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政治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爱学”、“会学”、“学会”,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其积极性的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巧布局、巧用语、巧引导、巧情感等,“巧”的恰当运用定能激活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巧导入 巧过渡 巧用料 巧设疑 巧收尾
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适应新要求、探索新教法、研究新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之“爱学”、“会学”、“学会”,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一、巧导入——引生入戏,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起到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尽快入戏,一开始就像被一块无形的磁铁紧紧吸引住一样。导入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时,我先请学生做回小老师:让两个学生分别上来演示,第一个学生不用直尺和圆规来画矩形和圆,第二个学生用直尺和圆规来画矩形和圆,在两位学生画完之后,请同学们比较,哪一位画得好,学生比较之后我们一起得出结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宪法是我们国家最大的规矩,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对本来枯燥的法律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思维闸门顿开,激发了求知欲,为讲授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巧过渡——完善知识链条,形成体系
课堂情境的转换,教学环节的关联,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其过渡必然要自然贴切。在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教师凭借一两句“穿针引线”的话,即可使整个教学过程衔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例如我在讲授“我国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时,在学生明确了享有的政治权利及其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后,巧妙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是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呢?”这样的过渡将自由和纪律的知识点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明确了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了对“风筝和线”的关系的理解:没有线的牵引哪来风筝的自由飞翔。没有纪律自由也就不会存在。这样使教材内容通畅连贯。这种自然的过渡,促进了教学过程的“紧凑性”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缺乏这种过渡,便会出现教学过程中的“冷场”和学生思维的“中断”。
三、巧用料——平淡之中有神奇
清水煮菜淡而无味,若加上适量的调料,掌握好火候,就会烹饪出美味佳肴。同样,在教学中适当加点“调料”,补充一些趣味性知识,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消化能力,如用漫画增强幽默感、直观性。例如,在讲“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都要从实际出发”这一知识点时,我运用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漫画,让学生认识到脱离实际的荒谬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可用“古诗词”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用“俗语、谚语、成语”增强教学的主动性、趣味性等,甚至可以用歌声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开发他们的智力,促进他们的学习。我在授课“集体力量大”时,插播了一首“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曲,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加深对团结是力量的源泉,自觉维护集体内部的团结等知识的理解,从而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新道理,从中受到启迪,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巧设疑——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重视设疑问题,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根据教材内容挖掘藏在教材背后的“潜台词”,抓住“教眼”,恰当地处理设疑,这是深化教材、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我在讲授“自觉履行环保义务”时先出示了多媒体事例“一位地质工作者的见闻”:一次,中美联合在喜马拉雅山进行考察,一位司机将一个啤酒瓶扔在车下,同行的美国专家见后,弯腰将瓶子捡起来放回车里,司机再次见到瓶子时,不知缘由,又将瓶子扔到车下,再补上一脚踢到车底下。这位美国专家见到后,又钻到车底下捡,他身高体胖,弯腰都很费力,可他最后终于将瓶子捡了起来,重新放回到车里。在学生看得意犹未尽时,我便问:“这位司机为什么一而再地将瓶子扔掉?”“美国专家为什么一而再地将瓶子捡起来呢?”“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呢?”“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该怎样履行环保的义务呢?”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思维活跃,各抒己见,课堂顿时又掀起了高潮,最终得出结论:我们在生活中要增强环保意识,认真落实环保行动,共同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在讨论中有的学生甚至提出学校该指定怎样的制度,我们在生活中某些方面该怎样做的建议。这样的课堂设疑,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的重点难点,而且训练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巧收尾——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重在点睛。”在课堂教学中这“口”同样难“收”,“睛”也同样难“点”,这是因为它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一堂课虽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结尾草率收场,就会功亏一篑。好的结尾必须圆满有力,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结尾方式各种各样,教师可根据具体要求而设计,如概括式、悬念式、激发式,或运用故事使情感升华等方式。例如,在“坚强的意志”这一课结束时,我讲了柏拉图的故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要求他的弟子每天做若干甩手动作,一直坚持下去,许多年后,坚持下来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柏拉图,有成就的柏拉图和他的老师一样,也成了伟大的哲学家。可见,一切成功源于坚持,意志总是在残酷无情中坚强,同学们坚持理想和信念,坚持求知和做人,坚持探索和攀登,去完成时代赋予的崭新使命吧!当你走向生活的时候,不要犹豫,不要回顾,虽然足迹留在后头,但更富有现实意义的生存智慧还在前头。”我相信这样的课堂收尾能与学生达成共识,互相沟通,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也顺利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回味无穷。
