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生培养中的两种利益取向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xz521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外在利益取向是比较明显的。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研究方向和课题的选择等,主要着眼于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前景。研究生的考核评价和毕业条件的设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唯论文论或论文至上论。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刊物级别也有要求。这种外在利益取向不仅不利于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和培养杰出人才,而且还可能导致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风险。内在利益是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会到一种本体性的存在感和满足感。内在利益是不可化约的,是为他性与自为性以及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直接统一。内在利益取向应当在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中体现出来。对研究生的考核评价应当增加内在利益的权重,完善对课题研究失败的考核评价机制。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利益取向问题,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种解答。
  [关键词]外在利益;内在利益;研究生;钱学森之问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0)01-0036-06
  1从“钱学森之问”到研究生教育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间”引发了我国教育界甚至是全社会的讨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我国大学的培养模式,特别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寻找原因,认为知识型和灌输式的教学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如果说“钱学森之问”主要是针对我国的大学教育提出来的,那么这个問题应该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寻找答案。“钱学森之问”应该是研究生教育之间,即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自从招生规模扩大以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无疑是巨大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建立了包括理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学科体系。不仅名牌大学和重点大学招收和培养研究生,而且越来越多的普通院校也获得了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资格。各个大学都把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资格看作是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志,不断提升各个学科和专业的教育层次,从本科教育上升到研究生教育,从硕士研究生教育上升到博士研究生教育。
  一方面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则是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甚至在重点大学和名牌大学,读研究生也是本科毕业去向的首选。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选择读研究生的比例更高。
  本科教育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研究生阶段的知识学习,不再注重知识的广度,不是根据教材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而是要求对专业知识有更加深入地理解。研究生阶段知识学习的目的是培养研究能力,把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转化为研究能力。通过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打开研究的视野,获得研究的启发,确定研究的课题,开拓研究的领域。除了专业知识的系统深入学习之外,研究生主要是通过课题研究来培养的,这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中最重要的区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创造性成果的取得和杰出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解答“钱学森之问”,虽然可能是整个教育体系,甚至可能是整个社会的任务,但是“钱学森之问”最直接的答案存在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之中。应当把“钱学森之问”转换为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考问,那就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涉及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方面,招生制度、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课题研究、评价机制等。利益取向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培养模式和培养环节是外在的影响因素,而利益取向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则是内在的,因而有可能是决定性的。
  2研究生培养中的外在利益取向
  无论人们从事什么实践,都追求某种价值或利益,一种自我实现或自我肯定的满足感。研究生也追求自己的利益,希望通过学习和研究获得自我实现和自我肯定。
  2.1外在利益及其特征
  利益分为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所谓外在利益,是指一种社会实践所带来的金钱、地位、权势和名声等,使人获得自我肯定和满足感。
