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永恒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ichol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世纪时期绘画艺术可以概括地称之为基督教美术,它是西方文化在特定时期内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多数画家对中世纪时期绘画等艺术的感情往往高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除了因为它那份程式感的神秘趣味,还因它有许多不可言的宗教以外的魅力,不禁让人联想到我国东汉的画像砖显现出的独特魅力,再加上中世纪盛行的骑士精神正是现代社会重视和亟需的契约精神,为中世纪的绘画艺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起了很多人关注和研究的兴趣。中世纪时期绘画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中世纪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宗教对绘画艺术深刻影响的结束。
  关键词:中世纪;哥特式;镶嵌画;勃鲁盖尔;基督教
  一、中世纪时期绘画艺术的缘起
  传说中世纪是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开端,结束于大航海时代或者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也有学者认为中世纪结束于东罗马帝国的完结,无论如何,基督教在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是不争的事实。之前,大众普遍认为中世纪是一个愚昧、禁锢、战乱、寒冷、瘟疫蔓延的黑暗时代,自然文化艺术上是落后的,其实这是由浪漫主义文学的叙述造成的刻板印象。所谓“黑暗”的中世纪仅仅是指古希腊罗马文明和欧洲文艺复兴两个“历史高峰”之间的存在而已。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人们常说的,而中世纪时期的艺术是人们常念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灿烂辉煌的,中世纪时期的艺术是深刻永恒的,正如朱青生先生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術史的建立和深化,是以对中世纪艺术所指向的象征和符号的意义的解读为它的方法的。”
  中世纪时期艺术之中,以哥特式建筑为代表的建筑艺术是艺术史上的丰碑,其艺术高度至今难以逾越,现代建筑只能从功能性上与其匹敌。而在绘画方面,多数人对中世纪时期绘画等艺术的感情往往高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除了因为它那份程式感的神秘趣味,还因它有许多不可言的宗教以外的魅力,不禁让人联想到我国东汉的画像砖显现出的独特魅力,再加上中世纪盛行的骑士精神正是现代社会重视和亟需的契约精神,为中世纪的绘画艺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起了很多人关注和研究的兴趣。
  再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以及艺术家,众星捧月,巨匠辈出,随着绘画艺术各方面发展的成熟以及流派的更迭,中世纪绘画艺术愈显珍贵,让人更想进一步地深入挖掘其中的奥妙。现代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体系的建立为从事绘画创作的人提供了多元的观看角度和研究方向,基于现代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我们很难不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和米歇尔的现代图像学角度来审视中世纪艺术。纵观整个艺术发展史,很多人认为中世纪时期的绘画艺术在艺术发展史中仿佛是一个断层,其宗教人物形象的呆板僵直体现了一种另类的美,古希腊时期以及古罗马时期雕塑艺术中的生动写实戛然而止凭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走向风格化了的充满装饰趣味的拜占庭镶嵌画艺术以及中世纪的手抄绘本中的插画艺术。这些连同东方艺术、古希腊艺术、古罗马艺术,共同孕育了以基督教艺术为代表的中世纪神圣艺术。
  二、中世纪绘画艺术中的宗教存在
