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小议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_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对诗歌提出较高要求,所以语文老师在讲授诗歌时不应以讲解为主,而应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让学生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达到这些目标。
  关键词:高中 语文 诗歌 美读法 活动法 专题法
  分析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是诗歌。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
  在诗歌教学中有一些想法,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視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偏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动乱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的真正享受。
  一位著名文学家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
  三、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诗歌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
  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作者单位:高阳中学 )
其他文献
摘要:“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妙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关键词:语文;阅读;领略内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
期刊
摘要:几何,对大部份学生来说学起来都感到吃力,特别是几何中的证明与求解,很多学生表现为不知如何书写,逻辑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或者不知如何分析,如何入手解题等。如何提高学生的几何的书写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尽快入门,学好几何?现就这一问题,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初中数学 几何 教学  一、展示几何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讲解数学教材中的公理、定理以
期刊
摘要: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主要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这种形式在物理思维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对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谈一点体会。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好奇心 思维效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
期刊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有独创性。”实践证明,创造性乃是教学艺术的又一大特点。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毕加索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家”,就在于他从不重复别人,也不肯重复自己,他的艺术生命是旺盛的、永恒的。  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具有高度发展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培养这种创造型的人才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行的,必须改变教学理念,依赖创新性教学。  语文是一门人为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
期刊
摘要: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从各方面入手,調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因材施教,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其创新潜能,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大胆创新,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鼓励质疑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和优化教学内容,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今新课改的前沿下,在高中化学
期刊
刘兆吉在《美育心理学》中说:“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当施教者的教师以审美的方式向受教者学生呈现审美对象,使学生的内心产生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陶冶身心,启迪智慧。具体而言,语文教育的审美教育就是教师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实施美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对学生施加审美影响,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可以说,美育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
期刊
小学作为我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我们一生所起重要作用无可厚非,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这一抽象的名次解释为:走出校门学生们身上所剩下的东西。作为初为人师的我肤浅的理解为:这大概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学生身上所转化的能力吧。  1、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和谐班级氛围,让班级充满气息和
期刊
摘要:在人的个性品质中,既有惰性、保守性、依赖性等不良个性晶质,也有独立性、开拓性、进取性、坚定性等积极个性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人个性培养中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抑制消极个性品质,激发积极个性品质。在个性品质形成期的高中生,很容易出现个性品质的偏差,身为政治课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学生终身好就业、就好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政治 个性品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诠释了新的教育理念,做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自己的实际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不断总结,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较为深刻认识。课堂教学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阿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学生的主体性能否充分发挥又在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
期刊
摘要:新时期既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无限生机,又使学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挑战。社会变迁所造成的旧价值观念逐步解体,新的价值观念尚未有效重构,在一定程度上又使学校德育陷入了迷惘,这些困惑、迷惘,不仅反映在理论上,而且也反映在学校德育的具体实践中。面对诸多困惑,我们认为,学校德育除了应着力解决学生的道德认识问题,更为重要的,还要多角度强化对学生的道德实效,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德育观 信 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