  金钱、权势、地位和名声之所以是外在利益,是因为这些利益存在于所从事的实践之外,人们不是在所从事的实践中获得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感觉。外在利益和实践之间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目的和手段之间是一种外在关系。外在利益是目的,实践本身是手段,目的在实践之外。外在利益的外在性还在于,实践与外在利益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外在利益的获得只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是不确定的而不是确定的。一方面,所从事的实践未必能够成功,而失败就意味着得不到金钱、权势和名声。另一方面,实践与外在利益之间不是直接统一的关系,一项成功的实践未必能够转化为外在利益。外在利益的外在性使得外在利益不具有独特性。外在利益不是通过特定的实践获得的,任何一种实践都可能获得外在利益。外在利益使得任何一种实践都失去了独特性。外在利益把一切人和一切实践都同化了,一切实践都被化约为金钱、权势和名声。而人本身也被化约为金钱、权势和名声,人也因此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另外,外在利益具有竞争性。“外在利益的特征在于,每当这些利益被人得到时,它们始终是某个个人的财产和所有物。而且,最为独特的是,某人占有它们越多,剩给其他人的就越少。外在利益是竞争的对象,而在竞争中就必然有胜利者和失败者。”此外,外在利益没有特定的衡量尺度,人们是在比较中获得满足感的,因此,外在利益带给人的满足感也是不确定的。
  2.2研究生的外在利益取向
  研究生当然追求外在利益,就业优势是研究生最突出的外在利益,找到一个好工作,就能够带来金钱、权势和名声。
  很多本科毕业生考研究生的动机是追求外在利益,着眼于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的就业优势。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也从原来的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很多普通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把读研究生当作是一条通向更好学校的途径,从普通本科院校升到重点大学和名牌大学,其目的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由于本科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人越来越多,研究生考试竞争越来越激烈,考试难度越来越大。很多本科毕业生考研的学科和专业选择,主要是看学科和专业是否具有就业优势。所谓热门专业,就是具有高就业预期的专业。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包括课程学习、项目研究、毕业设计和考核评价等,外在利益取向也是很明显的。许多学科和专业把就业看作是重要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要有利于研究生毕业之后找到好工作,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像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一样,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是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尺度。就业情况甚至关系到一个学科和专业的招生和培养资格。
  在研究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外在利益取向。就业导向导致了研究生的选择性学习,即其往往选择那些对找工作有帮助的课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而对于那些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则常常满足于学完课程拿到学分。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有的学生甚至把考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看得比专业课程的学习更重要。研究方向的选择和研究课题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也要看这种研究是否有利于找工作,以及这种研究是否具有长期获得外在利益的潜力。研究生学习和研究中的外在利益取向,还表现为追求学术论文的发表,包括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论文发表是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实力的衡量标准,学术论文的发表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特别是在博士研究生这个层次,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级别往往是用人单位招聘和引进人才首要的考量因素。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也把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刊物的级别确定为研究生毕业的基本条件。
  2.3外在利益取向的后果
  研究生学习和研究中的外在利益取向,以及基于外在利益取向的研究生培养,可能产生以下后果。
  1)外在利益的驱迫影响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效果。更快地出成果,出更多的成果,发表更多的论文,外在利益的驱迫使研究生难以专注于学习和研究,发表论文和找工作的压力常常会影响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效果。许多研究生更多地关注论文的发表,而非高水平的研究。研究成果和论文的质量可能被置于次要地位,只要能够发表就行。有些学生专研发表论文的技巧,寻找发表论文的渠道,甚于脚踏实地的学术研究。
  2)很多研究生在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的时候,可能主要看是否容易发表论文,常常顾不上研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基础性研究以及研究周期长的课题,特别是那种有风险的课题,即可能面临失败的研究,对于追求外在利益的研究生来说是很难被选择的。科学研究难以取得重大突破,与科学研究中的外在利益取向有很大关系。
  3)外在利益取向可能导致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风险。当前学术道德问题时有发生,也是因为追求学术研究的外在利益的缘故。外在利益与学术研究不是直接统一的,假的学术研究或者假的研究成果,也能够给人带来外在利益。只要论文能够发表,而不管论文是不是真实的研究成果。如果课题研究失败了,论文不能发表,毕业论文写不出来,毕业势必会被推迟,在就业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这是研究生不能承受的后果。于是一些学生不得不捏造数据,拼凑或者抄袭论文,把别人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有学生甚至找人代写代发论文。
  4)面对外在利益的竞争性和不确定性,许多研究生常常焦虑不安,学习和研究对他们来说是苦差事,学习和研究的效果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纵观中国历史,基本上找不到更多乐学的案例和文字记载,而‘苦学’却大放异彩,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随手都可以看到‘苦学’的事迹。”中国古代的苦学精神包含着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更意味着忍受学习和研究中的痛苦感受。实际上,只要学习和研究在外在利益的诱惑和驱迫下进行,痛苦和焦虑就是难以避免的感受。只要能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外在利益,人们就不会选择学习和研究这种途径。
