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多元技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l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际产业的发展,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式,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产业集群经济的新挑战。文章分析了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现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多元技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实施的具体步骤。
  [关键词]产业集群 多元技能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吴曙光(1976- ),男,湖南涟源人,湖南工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李新生(1971- ),男,湖南永州人,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湖南 株洲 41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YJA880056,项目主持人:李新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17-03
  一、产业集群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90 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的,他提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通过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使该产业在该地区的发展获得较高的生产率,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如法国波尔多的葡萄业、美国的硅谷软件产业等。我国的产业集群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如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浙江的低压电器产业等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具有较好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强大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其特殊性。
  1.产业集群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岗位结构和类型结构具有特殊性。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在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特性。如湖南株洲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集群内有电力机车厂、时代集团、广缘科技、湘依电器、南车电机等大中型企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主要是机械、电气控制类等高技术创新人才。特定的产业集群需要特定的专业人才。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具有传统优势劳动密集型和物质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集群面临巨大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正向技术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和调整,企业的各岗位出现了相互融合、交叉,技术结构的转变使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岗位结构和类型结构也作相应的改变,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创新人才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往往注重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忽视了多元技能和创新技能的培养,这样很难适应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和技术结构的升级。
  2.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具有特殊性。产业集群对专业化人力资本具有“拉力”与“推力”效应①,同时对人才流动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对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会把大量的优秀人才吸引进来;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诸多的差异,可能有更好的集群吸引他,这样就会把人才推出去。由于改革开放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人才的发展视野扩大到全国范围内甚至全球,因此人才为了追求更大的发展,往往会向经济和地理位置优越的产业集群集聚,经过反复的“推”和“拉”,使人才充分地进行流动,把优秀的人才集聚在一起,市场自动地对人才进行优化和配置,从而提高产业集群整体人才竞争力,激活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目标单一,就会造成就业的岗位过窄,选择的机会出现瓶颈。只有具有多种技能的组合,才能对就业选择显得游刃有余,才能顺利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公司、企业的顺利对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在“推”和“拉”作用下居于主动地位,不断地为产业集群经济服务。
  3.产业集群要求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是产业集群面临的重大课题。产业集群的发展转型需要努力提升集群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由低技术型向创新型转变。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决定产业集群的兴衰,决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产业集群必须依托不断延伸的产业网络,逐渐从以加工制造为主向设计研发和品牌制造为主转变,进而从工艺升级、产品升级进而转向功能升级。由于产业经济的集群化发展,生产中许多相关的工作岗位整合到一起,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协同创新,从而实现集群创新。因此,产业集群发展与创新越来越需要知识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重视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知识复合性教育,只有具有相关专业的复合性技能,才能适应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升级需要。
  二、现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国际上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渗透型”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等。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从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来看,主要有如下几种: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模式基本属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只是切入点不同。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在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尤其是在产业集群经济的背景下,这些模式很难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种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有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能力,能够及时地对市场作出分析,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调整专业招生比例,建立人才发展和预警机制,健全人才评价制度。目前,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应用技能为目标没有错,但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与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就会发现许多的异同:相同点是学校、学生和社会紧密结合,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不同。