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在产学研结合问题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形成了大量有效的研究和实际中的广泛推行,有的已卓有成效。但目前我们分析和应用的仍多停留于表层问题上。注重产学研结合方式方法上求新意,忽略了梳理这一体系中的“原点”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师生的双重教育才是形成产学研良性发展轨道的根本性问题,它是教育回归素质教育的长期性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 教师功能定位新模式 学生人力资源新模式
当前企业和高校注重各种形式上的合作办学,以及派学生深入企业搞各种调研和实践环节上的学习和操作,这些无疑对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推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有个非常突出的现象,那就是企业依然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困惑,而学生也依然在个人的职业生涯道路中迷茫徘徊,在不断的跳槽中寻找个人的未来职业方向。这使得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教育是不是真正适合企业需要?企业需要的人才须具备哪些必备素质?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比较中,企业更注重的是什么?如何能避免在产学研结合中的短期效应,形成长期化的良性运行轨道。其中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头绪中,哪些是根本性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产学研结合办学中最终问题是什么?寻求师生回归素质教育的本源,探讨在产学研结合办学中,师者和学者通过哪些具体的模式来达到长远和根本的教育目标,是我研究的主旨。而这一点恰恰正是企业对人才需求中的核心要素。
关于产学研结合的理论依据问题,我整理了目前学界的主要观点。主要有德国早期的劳作教育思想,美国早期的实用主义哲学与教育思想,技术创新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知识经济以及三螺旋模式等主要理论。本文侧重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在此构架上分析师生双向教育的新模式。
一、构建高校教师功能定位的新模式
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表明:当代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目的及人才培养的标准已经发生改变,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对大学生的全方位教育,注重合作教育在发展学生兴趣、爱好、能力、专长和人格方面的价值。我国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基本停留在学校为企业做些培训工作、简单的技术服务,企业仅为高校提供实习场所。即以企业为技术的需求方,高校为供给方,进行简单的技术与人力的转移,学生仅集中于一两个专业对口的部门进行工作,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围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所需的各要素,开展包括知识、技术、人才、信息、资产和管理在内的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规范化、内容广泛的合作教育。确立“全人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能够面对复杂变幻的实际环境,能够协调、应变、计划、组织的复合型人才,应该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和环境,多个社会生活领域和部门工作,而不仅仅是完成理论指导,或者最多只是给予某一方面的实践教育。教育中教师的作用甚为关键,为此,需构建教师功能定位的新模式。
不同的职业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内容。职业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态度和价值评价体系,对一个人职业目标的选择和职业情感的激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外很多相关研究的结论也表明:职业价值观与工作结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教师职业是一个具有独特劳动对象,独特劳动过程,独特劳动价值和独特评价标准的社会性职业。“教师承担的诸种角色及其表现,使得教师的思想、态度、行为、价值取向等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征,成为一种相对独特的文化形式。”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主要通过教师的职业理念和人文素养表现出来。它主要解决教师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价值体系进行教育实践的问题,不仅影响着其精神层面上的从教理念,还影响到其行为层面上的教师职业修养和行为规范。
大学教师是履行大学责任的主要群体。大学教师责任不仅受学校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也同样受教师个人特点、特长的影响和制约。在一般意义上,高素质的大学教师应该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宽广的学术眼光;要善于传授知识,教书育人;要善于学习并有及时发现新问题的敏锐思维和善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品质,还必须善于与人合作、共事和沟通,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但事实上,由于各人的主观情况及其不同的社会经历、家庭环境、教育背景诸多因素所决定,每个教师的特点和特长一般是不同的,他们有的长于研究,有的长于教学,有的长于知识创新,有的长于知识应用,有的长于组织管理,有的长于社会沟通。同时,各自的学术风格、学术习惯也各有特点。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任何一所大学甚或其中任何一个学科专业的教师,一方面确实都肩负着共同的大学责任,另一方面每个人对大学责任的履行,又必定各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以及相应的风格和特点,并且每个人对他人的特点和风格可以借鉴和汲取,却无法照抄和照搬。在履行大学责任的主要群体意义上,一所大学社会责任的履行、社会功能的发挥,依靠的是每个教师不同风格、特点与特长的充分发挥和整合。
教师是实现产学研结合办学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教育要求教师具备精专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但是这在新时代的素质教育下,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我们对教育提出的挑战了。学生是教育的产品。这对培养学生的教师就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产学研办学思路下,教师不仅要能够上好课,而且必须要具备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即教师+某个专业技术职称+职业指导的专门人才。即“三师型”教师队伍。
这就意味着,对于教师来说,他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并且注重自身除了专业之外的人文素养的积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奠定他们将来从事工作的基础,并将这一使命渗透到教书育人的点滴工作中。因此,注重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的提高,注重培养教师自身的育人能力,成为产学研结合办学中必要的环节。
二、构建高校学生人力资源的新模式
高校学生无疑是人力资本中的核心因素。而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表现如下:
第一,知识转化率低
当前学生具备的能力与企业对学生要求的“学历+经历”,有很大差距。
第二,素质能力不足
当前大学生中普遍缺乏良好的素质,如敬业精神、诚信品质、责任意识、参加工作后迅速适应工作需要等。就业过程中,诚信品质的缺失---违约现象屡见不鲜。
第三,就业心理偏差
据网上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中60%的人存在沟通障碍,性格内向,集中表现为:焦虑、从众、依赖、自卑、嫉妒、攀比等。
第四,缺乏清晰的职业目标
就业观过于理想化。
由此可见,在产学研办学思路下,建立新型的高校学生培养模式成为重中之重。