  与东方文明相似,欧洲各个国家也存在地下的墓室壁画艺术,而这正是中世纪基督教绘画艺术早期的主要形式。《三个在火窖中的人》这幅画作创作于13世纪前后,此时基督教在欧洲宗教战争中的势头正处于劣势。画面中清晰平淡地描绘了三个正在受火刑的基督教徒,正是神的力量让他们仿佛不惧怕肉体的痛苦或者说让他们没有肉体上的痛苦。不难看出此时的艺术家仍然承袭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绘画手法和风格,更强调画面的叙事性。这种叙事性是一种宗教教化,因为这幅作品仅仅是圣经故事的图解,注重叙事性与说教意义,向世人展示一个恩威并施的全能上帝,其独立的艺术价值还未被完全发掘或者说仅是隐性存在。
  众所周知,中世纪时期绘画艺术有着无孔不入的宗教存在,确切说是宗教的绘画存在,因为绘画艺术完完全全是为宗教的延续和传播服务的。宗教上神的圣像崇拜一开始就是世界各大宗教争执的一个重要问题。早期的基督教徒甚至佛教徒普遍认为,如果以具象的形象来代表上帝或者释迦牟尼等至尊之神,是对神灵的不敬、亵渎甚至是让信徒误入歧途,于是拜占庭曾在公元7世纪左右发生过大规模的“破坏圣像”风波。但是,在那个社会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年代,面对目不识丁的普通民众或异教徒,一本《圣经》的作用可谓是微乎其微。公元6世纪末著名大教皇的格列高利二世曾说过:“文字对识字的人能起什么作用,绘画对文盲就能起什么作用。”于是宗教人士才慢慢尝试通过委托画家、画工以绘画(插画、壁画和其他绘画等)的形式,将圣像和宗教故事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基督教便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更利于传教。在这个宗教情绪深深笼罩的时代,绘画艺术就这样没有选择余地地走上了服务宗教的发展道路,其艺术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禁锢,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世纪绘画的时代特点便更加鲜明,可以说有利有弊。
  世界闻名的哥特式教堂中的彩色玻璃镶嵌艺术连同拜占庭的镶嵌画携手营造了中世纪时期教堂圣灵崇高、神秘的宗教氛围。哥特式教堂本身具有很强且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其内部的彩色玻璃镶嵌是以铅做的线条进行平面分割来进行构图,并以不同颜色的小块彩色玻璃片镶嵌在里面,将具有强烈装饰性的抽象图案和写实人物形象进行有机融合,催生出奇异幻境的光色画面效果。哥特式教堂的整个空间高挑深邃,昏暗曲幽,可以透光的彩色玻璃镶嵌不但很好地解决了光线照明问题,而且其炫目斑斓的光色效果和氛围更加强了基督教信徒们对真神基督圣光的体验与敬仰。镶嵌画是以彩色玻璃、小石头片等精心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是中世纪时期教堂内部的主要装点修饰和视觉表达。公元6世纪创作的意大利腊万纳的教堂内的镶嵌画,详细地向人们展示了福音书中的一个经典故事:基督教的真神基督仅仅用五个烧饼、两条鱼让近饥肠辘辘的五千余人们吃上了一顿饱饭。画面中庄重、肃穆的基督身旁站着我们熟悉的四个圣使徒,真神基督向两边伸出手,一只手里拿的是烧饼,一只手里拿的是鱼。这幅镶嵌画里并不存在过多精巧的细节描绘修饰,也不具有古希腊时期绘画中常见的戏剧性情节,整个画面的构图简练、单纯,处处可具有象征性的图像和符号,向观者展现并歌颂了真神基督的永恒力量,从而体现了中世纪时期绘画艺术威严大义的画面风格,丰富了我们的审美认知。 另外,从创作者层面来看,相比古希腊、古埃及时期的艺术家或画工,中世纪时期的艺术家或画工更加努力地将自己亲身所感受到的宗教信仰的力量通过画面传达给世人。   三、中世纪时期绘画的影响
  中世纪时期绘画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中世纪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宗教对绘画艺术深刻影响的结束,在16世纪著名的尼德兰画派艺术家们的作品之中,我们就可以找到有力的证据。这是美术史上一个伟大的画派,其艺术价值并没有因王朝的终结而消解,以畫家勃彼得·勃鲁盖尔、耶罗尼米斯·博斯、扬·凡·艾克为代表的尼德兰画派除了用现实主义和特有的早期超现实主义题材表现社会主题外,将很多的精力放在了圣经故事或者宗教生活题材的创作中。但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尼德兰艺术家,除了对宗教的追随,还表现出了对政治和国家命运的强烈关注。
