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情境”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unken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导入在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性已经为广大高校和教师作为共识,目前亟待解决的是文化导入内容选择以及方法模式选择的问题。如何更加高效、有意义地进行文化导入,向来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了英语教学中设置文化“情境”的重要性。通过文化“情境”的设置,教师能够有效帮助学习者通过情境认知达到对文化和知识的内化,对所学语言知识进行重新构建。
  【关键词】文化 情境 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文化“情境”
  新课程目标指导下,当代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高校英语教学正在实现从语言教学到语言文化教学的转变。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价值愈加凸显,其重要性已是不容争议的事实。然而文化导入有别于词汇、语法等其他语言知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文化具有共时性,它与当代社会环境紧密相连,是一个连贯的变化体。其次,文化具有内隐性,它不仅涵盖了社会现象,还与社会的精神内核及历史传承一脉相承。最后,文化具有交互性,个人对文化的学习绝非对知识的单纯储备,而包含了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和互动,以及对文化精神的领会及反馈。因此,在仅仅注重知识表征教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文化导入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往往停留于了解和知道,很难达到领会与应用的层次。寻求可行、有效的文化导入教学模式,是许多高校英语教师面临的共同挑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社会文化与学习过程的互动关系,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社会情境的互动中,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对新知识进行内化和重构的认知过程。而由于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语言学习与社会情境的互动就更为重要。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绝不仅仅是获得一大堆事实性知识,它必须要有思维与行动,必须置于知识产生的某种特定的物理或社会的情境中。”考虑到文化知识必然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这一观点就尤其适用于文化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换言之,教学中要达到学生对文化知识的领会与应用,就必须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该文化知识产生的社会情境当中,并推动学习者参与该社会情境下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构建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真正领会与应用。因此,教学中必须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与情境的互动,强调学生对社会活动的参与。课堂中“文化情境”的设置,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语言知识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当中,与活动达成互动,从而为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文化知识,掌握语言的真实运用,构建自身语言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文化“情境”设置的原则
  将英语学习置于特定的英语文化情境当中,“进行动态的英语文化实践,把所学英语知识和情境活动相联系”,是设置文化情境的根本目的。教师在构建文化情境时,不能忽视文化的共时性、内隐性、交互性特征,应当尽可能地模拟真实,为学生提供具有高还原度的文化知识产生的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为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文化情境的设置应当有其必须遵守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产生于真实的社会文化情境当中,对知识的认知产生于与真实社会情境的互动当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情境”,应该尽可能向真实的社会环境靠拢,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言文化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语言知识在真实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如何产生、如何被使用,以及如何被理解。唯有如此,学生学习到的,才是可使用于真实语言环境当中、可应用于真正的跨文化交际当中的的“真实”的语言。
  2.实践性原则:构建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发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发生在与情境的交互活动当中。因此,文化情境的设置,必须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而不是仅仅读读课本或听听教师或他人的经验总结。没有通过实践的语言知识,是仅仅存在于观念中的一串符号,唯有经过实践的整合,才能跟学习者原本的语言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构建,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能够表达的语言。
  3.互动性原则: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与学习情境的互动,也强调学习者与其他情境参与者(教师、同伴)的互动。在与学习情境的互动中,学习者结合自身以往的知识和体验,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而在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当中,学习者通过使用、讨论、验证,完成对已构建知识的进一步调整,确保所构建的知识具有可沟通性。教师通过互动对学习者进行示范、指导和反馈,帮助其完成语言知识的构建和调整。
  三、文化“情境”的教学设计
  将文化“情境”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要求教师更加精心地设计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帮助学生的知识构建活动,对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要抛弃以往将知识停留在逻辑知识层面的旧观念,重现知识的实践性、活动性、变化性,将知识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应用实际结合起来,多维度地对知识进行深入解析,从而构建贴近“真实”的文化情境。“知识是情境化的,知识的迁移发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当中,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延续性。”离开活动和情境谈知识的构建与迁移,是徒劳的,是停留于知识的符号表征的,难以达到真正的知识内化和再应用。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不能单纯把自己当成知识的传播者,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实践活动的互助者、学生认知活动的辅助者。学习认知活动应当是学习者的自发、主动的行为,知识的构建高度依赖于学习者与情境及情境中他人与社会的互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犹如“支架”,以构建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从与情境的互动中完成对自身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构建,一旦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撤去“支架”,将后续的知识整合与调整交予学生自己完成。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将整个教学实践和文化情境视为一个共同体,学习者、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工具、教学资源、学习活动、课外活动等都是这个共同体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些要素所占比重不一,目标较为多元,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较为复杂,但教师在设置课堂中的文化情境时,仍应当充分考虑这个共同体的连贯性和协作性,让这些要素能够成为有机又和谐的整体,为学生的语言文化认知服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内化、和迁移。   2.探索多元教学模式。一旦将知识视作动态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真实的实践活动和文化适应,那么文化情境的设置必然也有别于传统的单一、静态的课堂环境,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就有了更多的要求。单一目标、单一活动、单一对象的教学模式不再能满足情境认知学习的要求,也不能为学生设置出真实的文化情境。教师须学习不同学者总结出的情境认知的教学设计原则,围绕情境认知学习的教学策略,探索更加多元的教学模式。Herrington, J.及Oliver, R在他们的研究当中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1)提供丰富的,有意义的情境。情境的设置应当尽量避免单一,重复的情境对于学习者没有过多意义,且知识的产生也不可能都产生于单一的情境当中。既然情境设置要求“真实性”,要求尽可能还原知识产生的特定社会情境,那么情境就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多元的。其次,情境必须有意义,即它必须是一个能够为学习者理解、联系、参与的实践活动,只有学习者的实践其中,才能让情境的设置产生意义,让情境中的学习认知成为可能。