因此要建立:
第一,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第二,人才培养机制和运行机制
第三,全面的素质教育能力的实施
第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具体来说,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吻合产学研办学体系。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取得证、级。高才低能的学生在实践中逐渐被淘汰。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就相当于建设一栋大楼不能没有具体的框架设计而胡乱堆砌。
人才培养的机制和运行机制主要侧重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教学计划、实习计划、还有实训模式的建立等根据办学模式的改变,要及时调整和修改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逐渐形成具有自身办学特点的人才培养较成熟的运行机制。
大学生就业的深层次问题还是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生对于企业的价值和研究的能力,以及他自身在职业发展规划中的综合素养都成为他日后在企业中成败的核心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和能力,一直是教育中最为关注和探求的难点。这要求学校必须立足长远,不能急功近利。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竞赛、科研、大学生创业、全国数学建模等等方式来实施规划。教学管理上,按需培养,因材施教,建设开放式实验中心,要求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科学研究训练”课程,在高年级学生中鼓励争取国家级和校级“实验创新训练计划”和“业余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等。
不可否认,产学合作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但是,目前产学合作多半是为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并没有考虑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从而造成了诸多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的创新构建。
大学生生涯辅导是指以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以生涯发展过程为着眼点,在生涯辅导或心理咨询专家的帮助下,明确自我生涯发展的方向,正确理解、整合,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去解决生涯发展中的各类问题,从而获得自己生涯的良好适应与发展。
具体做法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心理咨询,职业咨询和规划设计,专家讲座,体验式生涯辅导等。
基于此,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势在必行。
一是引导大学生慎重选择专业
二是帮助大学生理性地自我定位
三是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能力
四是树立正确职业观念
参考文献:
[1]李鹏飞: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发达国家大学教育特点与启示[J]. 文教资料, 2009,(14)
[2]段妍妍:高等职业院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3]常小勇: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02)
[4]林卉 赵长胜,苏艳芳:几种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及理性思考[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3) .
[5]刘须群 陈星: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综述[J]. 江西社会科学, 2002,(12)
[6]王娟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 科技与管理, 2005,(04)
[7]秦旭 陈士俊:美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 科学管理研究, 2001,(03)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 教师功能定位新模式 学生人力资源新模式
当前企业和高校注重各种形式上的合作办学,以及派学生深入企业搞各种调研和实践环节上的学习和操作,这些无疑对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推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有个非常突出的现象,那就是企业依然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困惑,而学生也依然在个人的职业生涯道路中迷茫徘徊,在不断的跳槽中寻找个人的未来职业方向。这使得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教育是不是真正适合企业需要?企业需要的人才须具备哪些必备素质?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比较中,企业更注重的是什么?如何能避免在产学研结合中的短期效应,形成长期化的良性运行轨道。其中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头绪中,哪些是根本性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产学研结合办学中最终问题是什么?寻求师生回归素质教育的本源,探讨在产学研结合办学中,师者和学者通过哪些具体的模式来达到长远和根本的教育目标,是我研究的主旨。而这一点恰恰正是企业对人才需求中的核心要素。
关于产学研结合的理论依据问题,我整理了目前学界的主要观点。主要有德国早期的劳作教育思想,美国早期的实用主义哲学与教育思想,技术创新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知识经济以及三螺旋模式等主要理论。本文侧重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在此构架上分析师生双向教育的新模式。
一、构建高校教师功能定位的新模式
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表明:当代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目的及人才培养的标准已经发生改变,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对大学生的全方位教育,注重合作教育在发展学生兴趣、爱好、能力、专长和人格方面的价值。我国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基本停留在学校为企业做些培训工作、简单的技术服务,企业仅为高校提供实习场所。即以企业为技术的需求方,高校为供给方,进行简单的技术与人力的转移,学生仅集中于一两个专业对口的部门进行工作,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围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所需的各要素,开展包括知识、技术、人才、信息、资产和管理在内的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规范化、内容广泛的合作教育。确立“全人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能够面对复杂变幻的实际环境,能够协调、应变、计划、组织的复合型人才,应该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和环境,多个社会生活领域和部门工作,而不仅仅是完成理论指导,或者最多只是给予某一方面的实践教育。教育中教师的作用甚为关键,为此,需构建教师功能定位的新模式。
不同的职业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内容。职业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态度和价值评价体系,对一个人职业目标的选择和职业情感的激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外很多相关研究的结论也表明:职业价值观与工作结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教师职业是一个具有独特劳动对象,独特劳动过程,独特劳动价值和独特评价标准的社会性职业。“教师承担的诸种角色及其表现,使得教师的思想、态度、行为、价值取向等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征,成为一种相对独特的文化形式。”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主要通过教师的职业理念和人文素养表现出来。它主要解决教师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价值体系进行教育实践的问题,不仅影响着其精神层面上的从教理念,还影响到其行为层面上的教师职业修养和行为规范。
