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是中国现当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家,他的小说、杂文和诗歌取得了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成就,对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们能够在鲁迅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不屈的民族精神、深刻的思想意义、犀利的文风和永恒的战斗力量。本文就针对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描写进行分析,探析鲁迅作品中人性的描写特点和捕捉人性美的写作手法。
关键词:鲁迅作品;写作手法;人性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从小学阶段我们就开始接触鲁迅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贯穿到我们整个语文的学习生涯。弃医从文的鲁迅希望用他手里的笔杆撬动当时社会大众的思想觉醒。尽管没有跟鲁迅生活在一个时代,但是从鲁迅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于人性的刻画的文笔功底,通过对鲁迅先生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一起感受文学领域额巨人对于人性的捕捉和细腻的刻画,让我们跨过时空的限制通过作品与鲁迅先生“对话”。
一、封建社会下被压迫的人性
鲁迅的文学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落后的根源。当时的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人们也麻木不仁,社会盛行的“仁义道德”实质却是“人吃人”。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都对当时社会进行了剖析,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这也让新时代的青年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认识和分析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
鲁迅的不少作品都揭露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法对人们的残害和压迫,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就是“人吃人”。例如,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本来是一个穷苦的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卖掉。她被逼无奈只能出逃,到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了鄙视、虐待,遭到了各种不公平的待遇。祥林嫂被婆婆卖给了老实本分的贺老六,但是好景不长贺老六也因疾病去世,而他们的儿子又不幸被狼吃掉。经历现实的多重打击下祥林嫂选择投奔了鲁四老爷。可是镇上的人们对她充满了歧视,将封建礼教禁锢在她身上,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祥林嫂是封建礼法的牺牲品,受到封建社会“神权”“夫权”的多重压迫,无论她怎么反抗和斗争,都无法改变悲惨的命运。最后在人们新年的鞭炮声中,祥林嫂惨死在街头,结束了自己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孔乙己》里的主人公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残害。以孔乙己为代表的“读书人”是末代封建知识分子的下层,生活穷困潦倒,精神上迂腐不堪、愚昧,经常受到欺负和嘲讽,这就是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戕害。鲁迅先生很多作品中的人物都有悲惨的命运,例如大家熟知的祥林嫂、阿Q、孔乙己、闰土等人,不禁让读者的心里泛起些许的酸楚,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了当时人们受到压迫后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对于外界环境做出的反应,不同的人性通过不同的行为被生动的展现出来。
二、启蒙思想下的独立女性的抗争意识
《伤逝》是鲁迅创作的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故事折射出五四时期的中国女性在恋爱、婚姻、生活等方面的自我意识,即女性意识。追求人的解放,尤其是追求女性的独立地位,这在当时被视为思想进步的表现。子君是接受“五四”女性意识的新女性代表,对于一切束缚她恋爱、婚姻的势力,她发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宣言。她坚定地离开封建旧家庭,走向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道路。
在《伤逝》之前,鲁迅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是在旧社会中孤立无助的妇女,比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祝福》中的祥林嫂。而鲁迅对子君这位中国式“娜拉”的塑造无疑反映出五四时期的女性意识的萌发。这样的思想启蒙在本质上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也是女性对自身地位的维护和对自由生活的争取。鲁迅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予以肯定。他借涓生的视角审视子君的行为并对其宣言做出了评价—“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響,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中国女性的主观思想的转变为妇女解放提供了条件。追求女性的独立地位和自由生活的思想意识是鲁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一部分。
三、时代的局限导致女性爱情的悲歌
当操持家务之类的事情被视为女性理所应当完成的工作时,女性的劳动价值就被逐渐地贬低。《伤逝》里子君所做的家务事原本是维持其和涓生基本生活的重要工作,却被涓生贬低为庸俗、无意义的事情。而当女性在劳动上被视为男性的附庸时,其在其他领域的地位也一定程度上遭到贬低。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劳动女性的歧视。而当女性为家庭琐事操劳时,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自我的生活。这也极有可能引发男性对其的苛责,加速爱情的破裂。这种对女性的歧视与苛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生活。