前者以实现就业、市场的需要作为导向,后者以创新作为导向;前者以应用能力为核心来建构人才培养模式,后者以创新教育、终身教育为核心来建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也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以终身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建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但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教材、师资、课程设置相关联,所以往往停留在模式设计层面,并没有实质的实施效果。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考虑,后者具有优势,当然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应用能力的高职办学理念具有优势,但社会不断发展,工作岗位往往与自己学的知识、技能不是一一对应的,从事的岗位要求变化很快,学校是愿意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还是把学生培养成主动适应社会的人才?毫无疑问,后者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毕业面临许多职业选择,如果具备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就可以选择其中最好的或最感兴趣的职业,否则学生就只能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那样去选择了,失去了职业选择的主动权,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的风险②。
  2.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性不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涉及许多因素,如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的水平、专业的设置、教材的选择、学生的来源、就业面向的单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等。人才培养的每个因素都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彼此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脱离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大背景,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他的环节都会受到制约,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直接导致职业院校的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要素的失效。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不强主要表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专业结构适应不强。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输出地为学校所在区域,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产业集群里的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业集群需要复合型高技能创新人才,专业宽度比较大,知识面较广。学习科学理论认为,在以不断变革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对劳动者而言更重要的是拥有一种能够帮助自己在不确定的、变化的新情境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劳动者的能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恰好缺少这种适应性技能。湖南株洲有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航空产业集群和服装产业集群等几个上百亿的产业集群,大量需要机械制造类、航空类和服装类的高技能人才,但湖南株洲本地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往往不能适应产业集群的发展,每年大量从外地职业院校引进人才,所以当地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职教城,整合多所职业院校的资源,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专业设置和教学设施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产业集群根据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经常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技术结构升级。这种变化没有及时反馈到职业院校,致使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类型、专业结构脱节,久而久之就出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专业结构失衡,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拥有的理论知识脱离企业实际需要。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多元技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随着国际产业的发展,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式,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产业集群经济的新挑战。根据产业集群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际,提出建立多元技能为目标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用模型图表示,见图1。
  多元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模型含义如下:一是技能与技能之间区域的大小不同,代表技能的规模、培养人数、师资队伍、教学场地等不同,并且技能的种类随市场人才类型和专业的需求变化而变化。技能1和技能2等其他技能之间可能是同一个领域,也可以是不同的领域。二是技能的培养过程不单纯以培养技能,而是以知识的复合型适应技能的要求来支撑技能的培养,知识、技能和能力组织成一定的关系,知识的复合型可以适应技能的演变,从而加强各项能力的培养。
  1.多元技能的提出。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初级技能只表示“会做”某件事,而未达到熟练的程度。初级技能如果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反复练习,动作就会趋向“自动化”,而达到技巧性技能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人才”,要求技能达到熟练程度,只有经过反复练习与实践才能达到,但随着区域集群经济的发展,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类型越来越多,要求岗位人员拥有更多的技能去适应集群经济的发展。多元技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对多种技能进行选择,经过反复实践,在多个领域里或同一领域的多种技能达到“自动化”程度的技能之和。只有拥有多元技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才更能适应产业集群经济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2.多元技能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技能是人们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练习而获得的控制动作执行的那些个体经验,即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客观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本身的执行经验。知识与技能是构成活动的调节机制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首先依赖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③。 知识与技能可以相互促进,知识能提高技能熟练的速度,同时也是改进和创新技能的武器。反之,技能的获取可以对已有知识正确与否进行验证,同时对不足的知识进行完善,对正确的知识进行巩固。知识和技能都是构成能力的因素,缺一不可,通过对专业技能相关的知识进行复合型培养,然后根据知识的复合型对相对应的技能进行熟练操作。当然这种培养是根据产业集群经济的需求和学生自己的兴趣点来进行的,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引导学生去培养。如产业集群对机械专业需求人数增多,根据以往的人数变化,学校就业部门可以判断机械专业需求人数可能呈增加趋势,如是学校在设置机械技能培养的人数和种类也相应增加。同时学校对学生进行就业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和其他因素去选择自己的技能培养种类,最终学生经过反复的实践,对各种技能达到“自动化”程度,同时也具备了相关技能的复合性,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各项要求,更能适应产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3.多元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步骤。高职院校通过如下的实施办法就可以实现以多元技能为模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具体实施办法如图2所示。