  (2)基于问题的,建构性的学习。情境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践当中。问题式的学习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探索情境、主动与情境发生互动。实践证明,有明确问题的学生,能更加快速地领会知识产生的特定社会情境,在解答的过程中与情境产生互动。此外,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情境的逐步构建,以构建式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认知的过程。
  (3)真实的活动与任务。由于学习发生在活动当中,课堂活动与任务的设计就成为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文化情境必须与社会真实相符,那么课堂设计中的活动与任务,也应当力求真实,学生通过真实的互动,才能构建真实的知识,才能在真实环境中实现知识的输出与应用。
  除以上三个重要策略外,不同学者还提出了各自的策略。如学习者中心策略、教师“支架”策略、实践共同体策略及情境化评价策略。相信在这些策略的指导下,高校教师必定能够在自身教学经验与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真实适合文化情境设置的更加多元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理论学习: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2]刘义,高芳.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J].教育探索,2015(3).
  【基金项目】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改课题,项目名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项目编号:JG2015-4。
其他文献
【摘要】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颠倒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重新规划对课堂时间的使用,将预习时间最大化,并且增加学习中的互动,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新。目前,翻转课堂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在国内外掀起了新的改革浪潮,并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学习生词和句型,用于语言操练和交流的时间所
【摘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已成为现代高级人才必备技能,但英语学习属于跨文化学习,每个国家历史背景、文化起源都有所不同,文化差异较大,必然给语言文化形成造成影响,所以学习起来会存在一定难度。且在这种影响下产生的文化观念也是截然不同的,想要学好英语就要适用这种文化差异,具备跨文化意识。因此,高校英语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构建科学教学模式。本文将针对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生英语教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力求培养出更出类拔萃、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大学生。虽然近年来大学英语在口语教学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现实中,英语口语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大部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十分有限。本文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分析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本人认为的一系列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 方法  一、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低
【摘要】现在,民办高校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社会培育应用型人才。所以,民办高校的教学也应该为了这个目标而展开。本文主要研究了民办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的改革,根据社会对人才英语方面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些课程改革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是以“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于学生就业为前提,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基本思路
我们学校英语教材目前采用的是和新课标改革相关的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华师大出版的第四版教材。在日常教授这套教材中,结合上海市教委的新课标培训,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我国在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中职英语词汇教学方面更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随着各个国家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同时,它也已经成为了我国各个学校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但是,但是,由于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许多学校在英语词汇教学方面始终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国中职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
本文主要分析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借鉴其成功经验,反思中国通识教育存在的缺陷,尤其是英语专业通识教育方面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英语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学习课程,
【摘要】我国的英语教学虽然历经多次改革,但是还是有许多大学生对大学英语的重视度不够,对大学英语教学普遍不满。究其原因,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清晰,教授的内容脱离了本质,所学的技能根本无法为之后的生活或者工作服务。  【关键词】全球化背景 大学英语 教学目标 教学改革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之一,全世界上有超过6亿人都在使用这门外语。因而在我国的大学课程设置中,英语成为一门必修的课
【摘要】听力是语言交际一个重要手段,使学好英语的重要环节。听力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是基础必修技能,但对于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原来的英语底子薄,初中英语老师不重视,加之英语听力枯燥无味,导致中职学校的学生英语听力水平低下,英语实际交际能力很难达标,我们必须要采取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手段有的放矢加强英语听力的专项训练,提高英语听力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 英语听力 有效策略  随着改革开
【摘要】本文简述了复合型外语人才课外培育模式的理论支持,并提出了建立外语课外培育模式的流程及重要的实践过程,认为应用型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实践一套符合自身特色的外语人才课外培育模式,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课外培育 复合型 应用型本科  一、外语人才课外培育模式研究的理论支持  戴维·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借助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