  3研究生培养中的内在利益取向
  3.1内在利益的含义
  内在利益是相对于外在利益而言的。如果说外在利益是通过实践而获得的金钱、权势、地位和名声,那么内在利益则是指人们在特定的实践中获得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肯定。
  内在利益概念,来源于柏拉图对真正的技艺和赚钱之术所作的区分。在柏拉图看来,真正的技藝不同于赚钱之术。赚钱之术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技艺。真正的技艺是为技艺所涉及的对象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获得金钱。从事某种技艺的人不是追求技艺之外的金钱、权力和名声,而是在技艺本身中,以及在为对象所提供的服务中获得满足和自我实现。例如,真正的医术不同于赚钱之术,真正的医术是为病人服务的,而不是为了从病人那里获得金钱报酬。医生不断地钻研和提高医术,医生从医术的精进中获得满足,在治病救人中实现自己。如果医生从医是为了获得金钱,那么医生和商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3.2内在利益的特点
  与外在利益相比,内在利益具有自己的特点。
  1)内在利益具有独特性或不可化约性。外在利益具有化约功能,任何一种实践都被化约为金钱、权势和名声。这种化约功能使一切实践都失去了自身的独特价值,使从事实践的人失去了自身的独特性,人们因为被化约而具有可比性。内在利益,即在实践本身中,在实践所服务的对象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和价值感,是不可化约和不可比较的。任何实践都是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都有独特的服务对象,带给实践者一种独特的满足感。从事同一种实践的人们之间,满足感和价值感也是不可化约和比较的。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得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感觉,而不是通过与他人比较而获得。
  2)内在利益是本体性的利益。外在利益并不是实践的本质规定,因而也就不是从事实践的人的本质规定。只有内在利益,即在实践中以及通过实践所服务的对象获得的满足感,对人来说才是本质性的。人就是人的实践。他是一位医生、一位鞋匠或一位学者,即是特定的实践者。医术使人成为一位医生,他通过医术把自己实现为一位医生。人与人的本质区别是各自从事的实践之间的区别。外在利益之间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不同。实践活动能够带来金钱,但是赚钱不能成为一个人的本质。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感觉。
  3)内在价值是为他性与自为性以及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直接统一。柏拉图说:“任何技艺都是为他的对象服务的。”要获得内在利益,要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得满足和自我实现,前提是自己的实践所服务的对象得到了满足。外在利益作为一种中介把实践的为他性和自为性割裂开来,并且把实践的内在的自为性遮蔽起来,把外在的自为性凸显出来。实践的为他性与自为性的统一,同时就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社会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体系。当一种实践满足了他人的需要,这种实践也就建立了一种社会关系,充实了社会的内容,扩张了社会的力量,与此同时,从事实践的个人的力量也得到了充实。社会力量乃至于人类能力的扩张,与实践者个人能力的扩张和充实是一致的。   4)内在利益的确定性和非竞争性。一种实践与外在利益即金钱、权势和名声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和不确定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但是,内在利益即在实践中获得的满足和自我实现,则是必然的和直接的。一个人与他所从事的实践具有直接的同一性,他的存在就是他所从事的实践,因而他的满足感和自我实现的感觉就在所从事的实践中获得。
  3.3研究生的内在利益
  “沉思,爱智慧的活动似乎是具有惊人的快乐,因这种快乐既纯净又持久。沉思中包含着最多的是我们所说的自足。”从亚里士多德对纯粹的哲学沉思的推崇可以看出,科学研究与其他实践不同,科学研究主要是智力活动,能够给研究者以纯净而持久的快乐。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能够体会到强烈的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感觉。科学研究使人体会到一种本体性的满足感和存在感,获得一种惊人的快乐。外在利益不能带来这种快乐,其他实践活动也难以给人带来这种快乐。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性和普遍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把沉思看作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因为纯粹理性的活动最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能够使人从单个自我的存在转变为普遍性和社会性的存在。
  研究生的内在利益,是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满足和自我实现。追求科学研究的内在利益,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考研究生,还是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本科毕业生为追求内在利益而考研究生,是选择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他们并非着眼于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的就业优势和未来的职业前景,而是希望成就一种科学人生。把科学研究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来选择,追求科学研究的内在利益,这种学生在本科阶段一定是真正优秀的,因而是最有培养潜力的。(2)内在利益取向影响研究生的课程选择和学习。他们并非关注课程和知识学习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就业,而是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希望通过知识的学习推进自己的研究。在知识学习中追求内在利益,这样的学习才可能是真正深入和有利于研究的学习。内在利益取向还会影响研究生的学习方法。(3)在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的选择上,他们更看重一种研究方向和课题在学科和专业,乃至于在整个人类知识中是否有价值,以及这种研究是否能够扩展人类的知识。他们不是着眼于课题研究的就业优势,以及是否有利于发表论文,而是从科学本身出发去设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他们会挑战那些困难和有风险的课题,因为这种课题研究能够给其带来更大的满足和自我实现的感觉。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这种研究给其带来更惊人的快乐,因为这种研究能够使他们的内在利益最大化。(4)追求科学研究的内在利益,研究生就会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和人类利益统一起来,从而在科学研究中体会到一种崇高感。
