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天气,下接童气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cl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从《品德与生活(社会)》改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更名意味着课程内涵的丰富与深化。统编版教材在编排思路、基本框架、主题内容组织、呈现方式等方面展现了许多新特点,教师要用好统编版教材,需深刻研读,领会统编精神。本专辑围绕“研读《道德与法治》教材,领会统编精神”来阐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2017年秋季,统编版教材开始在全国一年级使用,之后逐年更替。课程名称的更改、教材的变化,意味着德育课程内涵的进一步丰富与深化,其课程内容、编排思路、呈现方式、实施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和调整,展现了新的特点。只有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统编精神,才能发挥教材的最大价值,实施有效教学。
  一、理解课程定位,明确育人方向
  教学之前,需要先明确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品德课程性质与功能的不同定位,清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性质,认清课程本质、立意、育人方向。这样才能准确定位和演绎道德与法治课程。
  统编版教材是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重要的文件来建构的。这就意味着这门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精神的任务;承载着引导学生知法守法,树立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任务;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引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任务。这门课程的基本定位可以理解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公民意识的培养。而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具备法律意识。
  二、把握核心教育主题,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低段统编版教材根据学生生活及学习的实际情况,每册设置一个单独的“教育主题”:一年级上册“适应新生活”,一年级下册“养成好习惯”,二年级上册“奠基公共意识”,二年级下册“追求创新生活”。每一个教育主题都有它的价值内涵:“适应新生活”突出个体“我”适应全新的小学生活;“养成好习惯”包括日常生活的好习惯和学习的好习惯,以及与大自然、家人、同学共在的好习惯,突出“我们、和谐共在”的价值内涵;“奠基公共意识”在共有的时间、共有的空间、共有的世界里,给学生传递“共有共享”的理念;“追求创新生活”引导保持不断改进与创新生活的热情,突出“公共福祉的创造”的价值内涵。同样的学习内容在不同年级、不同册次有时会重复出现,但教育主题不同,教学要求、教学定位也不一样。例如,一年级上册第11课《别伤着自己》在“危险是怎么发生的”栏目下呈现了一个男孩与小狗不恰当玩耍造成伤害的故事,意在引导学生认识与周围事物相处时可能发生的危险,让学生通过故事知道有些危险是由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的,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安全教育,回应该册“适应新生活”核心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上学了”之后的新生活情境中反思生活,进入到安全健康、与学校生活相协调的状态。一年级下册第7课《可爱的动物》在“我和动物朋友”栏目下也出现了小朋友与动物相处的故事,但意在引导学生分享与动物朋友之间的故事,从而感知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这处学习又回应了“养成好习惯”核心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养成与动物共在、和谐相处的好习惯。
  教师教学时只有对应核心教育主题,才能对相似内容进行区分教学,以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而除了把握每册核心教育主题,还要把握每个单元、每一课的主题内涵和教育角度,明确各级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准把握教学内容。
  三、领会教材设计意图,实现教学互动共生
  统编版教材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用儿童的方式呈现儿童的生活。教材以学生的“学”为核心,围绕学习活动建构教材,呈现的是儿童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建议,其实这也为教师“助学”意义上的“教”设计好了思路。因此,这套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教材对教学的引领作用。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中,呈现了两个栏目——“我的家乡产什么”“家乡物产惹人爱”,栏目题目指明了教学的内容、层次和要达到的目标。“我的家乡产什么”栏目中,教材呈现一张调查表和一个乡村集市的场景,提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探究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家门去不同的场所调查、发现、探究家乡物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家乡物产惹人爱”栏目,通过插图为学生提供思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访、资料搜集等活动,从自身可感可知的实际生活细节和生活故事入手去感知家乡物产与自己衣食住行的直接联系,从而发自内心萌发对家乡物产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感激之情。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学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关系的重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领者,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对话、教与学的互动共生。
  四、回归儿童生活,引导自主建构生活
  统编版教材从儿童的视角,讲述儿童真实的生活。生活是复杂的、多样的,有多种可能性和选择性,而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儿童对过去的生活进行整理、反思,选择一种更有价值、更具意义的生活,并通过生活建构活动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有德性的人。
  例如,一教师在执教二年级上册《周末巧安排》一课时,先让学生回顾上一周末的生活来“说说我的周末”,通过回望生活,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接着创设周末情境,选取周末睡懒觉、周末一上午都在玩游戏这些儿童在周末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对比教材主人公的行为,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不良的周末行为,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习得过好周末的具体方法。该教师还借助副版教材中的“小宝,不可以”这一绘本故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类似的情况,通过判断、讨论、辨析、探究如何与家长沟通,解决冲突,商定计划,最后引导学生用习得的方法安排下一个周末生活。这样的教学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回望生活、反思生活、进行自主道德建構,达到了提升学生原有生活和道德水平的教学目的。   五、解析副版教材,提升教学张力
