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观历史实际上类似于利用历史细节,从细微之处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读史明智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但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相对较少,教材内容相对浅显,学生感到内容枯燥,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对初中生进行微观历史教学是教师教学需要解决问题,本文便依据自身教学经验,就其解决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微观历史;教学策略
由于历史教学方式老旧,内容过于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磨,所以若想进行高效的微观历史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历史人物,进行多方评价,丰富人物性格;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丰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最后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本文就从以上内容进行讨论,希望可以提供参考。
一、提高历史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遇,在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历史的细微之处,落实教学重难点,进行微观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相应的便利,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补充,提高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例如教師在讲述《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的内容时,教师还可以讲述魏晋风度,所谓魏晋风度是从追求群体的认同,变为追求个人的卓异,从希望成为实践道德的楷模,转变个人精神的向往。教师还可以结合魏晋时期的小故事,比如“我见犹怜”,“卿卿我我”结合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适当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真实的了解这些历史的细节,活跃课堂的气氛,为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人物的性格,讲述人物贡献
伟大领袖曾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类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借助历史人物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而且对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其他的辅助手段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客观学习理解历史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军工企业的发展,讲述钱学森先生,向学生讲述,美国战略专家曾说:放钱学森回国是美国最错误的事情。还可以告知学生,为了钱学森先生可以回国,杨振宁其实做了很多努力,教师可以讲述杨振宁的科学贡献,培养学生历史客观评价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历史教育的内涵,是使我们知晓我们是谁,我们要成为谁。
三、丰富历史的内容,培养思辨能力
历史解释能力是历史学习中重要的核心素养。但是历史教材内容讲述浅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不足。因此在讲述具体事件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细节来充盈历史事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历史讲解,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发挥历史使人明智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述《甲午海战和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地图讲述中日甲午海战的过程,以及日军的战略意图,教师还可以结合当时中国,日本双方的准备情况进行分析,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自此之后,中国海军百年来没有起色,在抗日战争时期只能依靠凿穿舰艇来阻碍日本的进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甲午海战之后,中国被疯狂的瓜分?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讲述历史细节,提高学生的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构建核心的素养,培养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历史素养离不开家国情怀的培养,历史也从不缺乏具有爱国情操的人物,历史课堂更不能缺少家国情怀的培养,利用微观历史教学法使学生真正了解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例如教师在讲述《抗击八国联军》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八国联军入侵,使中国底层觉醒,但辛丑条约的签订也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每个中国人都需要赔款一两白银。而在如今,西方人再也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从实力的地位出发与中国谈话,教师可以讲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历史细节,在北京烧杀抢掠,一时间成为人间炼狱,教师还可以告知学生我们之所以进行历史耻辱教学是为了30年后,翻开历史书,我们的后人不会再如我们这般觉得憋屈。借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在进行历史微观教学时,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要前提,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为强大基础,以提高学生知识思辨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以及家国情怀为总目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在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相互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杨慧青.历史细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48.
[2]沈婷.聚焦历史细节,提升历史课堂吸引力[J].新课程(中学),2018(05):165.
山东省威海乳山市实验中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微观历史;教学策略
由于历史教学方式老旧,内容过于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磨,所以若想进行高效的微观历史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历史人物,进行多方评价,丰富人物性格;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丰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最后教师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本文就从以上内容进行讨论,希望可以提供参考。
一、提高历史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遇,在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历史的细微之处,落实教学重难点,进行微观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相应的便利,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补充,提高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例如教師在讲述《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的内容时,教师还可以讲述魏晋风度,所谓魏晋风度是从追求群体的认同,变为追求个人的卓异,从希望成为实践道德的楷模,转变个人精神的向往。教师还可以结合魏晋时期的小故事,比如“我见犹怜”,“卿卿我我”结合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适当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真实的了解这些历史的细节,活跃课堂的气氛,为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人物的性格,讲述人物贡献
伟大领袖曾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类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借助历史人物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而且对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其他的辅助手段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客观学习理解历史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军工企业的发展,讲述钱学森先生,向学生讲述,美国战略专家曾说:放钱学森回国是美国最错误的事情。还可以告知学生,为了钱学森先生可以回国,杨振宁其实做了很多努力,教师可以讲述杨振宁的科学贡献,培养学生历史客观评价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历史教育的内涵,是使我们知晓我们是谁,我们要成为谁。
三、丰富历史的内容,培养思辨能力
历史解释能力是历史学习中重要的核心素养。但是历史教材内容讲述浅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不足。因此在讲述具体事件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细节来充盈历史事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历史讲解,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发挥历史使人明智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述《甲午海战和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地图讲述中日甲午海战的过程,以及日军的战略意图,教师还可以结合当时中国,日本双方的准备情况进行分析,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自此之后,中国海军百年来没有起色,在抗日战争时期只能依靠凿穿舰艇来阻碍日本的进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甲午海战之后,中国被疯狂的瓜分?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讲述历史细节,提高学生的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构建核心的素养,培养家国情怀
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历史素养离不开家国情怀的培养,历史也从不缺乏具有爱国情操的人物,历史课堂更不能缺少家国情怀的培养,利用微观历史教学法使学生真正了解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例如教师在讲述《抗击八国联军》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八国联军入侵,使中国底层觉醒,但辛丑条约的签订也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每个中国人都需要赔款一两白银。而在如今,西方人再也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从实力的地位出发与中国谈话,教师可以讲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历史细节,在北京烧杀抢掠,一时间成为人间炼狱,教师还可以告知学生我们之所以进行历史耻辱教学是为了30年后,翻开历史书,我们的后人不会再如我们这般觉得憋屈。借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在进行历史微观教学时,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要前提,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为强大基础,以提高学生知识思辨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以及家国情怀为总目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在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相互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杨慧青.历史细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48.
[2]沈婷.聚焦历史细节,提升历史课堂吸引力[J].新课程(中学),2018(05):165.
山东省威海乳山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