  总之,只有摆脱了外在利益的驱迫,不再单纯地追求发表论文,或者说不再为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才能在科学研究中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研究的快乐。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令人愉悦甚至是引人入胜的,这种愉悦既不以研究取得预期的成果为条件,也不以研究成果带来金钱、权势和名声等外在利益为条件。内在利益为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提供不竭的动力,使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废寝忘食地研究,而且更有成效。
  4基于内在利益取向的研究生培养
  4.1正确处理研究生培养中的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的关系
  人们从事任何一种实践,可能都具有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的双重取向。在现代商业社会,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必须具有货币价值,必须转换为一定的货币量,才能为从事这种实践的个人提供生存条件以及进一步实践的条件。追求外在利益是由商业社会的价值逻辑决定的。但是,人们往往因为追求外在利益而忽略了内在利益,因为追求金钱财富而忽略了真正的财富。人们常常把外在利益视为一切实践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能把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研究生毕业以后要找工作,希望依靠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学历资格找到满意的工作。追求外在价值,强调研究生培养中的就业导向,无论对于研究生培养单位来说,还是对于研究生自身来说,都是不可避免和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如何把研究生的外在利益与内在利益统一并协调起来,把内在利益取向贯穿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
  4.2基于内在利益设定培养目标
  应当把内在利益和外在利益在培养目标和培养环节中统一并协调起来,在培养目标的设定和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体现研究生的内在利益。培养目标常常从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来设定,使研究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具备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能力培养,都不能仅仅着眼于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和职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学校应该在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定中把内在价值明确起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興趣,让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体会到独特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培养以学习和研究为乐的研究生,可能比传授知识基础和能力方法更加重要。
  4.3培养环节和过程中的内在利益取向
  在培养目标明确了内在利益取向之后,培养环节和培养过程就要围绕内在利益来进行。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学校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纯粹兴趣,不能仅仅着眼于外在利益。内在利益是蕴藏在知识之中的。教学要把蕴藏在知识之中的本体性意义揭示出来,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本体性价值,从而在知识的深入学习中体会到一种深刻和持久的愉悦感。任课教师在知识讲授中要表现出对知识本身的热爱,而不是仅仅对外在利益津津乐道;要强调研究活动的为他性和社会性,研究成果是为他人、社会和全人类服务的;要引导学生在研究中把自我与他人和社会统一起来,把小我与大我统一起来,从而体会到一种崇高感和使命感。学生通过内在利益获得持久的学习和研究动力,而不是在外在利益的压力下从事学习和研究。
  4.4考核评价和毕业条件设定中的内在利益取向
  研究生自身的利益取向常常是由考核评价机制决定的。研究生的考核评价,要强调和体现内在利益取向,反对研究生考核评价中的唯论文论或论文至上论;要减少毕业条件中的量化指标,包括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和完成课题的数量和等级,为内在利益留下空间:要把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不能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过程考核更能体现内在利益;要把研究兴趣、研究基础、研究能力和研究潜力结合起来加以考核。
  研究生考核和毕业评价中要正确对待课题研究的失败。对待研究失败的态度,是区别内在利益和外在利益取向的重要标志。失败的研究只有内在利益而没有外在利益。培养机构和研究生都难以从一个失败的研究中得到金钱、地位、职业和名声。但是,失败是有价值的,失败的价值在于证明此路不通,从而为其他研究者设定一个路标。失败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尝试。一名研究生敢于从事这种有风险的研究,说明其追求的是科学研究的内在利益,在研究本身中,而不是在结果中感到满足。对研究生的考核和毕业评价应当包含对研究失败的肯定。内在利益是不可能被量化的,只能由导师、评审专家、研究团队来评价,也要在同学中相互评价。当然,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本身的利益取向,常常受到社会评价的利益取向的影响。因此,用人单位在研究生招聘中应当增加对研究生的内在利益考量,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固然重要,但是也应当关注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精神,以及相应的发展潜力。
  5结语
  历史上那些在科学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并非在外在利益的压力之下从事科学研究,而是追求科学研究的内在利益。他们追求真理,而非名利。科学研究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他们不是追求外在利益带来的小我的满足,而是通过科学研究,为国家和人类发展作出贡献,体会一种大我的崇高感。追求内在利益使他们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成为杰出人才。
