软和温暖的方式。比如耐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不指责和责备家长,并且在语言交流中语气平和、委婉、真诚,用诚意赢得家长的信任。”
  编后:老师和家长都是生活压力较大的群体,心情郁闷时说几句过头的话可以理解,但不可得理不饶人,任凭事态扩大。在孩子成长之路上,家长和老师谁都离不开谁,唯有相互帮衬,携手努力,才能完成培养孩子的使命。所以,本刊呼吁家长不要退群,已经退群的家长要尽快回归。至于如何制订家长群的群规,欢迎家长朋友们通过本刊微信公众号献计献策。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在多年治理“摩的”泛滥无果之后,湖南常宁市为了整治混乱的交通,从7月1日开始实行城区公交车全部免费的政策。为此,当地政府每年将至少投入480万元的运营费用。公交免费后,日平均载客近6万人次,是免费前的5.7倍,而黑“摩的”从原来的1700辆锐减为400辆。  一石激起千层浪。常宁的吃“螃蟹”之举不仅在全国开了先河,同时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论:这个在当地政府看来“一石二鸟”的公共政策是否超出了政府与市场
目前,投资者的投资动机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低成本动机,以往资本向政策洼地集中,现在投资者会综合考虑物流成本、劳动力培养成本,以及市场发展战略下的机会成本。因此,招商只是第一步,促进资本增值最终促成“赢商”,才是培育外来资本根植性的重要一环。    [编者的话]      河南沁阳和安徽阜南两个县,因为出台超国民待遇的“荣誉市民”政策、逼官招商政策,于2007年初先后受到调查、处理,这两起招商事件标
卖家刷单,是否违法?  问:因为市场竞争激烈,有些网络卖家利用刷单模式增加所售产品的销量及信用评分,以吸引顾客光顾。请问,这种刷单行为是否违法?  赵先杰(上海松江)  律师意见:网络卖家的刷单是违法行为。  我国《反不正当競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
父母的离异、妈妈的严厉,让他产生了逆反心理,成了班里的刺儿头。为了不让他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班主任把他的座位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垃圾桶旁边,这让他更加自卑和逆反。当他喜欢的女孩被老师批评后,他愤怒地向老师发出质问……经过心理咨询师的不懈努力——亲人的离去让他愈加叛逆,老师让他坐在最后一排的垃圾桶旁  “老师,你这样做什么意思?我和她谈恋爱的事你跟我说啊,她是个女孩,你让她以后在学校怎么过?”  对班
面对差生,不要放弃。你的每一点付出,都会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留下印记。他会感激你,因为你不仅给了他生命,还给了他尊严!  儿子上初二,曾是老师、同学眼里的差生。为帮他走出困境,我想了很多办法,付出了很多心血,最近儿子的成绩终于大幅提升,摘掉了“差生”的帽子。很多差生家长得知后,纷纷问我有什么经验。其实,经验没有,有的只是教训。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体会讲讲,希望能给家长们一些启发。  我就是在不得不承认
倾诉,是成年人摆脱烦恼、重拾好心情的首选方法。对学龄前宝宝来说,倾诉同样重要。由于性格上有差异,有的宝宝善于表达,愿意与父母交流;有的则不善言谈,往往将不愉快的情绪压在心里,当条件成熟,这些负面情绪会变成蹊跷的问题,让父母莫名其妙。所以,引导宝宝学会倾诉,培养其沟通能力,对宝宝合理宣泄负面情绪,形成良好性格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营造倾诉的氛围  【案例1】 一言不发的雷雷  岳女士到幼儿园接雷雷时
魏晓媚是两个女儿的母亲,但她自诩有“三个孩子”。一次偶尔帮助朋友做母婴类视频策划案,让她创立亲子类视频专业平台“奇育记”。她对两个女儿悉心照料,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她们富养。在对“三个娃”无微不至的关怀过程中,她的人生也在不断地丰盈和完善。  育儿充满未知的奇遇  “都说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窗在哪里。”和很多80后一样,过了而立之年的魏晓媚,遇到了职业瓶颈期。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两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他们进入小学后的负担。  美国:  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  美国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注意儿童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美国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里,接纳
一   轻纺协会会长何建在办公室不停地写着“铁木社”三个字。放在别人,会认为他是无聊至极,只有何建才知道他面对“铁木社”三字是多么的紧张。铁木社是铁匠、木匠的合作社,成立于50年代,倒闭、解体于80年代中期。销声匿迹的铁木社,随着800多名铁木社老职工上访到市里、省里,突然之间名声大振,并在全县上下引起了震荡。   县长很窝火,因为铁木社老职工上访,他被省、市点了名。稳定压倒一切,稳定的失衡,使发
工作的人,按资历的深浅,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阶段:基层、中坚、决策者。三个阶段的工作,各有不同的特质、机会与风险。在这三个阶段工作的人,可以比拟为三种动物。  刚进入社会不久的新鲜人,像是一只鸟--刚刚孵化,开始学习飞翔的小鸟。面对广阔的天地,好处是机会无穷。小鸟的优势,就是还没有被环境、习惯、条件所局限或制约,因此各种新奇的尝试与可能,都在双翼之下。  但是,太多新奇的选择,会让你眼花缭乱。或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