  统编版教材一个很大的创新点是主副版结合。主版教材完整落实教学目标,全面呈现教学内容;副版教材紧密关联教学目标,补充拓展教学内容。副版教材的主要形式是绘本故事,及一些诗歌等。作为主版教材的补充,副版教材可以用在课堂上,也可以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自行阅读,可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教学实际决定用法。例如,一年级上册第15课副版教材主题“团圆”讲述的是留守儿童过春节的故事,如果班上有留守儿童,这个副版教材就可放在课中使用,反之可作为课后拓展让学生自行阅读;二年级上册第4课副版教材主题是“重阳节”,如果当地有过重阳节的习俗,可以将其纳入课堂,如果没有可作为课后拓展了解,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除了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要根据主副版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副版教材的使用方式。如果副版教材有独立目标,与主版教材是平行关系的可以在课后使用。比如,二年级上册第4课副版教材“古诗词中的月”,呈现的是古代诗人借月抒怀、赏月思亲的佳句,但主版教材正文重在引導学生了解各地过中秋节的不同习俗,把此副版教材放在课堂中,学生很难理解,教学也很难定位。如果副版教材是对主版教材内容的深化递进,紧扣主教材目标,则可以在课中使用。比如,二年级上册“小宝,不可以”“守规则,懂礼让”等,在课上使用,可辅助呈现完整的故事,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环节灵活使用。
  六、落实法治教育,培养德法兼备之人
  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意味着法治教育的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是一种公民素养教育,不是专业法律教育,而是法治意识的培养。其中低段法治教育的重点是规则教育,也称“前法治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应该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教学的目标则是培养富有人性的道德情怀与法治素养兼备的人。
  例如,《大家排排队》一课正文部分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生活中排队的必要性,懂得不同场所正确的排队方式。副版教材“守规则,懂礼让”呈现的是规则以外但在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的生活场景:有人在排队过程中因故暂时离队,之后能不能回到原队?上火车排队中礼让老人,排队打水时礼让小朋友,上厕所时要不要礼让比自己还急的小朋友?……几幅场景图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也呈现了守规则与礼让道德两难的情境。教学中引导学生要守规则,但不能僵化地守规则,要做一个有情有义、合情合理、通情达理的人。这个情就是“道德”,这个“理”就是法治。道德因规则而有保障,规则因道德而温暖。
  成尚荣先生提出教师的发展要“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笔者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上接天气,下接童气”。教师要领会课程上位的纲领性文件和课程标准精神,深刻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功能定位(天气),认真研读教材,把握统编教材的编写立意与设计思路;还要从本班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用儿童的方式演绎儿童的课堂(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只有“上接天气,下接童气”才能焕发无限的魅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关键,而阅读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期就是学生刚刚接触文字和感受文字之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能把学生引上阅读的快乐大道,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幸福,这是一件多么高兴而自豪的事。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介绍几点做法。  一、用故事叫醒学生的耳  每次一接任一年级新
期刊
【学习目标】  1. 强化巩固字词难点:“间”的读音,“隔”的写法,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汛期”“紧走”的意思。  2. 能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朗读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3. 学习速读,掌握速读三要求。明白速读的目的是快而有效,并在二次操练中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4. 通过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美的画面,初步感受乡民们美好的情感。  点评:阅读的一般目标与特色目标。本课较好地确定了包括
期刊
【学习目标】  1. 通过导读,让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默读的要求。  2. 通过计时,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阅读速度。  3. 通过专项训练,初步培养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点评:“快速阅读”主旨学习目标的精准定位。既有目标的总体要求,也有实施手段的具体描述,如导读、计时、专项训练。明确了本课学习目标的独特性,可以保证本单元学习目标的一致性和达成度。  【学习过程】  板块一 初读感知  一、明确快速默读的
期刊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学生初步认识线段,能正确识别线段,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 学生在认、找、画、连等数学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比较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亲近感与认同感。  【教学重
期刊
数学模型是隐含的、内敛的、不易感知的一种数量关系,致使许多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似无意又有意忽略了对模型思想的渗透。在苏教版教材一系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中,便蕴含着模型思想,是教师们培养学生模型意识、渗透模型思想的良好素材。如果用得恰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六上“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多种方式循序渐进,精准构建数学模型  在课堂中,首先要尽
期刊
【编者按】统编版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提出教师要为语文课“加码”,采取“1+x”的教学措施。他强调,“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他还鼓励一线教师在“‘延伸阅读’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去探索、研究适合自己的可行的办法。这肯定是一个教学的创新点”。那么,如何开辟一个温儒敏主编所预期的“教学的创新点”,探究出“1+x”的丰富途径及教学模式,进而
期刊
统编版1~2年级教材采用的是绘本式的表达方式。它图文兼备,以图为叙事主体,题材和内容覆盖了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借助绘本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与法治教育。这也恰是本版教材有别于《品德与生活》教材的一大特点。笔者以二年级上册为例,谈谈统编版教材绘本式的编写特点和使用方式。  一、解读编写特点,领会绘本育人精神  从教材的名称“道德与法治”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本学科是“道德”与“法治”的组合;从学科
期刊
学校德育工作尤其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思维走向、创新机制、德育成效如何,直接关系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战略问题。我校在办学过程中精心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核心文化——“和美”文化。和,即和悦、和雅、和爱等。学校以“和”为文化基调,打造学校文化体系,努力创设学校管理和顺、师生关系和睦、校园氛围和谐、学生和而不同的文化之境。美,即美心、美行、美才等。学校以“美”为文化追求,提炼和升华学校文化,力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搜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
期刊
【摘要】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时代的呼唤。本文基于统编教材五上第二单元“阅读速度策略单元”的教材编写特点,对阅读的速度意识、阅读的速度要求、快速阅读的教学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快速阅读的操作建议。  【关键词】速度意识 速度要求 快速阅读  一、阅读的速度意识  古人常用“学海”和“书山”来形容学问之广、书籍之多。在这“学海”和“书山”面前,不少人发出了“人生有涯(有限),而知识无涯”的慨叹
期刊