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师魂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ux1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2年有什么?破布鞋,掉色西装;22年有什么?米饭馒头酸菜汤;22年有什么?每每工作到夜深。如果不是媒体的“热心”,汪金权老师可能永远不为外界所知。他从城市名校调到农村中学,只是觉得“山区需要我”;他无私地帮助贫困学生,只是因为“学生需要我”。他是儿子、是丈夫,也是父亲,他多想好好照顾家人,可往往难以兼顾。相对于大学同学的成功和潇洒,他显得寒酸和木讷。但是物质的贫穷丝毫不影响精神的富有,只要与学生在一起,他就那么挥洒自如,那是发自内心的幸福。
  汪金权坚守清贫,甘做“萤火虫”,为山区孩子点燃希望的灯,照亮前进的路。他放飞的是孩子的梦想,托起的是山乡的未来。他默默奉献,从不求回报,不图名利,恪守师魂。
  
  走进大山倾真情
  
  1963年,汪金权出生于大别山区的蕲春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983年,他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著名的黄冈中学任教。有一天,汪金权前往蕲春四中看望老师顾凤鸣。四中在该县北部山区,与安徽交界,条件艰苦。交谈间,顾老师叹气说:“四中条件太差,留不住老师,也招不到好学生。”汪金权说:“那我调过来。”顾老师以为他随口说说,没想到,第二年汪老师真的调了过来。这一呆就是22年。22年里,该校从最初8个班级、10余名老师和几排平房,发展到今天30多个班级,100多名老师,并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前每年仅有数人考上大学,如今每年有数百名学生上大学。“没有汪老师的苦心坚守,就没有四中的今天。”这是四中老师们的一致评价。
  汪老师是该校中老年教师中唯一没有房子的人,多年来租住在学校宿舍。他的七旬老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以及弱智的小儿子,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原来,22年来,汪老师几乎把工资的大部分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以后,这些孩子们的学费从他工资里扣,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而这些垫付的钱,数目到底有多少,学生还了或是没还,汪老师从不介意。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这么多年来他资助学生的金额累计超过10万元。
  汪老师对学生的好是出了名的。无论谁遇上困难了,谁没有钱了,不管是不是他班级的,只要学生找来了,汪老师每回都是有求必应。去年11月,高一(10)班的王启要买学习资料,可家里拿不出钱来,听同学说学校的汪金权经常资助学生,内向的王启萌生了找汪老师借钱的想法,可他并不是汪老师班上的学生,汪老师也没带过他的课,怎么开口?“我趁汪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的时候,走了进去,站在他身边。汪老师抬头发现了我,问我有什么事。我低着头说,汪老师,我要买资料,家里没钱……汪老师‘哦’了一下,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给我,‘拿去买资料吧,好好学习!’”自始至终,汪金权连他的名字都没问。更多的时候,是汪金权知道贫困生的情况后,主动资助学生。去年10月,他班上的学生鲁红艳在作文中提到:妈妈的腿摔伤了,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汪金权看完作文后给了她200元;今年3月的一个中午,汪金权看到班上的学生吴晶晶坐在教室里没出去吃饭,得知吴晶晶家庭困难,生活费没着落时,当即掏出100元……
  “他是改变我命运的人!”正在辽宁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的研究生汪洪奎说。迄今为止,他接受了汪老师长达10年的资助,也因此成为汪金权所记得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受助学生。“从高三到现在,包括学费和生活费,汪老师已资助我7万多元。汪老师虽然不是我的亲生父母,却胜似亲生父母……”汪洪奎哽咽地说。鲜为人知的是,为了不让这个好读书的学生分心,汪金权甚至连他的家人也一起资助,他曾两次带病重的汪洪奎母亲到武汉看病,并垫付了医疗费。
  不仅如此,他还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学习和生活。2002年以前,汪老师还是住在学校的平房内时,条件非常艰苦,房间窄小的只能摆下一张短小的木床,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汪老师的房间内依然有几口学生用的木箱。2002年,汪老师搬进了集资楼,于是在汪老师的宿舍内,简陋的房间内更多的摆满了学生们的高低床和学习书籍。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最多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宿舍。他把自己的全部空间和时间,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
  22年来,汪老师亲手培养了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如今,学生们分布于全国各地,很多人成为单位的骨干。他们中的很多人家庭都十分贫穷,汪老师对他们的资助,不仅改变了他们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他们家庭的命运。
  