  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的包括圣经故事题材等各种题材的绘画作品,常常用夸张的方法直接影射西班牙当时对其国家的反动统治以及尼德兰人民顽强革命的事件。彼得·勃鲁盖尔在作品《盲人的寓言》一画中,向世人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圣经故事场面:一根杆子连着六个瞎子,踉踉跄跄、东倒西歪地互相扶持着前行的场面,前面带路的第一个瞎子因不知前方的危险跌入到壕沟下面,第二个瞎子被牵动着马上失去了平衡,后面四个瞎子也将面临着无法选择的同样命运。很显然,这幅画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无奈,画面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动作都具有象征意义,并充满哲学性,贴切而深刻地表现着勃鲁盖尔对尼德兰大革命的失望、沮丧,以及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思考与担忧。这是勃鲁盖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发出的一个警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绝不能由盲人来引路,否则必遭大难”。这幅作品也被公认为是16世纪整个欧洲绘画艺术的最高峰,有着浓厚的中世纪艺术的遗存,不同的是作者开始思考社会命运。
  宗教题材的盛行,同样存在于后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如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达·芬奇的基督教堂壁画《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拉斐尔的架上绘画《西斯廷圣母》等等。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集文学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叛逆团体——拉斐尔前派,同样创作了诸多宗教题材的作品,如罗塞蒂的《受胎告知》、米莱斯的《基督在双亲家里》、亨特的《世界之光》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贵族们开始引领享乐主义艺术风潮,知识分子引领浪漫主义艺术风潮等之后,中世纪绘画遗存的宗教性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的目的和意义发生了变化。1837年相机技术开始在欧洲流行之后,架上绘画艺术第一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印象派艺术在法国兴起,其影响向整个欧洲蔓延,此时的艺术家慢慢从画面中挖掘纯图像性、光学性、语言性和符号性等的东西,题材上更贴近于生活和纯艺术的个性表达,绘画艺术中的宗教性存在慢慢消解和淡化。即便现代艺术更注重个人的情感表达,但在当代艺术领域还有很多在中世纪时期绘画中寻找画面营养的现象,宗教题材逐渐消失,但艺术家对具有宗教性的画面的仪式感的追求延续至今。
  四、结语
  中世纪时期绘画艺术可以概括地称为基督教美术。它是西方文化在特定时期内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中世纪绘画艺术不但改变了古希腊绘画艺术、古罗马绘画艺术的传统,融合了来自东方的异域文明,而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了自身的独特形式和内容庞大的完整体系,成为特定时期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特殊表现,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作为宗教信仰和古代神学最重要的视觉表达形式,中世纪时期的绘画艺术并不注重客观的现实主义表达,而是强调人们精神世界里宗教存在的崇高再现。为此,它往往以夸张、变形与空间错位等多种手法来达到强烈表现的目的。在这样的整体艺术面貌下,中世纪美术各个时期、各种门类、各种风格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在各自的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丰富着我们的审美认知,并且还有很大的可挖掘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杨华明.试析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内在张力[J].世界宗教文化,2018(5).
  [2]黄子桐.从中世纪西方基督教艺术看宗教与艺术之争[J].名作欣赏,2017(3).
  [3]吴尧天.皇权与神性——浅谈拜占庭艺术[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4).
  [4]陈红霞.西方造型艺术中的装饰因素[J].美术大观,2016(7).
  [5]赵成清.欧洲中世纪美术思想略论[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6(2).
