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场诗“集唐”功用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唐”是明清传奇里下场诗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本文以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为例对“集唐”现象进行分析。《牡丹亭》共五十五出,有五十四出标明下场诗,除第一出外,均以“集唐”的形式出现。通过对集句出处的探究以及美学阐释,笔者概括了下场诗“集唐”的三种功用,并以此分析汤显祖在《牡丹亭》下场诗多选用中晚唐诗句的原因。
  下场诗又被称作“落诗”“落场诗”,通常由每出戏的末尾由人物下场时念诵的几句韵语组成。明清传奇的下场诗沿自宋元话本,随后在文人作家笔下逐渐定型,成为由五、七言的四句韵语样式,如同一首绝句。内容上从后两句引用他人诗句,到四句摘取不同诗作的某一诗句,按韵律整合,汇集成一首新的诗歌,引用的诗句比重不断增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明中叶以来,下场诗所集诗句大多为唐代诗歌,孔尚任就曾指出“时本多尚集唐”,这一现象同样也出现在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下场诗中。
  一、概括内容,承前启后
  在《牡丹亭》下场诗中,汤显祖有意识地摘取唐诗进行了精心的排列和组合,虽是一种嵌入戏剧的手段,诗句却同剧情吻合无间,好像那些唐人特地为他预先撰写一样。可以说,《牡丹亭》下场的集唐诗,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在戏剧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功用。
  传奇剧本以情节冲突揭示生活主题,故而无论宾白剧曲,皆须承担叙事任务。然而诗词对戏剧的全面渗透,使剧曲与宾白在文学追求,均趋向以诗歌情韵为旨归,下场诗以集唐的形式出现,更印证了传奇剧本对情韵的这种追求。但如果传奇语言过分强调抒情而淡化情节,就难免导致剧本“可品”而不“可观”,以致影响舞台演出效果,所以汤显祖选择了与剧情息息相关的诗句。
  一般下场诗由舞台上的一个人物诵读,如《牡丹亭》第十四出《写真》的下场诗,是“旦”这个角色的宾白:
  眼前珠翠与心违(崔道融),
  却向花前痛哭归(韦庄)。
  好写妖娆与教看(罗虬),
  令人评泊画杨妃(韩偓)。
  游园后杜丽娘“寝食悠悠,敢为春伤,顿成消瘦”,揽镜自照,大惊失色,自念“往日艳冶轻盈,奈何一瘦至此!若不趁此时自行描画,流在人间,一旦无常,谁知西蜀杜丽娘有如此之美貌乎?”于是引出写真情节。“眼前珠翠与心违,却向花前痛哭归。”分别出自崔道融《马嵬》和韦庄《残花》,抒青春易逝、佳人难在的伤感,连接了前面的“游园惊梦”;“好写妖娆与教看,令人评泊画杨妃。”二句分别出自描摹女子之貌的唐诗,汤显祖借以展现杜丽娘的美,为后文“拾画”张本。
  如果一出结束时舞台上不止一个人物,那么还可以由场上人物合念一首下场诗。例如,第二十三出《冥判》的下场诗由旦、末、净三个角色共同完成:
  (末)醉斜乌帽发如丝(许浑),
  (旦)尽日灵风不满旗(李商隐)。
  (净)年年检点人间事(罗邺),
  (合)为待萧何作判司(元稹)。
  这四句下场诗所描绘的胡判官是此出的关键人物,他虽然面目丑陋,“醉斜乌帽”,举止滑稽,但是极富有人情味。正因得胡判官的同情,丽娘芳魂才能不入枉死城,为日后得遇柳生、幽会还魂作了伏笔,可以说《冥判》为杜丽娘复活的发端,这四句集唐诗起到承上启下的功用。
  二、刻画人物,调整节奏
  《牡丹亭》第四出《腐叹》凸显了一个重要的配角——陈最良,除了通过曲词让人物性格在剧情的发展中呈现外,下场前怎样进一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呢? 这个任务就落到了下场诗上:
  世间荣禄本逡巡(李商隐),
  誰睬髭须白似银(曹唐)?