  扎根山里铸师魂
  
  “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汪金权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在汪金权宿舍的书架上,摆放着一张他珍爱的照片,那是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时全系师生的合影。斑驳的照片中,24岁的汪金权眉清目秀,意气风发。坚守山村22年,如今满头的黑发染尽霜花,昔日年轻的面庞也刻满了沧桑。
  谈及家人,汪金权潸然落泪。
  家中上有70岁老母亲,妻子生下小儿子后忽然患上了精神病,时好时坏。小儿子三岁时因一场高烧未及时医治,变成智障。大儿子汪品超去年刚跨入大学的校门。本来汪金权是家中的顶梁柱,但一直以来,都是老母亲带着丧失了劳动力的妻子和小儿子在老家勉力支撑。
  对家人照顾不周,是汪金权心底最不愿触及和示人的伤痛。
  大儿子的高中是在黄石七中宏志班度过的,那是自己的大学同学、黄石七中校长叶甲友对他的体谅和帮助。不想汪金权还给老同学出了更大的难题,请他接收几名蕲春的学生进七中的宏志班,叶甲友不忍让老同学失望,“照单全收”了。大儿子考上大学时,汪金权却拿不出那1万多元的学费。还是叶甲友找了几位企业家赞助,汪品超才得以圆了大学梦。
  妻子发病最厉害的时候,汪金权曾把她接到学校照料了两年。那时候还是住在学校的一排平房里。隔着四五间房处,住着教师家属小张。她回忆,“老汪是个极细致极耐心的人,无论他爱人怎么胡闹,从没见他发火。一次,他爱人拿走了我放在窗台上的雨伞,他给我送过来。他爱人一连拿了5次,他就一遍遍送了5次。他就像哄孩子一般哄着他妻子。”
  他不是没有走出山区的机会,也不是没有到名校任教的能力,他完全可以作出更多更好的选择,但是,他放弃了。
  22年来,他扎根蕲北山区,坚守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任劳任怨;22年来,他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工资,资助无数贫寒学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汪金权老师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他朴实而又真诚的奉献精神,无私而又淡泊的高尚人格感动着荆楚大地,涤荡着人们的心灵,被盛赞为“大别山师魂”。
  得知汪老师的事迹后,许多单位和个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而对于这些慰问金,汪金权都是一笔笔用信封装好,标明日期,交给学校。汪金权说:“我相信大家捐款的初衷是希望这些钱都用到实处,不属于我个人。”为了切实减轻汪金权的经济负担,大儿子汪品超就读的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决定免除其读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还有热心企业资助了汪品超2万元的生活费。日前,汪品超拿出1万元爱心款去帮助身边的贫困同学。
  荣誉纷至沓来。今年,汪金权老师获得“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湖北省师德标兵”、“湖北省道德模范”、“人民满意教师”称号,还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面对众多的荣誉,汪金权很平静地说:“我之前是一个普通老师,现在还是一个普通老师,课堂才是体现教师价值的地方。我虽然资助了部分学生,但我不是一个慈善家,我做的事太少,获得的回报却太多太多。”
  但是,作为一个曾跟汪金权同事9年的教师,我要说,他的荣誉不是来得太多太快,他的获奖,实在是名符其实,众望所归。
  