  [6]苏洋.视觉图像在中世纪文化传播中的语义[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作者单位: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美术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老师示范,学生练习的传统教学方法,因为在这种枯燥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并不会得到提升,相反,学生会对所有美的事物都失去兴趣,难以提高学习积极性,这对学生美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创新美术教育活动,在坚持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下,探索美术教学新模式,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主动性
期刊
摘 要:如果说细胞构成了人体的全部,那么,图式就是绘画中的细胞,它几乎构成了绘画的全部。苏派素描构图严谨,点、线、面、黑、白、灰、受光面、背光面、明暗交界线、轮廓线、投影边缘线等等都是苏派素描所要遵循的严谨之处。相比之下西方传统素描对形式和材料就没有那么多严格的约束性要求,一般是用生动的线条和软材料皴擦出来的颜色来进行造型,西方传统素描随意性较强。而美式素描由于它根源于古典素描,相对于苏派素描更显
期刊
摘 要:美术作为整体文化中一部分,直接承载着国家利益。在由国家直接发起的系列宣传活动中,美术被视为主要载体,这些美术创作不仅是艺术家陶冶情操、传达本身思想的有效方式,也可以成为执政者宣传自己、达到本身执政意图和理念的有效工具。这些美术创作由于受到执政者的干预,成为了最能体现当时社会走向的主流文化。  关键词:主流文化;美术创作;战争题材;油画创作;“英雄塑造”  一、主流文化  文化是无时不在、无
期刊
摘 要: 柏拉图认为美的理念是最高境界的美,艺术模仿了理念的现实,艺术就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艺术本就源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将艺术作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既是对艺术的探索,也是哲学的延伸。文章通过分析和阐释柏拉图美的理念、“艺术即模仿”的哲学观点,论述超写实绘画和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超写实;柏拉图;模仿;山水画  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精神世界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
期刊
摘 要:油画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需要在创作的过程中寻求变化、寻求发展,而创新是创作的灵魂。基于本科、研究生阶段七年油画专业的学习,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扩大有限的艺术视野,文章从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出发,分析南充嘉陵江的起源,归纳和概述嘉陵江风光的基本特征,以及用油画艺术来表达对南充嘉陵江风光的感受,并结合2018年到2019年间自己在绘画创作上的技法实践,以南充
期刊
摘 要: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原美术(包括传统民间美术)是中原文化之硕果。文章通过对中国美术史料的分析得出,“中原画风”源自唐宋时期“南北二宗”①中的“北方画派”,是中原画派或北宗画派的主要创作风格,认为“中原画派”即“北宗画派”的传承,“中原画风”即“北宗画风”的发展。重塑中原画派、创新中原画风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文化高地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原文化;中原画派;中原画风
期刊
摘 要:随着中西方绘画长期的发展,致使在绘画造型语言上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性。“镜像”可以说是西方绘画造型语言的一大特点,目的是为了达到对视觉效果的追求。而“物感”则是东方绘画造型的一例典型,是为了实现感官体验的把握。两者虽然都是将客观事物作为生成艺术“感应”和“提炼”的形象素材,事实上兩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此,要更好地了解中西绘画的形象造型,需准确掌握两者的差异性。  关键词:镜像;物感;绘画造
期刊
摘 要:生活与艺术相辅相成。没有一丝生活特点的艺术作品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根之花,会淘汰、凋谢。生活是极其丰富的,每个人选择的是不同的艺术视角。艺术家唯有在生活的波浪里去沉浸后,去锻造出独特的眼光来观察、提炼、选择生活后,才会挖掘创作的动力元素,成就艺术。因此,基本所有的艺术家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所以,生活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  关键词:生活;艺术;运用与来源;相互影响
期刊
摘 要:《画山水序》和《叙画》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文献,宗炳和王微在这两篇文论中分别提出了“以形媚道”“披图幽对”“拟太虚之体”“故动生焉”的观点。从“以形媚道”到“拟太虚之体”,宗炳和王微清晰地说明了绘画本质与道的密切关系,而“披图幽对”与“故动生焉”则共同构成了艺术审美中的二元世界,探索以此来体悟宇宙的精神和生命的秩序。  关键词:《画山水序》;《叙画》;宗炳;王微;艺术审美  众所周知,在中
期刊
摘 要:扬·凡·艾克是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绘画艺术的大师,他改良了油画的材料,推动了油画的发展进程。其细密画的纤细、精巧、细致加之扬·凡·艾克对自然之光的描绘,使得作品画面如镜子般的真实自然。  关键词:尼德兰;扬·凡·艾克;根特祭坛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一、尼德兰艺术  尼德兰是位于欧洲北部的一个历史区域名称,它包括今天所指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北部一部分。它是莱茵河、马斯河和些耳德河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