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双重角色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丽莎白·巴莱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女诗人。她的诗歌在英语文学史上颇负盛名。1856年,勃朗宁夫人完成了她的史诗巨著《奥罗拉·利》,并大获成功。《奥罗拉·利》是勃朗宁夫人最长的一部诗集,也是她自认为最好的诗集。主人公奥罗拉·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自己和堂兄罗姆尼·利的爱情故事。全诗采用无韵诗的形式,共九本。一些评论家们曾对该诗的篇幅、体裁、语言、情节、人物塑造及对传统的反叛方面颇有微词。后来的研究主要从女性主义、神学、政治和艺术观进行。中国学者对《奥罗拉·利》中的乌托邦构想、性别、婚姻观、变盲的隐喻、女权主义者的归宿等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不乏从女性主义视野进行的研究,但没有说明《奥罗拉·利》中的姑姑既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又是加害者,从而揭示大多数女性在父权社会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本文将从姑姑对奥罗拉母亲的厌恶、姑姑让奥罗拉接受传统淑女教育、姑姑对奥罗拉拒绝罗姆尼求婚的谴责三个方面来揭示姑姑深受父权社会侵蚀,在思想上认同女性从属于男性。在自己扮演传统女性角色时,她也极力主张身边的人接受女性从属地位。这一现象反映了女性既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又是维护者。
  一
  奥罗拉出生于佛罗伦萨,父亲是一位英国学者,母亲是意大利人。母亲生下她之后身体极度虚弱,在奥罗拉四岁时去世。父亲既当爹又当娘地将她抚养到十三岁时不幸去世,她被送回英国和终身未婚的姑姑生活在一起。经过漫长而无趣的长途跋涉之后,她终于到达了英格兰。但是,在伦敦,她看到的只是姑姑如笼中之鸟的生活。姑姑是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代表,成千上万的女性过着和她一样的生活。
  她活着
  如笼中鸟般,在笼中出生
  在笼中跳来跳去,
  看上去比其他的鸟儿都生活得更加快乐。
  天空啊,他们是多么的愚昧
  羽翼丰满,可悲地享受别人施舍的浆果!
  年幼的奥罗拉就这样被带进了姑姑的“鸟笼”。第一次见到她时,奥罗拉渴望姑姑能够给她的生活带来一丝光亮。如此渴望与姑姑亲近,一见面她就双手搂住姑姑的脖子。姑姑将奥罗拉的手拿下,用犀利的双眼寻找奥罗拉母亲的影子。
  姑姑爱奥罗拉的父亲,也真真切切地讨厌她的意大利母亲。维多利亚时期,家中以男为尊,不论年龄,一家之主的妻子、孩子比待字闺中的姐妹们地位更高。不仅如此,父亲因娶了异国的母亲而被剥夺了继承权。姑姑因此对母亲十分不满,然而这一切错的不是母亲而是社会制度。姑姑遭受的不公平对待,父亲失去继承权都被姑姑归结罪母亲。她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父权社会造成的,而她的做法进一步支持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不公平对待的延续。
  二
  奥罗拉的姑姑是一位中产阶级未婚女子,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处女。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理想的家庭观认为一个完美的、受人尊敬的女性地位应体现她在家庭中的位置,其自身价值体现在家庭中的牺牲精神和作为道德天使的角色中。按照当时中产阶级的女性观,这些女子未能通過婚姻实现自身价值,在社会上被歧视。为了让奥罗拉将来能嫁给继承人罗姆尼,不要像自己一样遭受终身未嫁之苦,姑姑按照淑女标准对奥罗拉进行培养,绘画、舞蹈、女德和女红都被排进了奥罗拉的日程里。绘画舞蹈是融入上流社会的必备技能,妇德奴化女性思想。在维多利亚时代,男人们夸夸其谈,而女人则被要求认真倾听并表现出十分钦佩。女性不能评价男性的言论,更别说发表自己的意见。姑姑总是喜欢女人要有女人的样子,并自豪地宣称英国女人是世界所有女人的模范。姑姑全盘接受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并按照维多利亚时社会期望的女子形象塑造奥罗拉。在姑姑的监护之下,女红又是一门必修课。然而在奥罗拉看来,女人每天缝来缝去,戳破了手指,损坏了视力,制造出一双拖鞋、马桶垫、坐垫。然而,这些劳动成功大多数都被男权主导的社会忽视。
  姑姑意将奥罗拉的培养成“家中的天使”。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仍然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其主导信仰是,妇女低劣于男人,妇女地位低于男人。与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相对应的,此时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权制的,中产阶级家庭也是如此,夫妇关系是夫尊妻卑,妻子附属于丈夫,丈夫地位高于妻子。“家中的天使”同时也意味着妻子成为丈夫的附属物,女性接受丈夫提供的舒适生活,同时家庭成为她们唯一可经营的事业。换而言之,女性不仅失去了在家庭中的平等权利,也失去了家庭之外的事业。姑姑对奥罗拉的培养正是要使她成为能被社会接受的女人,也就是从属于男人的人。正是成千上万的女性对年幼女孩的培养使女性从属地位得以延续。