  第一,分析区域产业集群。分析产业集群主要是给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个大背景、大方向,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人才培养,而不是盲目地追求人才培养数量。产业集群的分析主要有:分析产业集群的专业需求及专业动态发展;人才需求的规模和动态发展;区域产业集群的人才技能结构需求;根据对产业集群的分析建立产业集群人才预警机制,对人才的需求做动态分析,根据需求制定学校专业招生规模和比例,相应制定多元技能的培养数量和方向。
  第二,学校招生规模分析。各职业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资源优势和专业特色。许多职业院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以至师资队伍、学校硬件条件跟不上招生规模的发展,缺乏必要的师资和硬件实施,难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只有对现有的学生规模进行分析,才能确定师资和技能的规模。
  第三,学生技能的选择。确定学生人数后,要通过建立学生技能库,对学生的技能选择种类和具体技能种类的人数进行确定,根据历史的技能选择记录,并能够判断技能选择人数的变化,确定下一年的技能培养和配置技能培养要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选择技能,可以选择多种技能进行学习和训练。
  第四,分析学校的资源。学校资源分析主要包括学校办学的优势、特色专业、场地的标准和师资的结构等,从而设置技能种类,充分分析学校教学资源以后,确定技能培养的种类和技能培养人数,然后才对选择技能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培养,真正做到学尽其能,学有所长。
  第五,多元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分析了产业集群经济的特点,从而确定学校开设的具体专业,根据学生招生规模、学生技能的选择和学校资源,从而确定技能选择人数、场地和教师。每年高职院校根据产业集群和学校招生规模等参数的变化修改该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技能培养主要在高职生毕业的当年实施,在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后,可以有效地有目的地去培养多元技能,学生掌握各技能后就能迅速适应产业集群的岗位,即使找不到非常对口的专业,也可以选择相关技能的工作岗位,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促进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多元技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产业集群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广大师生之间相互合作,也需要产业集群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反复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多元技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湖南株洲的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试点探索,在株洲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产业集群各企业的一致好评与认可,也推动了湖南株洲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胡蓓,莫莉.产业集群的人才成长机制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7(12):89.
  ②吴曙光.以人为本建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2007(4):20.
  ③咸桂彩,袁良栋.“技能”是什么[J].职业技术教育,2011(24):56.
  [参考文献]
  [1]李实.构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6(4).
  [2]李新生,傅家望,冯光.关于产业集群与发展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湖湘论坛,2005(1).
  [3]欧汉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境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4]王丽华,鲁丽.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技术人才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5]尹汉学,巫建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职业教育,2006(6).
其他文献
通过对相平面分区控制的机理进行分析,为降低系统参数整定难度,提出了控制器的一种改进措施,引入两段相平面分区控制方法。其次,给出了控制力K0′的确定方法以及两段相平面分
3~6 岁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好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所以,幼儿社会性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而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后天影响的结果,主要有社
农村信用社在发放贷款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风险,风险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的增收.文章从自然因素、债权人人因素、债务人因素和市场
新媒体是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诞生的新型媒体形态,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同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诸多优质载体和强大的支撑。随
然巴穹隆及其周源发育不同期次淡色花岗岩与不同程度变质作用,两者之间存在何种成因关联尚不清楚。为揭示这一内在联系,本文对然巴穹隆中变形的淡色花岗岩与围岩中十字石‒蓝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多元文化的发展阶段,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了贯彻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践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大学生充分享受科学健身所带来的快乐,增加生活幸福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具有学校特色的
利用JC法对66根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双向受剪承载力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规范)计算矩形截面框架柱双向受剪承载力公式的可靠性指标届。然
从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调高存贷款利率以来,国家财政在宏观调控上逐步采取紧缩银根政策。同时对于房地产行业国家也进一步加大了监管力度。在这一背景下,各个房地产开发企业
[摘要]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因此,只有坚持实践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文章探讨了地方综合类大学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来开展环境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给出了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和一些具体的做法,以期为环境微生物学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 实践教学模式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G(d)水平上对苯基亚磷酸甲酯分子的几何结构进行优化,计算了该分子的分子轨道能、键长、键角、二面角、慕利肯电荷分布及轨道电子激发态,这些分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