  风流太守容闲坐(朱庆馀),
  便有无边求福人(韩愈)。
  前两句“世间荣禄本逡巡,谁睬髭须白似银?”两句曲道尽旧时代失意老秀才的情态,两年失馆以至“衣食单薄”“头巾破了修,靴头绽了兜”,一副可怜相。后两句“风流太守容闲坐,便有无边求福人”则写出了陈最良在就要变成“陈绝粮”的困境下,机缘巧合得到杜太守的延聘后那种抓住救命稻草似的复杂心态。这四句“集唐诗”紧扣住了“腐叹”二字,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个酸腐可笑、可怜可叹的人物形象。再如,第三十二出《冥誓》的下场诗:
  梦来何处更为云(李商隐),
  惆怅金泥簇蝶裙(韦氏子)。
  欲访孤坟谁引至(刘言史)?
  有人传示紫阳君(熊孺登)。
  柳梦梅下场独诵“梦来何处更为云?惆怅金泥簇蝶裙”,借神女为云的传说叹伤离惜别。“欲访孤坟谁引至,有人传示紫阳君”是指杜丽娘请求柳梦梅掘墓,使她重生。但掘墓之举独立难成,须有人相助,诗中“紫阳君”即紫阳真人,道教供奉的仙人,这里指的是石道姑。这也与杜丽娘提出的“可与姑姑计议而行”之言相合,于是引出其后《秘议》一出。
  此出《冥誓》是杜丽娘复活的转机,这四句集唐诗起到调整节奏的作用,前面舒缓的剧情由此转急,杜丽娘复生后,发生“婚走”“骇变”等一系列扣人心弦,环环相扣的故事。
  三、诗与意会,情的移用
  在叙写柳梦梅与杜丽娘情事之时,汤显祖插入《忆女》一出,以示不忘杜丽娘的父母这一条线索:
  曾伴残蛾到女儿(徐凝),
  白杨今日几人悲(杜甫)。
  须知此恨消难得(温庭筠),
  泪滴寒塘蕙草时(廉氏)。
  这四句喷涌出老夫人为早逝的女儿破碎了心的满腔感痛。汤显祖在仕途上遭逢蹉跎,他的儿女多英年早逝,遇逢这出慈母忆女的戏,采用唐诗中的隐恨幽语,自然贴切地再现了老夫人黯然伤神、垂泪感怀的场景,也将自己灵魂深处埋得最深的痛苦婉转地倾吐出来,让人读之喟叹,听之潸然。
  再如第十一出《慈戒》的下场诗:
  风雨林中有鬼神(苏广文),
  寂寥未是采花人(郑谷)。
  素娥毕竟难防备(段成式),
  似有微词动蜂唇(唐彦谦)。
  其中,“寂寥未是采花人”选自郑谷《蜀中春日》,原诗为“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汤显祖将“探花人”改为“采花人”,以采花人暗指柳梦梅。诗中有小女儿的不涉世事的情丝,有慈母叹怜感怀的规劝,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恋。这种渗透不仅直接影响剧本的文字结构,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戏剧语言的内在美学趋向,即一种情的移用。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起到诗与易会、意随境转的作用,使《牡丹亭》比其他“本色”的传奇更为文雅。
  四、结语
  对戏曲中集唐诗的运用,历来有褒贬不一的意见。有人称赞它“浑然天成,初无牵强之态。往往有胜如本诗者”,也有人持批评的态度:“上下场诗,前人多集唐句,文气本不惯串,不过拈一两句,与本出稍有沾染者入之,馀皆闲文,且滥套可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文化积累和文学修养对作家成长极其重要,然而“无一字无来历”之类的文人习气又可以使博学成为作家的桎梏。在《牡丹亭》中,汤显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运用集唐诗的形式来创作下场诗,使得这部浪漫主义传奇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值得人们肯定。
  (武警工程大学)
  作者简介:刘绍颖(1987-),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汉语教学。
其他文献
在现代汉语中,辟谣的意思是指说明事实真相,驳斥谣言。人们经常说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透明,只有开诚布公地道明前因后果,用数据说话,才能打消大众内心的疑虑,遏制谣言的滋生。在人类文明史上,古人有很多制止谣言的方法,本文试图通过对《孟子·万章章句上》中四章的解读,浅谈孟子是如何为圣人辟谣的,并审视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流言所伤,圣人不免。在《孟子·万章章句上》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万章问曰:“或谓孔
期刊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大型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以其独特新颖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获得一致好评。由此可见,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网络为主的多样化手段已成为一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趋势。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正处于一种高速运转变化的状态,其中尤以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为代表。网络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期刊