  钱学森就是杰出人才的代表。钱学森的科学研究和人生道路,为“钱学森之问”提供了答案。钱学森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责任编辑 刘冰]
其他文献
我14岁读初二那年的春天,便开始谈恋爱,很招摇地与小男友手拉着手,在巷子口晃悠。有人看见了,嬉笑一声,对着我的脊背说一句:真不愧是刘彩遥的女儿,这么张扬!  刘彩遥是我的母亲。她33岁的时候遇到了父亲,并很快生下了我。但是,他们没有结婚。据说她与丈夫吵架,偷偷坐车跑到另外一个城市,恰逢碰到善良的父亲,便使尽浑身解数,缠住了他,让他留自己住下来。可是我5岁的时候,她又忍不住对另一个家里一儿一女的思念
12月6日,在第十八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现场决赛中,李端棻中学斩获佳绩,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4人次),国家二等奖2项(6人次),这是贵州省零的突破。  近期,国家教育部首次发文,将编程教育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李端棻中学早在2018年面向全体学生,已经实现了编程教育进课堂。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是一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全国性竞赛。首届活动于2002年9月在人民大
[摘要]通过对3所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状况进行调查,探讨基于该群体需求的英语课程体系建设。调查发现:该群体学生英语能力自我评价较低,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差强人意;压缩基础英语的呼声较高,对英语拓展课程的学习需求强烈;语言技能提高类、专门用途类以及跨文化交际类课程较受学生青睐。基于以上发现,普通本科院校需开设不同层级的通用英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兼顾跨文化交际系列和专门用
为贯彻落实《关于2019年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等文件精神,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8月27日,贵州省科协在贵阳举办了“2019年度知识产权战略宣讲暨企业专利应用工程师培训班”。  贵州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刘炳银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全省各行各业的企业负责人、高管、技术研发人员等100余人参加了培训。  科技信息企業推广项目是创新驱动
杭州有一个叫陈耀光的设计师,和朋友租了千岛湖的某个小岛,小岛上有鸡含,鸡舍的内部做了现代化的改造,增加了空调和卫生系统,成为了人的住所。不知道人住进去会不会闻到鸡屎的味道?那味道很难消除的。  前几天我从江北回来,对于怎么处理我的茵宝运动鞋很让我伤了一阵子脑筋。新鞋,鞋底的沟迴很深,鸭屎、鹅屎粘得多而牢固,虽然已经在外面蹭了半天,又跺脚半天,但情况并没有改变多少。打量半天鞋,又打量半天卫生间里所有
[摘 要]加强研究方法学习与教育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某高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研究方法学习应用现状调查分析发现,缺少系统的研究方法学习、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与学习效果不佳、部分导师指导能力有限、缺乏有效学习资源、跨学科考研、研究方法学习意识淡薄等是影响研究方法应用的主要因素。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研究方法应用中常见的问题是“想用不会用”“应用不规范”和“错误应用”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
[摘要]与基础日语教学的逐步有序化相比,专门用途日语的教学还显得十分混乱,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和研究迫在眉睫。对此现状,选择商务日语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针对商务日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制订出基于“社会需求分析”的教学目标和有效融合专业知识和语言习得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JSP;社会需求;商务日语;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只以教材作为研读材料,显然不能实现全面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建立一个学生课外阅读的约束—沟通—激励机制,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明确要求,以扩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以《旅游经济学》的教学为例,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经验、近年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总结了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学习、学校的意义和学生在实际阅读中所获得的收获;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
我写了一本非常成功的书,我的理想实现了,可是,从此以后,我再也无法无条件地相信我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了。    那是凌晨4点钟,我呆在一座像电影《精神病患者》里那样的古老楼房里。除了我以外,还有我的狗托比和一個同事,他正在隔壁的房间里打电话。风雨吹打着松枝,在我对面的窗前吱吱作响,参差不齐的大树枝挡住了三层楼下面街上昏黄的灯光。就在这时,一只手搭在了我的肩膀上,一个身影落在了我的桌子上。托比深深地吼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借助相关的数学软件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进行数学探索活动,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已经成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本文设计了两则在“几何画板”中学习的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变换”的活动课案例,并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分析了在计算机环境中让学生探索美妙变换的意义和注意点,期望能对计算机学习环境中的数学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