  三
  姑姑既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又是支持者。她无时无刻不向奥罗拉传递顺从的观念。好在奥罗拉意识到了成为顺从的女人的悲哀,一次偶然,奥罗拉发现了父亲藏书满满的图书馆,阅读了大量书籍。她尤其痴迷于诗歌,并立志成为一位独立自主的诗人。在她二十岁生日时,堂兄罗姆尼向她求婚并希望她放弃诗歌写作,作为他的妻子帮助他完成社会主义追求。罗姆尼对女性写诗的能力很怀疑,贬低女性诗人能为社会带来的福利。他告诉奥罗拉女性没有足够的热情、智力和自我救赎能力成为真正的诗人。他极力劝说奥罗拉放弃诗歌梦想和他结婚。对于罗姆尼来说,与其说需要的是一个妻子不如说是需要一个帮手帮他实现社会主义梦想。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她在著作《第二性》中写道:“从传统说来,社会赋予女人的命运是婚姻。大部分女人今日仍然是已婚的、结过婚的、准备结婚或者因没有婚姻而苦恼。”在维多利亚时期,婚姻如同市场。大多数女性只有通过婚姻,才能获得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如果从这些方面考虑,罗姆尼确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然而,男人提供的保护和物质保障是以女性的顺从为代价的。和罗姆尼结婚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才能,每日在家中处理既费时间又花精力却不被丈夫和社会认可的家务。奥罗拉不愿抛却自己的理想去过以辅助丈夫为生活中心的主妇生活,因而拒绝了罗姆尼的求婚。她清楚地明白罗姆尼需要的“并非妻子,而是助手”。
  姑姑因奥罗拉拒绝罗姆尼的求婚严厉地指责她。可怜的奥罗拉因是意大利人的后代而被剥夺了继承权,远房堂兄罗姆尼成为家族合法继承人。如果奥罗拉不与罗姆尼成婚,她将一无所有。姑姑不相信奥罗拉写诗能养活自己,更不曾预料到十年奥罗拉的诗歌将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因而,姑姑要求奥罗拉为了生活保障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姑姑不懂得女性渴望的不只是社会地位和丰富的物质,还有情感与精神依托。尽管婚后罗姆尼会为奥罗拉提供舒适的生活,但是他们的结合也必然会给奥罗拉带来更大的伤害,因为罗姆尼根本就不理解、不支持奥罗拉成为诗人的梦想。如果成为一位依附于丈夫的家庭主妇,奥罗拉就难以成为一位独立的有自己思想的诗人。姑姑对奥罗拉拒绝罗姆尼的指责也是为了逼迫奥罗拉接受他的求婚,认为女人应该成为“家中的天使”。姑姑接受了女性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并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奥罗拉。这正是反映了父权社会中,女性不仅接受了自己从属于男性的地位,而且通过培养下一代将这种思想一代代地传递。
  四
  姑姑就是在从小被灌输女性环境之下成长的,女性从属于男性的思想已是根深蒂固。当奥罗拉来到身边时,她也极力将她培养成“家中的天使”,并期望她能与罗姆尼成婚。她的生活代表着千千万万维多利亚时期其他女性的生活,她们既是父权制社会受害者同时也是父权制社会的维护者。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曾海燕(1993-),女,重庆人,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其他文献
歌剧是举世闻名的一种国际性传统音乐艺术。作为音乐综合艺术的最高形式,歌剧具有文化属性。改革开放以来,恢复发展起来的中国歌剧的创新和繁荣,为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供了健康的精神食粮,促进了国家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并且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的歌剧复苏热潮中,歌剧《伤逝》在艺术上可贵的探求精神使得该剧获得成功,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这部歌剧综合运
期刊
“集唐”是明清传奇里下场诗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本文以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为例对“集唐”现象进行分析。《牡丹亭》共五十五出,有五十四出标明下场诗,除第一出外,均以“集唐”的形式出现。通过对集句出处的探究以及美学阐释,笔者概括了下场诗“集唐”的三种功用,并以此分析汤显祖在《牡丹亭》下场诗多选用中晚唐诗句的原因。  下场诗又被称作“落诗”“落场诗”,通常由每出戏的末尾由人物下场时念诵的几
期刊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非裔女作家,《最蓝的眼睛》作为她的处女作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其中,自然意象有着丰富的意义,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深度剖析,发现小说里的黑人女性命运与大自然紧密相连,自然生态的破坏使以佩克拉为代表的黑人女性的精神生态遭遇重创。在白人文化至上的社会背景下,为解决黑人女性的精神危机,黑人女性需要借助自然认识自我身份,树立黑人女性的身份意识。研究自然意象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作品所蕴含的意义
