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金钥匙”,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che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启发式”教学中,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精当地提问可以优化教学结构,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提问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初步摸索出一些提问的技巧。
  一、熟悉教材,把握学生心理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长智。教师如果想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既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促成其知识的迁移,同时对新知识和教学重点、难点有归纳巩固作用的巧问题,那么在提问前一定要非常熟悉教材,对教材做到精心研究。试想,教师如果对教材只了解了一个大概,知之甚少,体会肤浅,大而空洞,那么学生面对提问,必然不得要领,无从回答,或答非所问,所以熟悉教材应该是提问的前提之一。提问的另一个前提是把握学生的心理,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思想状况、学习方法习惯、能力与提问的质量也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老师对学生的上述心理状况缺乏深入了解,那么提问就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就无法调动,结果课堂上的师生之间不能达成共识,缺少共鸣,这种提问最终只能变成教师自问自答的设问。
  二、把握好提问的频率
  这里说的频率指的是提问的次数。教师在讲授了新知识之后,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内化、迁移是否完成等情况,往往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而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内容,以便及时查漏补缺,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把握不好提问的频率,就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假如提问频率过快,教师一讲授完新知识就接二连三地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那么,学生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消化新知识,加之思考时间有限,往往在回答问题时,要么答非所问,要么不能深入问题的实质,要么大眼瞪小眼一片哑然,要么把寻求答案的途径寄托在老师的讲解上。然而课堂上如果没有提问,只是一味地讲授、做题,教师又成了课堂的主宰,学生没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不能发表见解,展示思维成果。于是在整堂课上学生只能做听众、观众和贮存知识答案的容器了。长此以往,由于在课堂上不必动手、动口、动脑,注意力就会分散,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小,如此一来,教学质量何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何在?
  三、面向全体学生,由浅入深地提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并非教师的单边活动,而应该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吸收、理解、内化各种问题,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和自我超越性,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我们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能通过回答问题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体味参与的快感,认识自身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时难度应为中等,这样既能吸引成绩差的学生,又能吸引成绩较好的学生,从而达到整体提高,人人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
  对于提问的设计,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先简后繁,阶梯式层层推进。按照这样一个顺序,教师能省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动,可以重点突破,从重点问题入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的课文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结构严密有序的组合体,因此可以按课文本身的序来构思提问。如教《愚公移山》,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移什么山?谁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等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设计提问,使前一个问题成为后一个问题的铺垫,环环相扣,不至于思维跳跃太大,学生一下子接受不了。如果教师按段一字一句提问,学生按字句一字一句解答,学生得到的必然是零散的点滴的知识,知识如果没有序串在一起,就必然印象不深,且学无兴趣,学习效率低。
  四、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学习课文不都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我采用了增删法来提问:
  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
  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
  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中明确了原句使用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做碧水,把竹柏影比做藻荇;从问2中体会到作者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设计新颖、生动、有趣的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提出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进入不问自解的境界。这就要求提问必须新颖、生动、有趣。因为新颖、生动、有趣的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观察问题,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当好奇心转向求知欲时,学生就会主动地、坚持不懈地并努力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即便有外部刺激的干扰,学生仍会保持开放性的心态,在回答问题时敢于冒风险,并能觉察到那些与问题解决毫无关系的线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的催化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不就是因为对掉在地上的苹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吗?如教《死海不死》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3个不同含义时,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当然,要使提问新颖、生动、有趣,教师就应该特别重视提问的多角度性和多层次性,同时又要考虑到目的的单一性,导向要明确,叙述要风趣,角度要新颖小巧,要富有启发性,力避问题太直太露,最终达到培养大胆、敢于求异的现代化的人的目的。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  語文考试之后,我发现学生现代文阅读的得分率偏低。之后我找学生谈话,了解到有的同学对文章是似懂非懂,所以尽管答案写了很多,但是都没有答到点子上。为什么学生学了那么多年的语文,读高二了,连一篇文章都读不懂?  反思这个问题,我觉得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而高考语文不仅仅是考查一个人在语文学习上认真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一个人思维的深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学习上
摘 要: 对民工学生实行生活化的德育教育,把德育从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把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行为标准放在首位,使学生感到德育就在身边,就在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中。  关键词: 德育教育 民工子女 生活化    瑞安经济较发达,吸引了许多外来务工者,而务工者的子女也随着父母来到了瑞安,所以,随着民工子女的增多,“民工学校”这个新鲜名词应运而生。在我们莘塍六小里,民工子女数量占全校学
摘 要: 在政治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爱学”、“会学”、“学会”,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其积极性的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巧布局、巧用语、巧引导、巧情感等,“巧”的恰当运用定能激活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巧导入 巧过渡 巧用料 巧设疑 巧收尾    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适应新要求、探索新教法、研究新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把正确高尚的思想内容灌输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  关键词: 语文数学 思想教育 本质意义 《十八岁和其他》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的工具,是学生交际的重要手段。同时,语文还是潜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在课程体系、章节编排、知识深广度、教法学法等方面都体现出巨大的差异。高中生要积极转变观念,做好历史知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方面的“升级”,找到打开高中历史学习大门的钥匙。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学法指导 教学衔接    目前高中课程改革在我省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各个学科在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广度、教法学法等方面的变化可谓很大,而取得的成
摘 要: 离散是近年来族裔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华裔作为一个离散群体,在文化身份认同方面表现出离散文化的特点。本文从离散理论的视角研究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梦娜在希望之乡》中主人公梦娜的身份建构,试图说明任碧莲用梦娜不断变化的身份认同质疑族裔与文化身份的固定化和唯一性,从而提出华裔离散者身份建构的流变性与混杂性。  关键词: 小说《梦娜在希望之乡》 美国华裔 离散语境 身份认同 身份建构
教育部出台的《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因此众多的教师再一次投身“减时增效”的研究热潮中。而有效教学正是现代教学的起点与归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直接决定教学效果。  新课改背景下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以“三维”目标来实现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
摘 要: 当班主任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事情。作者用爱心、真心、诚心对待学生,用团社活动丰富学生、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全力以赴支持学生、心理学知识开导学生,使班级变成了一个温馨的家,学生在这个“家”健康幸福快乐地茁壮成长着。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安全感 心理学 爱学生    我是2009年3月开始学习心理学的。这源于工作中我发现学生有许多心理问题和家庭问题,我苦于有力却帮不上
摘 要: “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本科院校的主力军,研究“90后”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对于高校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0后”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受其出生、生长时期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有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心理特点 行为依赖    1.引言  “90后”是“80后”的派生词,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中国公民。如今本科院校的受教育主体绝
摘 要: 处于“职业适应期”的中职毕业生的离职率较高,频繁“跳槽”。为使学生早日适应工作环境,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学校与学生个人都要重视培养职业适应能力。学校要加强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注重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社会中实现就业、就业稳定及实现职业发展。而学生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能够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学习和掌握求职的方法,主动捕捉机会,还要学会在遇到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