大学教师是履行大学责任的主要群体。大学教师责任不仅受学校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也同样受教师个人特点、特长的影响和制约。在一般意义上,高素质的大学教师应该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宽广的学术眼光;要善于传授知识,教书育人;要善于学习并有及时发现新问题的敏锐思维和善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品质,还必须善于与人合作、共事和沟通,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但事实上,由于各人的主观情况及其不同的社会经历、家庭环境、教育背景诸多因素所决定,每个教师的特点和特长一般是不同的,他们有的长于研究,有的长于教学,有的长于知识创新,有的长于知识应用,有的长于组织管理,有的长于社会沟通。同时,各自的学术风格、学术习惯也各有特点。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任何一所大学甚或其中任何一个学科专业的教师,一方面确实都肩负着共同的大学责任,另一方面每个人对大学责任的履行,又必定各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以及相应的风格和特点,并且每个人对他人的特点和风格可以借鉴和汲取,却无法照抄和照搬。在履行大学责任的主要群体意义上,一所大学社会责任的履行、社会功能的发挥,依靠的是每个教师不同风格、特点与特长的充分发挥和整合。
教师是实现产学研结合办学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教育要求教师具备精专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但是这在新时代的素质教育下,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我们对教育提出的挑战了。学生是教育的产品。这对培养学生的教师就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产学研办学思路下,教师不仅要能够上好课,而且必须要具备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即教师+某个专业技术职称+职业指导的专门人才。即“三师型”教师队伍。
这就意味着,对于教师来说,他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并且注重自身除了专业之外的人文素养的积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奠定他们将来从事工作的基础,并将这一使命渗透到教书育人的点滴工作中。因此,注重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的提高,注重培养教师自身的育人能力,成为产学研结合办学中必要的环节。
二、构建高校学生人力资源的新模式
高校学生无疑是人力资本中的核心因素。而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表现如下:
第一,知识转化率低
当前学生具备的能力与企业对学生要求的“学历+经历”,有很大差距。
第二,素质能力不足
当前大学生中普遍缺乏良好的素质,如敬业精神、诚信品质、责任意识、参加工作后迅速适应工作需要等。就业过程中,诚信品质的缺失---违约现象屡见不鲜。
第三,就业心理偏差
据网上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中60%的人存在沟通障碍,性格内向,集中表现为:焦虑、从众、依赖、自卑、嫉妒、攀比等。
第四,缺乏清晰的职业目标
就业观过于理想化。
由此可见,在产学研办学思路下,建立新型的高校学生培养模式成为重中之重。
因此要建立:
第一,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第二,人才培养机制和运行机制
第三,全面的素质教育能力的实施
第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具体来说,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吻合产学研办学体系。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取得证、级。高才低能的学生在实践中逐渐被淘汰。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就相当于建设一栋大楼不能没有具体的框架设计而胡乱堆砌。
人才培养的机制和运行机制主要侧重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教学计划、实习计划、还有实训模式的建立等根据办学模式的改变,要及时调整和修改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逐渐形成具有自身办学特点的人才培养较成熟的运行机制。
大学生就业的深层次问题还是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生对于企业的价值和研究的能力,以及他自身在职业发展规划中的综合素养都成为他日后在企业中成败的核心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和能力,一直是教育中最为关注和探求的难点。这要求学校必须立足长远,不能急功近利。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竞赛、科研、大学生创业、全国数学建模等等方式来实施规划。教学管理上,按需培养,因材施教,建设开放式实验中心,要求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科学研究训练”课程,在高年级学生中鼓励争取国家级和校级“实验创新训练计划”和“业余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等。
不可否认,产学合作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但是,目前产学合作多半是为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并没有考虑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从而造成了诸多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的创新构建。
大学生生涯辅导是指以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以生涯发展过程为着眼点,在生涯辅导或心理咨询专家的帮助下,明确自我生涯发展的方向,正确理解、整合,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去解决生涯发展中的各类问题,从而获得自己生涯的良好适应与发展。
具体做法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心理咨询,职业咨询和规划设计,专家讲座,体验式生涯辅导等。
基于此,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势在必行。
一是引导大学生慎重选择专业
二是帮助大学生理性地自我定位
三是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能力
四是树立正确职业观念
参考文献:
[1]李鹏飞: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发达国家大学教育特点与启示[J]. 文教资料, 2009,(14)
[2]段妍妍:高等职业院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3]常小勇: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02)
[4]林卉 赵长胜,苏艳芳:几种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及理性思考[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3) .
[5]刘须群 陈星: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综述[J]. 江西社会科学, 2002,(12)
[6]王娟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 科技与管理, 2005,(04)
[7]秦旭 陈士俊:美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 科学管理研究, 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