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竞争力的稳步提升,作为我国基础建设的交通运输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这对交通企业而言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将迎接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以新经济常态下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变化为切入点,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仅供参考。
关键词:交通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发展趋势 经济新常态
所谓的经济新常态指的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突进,已然打破了传统的高增长、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转而过渡到社会和谐发展、结构优化、增长速度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交通企业也要立足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变革,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市场的客观要求。对于交通企业而言,其应该转变管理方式、革新发展理念,并清楚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谋求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下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社会变革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最明显的特点,我国的各种信息和资源逐步融入到全球市场当中来,如社会资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等。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思想,尤其是在产品生产、企业文化建设、市场观念、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新思想和旧思想在不断的碰撞、不断地融合。在这种大环境下,交通企业就应该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人才选拔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等方面应该充分参考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以便交通企业可以自如的应对大环境的变化,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潮流。
2.知识的再造与快速更新。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相关信息。传统交通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导致其指令多、计划干预严重,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发展依托长期合作的客户,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严重缺失。交通企业在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强知识的再造与快速更新,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抱有锐意进取、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分析市场需求、洞察市场态势,实现交通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网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近些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地域之间的阻隔已经无法阻挡企业彼此之间的互惠发展,由数据联通和网络连接就足可以将全球构成一个整体。对人们而言,可以更加便捷的在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对企业而言,可以降低其交易成本、革新经营模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交通企业需要培养和聘用现代化人才,并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来系统分析市场数据,对市场的未来发展形式以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要准确的把握,重视在交通企业发展中要始终贯彻落实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
4.员工的个性化和差异性愈发突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推进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在人才方面其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在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各种因素的碰撞,如教育观念、地理环境等等,以及不同的人对企业的理念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本和难度系数。不仅如此,不断增加的交通企业数量,也就变相的增加了人才流动的可能性,导致企业在培养高层管理人员、骨干人员等方面捉襟见肘。
二、经济新常态下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变化
1.不断革新交通企业的管理理念。传统交通企业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对市场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尤其是在人事任免、运输调度等方面,遵守上级决定或领导指令就可以了。然而在当下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尤其随着交通系统事企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商品经济模式,就决定了交通企业务必要以市场为导向。同时,交通企业应该认真的、仔细的研究当前交通行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形式,既要充分利用发展机遇,同时也要积极应对挑战,使交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不断地增强。同时,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客户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的客观要求,从而使交通企业可以更好地转变,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
2.深化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并非一成不变,其战略调整要参考社会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例如,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际,资本的积累和掌握就是企业当时的发展重心;自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增多的企业数量就决定了其工作重心是如何快速占领市场。在不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交通企业应该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同时立足于企业实际情况开展文化建设,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物流发展理念,从而实现规模效益。
3.改变交通企业的组织模式。城乡交通企业由于其自身的限制,导致其公司在管理模式上多采用扁平化管理方式,尽管在上传下达方面起到明显的效果,但是相对混乱的员工关系和冗杂的部门,对企业的工作效率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随着我国不断引入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交通企业应该努力呈现灵活分散、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与此同时,企业联通急需加强,道路网络与社会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可做适当共享,将战略伙伴关系稳定下来,为交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经济新常态下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1.建设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根据交通企业的发展战略而实行的选拔体系、人才培养制度等,共同构成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目的是通过激励措施、调控制度、科学规划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预期经营目标。在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格外的强调培养员工主体意识、社会意识的重要性,并给予员工一定的人文关怀,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在管理组织方面,企业领导决定是否调配和规划人才资源管理,及其如何调配和规划,并贯彻上级传达,中层、低层执行的模式,既要做好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同时也将人才培养与管理落到实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能力。
2.实现人才的信息化管理。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可以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之外,其可以创新企业的管理方式,就交通企业而言,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网络人才资源,为企业筛选人才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也有利于交通企业实现智能化管理,例如科学管理员工的绩效完成情况、工作水平等,将建设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现企业人才的优化配置。
3.完善企业—供应商—顾客产业价值链。在交通企业经营价值链中,人力资源有着较为突出的特点,即附加值高、成本低等,这些特点不仅在客户服务中有所表现,即便是在交通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中也有所体现,这就要求交通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密切协作。同时,交通企业管理者应该不仅仅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运作效率,应该兼顾内外价值链的共同提高,从而使企业—供应商—顾客的产业价值链得以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交通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和创新,既要引进创新型、知识型人才,同时也要重视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和落实,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实现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木.新经济常态下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财经界,2015,(23):348,350.
[2]刘玉,武振业,陈叶梅等.基于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科学化管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3):109-112.
[3]王璟.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分析和标准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8):73-74.
[4]姚等恒.浅析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纵横,2014,(3):286-286.
[5]徐大丰.以人为本——做好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科技纵横,2011,(22):86-86,89.