如果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即对女性的歧视与苛责不被改变,而仅仅是经济制度得到完善,女性即使拥有了一定的地位和权利,其依旧无法获得免于爱情破裂和收获幸福生活的前提—尊重与理解。而如果女性无法收获真正的爱情,即使经济独立,其各方面的认识也很难走向成熟。正如鲁迅在《寡妇主义》中的一段论述—“在女子,是从有了丈夫,有了情人,有了儿女,而后真的爱情才觉醒的”。
实现真正的妇女解放,单靠女性自身是远远不够的,仅仅通过改革经济制度也是“治标不治本”。最关键的还是改变“涓生式”的对女性的歧视和苛责。如果涓生能意识到子君的牺牲及其劳动的价值所在,这幕爱情悲剧或许不会发生。
四、封建社会下阿Q式的乐观人性
鲁迅先生的小说、诗歌和杂文都深刻地刻画了当时中国人精神上的软弱。《阿 Q 正传》比较有代表性,阿 Q 代表着中国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一贫如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无家无业,只能住在未庄的土谷祠,给人家做短工。一旦有几文钱,他便喝酒赌博、调笑打闹。无论是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的争斗中,还是与王胡、小 D 的冲突中,阿 Q 都是失败者,但他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也进行了令人难以置信、捧腹大笑的辩护与粉饰,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完全沉醉于“精神胜利法”中。鲁迅对阿 Q“精神胜利法”的总结和诠释,实际上反映了阿 Q 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软怕硬的性格,这也是当时中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严重阻力之一,盛行于当时的中国。《阿 Q 正传》体现了鲁迅对当时人们的批判,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当代青年应从中受到启发,勇敢地认识自己和剖析自己,大胆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的不足。
四、结语
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看透了人性。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他的人文思想。鲁迅在观察和思考当时社会情形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了,细腻的捕捉到了当时社会对人性的压迫,而对于不公进行反抗的人向命运进行抗争的人性之美通过鲁迅先生的笔一一的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就是文学的魅力,用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一个生动的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松. 鲁迅小说世界中的权力秩序[D].沈阳师范大学,2019.
[2]陈根辉.鲁迅小说的人物出场艺术赏析[J].成功(教育),2012(10):295.
[3]唐桂芳.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赏析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5(15):50-52.
[4]黄新征.鲁迅和乔伊斯小说中“妥协的人”的悲剧色彩[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4):68-71.
关键词:鲁迅作品;写作手法;人性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从小学阶段我们就开始接触鲁迅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贯穿到我们整个语文的学习生涯。弃医从文的鲁迅希望用他手里的笔杆撬动当时社会大众的思想觉醒。尽管没有跟鲁迅生活在一个时代,但是从鲁迅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于人性的刻画的文笔功底,通过对鲁迅先生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一起感受文学领域额巨人对于人性的捕捉和细腻的刻画,让我们跨过时空的限制通过作品与鲁迅先生“对话”。
一、封建社会下被压迫的人性
鲁迅的文学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落后的根源。当时的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人们也麻木不仁,社会盛行的“仁义道德”实质却是“人吃人”。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都对当时社会进行了剖析,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这也让新时代的青年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认识和分析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
鲁迅的不少作品都揭露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法对人们的残害和压迫,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就是“人吃人”。例如,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本来是一个穷苦的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卖掉。她被逼无奈只能出逃,到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了鄙视、虐待,遭到了各种不公平的待遇。祥林嫂被婆婆卖给了老实本分的贺老六,但是好景不长贺老六也因疾病去世,而他们的儿子又不幸被狼吃掉。经历现实的多重打击下祥林嫂选择投奔了鲁四老爷。可是镇上的人们对她充满了歧视,将封建礼教禁锢在她身上,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祥林嫂是封建礼法的牺牲品,受到封建社会“神权”“夫权”的多重压迫,无论她怎么反抗和斗争,都无法改变悲惨的命运。最后在人们新年的鞭炮声中,祥林嫂惨死在街头,结束了自己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孔乙己》里的主人公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残害。以孔乙己为代表的“读书人”是末代封建知识分子的下层,生活穷困潦倒,精神上迂腐不堪、愚昧,经常受到欺负和嘲讽,这就是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戕害。鲁迅先生很多作品中的人物都有悲惨的命运,例如大家熟知的祥林嫂、阿Q、孔乙己、闰土等人,不禁让读者的心里泛起些许的酸楚,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了当时人们受到压迫后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对于外界环境做出的反应,不同的人性通过不同的行为被生动的展现出来。