表意之象即为“文学象征意象”,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对某事物的观察所赋予的哲理性思考。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那些能够蕴含某种精神的形象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言外之意。自古以来,中国诸多诗人热爱刻画渔夫形象,从屈原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浑兮,可以濯吾足”,到管道昇的“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不光文学家热衷此类的象征意象,历代或在宫廷或在江湖的画师也都钟情于或这样或那样的象征意
期刊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家、理论家、美学家,《闲情偶寄》是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其中戏曲方面的内容一直为人们所学习与研究,体现了李渔的美学思想,最为突出的是“求真”这一思想。本文对李渔“求真”美学思想形成历史背景进行探究,重点论述李渔如何体现“求真”思想,主要从词曲创作以及场上表演两方面来具体分析,最后对李渔“求真”美学思想进行评价,阐述其价值意义。  一、“求真”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  商品经济的发
期刊
周作人以科学理性对中国传统中庸之道进行改造,用科学精神置换出新时代的中庸之德,内在地包含着冲破封建独断理论的束缚,将思想的触角深入至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内部,为同时代作家所不及,具有丰富的思想意义。相较于儒家的中庸之道,周作人的中庸主义具有时代特征和现代品格,即为人为文主张闲适冲淡,反对迷信的敬畏,以科学理性的精神为基石,凭知性优雅的格调立身处世,摒弃传统中庸之道的庸俗成分,釆借西方现代文化的优秀品质
期刊
《米花之味》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生活现实意义主题的影片,反映了以小见大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影片用生动活泼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去挖掘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生存问题和真实感人的生活细节;去呈现深刻严肃的社会问题和思想主题;去找寻人类对生命和情感的终极追求,引发人们对于“什么是人类对生命本真和情感艺术的追问和思考”。  《米花之味》是80后青年导演鹏飞导演的关于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之一,这部影片的焦点
期刊
舞剧《粉墨春秋》是一部风格独特、色彩艳丽、情感浓郁、哲理深刻的大型原创古典舞剧,它不仅展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更展现了戏曲人对人生目标的执着追求,凸显了丑小鸭蜕变为白天鹅历经的磨难和辉煌。舞剧弘扬了民族文化,倡导了民族美德,是一部极富思想性的作品。《粉墨春秋》艺术表现形式独特,以中国古典舞为主要表演风格,同时借鉴中国戏曲的诸多表演形式,用现代思维和视角来表现人性、人情、人理,深入挖掘人的本质和中国戏
期刊
中国人都说人生有三大喜事: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和洞房花烛夜。这其实是对男子而言的,那么于一名女子而言,前面两项是远比不上出嫁为妻这一庄严时刻的。在张民的诗歌《奶奶的葬礼》中,第一句便是“你又一次被人高高举起了,奶奶”。奶奶的一生有两次是被人举起的,第一次是奶奶作为一个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而第二次则是她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刻,两次的举起都是神圣的、不可亵渎的。  人们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奶奶
期刊
北魏《元桢墓志》是早期元氏墓志风格的反映,其风格独特,受到学书者的青睐。从文字学的角度切入去考察其在汉字演变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演变特点,以此窥探当时刻工水平,是抛开主观审美、做冷静思考的有效办法。本文拟从碑别字和刻工两个方面来探讨,更加辩证地认识《元桢墓志》的文字价值及艺术价值。  《元桢墓志》是元魏宗子志石,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约北魏中期。据《魏书·高祖纪》载:“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
期刊
歌剧是举世闻名的一种国际性传统音乐艺术。作为音乐综合艺术的最高形式,歌剧具有文化属性。改革开放以来,恢复发展起来的中国歌剧的创新和繁荣,为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供了健康的精神食粮,促进了国家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并且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的歌剧复苏热潮中,歌剧《伤逝》在艺术上可贵的探求精神使得该剧获得成功,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这部歌剧综合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