  创新教学显成效
  
  汪老师不仅为人善良,师德高尚,教学上更是一把好手。
  在四中,当进入高三,所有的科任老师都一改往日轻松自如的教学风格,反以如临大敌之势,神经绷紧之姿,以点到面的按部就班提炼知识要点,将一张张“黄冈密卷” 或冠以测验或冠以模拟考试之名,似雪片般的飘向那些备考的考生,让学生在题海中掌握知识点,在无数次模拟考试中演练提升,置身其中,全是劳心劳力之苦,让人身心憔悴。
  据此,汪老师却似乎是反弹琵琶。他一改其他语文老师从字﹑词﹑句﹑阅读﹑作文分类复习的填鸭式模式,而是在正常的讲课﹑测验﹑模拟考试之外,“不按章法”的训练学生的语文鉴赏、文字应用、书面表达的技能。
  高三开学之初,每次开课前十多分钟,他会先抄上几首千家诗,并做简短的鉴赏,让学生在无形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而这恰恰又与高考所考查的诗词鉴赏密切关联;某个晚自习,当学生略显疲态时,他会在教室打开收音机,让学生收听来自省城集鉴赏休闲﹑极具语文修养的广播节目,让学生在紧张复习之余,调节神经,于放松中感悟语言的魅力。至今,在网络信息铺天盖地﹑无所不包,甚至资讯过剩时,他依旧保留了那在夜深人静通过广播,收听语言谈话节目的习惯,并不曾间断。
  某堂课上,当主要教学任务完成,还未到下课时间时,他会给学生朗读一篇或来自《读者》或《杂文报》或其他报刊上他自认为不错的文章,与学生一起分享,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甚至,在兴致盎然之时,他会给学生讲述某名胜古迹的一幅对联,某文人墨客在某地留下的一幅墨宝,某名流贤达的轶闻,如数家珍的分享他大学时代的美好生活,甚至他对阴阳五行探索中所感悟的哲理,每当谈论这些教学之外的知识时,他总是异常的兴奋。如此种种,他的语文课,向来不曾单调和枯燥,而是让学生回味和期待。
  汪老师讲课生动有趣。他的语文课让学生轻松乃至成了一种放松的享受。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陈卓彬等20多名学生作文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奖,100余名学生的千余篇诗文习作在《语文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发表。
  汪金权,他是个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深受学生敬佩的好教师!
  毛主席在赞扬雷锋同志时说过一句话:“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那么,我也想用一句话和同仁们共勉:“作为一名教师,爱我们的事业并不难,难的是用一辈子的时间,而没有懈怠的时候”。 学习这种精神并不是掏出几元钱资助几个贫困的学生那么简单,需要我们把心灵进行凤凰涅槃般的净化,摒弃那种随波逐流的功利私欲,重拾我们当初的理想与激情,从而实现一个教师的人生价值。华中师范大学的马校长说:“我们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应以师德为先。汪金权是华中师大的骄傲,要让他的动人事迹成为师范生教育的生动教材,让这种红烛精神为这些未来教师的人生导航。”
  汪金权,大别山师魂!
  (作者单位:湖北蕲春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萧田
其他文献
估算具有快捷、实用、相对准确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估算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验证结果的一项很好的手段,能应用于平时检查计算、分析一些我们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和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现实的低段教学中,一方面由于低段学生数学学习刚刚起步,数感刚刚建立,所以大部分学生不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应当选择用估算,没有形成自主的估算意识。另一方面从教材编排的情况来看,给教师提供的直接教学素材无非是一些计算题中的估
这天,有一栋房子发疯了。这是一栋刚建好的房子,可能在建这栋房子的时候,开发商买材料买成了发疯的材料,有一个管理者看到了,他想给老板讲,可是老板说:“这可是花了大价钱才买回来的,怎么可能是发疯了的呢?”他只好听老板的话叫工人们用老板买回来的材料建房子了。   过了几天,房子建好了,人们都要搬进来住了,可是,只要有人站在面前,房子就会往后退。人们都很生气,到开发商老板那儿投诉。可是老板走到那里,房子
【摘 要】等号是数学领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符号,它既是表示得出运算结果的符号,也是表示等价关系的符号。很多时候,等号的这两种含义相伴相随,不需要明确区分。但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等号只表示得出运算结果,却不表示等价关系。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引发认知冲突以及进行推理验证,先逆推验算结果,再说清道理,从而理解等号的含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等号;等价关系;带余除法  在小学数学中,学生是在一
【摘 要】前测表明,在事先不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98名学生中,只有4人通过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成功探究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多数学生很难明白和想到看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为了让大部分学生真正经历探索与发现的全过程,教师可设计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材料,让学生充分探索,有所发现,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整除;教学;策略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整除”概
【摘 要】“正确运算”是反映运算技能形成和掌握运算法则的重要标志,主要包括运算结果的正确性、运算程序的规范性、运算速度的标准性。以整数笔算为例,可从“现状解析,聚焦研究要点;构建方案,明晰测评过程;数据解读,剖析笔算难点”三个方面,对“正确运算”水平进行调查设计和结果分析。  【关键词】运算;调查;教学  一、现状解析,聚焦研究要点  整数笔算是“数的运算”的基础,人教版整数笔算内容编排在二至四年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逐渐成为当前教师重点关注的热点,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数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和发展数感。下面笔者以“数一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一些想法。  一、 数与“形”相结合,建立数感  【片
【摘 要】“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课堂教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两个问题,教师正确把握数学本质、实证研究学生学情是破解这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对正、反比例意义的数学本质教学进行了梳理与思考,运用前测与后测对学生学习正、反比例的认知起点和思维障碍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求探索基于本质把握和学情研究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本质;学情研究;教学策略;正、反比例  刘加霞教授撰写的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通读了《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年第11期文章之后,感受到每一篇文章充满着智慧和艺术,并引起笔者深深的思考与感悟。特别是郑倩老师和郜舒竹教授撰写的《数学学习中的直觉与误解》(见第4至5页),引用了丰富的国外文献,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并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使研究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问题描述客观,贴近数学学习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笔者感触颇为深刻。  触动1:有一种错叫直觉
十年。  敲下“十年”这个词,缘起教育部绘就的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蓝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宏观事业,是系统工程。而我,一个一线教师,如何在这个大背景下“远谋”自己的十年专业成长之途?  十年?  十年后,我将年届50岁。圣哲孔老先生谆谆告诫:“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十年正是我从“不惑”走向“知天命”的十年,这是一个遥远的路途。这个遥远的路途我
【摘 要】将策略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充分地“凸”出来,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的关键是做实、做足和做好过程。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数学思想的价值。其次,要找到策略中隐含的最主要的数学思想。再次,要设计精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策略“诞生”的过程,并通过回顾、反思和交流等,让数学思想“凸”出来。最后,要在不断地运用中强化体验,深化认识,从而以数学思想的教学带动数学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寻找思想;经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