总之,课堂教学的“巧”还有很多,如巧布局、巧用语、巧引导、巧情感等。在思想政治课中,要想做到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以生动的事例教育人,以灵活的教法吸引人,以情动人,以事感人,就必须把课堂上活,而“巧”的恰当运用定能激活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巧导入 巧过渡 巧用料 巧设疑 巧收尾
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适应新要求、探索新教法、研究新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之“爱学”、“会学”、“学会”,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一、巧导入——引生入戏,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起到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尽快入戏,一开始就像被一块无形的磁铁紧紧吸引住一样。导入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时,我先请学生做回小老师:让两个学生分别上来演示,第一个学生不用直尺和圆规来画矩形和圆,第二个学生用直尺和圆规来画矩形和圆,在两位学生画完之后,请同学们比较,哪一位画得好,学生比较之后我们一起得出结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宪法是我们国家最大的规矩,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对本来枯燥的法律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思维闸门顿开,激发了求知欲,为讲授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巧过渡——完善知识链条,形成体系
课堂情境的转换,教学环节的关联,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其过渡必然要自然贴切。在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教师凭借一两句“穿针引线”的话,即可使整个教学过程衔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例如我在讲授“我国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时,在学生明确了享有的政治权利及其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后,巧妙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是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呢?”这样的过渡将自由和纪律的知识点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明确了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了对“风筝和线”的关系的理解:没有线的牵引哪来风筝的自由飞翔。没有纪律自由也就不会存在。这样使教材内容通畅连贯。这种自然的过渡,促进了教学过程的“紧凑性”和学生思维的“连贯性”,缺乏这种过渡,便会出现教学过程中的“冷场”和学生思维的“中断”。
三、巧用料——平淡之中有神奇
清水煮菜淡而无味,若加上适量的调料,掌握好火候,就会烹饪出美味佳肴。同样,在教学中适当加点“调料”,补充一些趣味性知识,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消化能力,如用漫画增强幽默感、直观性。例如,在讲“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都要从实际出发”这一知识点时,我运用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漫画,让学生认识到脱离实际的荒谬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可用“古诗词”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用“俗语、谚语、成语”增强教学的主动性、趣味性等,甚至可以用歌声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开发他们的智力,促进他们的学习。我在授课“集体力量大”时,插播了一首“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曲,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加深对团结是力量的源泉,自觉维护集体内部的团结等知识的理解,从而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新道理,从中受到启迪,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巧设疑——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重视设疑问题,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根据教材内容挖掘藏在教材背后的“潜台词”,抓住“教眼”,恰当地处理设疑,这是深化教材、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我在讲授“自觉履行环保义务”时先出示了多媒体事例“一位地质工作者的见闻”:一次,中美联合在喜马拉雅山进行考察,一位司机将一个啤酒瓶扔在车下,同行的美国专家见后,弯腰将瓶子捡起来放回车里,司机再次见到瓶子时,不知缘由,又将瓶子扔到车下,再补上一脚踢到车底下。这位美国专家见到后,又钻到车底下捡,他身高体胖,弯腰都很费力,可他最后终于将瓶子捡了起来,重新放回到车里。在学生看得意犹未尽时,我便问:“这位司机为什么一而再地将瓶子扔掉?”“美国专家为什么一而再地将瓶子捡起来呢?”“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呢?”“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该怎样履行环保的义务呢?”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思维活跃,各抒己见,课堂顿时又掀起了高潮,最终得出结论:我们在生活中要增强环保意识,认真落实环保行动,共同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在讨论中有的学生甚至提出学校该指定怎样的制度,我们在生活中某些方面该怎样做的建议。这样的课堂设疑,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的重点难点,而且训练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巧收尾——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重在点睛。”在课堂教学中这“口”同样难“收”,“睛”也同样难“点”,这是因为它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一堂课虽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结尾草率收场,就会功亏一篑。好的结尾必须圆满有力,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结尾方式各种各样,教师可根据具体要求而设计,如概括式、悬念式、激发式,或运用故事使情感升华等方式。例如,在“坚强的意志”这一课结束时,我讲了柏拉图的故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要求他的弟子每天做若干甩手动作,一直坚持下去,许多年后,坚持下来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柏拉图,有成就的柏拉图和他的老师一样,也成了伟大的哲学家。可见,一切成功源于坚持,意志总是在残酷无情中坚强,同学们坚持理想和信念,坚持求知和做人,坚持探索和攀登,去完成时代赋予的崭新使命吧!当你走向生活的时候,不要犹豫,不要回顾,虽然足迹留在后头,但更富有现实意义的生存智慧还在前头。”我相信这样的课堂收尾能与学生达成共识,互相沟通,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也顺利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回味无穷。
总之,课堂教学的“巧”还有很多,如巧布局、巧用语、巧引导、巧情感等。在思想政治课中,要想做到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以生动的事例教育人,以灵活的教法吸引人,以情动人,以事感人,就必须把课堂上活,而“巧”的恰当运用定能激活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