期刊
果戈里为小说《维》的创作倾注了数年的心血,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无法忘记其中那个鲜明独特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维的形象。大多数人对于维的认知首先来源于果戈里的小说《维》,因而,当前有必要先来探究该小说中维的形象。  一、果戈里小说中维的形象  小说中讲述了神学院的三个学生夜晚借宿在路过的农场中,收留他们的老太婆其实是女巫,半夜,女巫控制了其中一个学生霍马,骑在他身上飞向了半空。后来,霍马制服了巫婆,在他用
期刊
曹禺创作中的意象向来包含着丰富的含义,不同作品中的不同意象往往象征着作者最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作为曹禺人生中的最后一篇文章的《雪松》,其对于研究曹禺戏剧人生和人生戏剧具有重要的作用。  纵观现代文学史,有这样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的人生就像一个戏剧舞台,他3岁即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从小内心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入读中国话剧运动的摇篮——南开中学时,他参加了南开新剧团,从而获得了极为丰富的舞台
期刊
在《小姨多鹤》中,严歌苓通过身体认知的视角,揭示出在婚恋关系、家庭关系中女性的生存状态与社会权力意识下女性身份的虚无。严歌苓笔下的身体叙事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重点,通过身体认知的视角,可以准确地揭示男权社会赋予女性身体的原罪感及功能化。此外,以小环为代表的女性揭示出中国社会婚姻伦理对女性群体的规训,女性群体在历史中被赋予了多层含义,却独独失去了自身的意味。当女性的身体对个人价值不再起决定意义时,生命
期刊
杨玉环作为唐代社会一个备受争议的女性形象,她和李隆基的爱情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不断地被改写。不同版本、不同体裁、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大都反映了爱恨情仇与历史衰败的主题。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有无数个版本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无论是白居易《长恨歌》笔下美丽痴情的妃子、白朴《梧桐雨》笔下的“红颜祸水”、洪昇《长生殿》笔下温婉美好的宫女,还是导演陈凯歌《妖猫传》镜头下依附于男人而存在的女
期刊
我国古代艺术戏曲著作中有这么两部巨著被后人广为传颂——《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艺术戏曲之所以从古至今一直被后人所敬仰和追捧,是这两部作品中体现了坚贞不屈、敢于挑战封建礼教束缚,为爱而不惜违背封建正统的精神,张生与崔莺莺,杜丽娘与柳梦梅,他们之间的爱情可歌可泣,这四个人能在戒律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为爱而挑战正统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林黛玉之口称赞《西厢记》:“曲词警人,余
期刊
《白毛女》《江姐》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开启了中国歌剧民族化的道路,之后,民族歌剧已经逐步被大众所喜爱并接受。回首成功歌剧中的经典唱段文本,民族歌剧要赢得大众的喜爱,必须故事好看、音乐好听,做到入眼入耳。当下,我国民族歌剧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如何适应大众新的审美观,坚守民族歌剧的阵地,是民族歌剧工作者不懈追寻的目标之一。本文将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轨迹进行简要概述,并以民族歌剧《八月桂花满地开》《
期刊
罗伯特·舒曼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及音乐评论家,也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舒曼的音乐创新深刻地展现出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舒曼的钢琴作品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及诗意特点,钢琴旋律展现出的古特性,源自其音乐诗化的发展理念。罗伯特·舒曼的浪漫主义音乐创作,是欧洲音乐文化中一种特定的音乐思潮及創造风向,其继承了贝多芬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并借用舒伯特的套曲形式,将自身诗人般的情感浓缩于钢琴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