[6]黄志廷.论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J].人才资源开发,2010,(2):101-102.
关键词:交通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发展趋势 经济新常态
所谓的经济新常态指的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突进,已然打破了传统的高增长、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转而过渡到社会和谐发展、结构优化、增长速度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交通企业也要立足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变革,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市场的客观要求。对于交通企业而言,其应该转变管理方式、革新发展理念,并清楚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谋求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下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社会变革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最明显的特点,我国的各种信息和资源逐步融入到全球市场当中来,如社会资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等。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思想,尤其是在产品生产、企业文化建设、市场观念、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新思想和旧思想在不断的碰撞、不断地融合。在这种大环境下,交通企业就应该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人才选拔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等方面应该充分参考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以便交通企业可以自如的应对大环境的变化,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潮流。
2.知识的再造与快速更新。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相关信息。传统交通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导致其指令多、计划干预严重,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发展依托长期合作的客户,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严重缺失。交通企业在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强知识的再造与快速更新,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抱有锐意进取、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分析市场需求、洞察市场态势,实现交通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网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近些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地域之间的阻隔已经无法阻挡企业彼此之间的互惠发展,由数据联通和网络连接就足可以将全球构成一个整体。对人们而言,可以更加便捷的在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对企业而言,可以降低其交易成本、革新经营模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交通企业需要培养和聘用现代化人才,并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来系统分析市场数据,对市场的未来发展形式以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要准确的把握,重视在交通企业发展中要始终贯彻落实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
4.员工的个性化和差异性愈发突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推进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在人才方面其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在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各种因素的碰撞,如教育观念、地理环境等等,以及不同的人对企业的理念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本和难度系数。不仅如此,不断增加的交通企业数量,也就变相的增加了人才流动的可能性,导致企业在培养高层管理人员、骨干人员等方面捉襟见肘。
二、经济新常态下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变化
1.不断革新交通企业的管理理念。传统交通企业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对市场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尤其是在人事任免、运输调度等方面,遵守上级决定或领导指令就可以了。然而在当下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尤其随着交通系统事企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商品经济模式,就决定了交通企业务必要以市场为导向。同时,交通企业应该认真的、仔细的研究当前交通行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形式,既要充分利用发展机遇,同时也要积极应对挑战,使交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不断地增强。同时,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客户的实际需求和市场的客观要求,从而使交通企业可以更好地转变,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
2.深化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并非一成不变,其战略调整要参考社会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例如,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际,资本的积累和掌握就是企业当时的发展重心;自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增多的企业数量就决定了其工作重心是如何快速占领市场。在不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交通企业应该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同时立足于企业实际情况开展文化建设,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物流发展理念,从而实现规模效益。
3.改变交通企业的组织模式。城乡交通企业由于其自身的限制,导致其公司在管理模式上多采用扁平化管理方式,尽管在上传下达方面起到明显的效果,但是相对混乱的员工关系和冗杂的部门,对企业的工作效率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随着我国不断引入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交通企业应该努力呈现灵活分散、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与此同时,企业联通急需加强,道路网络与社会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可做适当共享,将战略伙伴关系稳定下来,为交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经济新常态下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1.建设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根据交通企业的发展战略而实行的选拔体系、人才培养制度等,共同构成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目的是通过激励措施、调控制度、科学规划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预期经营目标。在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格外的强调培养员工主体意识、社会意识的重要性,并给予员工一定的人文关怀,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在管理组织方面,企业领导决定是否调配和规划人才资源管理,及其如何调配和规划,并贯彻上级传达,中层、低层执行的模式,既要做好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同时也将人才培养与管理落到实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能力。
2.实现人才的信息化管理。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可以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之外,其可以创新企业的管理方式,就交通企业而言,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网络人才资源,为企业筛选人才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也有利于交通企业实现智能化管理,例如科学管理员工的绩效完成情况、工作水平等,将建设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现企业人才的优化配置。
3.完善企业—供应商—顾客产业价值链。在交通企业经营价值链中,人力资源有着较为突出的特点,即附加值高、成本低等,这些特点不仅在客户服务中有所表现,即便是在交通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中也有所体现,这就要求交通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密切协作。同时,交通企业管理者应该不仅仅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运作效率,应该兼顾内外价值链的共同提高,从而使企业—供应商—顾客的产业价值链得以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交通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和创新,既要引进创新型、知识型人才,同时也要重视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和落实,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实现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木.新经济常态下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财经界,2015,(23):348,350.
[2]刘玉,武振业,陈叶梅等.基于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科学化管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3):109-112.
[3]王璟.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分析和标准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8):73-74.
[4]姚等恒.浅析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纵横,2014,(3):286-286.
[5]徐大丰.以人为本——做好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科技纵横,2011,(22):86-86,89.
[6]黄志廷.论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J].人才资源开发,2010,(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