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供不同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想、说、做、议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因而使全体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才是教学本真的追求。
关键词:情境;实践;设疑;优化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仅参与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感悟了数学知识的魅力,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法,而且提高了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亮”起来了。
一、巧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想一想的机会,从而引出概念
一般情况下,概念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如果能通过巧设情境,给学生创造适当的想一想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气氛也会更加融洽、生动、有趣。
在“认识周长”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只蚂蚁围着一片树叶的边线,啃了一圈,最后回到起始点,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学生觉得既亲切又好玩,从而调动了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老师问“你能说说蚂蚁经过的路径吗?”给学生半分钟的思考时间,同桌交流,组织语言,然后创造机会让学生自由回答,有学生说蚂蚁沿着树叶爬了一圈,有学生说是树叶边线一圈等等。我因势利导,顺利地引出树叶周长的概念,并使学生自己延伸总结出物体周长的概念。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时候,应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境灵活地对其进行修改。
二、亲身实践,给学生写一写的机会,从而得出结论
正所谓实践出真理,实践不仅仅只是说学生动手去操作,它包含让学生在一个教学活动中充分地探索、合作与交流。只有在如此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得到真知。
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探索如何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当学生充分理解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自己先写一写,试着找3的倍数和36的因数,然后展示学习的结果,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一步步优化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1)求一个数的倍数,只要把这个数×1,×2,×3,×4……(2)求一个数的因数,只要利用乘法或除法算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一对一对找。
事实证明,由学生亲身实践、动手写一写、不断优化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说,更加深刻,更有利于理解与记忆。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失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小组成员的团结协助意识。
三、巧设错误,给学生议一议的机会,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中的重难点虽然老师再三练习,但效果还是不佳。对此,教师可以根据一些错误或矛盾的情况,让学生研究一番。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时(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后,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因此可以安排这样一题:
练习: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 )
教师先不做讲评,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请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如,为什么选项C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同样,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师生共同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让学生再次有效地反思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错误的时候,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起到“导航”的作用,才能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四、激活思维,给学生讲一讲的机会,从而优化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老师都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讲析,解决问题,如果通过有效的开放性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课堂就能“活”起来了。
例:一篮桃子连篮子重15千克,卖出一半后连篮重8千克,求篮重。
生一:根据题意可知,桃子和篮子的重量由15千克减少为8千克是因为卖出了一半的桃子,也就是说少了的重量15-8=7(千克)就是一半桃子的重量,由此可以求出整篮桃子的重量,然后用整篮桃子和筐的总重减去整篮的重量,就是篮子的重量。
先求半篮桃子重多少千克?15-8=7(千克)
再求一篮桃子重多少千克?7×2=14(千克)
最后求篮重多少千克?15-14=1(千克)
生二:这道题还可以这样想:半篮桃子和篮共重8千克,那么从8千克中去掉半篮桃子的重量,就是筐重。
先求半篮桃子重多少千克?15-8=7(千克)
再求籃子重多少千克?8-7=1(千克)
……
有些同学甚至还有其他的方法,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列式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样通过讲一讲,人人参与,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人,通过分析比较,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丰富了解题思路,拓宽了方法使用的领域。
课堂上教师大胆地留些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议一议、讲一讲,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会得到双赢,我们也会收到他们的一份精彩。
参考文献:
董燕.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中践行“六大解放”思想[J].福建陶研,2011.
编辑 谢尾合
关键词:情境;实践;设疑;优化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仅参与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感悟了数学知识的魅力,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法,而且提高了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亮”起来了。
一、巧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想一想的机会,从而引出概念
一般情况下,概念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如果能通过巧设情境,给学生创造适当的想一想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气氛也会更加融洽、生动、有趣。
在“认识周长”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只蚂蚁围着一片树叶的边线,啃了一圈,最后回到起始点,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学生觉得既亲切又好玩,从而调动了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老师问“你能说说蚂蚁经过的路径吗?”给学生半分钟的思考时间,同桌交流,组织语言,然后创造机会让学生自由回答,有学生说蚂蚁沿着树叶爬了一圈,有学生说是树叶边线一圈等等。我因势利导,顺利地引出树叶周长的概念,并使学生自己延伸总结出物体周长的概念。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时候,应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境灵活地对其进行修改。
二、亲身实践,给学生写一写的机会,从而得出结论
正所谓实践出真理,实践不仅仅只是说学生动手去操作,它包含让学生在一个教学活动中充分地探索、合作与交流。只有在如此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得到真知。
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探索如何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当学生充分理解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自己先写一写,试着找3的倍数和36的因数,然后展示学习的结果,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一步步优化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1)求一个数的倍数,只要把这个数×1,×2,×3,×4……(2)求一个数的因数,只要利用乘法或除法算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一对一对找。
事实证明,由学生亲身实践、动手写一写、不断优化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说,更加深刻,更有利于理解与记忆。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失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小组成员的团结协助意识。
三、巧设错误,给学生议一议的机会,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中的重难点虽然老师再三练习,但效果还是不佳。对此,教师可以根据一些错误或矛盾的情况,让学生研究一番。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时(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后,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因此可以安排这样一题:
练习: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 )
教师先不做讲评,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请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如,为什么选项C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同样,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师生共同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让学生再次有效地反思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错误的时候,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起到“导航”的作用,才能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四、激活思维,给学生讲一讲的机会,从而优化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老师都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讲析,解决问题,如果通过有效的开放性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课堂就能“活”起来了。
例:一篮桃子连篮子重15千克,卖出一半后连篮重8千克,求篮重。
生一:根据题意可知,桃子和篮子的重量由15千克减少为8千克是因为卖出了一半的桃子,也就是说少了的重量15-8=7(千克)就是一半桃子的重量,由此可以求出整篮桃子的重量,然后用整篮桃子和筐的总重减去整篮的重量,就是篮子的重量。
先求半篮桃子重多少千克?15-8=7(千克)
再求一篮桃子重多少千克?7×2=14(千克)
最后求篮重多少千克?15-14=1(千克)
生二:这道题还可以这样想:半篮桃子和篮共重8千克,那么从8千克中去掉半篮桃子的重量,就是筐重。
先求半篮桃子重多少千克?15-8=7(千克)
再求籃子重多少千克?8-7=1(千克)
……
有些同学甚至还有其他的方法,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列式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样通过讲一讲,人人参与,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人,通过分析比较,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丰富了解题思路,拓宽了方法使用的领域。
课堂上教师大胆地留些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议一议、讲一讲,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会得到双赢,我们也会收到他们的一份精彩。
参考文献:
董燕.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中践行“六大解放”思想[J].福建陶研,2011.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