二、启蒙思想下的独立女性的抗争意识
《伤逝》是鲁迅创作的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故事折射出五四时期的中国女性在恋爱、婚姻、生活等方面的自我意识,即女性意识。追求人的解放,尤其是追求女性的独立地位,这在当时被视为思想进步的表现。子君是接受“五四”女性意识的新女性代表,对于一切束缚她恋爱、婚姻的势力,她发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宣言。她坚定地离开封建旧家庭,走向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道路。
在《伤逝》之前,鲁迅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是在旧社会中孤立无助的妇女,比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祝福》中的祥林嫂。而鲁迅对子君这位中国式“娜拉”的塑造无疑反映出五四时期的女性意识的萌发。这样的思想启蒙在本质上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也是女性对自身地位的维护和对自由生活的争取。鲁迅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予以肯定。他借涓生的视角审视子君的行为并对其宣言做出了评价—“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響,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中国女性的主观思想的转变为妇女解放提供了条件。追求女性的独立地位和自由生活的思想意识是鲁迅小说中女性意识的一部分。
三、时代的局限导致女性爱情的悲歌
当操持家务之类的事情被视为女性理所应当完成的工作时,女性的劳动价值就被逐渐地贬低。《伤逝》里子君所做的家务事原本是维持其和涓生基本生活的重要工作,却被涓生贬低为庸俗、无意义的事情。而当女性在劳动上被视为男性的附庸时,其在其他领域的地位也一定程度上遭到贬低。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劳动女性的歧视。而当女性为家庭琐事操劳时,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自我的生活。这也极有可能引发男性对其的苛责,加速爱情的破裂。这种对女性的歧视与苛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生活。
如果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即对女性的歧视与苛责不被改变,而仅仅是经济制度得到完善,女性即使拥有了一定的地位和权利,其依旧无法获得免于爱情破裂和收获幸福生活的前提—尊重与理解。而如果女性无法收获真正的爱情,即使经济独立,其各方面的认识也很难走向成熟。正如鲁迅在《寡妇主义》中的一段论述—“在女子,是从有了丈夫,有了情人,有了儿女,而后真的爱情才觉醒的”。
实现真正的妇女解放,单靠女性自身是远远不够的,仅仅通过改革经济制度也是“治标不治本”。最关键的还是改变“涓生式”的对女性的歧视和苛责。如果涓生能意识到子君的牺牲及其劳动的价值所在,这幕爱情悲剧或许不会发生。
四、封建社会下阿Q式的乐观人性
鲁迅先生的小说、诗歌和杂文都深刻地刻画了当时中国人精神上的软弱。《阿 Q 正传》比较有代表性,阿 Q 代表着中国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一贫如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无家无业,只能住在未庄的土谷祠,给人家做短工。一旦有几文钱,他便喝酒赌博、调笑打闹。无论是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的争斗中,还是与王胡、小 D 的冲突中,阿 Q 都是失败者,但他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也进行了令人难以置信、捧腹大笑的辩护与粉饰,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完全沉醉于“精神胜利法”中。鲁迅对阿 Q“精神胜利法”的总结和诠释,实际上反映了阿 Q 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软怕硬的性格,这也是当时中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严重阻力之一,盛行于当时的中国。《阿 Q 正传》体现了鲁迅对当时人们的批判,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当代青年应从中受到启发,勇敢地认识自己和剖析自己,大胆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的不足。
四、结语
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看透了人性。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他的人文思想。鲁迅在观察和思考当时社会情形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了,细腻的捕捉到了当时社会对人性的压迫,而对于不公进行反抗的人向命运进行抗争的人性之美通过鲁迅先生的笔一一的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就是文学的魅力,用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一个生动的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松. 鲁迅小说世界中的权力秩序[D].沈阳师范大学,2019.
[2]陈根辉.鲁迅小说的人物出场艺术赏析[J].成功(教育),2012(10):295.
[3]唐桂芳.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赏析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5(15):50-52.
[4]黄新征.鲁迅和乔伊斯小说中“妥协的人”的悲剧色彩[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4):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